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不變」】
港版國安法被不少人視為「立法震撼」,但震撼的前提應是此前完全不知情。各位不妨google一下去年10月31日中共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https://reurl.cc/7XYEo1),其中白紙黑字明載:「必須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管治,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建立健全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這個時間點,香港的黑暴運動還在持續,台灣則忙著選舉、忙著「撐香港」,出獄的陳同佳變成台港口水戰的焦點,沒人理會中共早就「明示」了即將出手立法,如今卻變成了人人口中的「陰謀」。
最近有人翻出1990年鄧小平會見李嘉誠的影片,鄧小平宣示香港「不會變、不可能變、不是說短期不變,是長期不變……就是說五十年不變,五十年後更沒有變的道理」。許多媒體都如獲珍寶般報導了這段影片,有的藉此諷刺「中共連標點符號都不能信」,有的則批評「習近平打臉鄧小平」等等。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5-25/411531
如同我在多篇文章裡提到的,凡事都有歷史脈絡,今天台港最大的問題,就是把主觀願望凌駕在客觀事實之上,從而去歷史、去脈絡地信意解讀,再加上政客和媒體極其不負責任地報導,自然讓信任的基礎不斷被掏空,衝突則不斷升級。
鄧小平對李嘉誠說的話,並不是這位「一國兩制」構想提出者的唯一論述。以下再抄錄幾段他對「一國兩制」的說法,應該合在一起看,才是他對於「一國兩制」的認知全貌:
1⃣❝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分是愛國者, 當然也要容納別的人,還可以聘請外國人當顧問。什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84年6月22、23日
2⃣❝變也並不都是壞事,有的變是好事,問題是變什麼。中國收回香港不就是一種變嗎?所以不要籠統地說怕變。如果有什麼要變,一定是變得更好,更有利於香港的繁榮和發展,而不會損害香港人的利益。這種變是值得大家歡迎 的。如果有人說什麼都不變,你們不要相信。我們總不能講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所有方式都是完美無缺的吧?即使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比較起來也各有優缺點。把香港引導到更健康的方面,不也是變嗎?向這樣的方面發展變化,香港人是會歡迎的,香港人自己會要求變,這是確定無疑的。我們也在變。最大的不變是社會主義制度不變,而「一國兩制」就是大變,農村政策就是大變。❞
──〈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1984年10月3日
3⃣❝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了。這是不行的,這種想法不實際。中央確實是不干預特別行政區的具體事務的,也不需要干預。但是,特別行政區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難道就不會出現嗎?那個時候,北京過問不過問?難道香港就不會出現損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夠設想香港就沒有干擾,沒有破壞力量嗎?我看沒有這種自我安慰的根據。如果中央把什麼權力都放棄了,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損害香港的利益。所以,保持中央的某些權力,對香港有利無害。大家可以冷靜地想想,香港有時候會不會出現非北京出頭就不能解決的問題呢?過去香港遇到問題總還有個英國出頭嘛!總有一些事情沒有中央出頭你們是難以解決的。中央的政策是不損害香港的利益,也希望香港不會出現損害國家利益和香港利益的事情。要是有呢?所以請諸位考慮,基本法要照顧到這些方面。有些事情,比如一九九七年後香港有人罵中國共產黨,罵中國,我們還是允許他罵,但是如果變成行動,要把香港變成一個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對大陸的基地,怎麼辦?那就非干預不行。干預首先是香港行政機構要干預,並不一定要大陸的駐軍出動。只有發生動亂、大動亂,駐軍才會出動。但是總得干預嘛!❞
──〈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1987年4月16日
那些看到鄧小平對李嘉誠所言就見獵心喜的人,如果搭配上面三段文字一起讀,按他們的邏輯,難道是鄧小平自己打臉自己嗎?
我無意替中共辯護(如果有人硬要這樣解釋,我也沒辦法),但對於「一國兩制」和「五十年不變」的討論,應該還是要回歸到歷史脈絡與客觀現實,否則就只是政治鬥爭的仇恨與叫罵罷了,完全無助於香港問題的解決。
眾所周知,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原先是要用在台灣問題的,但香港回歸先提上了議程表,所以反而先在香港實踐。不過,「一國兩制」提出的時代,差不多是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邏輯,本身就是一個互動、不斷發展變化的政治過程,而不是一個僵化不變的框架。一國兩制必然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改進和完善,當中更取決了香港和中央之間政治互信的程度,政治互信高,中央的手自然就鬆(或可理解為江澤民曾比喻的「井水不犯河水」);政治互信若像今天的情況,那中央自然會把手握得緊。這一點從香港回歸後的歷程就能看出軌跡,而中共對台的邏輯亦可以從這裡去理解。
而這個「一國兩制」框架不斷調整、以及相互適應的過程,才應該是鄧小平所謂的「五十年不變」,變是為了不變、不變的是求變,這既符合了中共唯物辯證的方法,更突顯的香港人民才是這個過程之中的主體和主角。也就是說,「一國兩制」邊界和內涵,不僅僅取決於中共,更取決於香港人的判斷和選擇,回歸50年後2047年香港的變與不變,當然也是取決於港人在「一國兩制」內的能動性。
至於嘴上「撐香港」的台灣,固然可以從民主的意識形態去支持香港,但脫離現實脈絡的聲援,有時候可能只是在火上加油。
焦點解決優缺點 在 澳洲希臘人妻Clai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育兒力精華文
#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是無價的教養
懷孕的時候,我們總會祈禱孩子健康平安就好。
但從寶寶出生之後,身為父母的我們,開始將許多無形的期待放在孩子與自己身上。希望孩子的發展能夠超前一點,希望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夠再完美一點,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資源上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
無形當中,給予自己和孩子許多超額的壓力。而在孩子一路的成長過程,也會面臨排山倒海的決定,小至購買甚麼育兒用品,大至選擇甚麼樣的學校,又或者是要一起睡還是分房睡,要送托兒所還是自己帶,種種育兒的問題也都考驗著父母能否找出屬於自己的智慧來教養孩子。
在被世界的價值觀環繞之下,我們如何能夠分辨,甚麼樣的選擇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 我們需要先靜下來問自己:我們最終教養的目的,是想要孩子擁有甚麼樣的品格?
先清楚教養最後的目標,才可以不被眼前的焦慮綑綁。先分辨甚麼其實是父母自身的期望,才不會把錯誤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在現實的經濟條件之下,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限制。職業父母可能覺得剩下的時間精力不夠陪伴孩子,親子的相處也不夠有質量; 而全職媽媽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後盾,加上又長時間教養孩子也是另一種壓力來源。但現實就是沒有一百分的父母,更沒有一百分的教養。我們都是透過一次次不完美的經驗來學習如何更認識孩子。
父母能夠帶給孩子的影響,是學校教不了的事。#每一天的對話與生命榜樣,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讓我們透過語言的力量,將安全感和勇氣慢慢注入他們小小的生命當中,一次次的練習融入這個世界的能力,當我們願意和他們一起成長改變,我們的世界也被改變了。
如何能夠知道我們走在對的教養路上呢? 凝望著孩子的眼睛,你就會知道答案了。
全文如下:
▍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是無價的教養法(上)▍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常有一種感慨,叫做「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比較好帶?」🤷♀️
為什麼別人家的寶寶一下子就可以睡過夜?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可以坐的住好好吃飯?
為什麼我們一樣用心用力在養孩子,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就乖巧得多?
也許我們誤以為只要找出一套完美的教養法,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能解決育兒的困擾。卻忘記每個孩子本身的性格、能力發展有所不同,而父母的身影才是最好的教養。
最近和身邊朋友在討論某種教養法的優缺點,和關於日後如果送小孩去這種特殊教養學派的托兒所會不會銜接不上小學等等的問題,激發了我關於育兒更深的省思。
❓第一個思考問題是:家長高度認同的教育理念真的就能帶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嗎?
無疑地,父母永遠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但如果這間非常符合父母期待的學校,學費非常昂貴或是距離非常遠,我們要為了孩子去借錢嗎?或是要為了孩子搬家嗎?倘若答案是肯定,那麼這樣的調整能夠長遠嗎? 對其他家人的影響又是甚麼?
每一個選擇都是有所取捨的,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當我們要為了孩子做出重大選擇時,是否也要宏觀地把對整個家庭的影響考慮進去?
孩子的教育是他人生中的一部分,整個家庭的和諧,會是給孩子最好的人生教育。
❓第二個反省的問題是:如何能夠養出所謂「成功」的孩子?
身為父母的我們,花那麼多精力、時間和金錢去培育下一代,為的是甚麼? 我們沒有說出口的期待又是甚麼?
在我輩父母的那個年代裡,都會指望小孩將來功成名就,最好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那這一代的我們,又希望養出怎樣 「成功」的孩子呢?
於是我在腦海中不停思考,誰是我的學習榜樣?誰又是我認為 「成功」的孩子呢?
我想到了我姊姊。
她的兩個孩子現在都已經畢業出社會工作,一個在泰國當華語交換老師,一個在某航空公司當空少。我回想起這兩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一路上我姊姊沒有多餘的錢送他們去上昂貴的私校,也沒有送他們去補習班惡補,他們經歷過海外生活的語言不通,也經歷過回到台灣後要重新適應台灣的學制,然後從大學開始就自己賺取零用錢,負擔自己的生活開銷。也許物質上不那麼富裕,但他們一家人的關係卻是無比緊密,兩個孩子的個性獨立體貼,在工作上也很快得到主管青睞重視。
看著我姊姊,我才鬆了一口氣,除了更肯定教養孩子是沒有一套SOP的,更確信教養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如何給孩子好的教養? 如何養出成功的孩子? 儘管到了我這一代,仍然是為人父母共同的焦慮。
如果要具體指出一條最重要的教養法則,我認為是:#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這也是我從姊姊身上看見的特質,從小到大始終如一的給予情感支持。
然而,寶寶出生後該如何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呢?有一本很有參考價值的教養書我想推薦給你......
【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是無價的教養法(下)】
當寶寶出生後該如何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
大家都說零到三歲是孩子最關鍵的發展時期,為什麼?
如果只能推薦一本教養書,身有兩歲崩潰兒的我,就很想和大家分享這本高CP值《#父母的語言》,而且希望大家越早明白,對自己對孩子越好。
作者原本是一名耳科外科醫生,專門為聽障者安裝人工耳媧,但經過長期追蹤後卻發現有些孩子在手術後能夠完全恢復語言能力,有些卻不幸終身聽障。這個結果令她開始轉變研究方向,在美國提倡 「#三千萬字計畫」,希望能夠讓大眾明白,孩子在零到三歲的階段是語言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其實家長不需要購買昂貴的玩具、腦力開發的商品等等,只要能夠賦予孩子多些親子對話的機會,就能夠塑造孩子的大腦。
換句話說,#親子對話是能夠讓孩子變聰明又不需要花大錢的方法。
如何和寶寶進行親子對話? 摘錄書中的精華:3T原則+1T提醒
👩🏫Tune in 共情關注:#共同關注在寶寶有興趣的焦點。
歸結三個步驟:
1)觀察
2)詮釋
3)行動
在兒子小醬還在爬行練走路的階段,我常常觀察他所在意的東西是甚麼,有時候只是玩偶身上的標籤,有時候是公園裡的沙子石頭樓梯。自從他愛上各式各樣路邊的車子之後,爸爸順著他的興趣買了一本賣二手車的雜誌,早晨喝牛奶的時光成為父子特殊的共讀時光。如書中所提,關注孩子正在關注的,他們才能從中快樂學習。
👩🏫Talk more 充分交流:#講甚麼和如何講比講多少更重要。
1)敘事:敘述家長正在做的事情給孩子聽
2)平行對話:實況報導小孩正在做的事情
3)不要用代名詞 :小孩搞不楚你說的他、她、它是指什麼
4)脈絡化:談眼前看的到的對象或行動 (去脈絡化語言要直到3~5歲才會慢慢發展)
5)幫孩子擴張語言、延伸語言、搭起鷹架:以孩子已知的字彙為基礎,建立更詳輕的語言溝通
今天早上我去叫小醬起床的時候,我已經戴好隱形眼鏡。小醬看著我說:「 媽媽,眼鏡。」
我有點訝異,不知道何時他學會了眼鏡這個詞。
我問他: 「小醬是要媽媽去戴眼鏡嗎? 」
我耐心猜測他的想法並且幫助他延長完整句子。平常我們比較少說你我他,都會說媽媽爸爸怎樣怎樣,因為孩子的語言發展還尚未成熟,你我他的代名詞容易讓孩子混亂。
👩🏫Take turns 輪流說話:#讓孩子知道交流是雙向的,提出問句和選擇。
1) 少用 「甚麼」和 「是非題」
2) 多問 「怎麼做」和 「為什麼」
在孩子還是寶寶的時候可以藉由模仿孩子發出的聲音創造與孩子的互動,即便只是逗笑孩子的那一瞬間也是在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同時可以把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情解釋給寶寶聽,接著當寶寶一歲以後開始會說出一兩個詞,父母仍需要給予極大的耐心,不停的輸入對話累積孩子對於語言的適應力,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發展程度,很快的孩子就會像連珠砲一樣不停的說了。創造雙向交流的機會,試著將許多句子變成疑問句,把教導變成疑問,引發孩子思考和回答的機會。
📴最後,別忘記Turn it off 把它關機- 關掉數位工具,#用心回應孩子,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好書優惠再次分享
《父母的語言》六折後$168 時間錯過不再!
💝Hami書城:https://reurl.cc/62q9EZ
💝6折折扣碼:33WBT48PR5
💝折扣期間(台灣時間):5/17 00:00-5/23 23:59
#育兒的這兩年
焦點解決優缺點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爭執早已結束了,你卻依舊耿耿於懷,從此以後,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勾起你的種種回憶。儘管理智的你也知道,已成定局的事再怎麼想都沒用了,但情感還是不斷「跳針」,這代表你已經出現「反芻思維(rumination)」,是時候調整心態了!
-
反芻思維有哪些壞處呢?
1. 反芻讓人過分聚焦在負面的情感或經驗上,長期心情不佳的人通常來說比較難採取有意義的行動,來解決問題。
2. 個人的生活焦點會越來越窄,因為一旦開始反芻,就只能挖出更多垃圾,連注意力都會不自覺擺放在環境的負面信息上。
3. 近代有研究顯示,反芻思考與憂鬱症有所關係,例如:1993年,美國學者Susan Nolen-Hoeksema曾給憂鬱症受試者安排實驗,她發現相較於接受普通問答作業的人,被要求刻意回想近期身心感受的那組受試者,實驗後更難過了。
-
乍聽之下,反芻思考好像只會讓人心累,那為什麼在人類長遠的演化歷史當中,還沒有被淘汰掉?事實上,適當的回顧過去可以避免日後再度犯傻,問題是…有些人真的想過頭了啦。
-
如何與反芻思維共處?
1. 培養興趣:找出真心喜歡的活動,在情緒不佳的時候,幫自己分散注意力。
2. 找親友聊聊:與信任的對象討論煩惱是可以容許的,但還是得留意界線,並且保持感激的心,別理所當然地把對方當垃圾桶。
3. 重新接納、認識自己:生活必定是起伏的,負面事件不只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分析自己的優缺點,我們也可透過它們來認清目前自己所處的環境,所以請不要怪罪自己,未來也要好好生活下去。
-
好文分享: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8586
文獻參考: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9960540_Effects_of_rumination_and_distraction_on_naturally_occurring_depressed_mood
焦點解決優缺點 在 中崙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 徵才單位:中崙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二、 職缺:行政人員。 ... 焦點解決取向的會談模式專注在孩子的優勢力量與成功經驗,協助助人者找出兒童青少年問題行為背後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