要怎麼面對焦慮呢?昨天晚上在clubhouse(CH)跟 Chloe 等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加上今天念了一整天的書,好像在心裡漸漸形成了一些答案。
從存在主義的路線來看,焦慮是人生的必須,你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有焦慮,也因為焦慮,你才有動力去克服生命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焦慮超過了「正常的幅度」(例如神經質焦慮),可能反而會影響你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都出現反應,沒有辦法好好休息、身體很僵硬、關節很緊、晚上睡不著等等。
為什麼會這樣呢?存在主義就會說,有些人恐懼死亡是因為擔心自己沒有真正活過,所以有一些恐慌症的患者,表面上看起來是害怕那個很接近死亡的感覺(那個真的很可怕你體驗過一次就知道了),但實際上是透過恐懼死亡來逃避生命當中其他的事情,比方說學業、感情,或者是和家人的關係。唯有當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可是聽到這些話,你並不一定會覺得比較好受,所以人本取向的心理治療更在意陪伴你的人「能不能夠接住你」,透過仔細聆聽你的話、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你的心情,並且相信你自己會在痛苦的故事當中,找出自己的解答。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時候透過跟一個朋友好好的分享自己的感受,心情就會好了許多。事情一樣沒有解決,但是腦袋當中的打結似乎慢慢就會被鬆開了。
不過,要能夠好好的聆聽對方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比方說昨天Chloe在回答的過程當中,注意到一位提問者講話的聲音有一點「浮浮的」,指出可能他沒有紮紮實實地「踩在地上」(grounding),這其實也是很多焦慮的人常常會有的感覺,有一種浮躁、飄飄的、沒有辦法靜下來的fu,心臟感覺被懸吊在半空中。好像想要做很多事情,可是又覺得做什麼都沒意義,很多東西都放不下、很多擔憂都在前面,可是不論未雨綢繆得再多,都沒有辦法緩解當下的緊張。
我也是讀書才知道Chloe 當時正在做的是「注意到提問者的背景訊息」(figure ground)。有時候一個人的聲音顫抖比其他的內容本身告訴你的更多,這時候陪伴在身邊的人不只要聽他說什麼,更要去聽他「怎麼說」。這些非語言訊息往往透漏著「他想要告訴你但是他並沒有在文字裡面告訴你」的秘密。完形取向的心理治療為這件事情提供了很不錯的洞見,只不過因為礙於時間,當時也不是在做諮商,我們不可能在CH上面操作完形治療的一些技術,只能夠點到為止。可是,光是「你覺得你的焦慮在告訴你什麼?」這樣的問句,就足以讓當事人好好的去感受,在焦慮背後所藏著的其他訊息。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很容易焦慮的人,昨天又錯過了這個房間,那麼今天晚上大概9:45還有機會;如果你是被CH排擠的Android用戶😭😭,或者晚上有其他的事情,那麼在這裡也可以提供行為治療取向的一些方法給你參考。這邊筆記的是正念減壓(MBSR)的三個核心觀念,我覺得很好記,英文字開頭剛好是MAC:
1. Mindfulness :正念。透過調整呼吸和行走禪,練習活在當下、感受此時此刻。有很多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這裡不贅述。
2. Acceptance:接納。焦慮如我,這個是我到目前為止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我幾乎天天都練習。比方說我經常跟自己說「OOO也沒關係」,OOO裡面可以填入各種你難以接納的行為、想法或者是情緒。那如果你還是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該怎麼辦呢?那你可以說「就算我暫時還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也沒關係」,一個接納自己不接納的概念😛。
3. Compassion:關愛。又可能翻譯成慈愛,這裡指的是可以關愛自己也關愛別人。聽起來很抽象,我覺得比較好的翻譯或許是「心疼」,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說, #愛自己就是從每一天練習心疼自己 開始,典型的做法是,你可以跟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說說話(結合完形的技巧),比方說「親愛的肩膀,我心疼你過去一年來這麼辛苦的幫我扛下很多的責任」或者是「我很心疼五歲的時候的我,年紀還那麼小就被丟掉、被迫長大⋯⋯」
#懶人包
把上面這些學派全部結合起來就是:覺察自己身體的感受、發現讓自己感覺到焦慮的情境,透過跟別人訴說、被聆聽,或者是跟自己對話、甚至做出具體行為,來減緩焦慮。
如同前面所說,只要是活著就得面臨種種的選擇,而所有的選擇都涉及承諾與責任,因為要負起這些責任,難免就會有一些焦慮的心情產生。既然焦慮是人生的必須,那麼練習和焦慮的情緒共處,就是每一天的功課。
就像一個長年受焦慮跟憂鬱所苦的朋友跟我說,在他最糟糕的那個時候,他發現做什麼都沒用。有一天,他硬是把自己拖出去散步,每天漫無目的快走兩個小時,每次都要走到流汗為止,沒想到慢慢喜歡上這種感覺。這一走就是兩年,不但情緒得到舒緩,而且圓滾滾的身材還因此瘦了一圈。
所以最後我想說,如果過年這段期間待在家裡面看電視很煩,一邊滑手機一邊又覺得焦慮的話,不如去走走吧。一邊調整自己的呼吸,一邊邁開步伐,說不定你的腳下,會開出一朵又一朵的蓮花(完蛋了一定是今天看太多長輩了)。
#讀書筆記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好偷懶四個章節筆記在一起
#今天的房間在這裡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張宇傑心理師
https://www.joinclubhouse.com/event/m744QbA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30的網紅看一下十元 Him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焦慮也沒關係 #沒問題 #和平共處 讓【十元聊天室 】來分擔你的焦慮🌸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看完「焦慮也沒關係」 這本書後的心得~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請大家斟酌參考~謝謝 - 請訂閱按讚追蹤~感謝您 YT:看一下十元 Hime FB:陳詩媛Hime IG:10yuan.0424...
「焦慮也沒關係」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薛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看一下十元 Him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Re: [問題] 請大家分享心理相關的書單-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焦慮也沒關係啊~和平共處沒問題的!【十元聊天室】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博客來-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what life's about - #看看你平常有哪些焦慮感出現 只要有兩點 ... 的評價
- 關於焦慮也沒關係 在 社群焦慮斷捨離:30日不碰臉書與IG!我的戒斷實驗報告 的評價
焦慮也沒關係 在 薛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來場次見過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拉麵吃太多變超胖。親朋好友基本上都用不太正面的態度面對我的胖,但是男友:
我「我瘦5公斤了唷」
男友「真不錯呢,進展非常順利呀。不管你胖還是瘦,我都覺得你很漂亮,所以不用太焦慮也沒關係唷」
*
男友「看到你玩Pokemon GO運動,我覺得我也該來運動一下了。我們約每週至少三天一起健走吧,健走的時候還可以講電話,這樣一來,在一起的時間又能增加了呢」
暖!!!!!!!!!!
我要哭泣!!!!!!!!
焦慮也沒關係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6場 防疫交給專業,安心操之在己】
大年初四那天,我的心情十分惡劣。
不是因為牌桌上的勝負(好吧,這是其中一部分),而是那天早晨冷得跟鬼一樣。太陽整顆被沒收,陰雨不斷往窗戶噴,野餐行程整個被消滅,加上我的愛車前兩天不幸受創,必須鈑金加烤漆,這是我人生中吃過最貴的鈑烤雞腿堡。緊接著手機群組傳來武漢肺炎第八例的確診消息,新聞鋪天蓋地,人類獵捕口罩,於是我腦中開始跑出各種災難的排列組合,每種組合都能拍出一部末日短片。
我擔心口罩不夠用,畢竟在診所工作,口罩是我的防疫底線,沒有口罩,我等於脫下鋼盔上戰場。我擔心兩個孩子戴不住口罩,萬一感染,他們小小的身軀能否承受襲擊。我擔心疫情爆發,生計會完全中斷,戶頭裡的數字究竟能撐幾個月,我毫無頭緒。
一切不過五分鐘的光景,我的大腦已經把自己扔進活屍橫行的街頭裡。
但這樣不行!
躺著認輸,實在太不搖滾了。
於是我決定起身做一件事,這和我多年前寫碩士論文的第一個步驟一樣,「弄清楚我到底要寫什麼?」,只是現在換成,我要弄清楚「武漢病毒」到底是什麼?
在大年初四之前,我對「武漢病毒」的概念是零,所有的訊息都是七拼八湊聽來,而不是我親自閱讀資料得來的,我甚至連它叫2019新型冠狀病毒也不知道。口耳相傳最大的漏洞,就在於大家不太在意它是誰,而是聚焦它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糕結果」。這種聳動的聚焦,就像看到雪地裡的烏鴉,連我也無法幸免於難,於是我腦中才會出現一堆末日短片。
事實上,一旦願意靜下心,大概只要十五分鐘,就能了解病毒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後續的應對策略。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我下載了Line@疾管家,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這讓我的焦慮指數明顯下降,原因很簡單,它讓我有了「心理準備」。這功能就和心理治療初期,對案主進行「心理衛教」一樣,目的都是幫案主進行導覽,協助他進入狀況,面對病程不再迷航。
如何安心面對疫情,最大的關鍵,在於接收訊息的方式。
外界訊息會影響我們的想法與情緒,情緒會牽連我們的後續行動,舉個例子:
● 聽說病毒超恐怖的 → 焦慮 → 收到八卦消息 → 沒口罩就等著掛點吧各位 → 搶口罩 → 搶不到無敵焦慮→ 沒口罩就等著掛點吧各位 → 搶口罩 → 搶不到無敵焦慮 → 無限循環blahblah
● 聽說病毒超恐怖的 → 焦慮 → 收到官方訊息 → 搞清楚什麼時候需要口罩 → 口罩夠用就好 → 有些地方不戴口罩也無妨 → 注意個人衛生更重要
兩者的差別,在於第二個箭頭,也就是拿到「正確的疫情衛教訊息」。一旦能建立正確的應對觀念,就能減少恐慌反應,穩定後續行動,在整場戰役中,這是最能讓自己安心的重要指南。
不過,即便焦慮也沒關係,在疫情爆發的初期,要把焦慮維持在「適當」的範圍內,簡直就跟隨便拉個路人,逼他站上投手丘,然後要他每球都要投進好球帶一樣困難。畢竟我們是人,牽掛比抗體多,想像力比病毒強大,當未知與威脅劃上等號時,焦慮就是最直接的出口。
但焦慮不是壞事,它是讓我們活下來的關鍵,也是貴人,只是個性不太節制。一旦接收了訛聞,我們的想像力便會讓焦慮迅速擴張,就像紙張上的水漬,它會不斷浸潤接收周邊的地盤,把所有負面情緒一次打包收進口袋,形成錯誤的連結,譬如口罩不夠 → 感染致死。
其實冷靜下來,就會發現在目前的疫情管控下,這個箭頭還不成立,因此有人淡定,有人驚慌。要遏止這種擴張有個根本原則,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們到底把什麼當成「威脅」?結果真的如我們預期的糟糕嗎?
弄清源頭,不是為了消除焦慮,而是讓它變得比較合理。擔心沒問題,但我相信這當中有些人是擔心搶不到口罩,目前看來,搶口罩這件事所引發的憤怒與焦慮,可能遠超過對疫情擴張的擔憂,這跟恐慌的現象差不多,我們所擔心的,可能已經不是我們原來擔心的那件事。
如果回到第一步,掌握正確訊息,就會發現目前為止(2020. 02.04)的防疫訊息顯示,某些場特定場合才建議配戴口罩,台灣亦未出現「社區感染」的案例,也就是說,若不是身處高風險場合,口罩夠用就好,甚至不一定要戴。但如果刻意忽略這件事,那麼在被病毒毒死之前,我們可能就先被自己嚇死,或被政府氣死,這兩種死法要是傳出去,肯定名垂青史,但絕不是光彩的那種。
如果可以,我建議把最糟糕的情況想像出來,接著和現實狀況(或官方訊息)做個對比,這當中的落差,或許才是觸發焦慮的引信。人心是有彈性的,我們的焦慮通常會隨著自身的「應變措施」,慢慢校準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應變措施越有彈性,起伏程度的影響越小。
因此,我試著將「應變措施」拆分成六個步驟,分別針對「外界訊息」、「情緒反應」與「實際行動」。以下六步並非標準流程,較接近老生常談,每人領受程度不同,但希望至少能發揮一點作用,分別為:
● 主動掌握:下載Line@疾管家,花十五分鐘,好好了解病毒與疫情,然後轉達給你的家人,特別是不擅用網路的老年族群
● 減少干擾:只接收官方訊息,其餘小道消息跳過
● 接納焦慮:焦慮沒問題,絕望才糟糕,第一個月內都會有起伏,這表示你正在解決問題,但請記得確認焦慮來源
● 設定停損:想像你最擔心的情況,然後比對官方訊息,找出落差,調整焦慮狀態,別讓想像力惡化整件事
● 放鬆身心:放鬆有各種形式,不一定只能做腹式呼吸。返家後好好沖個澡,喝杯熱茶或小酌一番,追劇也是個好選擇
● 採取行動:勤洗手,注意體溫,在需要的場合戴口罩,避免往疫區走,如有異狀儘速就醫。台灣目前所有確診病患都恢復良好,相信專業吧。
關於防疫訊息,請信任專業,別無他法
關於情緒起伏,請允許焦慮存在,但別讓想像力搞砸一切
關於實際行動,請做好防疫措施,穩健迎接變動
情緒的穩定程度,影響著大腦的應變能力。病毒變異無法受控,但無論疫情如何變化,只要心定,腦袋自然澄明,把握原則,就有足夠的穩定度去迎接門外的世界。
相信專業,保護自己,台灣加油。
焦慮也沒關係 在 看一下十元 Him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焦慮也沒關係 #沒問題 #和平共處
讓【十元聊天室 】來分擔你的焦慮🌸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看完「焦慮也沒關係」
這本書後的心得~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請大家斟酌參考~謝謝
-
請訂閱按讚追蹤~感謝您
YT:看一下十元 Hime
FB:陳詩媛Hime
IG:10yuan.0424
焦慮也沒關係 在 焦慮也沒關係啊~和平共處沒問題的!【十元聊天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焦慮也沒關係 #沒問題#和平共處讓【十元聊天室】來分擔你的焦慮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看完「 焦慮也沒關係 」這本書後的心得~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 <看更多>
焦慮也沒關係 在 博客來-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Sep 27, 2019 - 書名: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793674,頁數:320,出版社:方舟文化,作者:思小妞, ... ... <看更多>
焦慮也沒關係 在 Re: [問題] 請大家分享心理相關的書單-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本人前半年也受泛焦慮症困擾
最近看了一些書
覺得很有幫助
焦慮症、憂鬱症有個共同點是太在意他人眼光
至於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質
就要回溯到他童年的經驗,怎樣的經驗就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發展
進而影響一個人往後面對挫折的態度
還有他的人格
所以我推薦可以看看跟大腦運作機制有關的書
因為人類身體的反應都來自於大腦運作
另外,也可以看看「童年創傷」主題的書
也許可以找到情緒困擾的源頭。
以下依推薦序排列:
一、從腦神經科學出發的內容:
1.零恐慌!:神奇十句法訓練大腦永久擺脫焦慮恐慌症
2.重設你的人際邊界
3.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作者本人是憂鬱症患者)
4.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
二、有完美主義的人可能都有童年創傷
1.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
2.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
3.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三、從哲學思考
1.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
四、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的書可以挑喜歡的主題來看
1.遠離!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
以上提供參考!
有一些youtuber也有講到讓我覺得對舒緩情緒困擾有幫助的內容
就不寫在這裡了
如果原PO有興趣,我們可以再站內信交流 :)
※ 引述《Homeparty (認命,知命,然後聽天可也.)》之銘言:
: 目前有看過的科普,傳記書
: 都是偏向極端的例子
: 停不下來的人(強迫症)
: 24個比利(精神分裂)
: 請問有沒有焦慮症,憂鬱症之類的書
: 偏向書籍作者本人就是疾病患者
: 而不是從第三人,非本人觀點描述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8.241.12 (臺灣)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66618434.A.FA2.html
: → mayjan: 你是只想看例子對嗎 而不是想看成因? 08/24 11:58
: → mayjan: 外面都是講例子 例如被某星強姦然後上吊 她腦子縮了 08/24 11:58
: → Homeparty: 例子,這樣講也對,著重生病本人心理狀態變化的描述, 08/24 12:31
: → Homeparty: 而不是從正常人角度去猜測,看這個人怎樣。 08/24 12:31
: → Homeparty: 像停不下來的人作者,就會執著在某些點走不出來。 08/24 12:32
: ※ 編輯: Homeparty (114.38.241.12 臺灣), 08/24/2019 12:35:12
: → Homeparty: 成因,作者也有試圖去找原因,雖然最後也是靠藥物 08/24 12:36
: 推 kantantantan: 24個比利是人格分裂 不是精神分裂 08/24 13:37
: 推 niki230: 大概跟24個比利那時出的書,第五位莎莉 08/24 15:13
: 推 bill8345: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還有拍成電影 08/24 15:48
: 推 momi: 燥鬱之心、親愛的我 08/24 18:46
: 推 grtfor: 活著的理由 (Reasons to Stay Alive) 08/24 23:47
: 推 joy6156: 活著的理由、正午惡魔、別再叫我加油,好嗎 08/25 02:39
: 推 joy6156: 我的焦慮歲月 08/25 02:41
: 推 joy6156: 渡過: 憂鬱症治癒筆記 08/25 02:47
: 推 joy6156: 印象中看過的書應該還有一些符合條件,不過我現在一時想 08/25 02:52
: → joy6156: 不起來(艸 08/25 02:52
: 推 oasis0702: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藏傳僧侶×腦 08/25 09:05
: → oasis0702: 神經科學家如是說》,作者是憂鬱症患者 08/25 09:05
: → oasis0702: 推薦看《零恐慌!:神奇十句法訓練大腦永久擺脫焦慮恐 08/25 09:07
: → oasis0702: 慌症》,裡面有提到情緒怎麼影響大腦運作。 08/25 09: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7.80.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66696544.A.91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