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爭議要不要繼續戴口罩
當然~如果疫情獲得控制
能不戴口罩當然是舒服的
但只要疫情還有可能蔓延
不管打不打疫苗、打了幾劑
我還是傾向能戴就戴
畢竟經過兩年多的資料搜集
慢慢有文獻佐證,甚至WHO也已經提出
“Post-Covid Condition"或是"Long Covid"狀況
也就是無論您是否為無症狀或有症狀感染者
罹患新冠肺炎之後
你會出現呼吸短促、認知障礙、疲勞等
高達兩百多種的後遺症
甚至還有胸痛、言語障礙、焦慮、肌肉疼痛...
而這些症狀可能持續至少三到六個月
最長可能高達九個月
而疫情也不過兩年多
很多個案資料其實都還在搜集中
而治療新冠後遺症的方式
至今仍舊「無解」
畢竟人們對新冠病毒的掌控與治療尚未清楚
更不可能可在短時間內找出解決症候群的策略
(要解決症候群,至少要把罹患的機轉清楚確認)
(在前因未解之前,後果自然難解)
所以!千萬別以為打了疫苗就無敵
甚至以為「+0」就代表你身邊沒有病毒
疫苗只是在預防罹患後重症或病故的比例
+0只是讓你暫時可以緩緩壓力
病毒之戰尚未結束
請各位依舊臨陣以待,謹慎相對!
#口罩 #手部消毒 #社交距離
這三點!還是最有效
能預防病毒靠近你身的策略
既簡單!又能有效防禦!
你!還能不做嗎!😊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年20歲、愛護動物的Alfee就讀大學三年級,因家族有情緒病病史,加上家人帶來的壓力,令Alfee中五時確診抑鬱症,她曾經向精神科醫生尋求治療,亦曾住過精神病院,但眾多方法當中,最能夠幫助到她,卻是寵物。 早在十九世紀,歐洲已有國家用動物輔助治療,不過當時用於復健醫學方面。正式在心理範疇應用,是...
焦慮文獻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站在海岸線觀浪】
.
這是一本關於「正念」的書,只不過,很多人可能把正念的意思搞混了。
.
倘若望文生義,「正念」一詞很容易被擴張為「正向的意念」,甚至還衍生出「記得保持正念喔」之類的心靈喊話。但事實上,正念無法保持,它是用來覺察的,因為正念(Mindfulness)的原意,是「覺察正在流動的意念」。
.
十多年前,我尚在研究所學習「認知行為治療」(CBT),對照心理治療的發展進程,CBT屬於第二波行為療法。第三波行為療法則初露鋒芒,包括適用於邊緣型人格的「辯證行為療法」、處理負面思考的「接納與承諾療法」,以及緩解焦慮症狀的「正念認知療法」。
.
當時Mindfulness一詞尚譯為「內觀」,意為「觀照自己的內在狀態」,然而內觀一詞實為Vipassana,譯名混用,內涵有別(胡君梅,2012)。十多年後,正念一詞已然正名,第三波療法蔚然成風,它們的共同交集,皆為訓練案主「接受自己的狀態」。
.
意思就是,無論是觀照內在,或者是覺察大腦正在進行的意念,目的都是希望你當個「客觀的旁觀者」。
.
先專心覺察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然後「不帶批判」地觀察當下的想法與情緒。接受這件事正在發生,接受事態的演變,接受它在心中的流動。總之,接受就對了。
.
通常講到這裡,坐在我對面的人,差不多就會露出被削錢的表情了。
.
沒道理掏了錢,結果卻要接受自己原本的狀態啊。簡直就像走進貴到爆的沙龍,一副剛宿醉完的的設計師只瞟了一眼,摸了一下頭說,嗯,原本這樣就可以了喲,然後到櫃檯結帳送客。
.
為了證明他沒被當盤子,我會通常「潮浪」來比喻整個過程。若將情緒視為潮浪,面對潮浪,人一般會有以下三層反應:
.
● 第一層,踏浪
.
面對情緒,選擇淺嘗,謹慎地踩著沙灘的浪花。一旦海潮漫上,觸碰到趾尖,我們便加速退防。不感受起伏,不接受溫度,像個懼水的孩子,隨時被浪頭逼回海岸線。
.
● 第二層,捲浪
.
面對情緒,選擇往浪裡游,讓潮浪帶著身體翻湧,肉身試煉,這是我們最常處理情緒的方式。時而纏身,時而脫身,時而摔浪,時而駕浪,但無論姿態如何,我們始終離不開這片汪洋。
.
● 第三層,觀浪
.
面對情緒,選擇掙脫潮浪的引力,站在制高點觀察浪向。和第一層不同的是,它多了「覺察」,少了恐懼。人通常要經過捲浪,才能學會觀浪,必須親身體驗過情緒的暗湧,接受它的無常,才能明白浪潮沒有對錯,起落都只是一種過程。一旦走過一遭,才能做到「不批判」自己的情緒。
.
但這很難。畢竟脫離引力這件事本身就不太科學,海象變幻莫測,暗礁伺機埋伏,浪尖會不斷把我們捲回渦流。即便爬上灘頭,海水也會加重身體的負荷,那時的我們早已氣力放盡,離海岸線終究是一步之遙。
.
因此,要能站在海岸線觀浪,專注地進行正念,就必須掌握某些概念與技巧。
.
嚴格來說,本書並不是一本海岸線觀浪指南。一般制式正念減壓手冊,會有系統化的指引,會教導覺察身體訊息的步驟,會展示各種正念技術練習,並附帶相關指導語。
.
但剛剛說的那些內容,本書通通沒有,因為作者金慧伶(김혜령)本來就無意把它寫成一本教科書。
.
對於這種寫法,我十分贊同。
.
我曾遇過某些想嘗試正念療法的案主,買了書,聽了課程,然後大概讀到第八頁就開始懷疑人生放棄治療。因為對於一般缺乏佛學或禪修背景的讀者而言,正念療法的門檻稍高,概念更加抽象,因此如何「親切地傳達概念」,才是作者的初衷。
.
在本書中,作者大多以日常事件為例,將「事件引發的情緒」與「正念技巧」進行連結,由於事件觸手可及,正念的運用便不再遙不可及。
.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前三章講如何將正念技巧置入日常生活,後兩章談如何運用正念技巧處理特定議題,包括焦慮狀態、自我價值、人際關係以及消費行為等。
.
任何想接觸正念療法的讀者,在接受教科書的洗禮之前,或許可先將本書當作某種導覽,以較為親切的形式,理解正念的基礎概念後,再來決定學習的深度。
.
從踏浪到捲浪,選擇投入情緒,需要的是勇氣。
.
然而從捲浪到觀浪,脫離情緒的纏繞,需要的是力氣。
.
我想,本書應該能協助你以較不費力的角度,破浪而出。
.
參考文獻:
胡君梅 (2012)。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福嚴會訊,36,10-17。
#我要大推書封因為十分療癒
# 謝捲子 封面設計
# 潮浪 Waves 出版
焦慮文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課緣起:Why《金剛經》?
我一直在做的工作,是兩個層面的:一方面盡量的用白話文來介紹我所認識的印度哲學、一方面讓觀眾與讀者朋友們的生活難題得到一個「他山之石」的建議;我常常說,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座橋、努力搭起古典理論與現代生活中的鴻溝。
當然,不少人第一個會問我的問題是:印度哲學是幹嘛的?為什麼要學印度哲學?印度哲學的特點是什麼?
任何一個哲學系統,其實都不可能一言以敝之,要用一句話解釋一個體系,既對大家不負責任、也對學問本身不尊重。但是,如果要我來說說我認為學印度哲學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關鍵字是「自由」。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職涯自由、財富自由、旅行自由,後疫情時代大家更渴望旅遊自由、用參訪友自由等等;但我所受到的印度哲學教育、具體來說就是佛學思想,則認為人有更深層的自由需求:「我」的自由。
印哲認為,人們對自我有許多的誤解(專有名詞稱為「無明」),有些誤解是先天形成的、有些是後天習得的,而這些誤解會讓我們的生命有很多艱難;這些誤解很堅固、很難代謝,像強硬的石猴一樣,難以粉碎,卻讓我們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焦慮、比較、自卑、擔憂等等。
所以,這次我的課程(而且是少見的課程,快樂大學成立至今我也只開過應該不超過5門課。)與台灣第一知識分享第一品牌生鮮時書的自我和解課程,就以《金剛經》作為古典理論的彼岸,與此岸現代生活中最常見的這種「自我誤解」連結在一起:這是因為,《金剛經》全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用高超的智慧粉碎如石頭般堅固的誤解」
《金剛經》,正是一部協助我們粉碎自我誤解、引導我們走向自由的文獻;在這堂課上,我依循平常習慣的日常化引導,透過八個主題的理論剖析與冥想引導,陪你一步一步認識誤解、扭轉誤解、深化理解並得到自由。
【自我和解的 8 堂課,用金剛經破解生命誤會,找回快樂的自己】
募資優惠價只到 9/17(五),結帳輸入「RINCHEN100」募資價再折 $100
https://bit.ly/2UbyfL9
焦慮文獻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現年20歲、愛護動物的Alfee就讀大學三年級,因家族有情緒病病史,加上家人帶來的壓力,令Alfee中五時確診抑鬱症,她曾經向精神科醫生尋求治療,亦曾住過精神病院,但眾多方法當中,最能夠幫助到她,卻是寵物。
早在十九世紀,歐洲已有國家用動物輔助治療,不過當時用於復健醫學方面。正式在心理範疇應用,是約1962年由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開始採用。無論是國際研究或台灣研究,都有很多文獻證實,動物輔助治療對人類的幫助。在心理上,動物可以幫助安撫情緒,減少焦慮和抑鬱。更可增加自信,加強幸福感,亦可以幫患者減壓。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精神病 #抑鬱症 #精神科醫生 #毛孩 #動物輔助治療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焦慮文獻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誦持強大「嗡」字真言的八大好處
00:00
12:30
當我第一次開始練習瑜伽時,我比較驚訝的是參與吟誦是何等容易和自然的感覺。我曾在電影中看過和聽過宗教練習的誦經,但是我有從來沒有真正去做直到上一堂瑜伽課。它是一個咒語來著毫無疑問,一個強大高振動的咒語,因為你就是可以感覺到它,誦唸「嗡」(Om)音有許多關於心理的、身體的和精神的好處,甚至一些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它對健康的益處。
根據《吠陀》經(Vedas)記載,典型的聲音如海浪拍打著海岸,風拋擲樹葉等等聲音,發生在彼此敲擊著對方而形成空氣分子的波浪,接著我們感知到聲音。然而,「嗡」音是由本身所展開,因此它被視為宇宙的聲音,組成所有一切之所是。正如尤迦南達(Yoganand)上師所說的,誦唸「嗡」代表所有意識的展現。﹝來源﹞
梵語「嗡」字發音就像「歐姆」,據說是代表三重分段時間﹝清醒狀態、 睡夢狀態與深眠狀態﹞。「嗡」也代表神,源頭,或宇宙意識,它被認為是造物者聲音,代表創造裡的所有之所是,它容許它的實踐者加強脈輪的能量然後向上流動,然後從頂輪向外開展。
根據瑜伽文獻、印度教和佛教,「嗡」也是關係到第三眼脈輪的真言,當誦唸「嗡」 時可以清理和和平衡你的第三眼,「嗡」也涉及到頂輪,代表與源頭的連接。
你可能會注意到的八個誦唸「嗡」的益處:
幫助減少壓力
《國際瑜伽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Yoga)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誦唸「嗡」音會降低大腦邊緣系統的活動,這是大腦中和壓力,情緒,學習,以及動機有關聯的部位。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儀器來監測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誦唸「嗡」放鬆大腦,因此可以減少壓力,另一項研究發現它可以用來治療抑鬱症。
改善注意力
如果你熟悉冥想,我確信你能想像誦唸咒語「OM」是如何可以提高注意力。瑜伽文獻裡討論到瑜伽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種方法﹞,第六種是Dharana,是梵語的「專注」,在練習專注時,一個人可以利用冥想以及吟唱咒語,以達到最大專注力,在這種情況下,意味著瑜珈功修行者是完全處於當下,因而能夠減慢心智活動,就專注在一個目標上,抑或是完全讓頭腦安靜下來。
平衡你的情緒
如果你曾經感到一點失落或稍微情況不好,誦唸「嗡」音可以幫助你連接本我和平衡你的情緒,你可能會發現,隨著你持誦,你的頭腦開始清理,這是因為你專注在一件事,「嗡」的聲音或振動發散,「嗡」擁有大自然一切相同的頻率,讓你進一步做連接,並且向內看。
強化脊椎神經
當你發出「嗡」音第一部分,「阿」音時,振動從腹部發出,可以協助支援你的脊椎神經,據說一個人常常誦唸「嗡」音,他的脊椎神經可能變得更有效能。
減輕胃的問題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冥想可以減輕大腸激躁症( IBS)症狀和改善腸道健康,研究顯示,藉由引起放鬆的反應,練出者展現IBS症狀得到緩解,降低焦慮,以及得到整體更佳的生活品質。誦唸「嗡」也能誘導放鬆的反應,因為這是常見的冥想練習,所以下次你胃痛時,也許唸誦「嗡」也可以協助你胃的問題。
改善心臟健康
在過去,冥想已被證實能改善心臟健康。如果一個人連續誦唸「嗡」多次,這可被視作一種冥想,特別是因為誦唸「嗡」之後的靜默是冥想重要的部份。2006年一份針對「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TM)的效果研究,這是一種靜坐形式,練習者不斷重複一個咒語,結論是TM可以改善血壓和心臟自主神經系統,以及降低冠心病的風險。
改善精神的靈活性
2010年一份研究調查,誦唸「嗡」對心靈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誦唸「嗡」結果會同時獲得靈敏的精神和生理上獲得休養的雙重效果,這是有道理的,打坐和唸佛事實上可以提高專注力。
幫助自己擺脫負面情緒
誦唸「嗡」創造在體內積極的振動,然後可以吸引正向能量進入你的生活,誦唸「嗡」讓你專注在你的第三眼脈輪和目光向內觀照,靜默你的頭腦,如果你發現自己處於負面想法,喋喋不休或似乎不能停止思考,試著誦唸「嗡」幾次,看看這樣是否可以幫助將頭腦的心智活動慢下來。
最後的想法
誦唸咒語沒有所謂對或錯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每個人聽起來可能有些不同,有時我會在開車時吟唱「嗡」幾次,或特別是練瑜伽之後,它幫助我讓心平靜下來和轉向內在,記住我們內心都存在著愛,不要害怕走出你的舒適區,你也來試試看!
焦慮文獻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僅剩五位名額)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關於「快樂」這個主題。
加州大學的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她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心理學者,在我們的有聲書評,也曾經推薦過她的書哦!
她針對「快樂」這件事情,她除了寫了幾本暢銷書之外,她也有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當她歸結了一些,關於人通常會怎麼考慮「快樂的要素」的文獻的時候,她做了一些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收入良好、身體強健、婚姻美滿,以即沒有經歷悲傷或創傷。這些結論,似乎很符合我們一般人的直覺認知。
然而柳波莫斯基,在她進一步的研究之後,她卻發現喔,在最近的一個世紀以來,針對「幸福決定因素」的研究,得到一個普遍性的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客觀的情況、人口統計的變相、和生活事件,跟快樂有關聯的。只是我回到一般人的直覺經驗、直覺認知裡,會覺得這些關聯跟快樂,應該要更緊密才對。
但是啊,經過更精細的研究,跟估算之後發現,把這些變量加起來,最多只佔「幸福變量」的8%到15%。
也就是說這些直覺上,會影響我們快樂與否的變項,在實際上,真正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是比我們想像小非常、非常的多。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會決定我們的快樂呢?其實喔,多數會有幸福感的變量,它是來自於我們「相對比較」下的一個結果。
這個「相對比較」的結果,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就是你想要在1900年代裡,每年賺7萬美金,也就是台幣大概200萬;還是你想要同樣的7萬美金,同樣的200萬台幣,是在現在賺到的?
可能多數人會選擇,我當然要在1900年,就賺到一年有7萬美金啊!
沒有錯,如果回到1900年代,那個時候的美國,每個人的平均年收入,大概是450塊美金而已。所以相對於7萬美金,的確會在1900年裡,讓你過上一個超乎想像的美好生活。
可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我邀請你再細細的深思一下;就算你活在1900年代,每年有7萬美元的一個收入。
但是請你千萬別忘了,在那個年代裡,如果你不小心生病了、不小心要做外科手術;不管你花多少錢,也買不到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局部麻醉劑。
你可能要忍受難以想像的疼痛,去承受這個外科手術。那更不要說1900年代的外科手術水準是如何?再來當你不小心發炎、感冒、生病了,那個年代可是沒有抗生素的。
那如果你想要享受一杯冰涼的飲料,不好意思!那個年代沒有冰箱。你如果覺得天氣很熱,那個年代也不會有冷氣機。
如果你想要快速方便的,聯繫上遠方的朋友;那個年代裡,更不會有現在的電話,更不要說智慧型手機。
所以你仔細想想,當你活在1900年代,就算你有7萬美元的年收入,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就如同你自己想像當中的,可以過上一個爽爽的日子、可以為所欲為嗎?並不是這樣子吧!
而且在進一步來看哦,在1900年代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而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可以活到將近80歲。
所以呢,當你聽到這裡,不妨認真的體會一下;所謂的年收入7萬美元,它是不是得放在今天的「此時此刻」,才會有意義呢?
沒有錯!當我們看待人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活在一種「時光錯置」的一個想法裡。你會很嚮往過去,你會覺得如果我在那個年代裡,就有這麼多錢,那該多好!然而事實上,通常都不是如此。
就像有很多人,他可能很不習慣現代的生活、現代的壓力、現代的一切的一切,他很想活回50年前的那個時候。
但是這裡在思維上,就有一個很嚴重的盲點了。就是啊,他想像當中的50年前,他都只挑選他「想要的」、他「期待的」。
或者在他想像當中,50年前的那個單純、那個相對沒有競爭壓力。可是呢,他卻沒有去想,甚至於他忽略了50年前的落後、50年前相對也沒有機會。
就像是我遇到有些人,總是幻想著哪一天找一塊地,然後來退休,享受好山好水。但是呢,當他真的去享受這個好山、好水的時候,他會很快的發現,真的是好山、好水,而且好無聊啊!
他一整個無聊到不行,而且這份無聊,還引發了他非常嚴重的焦慮。所以你說當你總是在想像「它時它地」,而不是專注在「此時此地」的時候,你覺得這一切的快樂,它是真實的嗎?
可是正因為這樣子的一個「比較心態」,不管是跟過去比,還是跟其他的地方比;如果你沒有覺察這個想法的話,你很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過的就是到哪裡都不快樂、得到什麼也都不滿意,俗稱的「越努力、越挫折」。
所以回到根本,人生「快樂」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或許要過上一個好的人生,我們要有意識的,暫時把「比較」的心情放下來,回到自己的身上。並且要很留意,因為「比較心態」會引發出來的一種直覺性的思維;就是我們很喜歡拿過去的經驗,想現在的事情,而要去預測未來。
其實「比較」如果換一個向度來想的話,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我們拿「今天」的收入水準,放到「過去」,得到的是一個荒謬,而且我們不想要的結果的話。
那麼反過來,我們拿「過去」的那些工作觀點,放到「現在」,是不是也一樣,會得到非常荒謬的結果呢?
講一個你一定聽得懂的,我們是不是常常想像,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它一輩子,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樣的想法它是「工業時代」的想法,那今天的我們早就不在工業時代了;現在這個時代,你還能夠幻想找到一份所謂的「穩定的工作」嗎?
你要知道以現在的產業週期,任何一家公司,他能夠存留在市場上的時間,會比你這一輩子,總體的工作時間來的短,而且短很多啊!
所以當你因為「比較」,而活在一種時空錯置的時候,經常你可能就會活在,所謂的「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的迷思裡。
「終極選項」就是喔,你總是幻想著在你的生涯裡,有一個最好的工作,你必須要找到它;而不是培養自己一些關鍵的素質跟能力,去面對這不確定的未來。
而所謂的「路徑依賴」的迷思,就是有太多人,你可能因為過去學生時代,學的是某一個科系,你就覺得未來就只能做那件事。
又或者是,你覺得過去自己對某個領域、某個產業、自己的先前的工作經驗,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範疇,你就覺得自己只能繼續的往下走。
「路徑依賴」的想法,很容易讓你坐在金山銀山上很窮,因為你局限了自己的選擇。就像是傳統的電視或電影工作者,當工作機會不斷的消失之後,他就會覺得他要找到另外一家電視台,或者是另外一家電影公司。
可是,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有沒有可能把你的影像專業、用影像說話的這個能力提煉出來,你也可以當Youtuber不是嗎?
所以呢,談到這裡,面對人生跟人生的快樂的時候,究竟是我們此時此刻的環境太險惡,讓你沒有辦法快樂、讓你沒有辦法在「相對比較」底下,得到更多的滿足;還是我們的想法,限制了我們自己?
「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是我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永遠要提醒自己的兩個陷阱、兩個迷思啊!
那麼在具體上,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時候,要怎麼樣避免這兩個迷思給我們的影響,並且進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不用再依循任何人的遊戲規則,讓你建立起自己的生態圈,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決定。
關於這個部分的前進,可以好好期待我在7月22號,即將上線的【過好人生學】。
我即將帶給你的學習,並不是空泛的口號,或者是一昧的,只是要你去追求熱情;而是透過很實際的思維引導跟作法前進,讓你一步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的成就、讓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定義,而不是透過任何「比較」的結果。因為我們知道,只要你的心裡一開始跟任何事物任、何時空比較,你就已經脫離了「此時此刻」。
我想每個人都會渴望過一個更好的人生,尤其是會關注像我們這樣子學習頻道的你。
也正因為如此,我把多年來面對個案,所談的無數次的「生涯議題」,整理成線上課程;加上我自己生命的實踐跟前進,我相信這是一門為你準備,讓你過一個更好人生的學習機會。
好好期待我們在7月22號正式上線,期盼你的加入;也更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實質的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做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無論是線上課、還是實體課,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