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以上,怪老子認為好的盈餘品質,必須符合兩項條件,一是營業活動現金流量大於稅前淨利,二是營業活動現金流量為正值,投資、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為負值。
以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長年以來,台積電除了高獲利,現金流量也都符合這兩項標準。「公司每年賺到的錢都是從本業而來,逐年走高的資本支出,代表公司正在積極擴張,另外每年配息也都不錯,這就是真正的模範生。」反之,若沒有符合這兩項條件,是否就代表有問題呢?怪老子提醒,千萬不要立刻判定,要從現金流量表中的細項找答案,並檢查過去幾季的狀況。最簡單也最重要的觀察法,就是注意「應收帳款」與「存貨」兩個科目。』
常見關於"自由現金流量"最簡單的計算是營業活動現金流入扣除投資活動現金流出,不過確實還是需要檢視細項部分比較能看出一些狀況(我的習慣是會跟前期相比,挑差異大的部分來看),尤其像是鉅祥把「強制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增加)減少」這種一般放在投資活動的項目放在營業活動中,很容易就會誤以為鉅祥符合「營業活動現金流入遠小於稅前淨利」這種地雷股特徵,這也是我比較不愛用理財網站整理後的圖表資料來判斷是否適合投資的原因,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公司透過書面財報資料慢慢看比較不容易被誤導。
營業活動現金流量科目 在 投資新手輕鬆看懂財報名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財報四大表
財務報表包含了綜合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以及財務報表附註。其中綜合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又稱為財報四大表。
綜合損益表(Statemen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Income Statement)
綜合損益表中,我們可以瞭解公司在財務報導期間的財務績效。
簡單說,就是看公司在這一季、這半年、或這一年有沒有賺錢,營運的績效好不好,本業跟業外的損益狀況等等。
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Balance Sheet)
從資產負債表,我們可以看到公司在財務報導期間結束日所擁有的權利與負擔的義務。
簡單說,就是公司在表頭所寫日期當天擁有的資產、負債、及權益。可以了解公司手上有多少現金、存貨、廠房設備,欠債權人多少錢,而股本、保留盈餘等又佔多少等等。
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
從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了解公司在財務報導期間的現金使用及流動的狀況(分為營業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三部分)。
簡單說,就是看公司在這一季、這半年、或這一年對現金的運用與掌握。
例如,公司貨賣出去之後,到底有沒有收到貨款;公司今年沒有發股利,那麼錢是不是拿去投資了;公司錢突然變多,是借錢、賣土地、還是有賺到錢。
若能看懂財務報表,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權益變動表(Statement of Changes in Equity)
透過權益變動表,我們可以看到股東權益在財務報導期間中,各項科目的變動及原因。
例如,公司若增資,則股本(及股本溢價)會增加;稅後淨利會結進保留盈餘,使股東權益增加;而發股利則會使股東權益減少。
*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為流量的概念,資產負債表為存量的概念。
(例如:柴柴每個月賺一千元就是流量的概念,可以想成每個月流入一千元。柴柴在年底12/31銀行戶頭有五千元就是存量的概念。)
營業活動現金流量科目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堂
小米到底有沒有賺錢?
葉銀華
小米宣布7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在上月的招股記者會上推薦新股。(中新社資料照)
大陸小米手機、智慧型手環與家電相關產品,讀者應不陌生,而小米科技將於七月九日在香港上市。其去年營業淨利為一二二億人民幣(以下同),但稅後淨利為損失四三九億,兩者差距超過五五○億,到底原因為何?此問題的答案可以説明小米的估值為何會大幅縮水,以及明瞭財報之公司治理含意。
小米在未上市之前,進行十八輪籌資,發行可轉換可贖回特別股,列為負債科目。該特別股於二○一五年七月即可轉成普通股、二○一九年十二月為可贖回。小米今年上市,因此上市後這些特別股會轉成普通股。由於這些特別股在發行時,會以發行價格約定可轉換普通股數,因此隨著小米營業淨利增加,每股普通股價估值上升,高於特別股的發行價格,這對普通股股東有何影響?當小米上市後,這些特別股股東就有權利,換成價值較高的普通股,自然會降低原先普通股股東的權益,因此財務報表就得反映此項影響。
因此二○一五、二○一六、二○一七年就分別承認八十七億、廿五億、五四一億的特別股公允價值變動,而今年第一季也承認一百億;其會計處理類似於評價損失,使得這些期間的税後淨利轉成負值。雖然每期承認這些損失並不會影響當期的營運現金流量,但這些數額的累積值絕對不是虛數,而是告訴普通股股東,特別股轉換權對其影響的幅度,增加財報的透明度。
小米去年的營業收入為一一四六億,遠高於前年六八四億,營業淨利也從前年的三十八億大增到一二二億,因此選在此時上市自然再好不過,也引起高估值的期待。原本市場傳出小米估值最高達六千五百億,反映其在手機市場的成長,以及手機硬體、互聯網、新零售的商業模式,之後開始縮水;最後以招股價範圍下限為發行價,估值下調到三千五百億。此一估值的大幅縮水,除了反映未來經營的風險外,也凸顯上述可轉換特別股對普通股稀釋效果。
為何公司發行可轉換特別股在股價估值增加時,須予損益表提列損失?當公司需要資金發行可轉換特別股(可轉換公司債亦然),即給持有人在公司股價表現好或估值高時,可以選擇轉換成普通股的權利。當公司因業績佳而帶動股價估值上揚時,持有人轉換成普通股的動機隨之增加,將對既有股東權益產生稀釋效果。因此,財報不能僅反映營運活動,還應包括融資、投資活動。
若未有此項評價損失,有可能財務報表獲利甚豐、股價估值上揚,可轉換特別股持有人紛紛轉成普通股,因普通股數的增加,造成股價相對應下跌,則原先股東所看到之獲利甚豐,僅是曇花一現之紙上富貴。
上述的作法就是遵從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採用公平價值原則的要求!世界大部分股市已採用IFRS,使財務資訊更能反映實際現況,藉以強化資訊透明度。上述作法是要符合稅後損益理應全屬於普通股東的權益或損失的基本原則。亦即,小米的稅後損失並非是營運活動造成的,而是融資活動,而評估普通股價不能忽略此一重要因素。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