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數據圖解】情報應援系列:2021/06疫情下台灣流通企業營收如何變化?
2021年6月份為台灣境內首度全月份覆蓋三級警戒的新紀錄。與5月份相較,消費行為與經營環境變動加劇,企業無法再遵循過往經驗法則進行評估與決策。受創業態衰退加劇,甚至開始湧現關店潮,而意外獲益的業態雖取得驚人營收成長,但也有部分企業陷入營運量能無法負荷的挑戰中。
以零售、電商、餐飲、物流等產業別為核心的流通型企業,在疫情下優異的應對能力,不僅象徵著台灣核心服務業強韌且富有彈性的經營實力,也成為台灣社會度過疫情管制的關鍵供應鏈,支撐著民生物資、居家飲食、醫療配送等重要社會命脈。
未來流通研究所繼5月份盤點流通企業營收變化後,再度整理分析台灣零售、電商、餐飲、物流等流通型企業6月份營收數據,並進行三年期(2019-2021)同期比較。藉由營收年變化率觀測疫情下各類型企業受到的具體影響。哪些類型企業相較2020年已做足因應對策並抓住發展契機,而哪些類型企業則再次遭受嚴峻打擊?
📣情報應援系列4⃣:疫情衝擊下,台灣流通企業營收如何變化?
💡實體零售業漲跌加劇:3C家電零售持續爆發、百貨賣場營收跌幅擴大
連鎖實體零售業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內需服務業別,在嚴格的警戒措施下,6月份不同零售次業態的營收變化更加劇烈。例如因應居家上班與遠距上課的設備採購需求,加上在宅娛樂市場成長推升,3C家電專賣零售業6月份營收成長力道持續拉高,順發營收成長率由5月份的71.0%增至6月份的80.0%,燦坤、集雅社與全國電子營收也分別年增28.1%、9.5%及7.4%。然而另一方面,百貨賣場營收跌幅則持續擴大,以軌道商場經營為特色的京站營收跌幅由5月份的40.9%擴大至6月份的75.1%,中友百貨及遠百營收衰退幅度也分別增至68.0%及34.2%。
💡電商生態圈持續高成長:整體產業再創成長高峰,少數專賣電商受到衝擊
電子商務做為產業火車頭,拉動整體線上商務生態圈於疫情期間連續兩年高速成長。電商平台中,以富邦媒(momo)6月份營收年增48.7%、創業家兄弟年增34.7%、東森年增20.3%、以及網路家庭(PChome)年增19.5%最為顯著。主營線上金流處理與電子支付業務的綠界科技及歐買尬(歐付寶母公司),6月份營業額亦分別年增51.8%及44.9%。網路服務類別中,由交友、直播轉進至保健食品販售的尚凡國際營收年增72.6%、甫上櫃的新零售系統解決方案91APP營收年增39.9%,漲幅均高於5月份。不過,仍有少部分消費品類電商受疫情影響,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陷入衰退,例如主營餐飲娛樂票券銷售的夠麻吉(GOMAJI),6月營收跌幅由5月份的47.9%擴大至75.0%,服飾專賣電商米斯特(Life 8)則由5月份營收小幅成長9.2%,轉為年減35.4%。
💡餐飲產業面臨存亡關頭:宴會廳&高價餐廳營收跌幅擴大,外帶型業者逆勢成長
餐飲觀光關聯業態為遭受疫情衝擊的第一線產業。雖然許多企業陸續積極轉型並展開自救對策,例如強化外帶外送業務、銷售自有品牌商品、開拓線上銷售通路等措施,但在嚴格的三級警戒措施下,整體餐飲產業仍面臨存亡挑戰。尤以聚會內用型態為主的宴會廳與高價餐廳受創最深,例如新天地及御頂(晶宴)營收衰退幅度分別高達90.5%及89.3%,相當於僅有去年同期一成的營收規模,而漢來美食營收年減幅度亦高達80%。不僅如此,由於全面禁止餐飲內用,2020年疫情下表現相對較佳的連鎖平價餐飲6月份營收亦出現下跌,例如亞洲藏壽司營收跌幅即高達88.0%。各餐飲業態中僅少數高外帶外送比例品牌仍維持營收成長,例如咖碼(cama)、八方雲集及美食達人(85度C)。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店中以較大內用空間為特色、鎖定「第三場所(Third Place)」策略發展的路易莎咖啡,6月份營收寫下51.8%的衰退紀錄,迥異於長期以來快速成長的發展路徑。
💡物流運輸業營收漲幅擴大:產業集體迎來強勁復甦,陸海空營收全線大漲
2021年6月份台灣整體物流運輸業持續迎來強勁復甦。尤其國際海運受惠於全球運價高漲,歐美城市逐步解封、客戶庫存回補急單等利多因素,業務量迎來驚人成長,指標業者如萬海、陽明、長榮、裕民等,6月營收成長幅度與去年同期相較均超過100%。報關承攬等物流輔助業營收亦同步上揚,其中台驊投控營收年增171.7%、中菲行營收年增41.4%。此外,新竹物流、宅配通及嘉里大榮等陸運型企業也在電商宅配運能需求爆發帶動下,營收年成長幅度分別達到24.2%、19.7%及9.8%。
✍️完整圖解分析請前往:https://reurl.cc/Q9mAQp
-----------------------------------------------------
【資料註記】
1. 資料來源為公開發行企業財務資訊,經程式彙整及計算後詳實呈現,若後經發布單位修改調整,則以發布單位更新資訊為準。
2. 為避免比較性失真及代表性不足,資料剔除少數營收來源多元及營收規模較低之企業,敬請見諒。
3. 企業營收為合併財務數據,除本業營收外,亦涵蓋子公司應計合併營收比重。
#商業數據圖解
#疫情情報應援
營業額成長率計算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商業數據圖解】情報應援系列:疫情峰期台灣消費&生活產業如何變化?
2020上半年,台灣消費&生活產業經歷了前所未見的壓力測試。疫情峰期下接踵而來的社交管制、邊境封鎖、網購塞車及民生物資搶購等突發事態,對許多既有商業模式形成衝擊,但同時也為部分產業帶來意外的發展契機。
2021年5月,疫情再次侵襲台灣。面對未知的環境,未來流通研究所抓取2020上半年,同樣處於疫情高峰期間的消費&生活產業數據變化,發布第2則「情報應援系列」圖解。希望藉由分析過去疫情高峰期間的具體數據趨勢,為同樣正在奮戰的夥伴們提供一點參考方向。
📣情報應援系列2⃣:疫情峰期台灣消費&生活產業如何變化?
💡 2020上半年TOP 20 成長產業:電子購物、數位內容、在宅生活服務全面迎來高成長
疫情下台灣流通生活產業中,收穫最豐厚的業別無疑是電子商務全生態圈:產業火車頭電子購物業2020H1營業額年增17.45%;協助零售與品牌業者進行數位行銷與廣告投放的媒體代理及買賣業,產業規模同期成長20.86%;同屬於非店面零售的單層直銷業,因受益於近年成功轉向網路營銷,營業額年增22.77%;此外,支援電商物流最後一哩路的宅配快遞業、以及切入生鮮日用品宅配的餐飲外送平台,在疫情帶來的無接觸商機下,營業額同期分別成長43.30%及293.78%,驚人的漲幅推升相關業別成為疫情下最耀眼的明星。
另一項大放異彩的產業族群,是以數位內容為核心的在宅生活服務業別。例如因為在宅時間大幅拉長所增加的娛樂需求,拉動數位書籍出版、電子遊樂器及套裝軟體零售、遊戲軟體出版等關聯產業大幅成長。居家辦公以及在宅學習的需求增溫,也促進了外語補習班(數位)以及商業、資訊及專業管理教育訓練的成長,並間接拉動電腦及週邊設備零售業。
唯一進榜的休閒服務類別,為已持續5年皆以雙位數成長的健身中心(健身房)產業,加上進口家具與登山露營用品等專賣零售業2020上半年銷售額同步成長,顯示疫情下越來越多民眾拉高健康生活與家庭休閒方面的資源投入;此外,受惠於民生物資搶購潮,2020H1超市與量販業別營業額亦分別年增14.98%及10.93%,為綜合零售通路中成長率最高的兩項次產業別。
💡 2020上半年TOP 20 衰退產業:觀光、交通、3密型實體服務遭受直接衝擊
2020上半年,在邊境封鎖、社交管制等疫情應對下,觀光旅遊、餐飲服務及大眾交通運輸等長期以來被視為成長穩健的產業別,反而成為疫情下重災區。而具有密閉、密集、密切接觸特徵的「3密型實體服務業」,營業額也在持續實施的人流量管制下陷入嚴重衰退。
例如旅行業、展演空間經營、航空運輸(客運)、觀光旅館、工商展覽籌辦、遊覽車客運、免稅店以及遊樂園等觀光生態圈全面衰退;餐飲及休閒服務類別亦普遍重挫,例如電影院、配有侍者的酒吧/茶室/視唱中心,以及夜店、外燴(辦桌)承包、有娛樂節目餐廳等,2020H1均陷入19%-62%不等的衰退幅度。
由於當前疫情狀態較2020上半年更為嚴峻,警戒等級與管制範圍仍在持續升高擴大,預估在民眾消費及生活型態全面恢復前,上述產業所受影響將可能進一步蔓延至周邊產業,更需業者謹慎以對。
✍️ 完整圖解分析請前往:https://reurl.cc/kZN9Yx
-----------------------------------------------------
【外部資源連結】
NEC智慧零售與智慧供應鏈數位轉型解決方案👉https://pse.is/3gx4qa
▶點選立即下載可以進一步瞭解:
📌 高精準度生物辨識技術,快速識別消費者
📌 打造智慧化供應鏈,建立可視化管理平台進行消費者數據分析
📌 導入自動化、自助式設備,提供全年無休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
【資料註記】
1. 資料來源為各企業發布及各主管機關Open Data平台資訊,經程式彙整及計算後詳實呈現,若後經發布單位修改調整,則以發布單位更新資訊為準。
2. 為避免成長率失真及排名代表性不足,排名資料剔除產業規模過低之產業別,部分關聯性極高之產業別則合計為同一業別。
3. 調查數據涵蓋在台灣進行公司登記之全部企業數量,不包含在台灣提供服務但未進行公司登記之跨境公司。
#商業數據圖解
#疫情情報應援
營業額成長率計算 在 股市達人 鄭瑞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人不知道去網誌裡看我寫的文章,所以我就再PO一次前天寫的關於本益比的那邊文章,給大家參考
本益比的高低往往來自於市場對於未來的預期
最近有人反應,看到鈊象元月獲利1.08元,用傻瓜計算法,估算今年大概賺12元,以此計算目前本益比約20倍,覺得空間已經不大了,所以覺得應該要下車了,這就讓我想起,常常有很多人會問我,某某股票幾倍本益比(PE,以後都簡稱PE)才叫做合理,為什麼這檔PE這麼高,為什麼這公司股票這麼賺錢PE只有不到10倍。其實PE的高低,往往來自於市場對於這家公司未來的預期,預期會越來越好,則PE就高,預期穩定持平,PE就一般般,預期會越來越差,那PE就越來越低,這是基本的邏輯。
比如說,3324雙鴻,元月賺0.55元,今年估計要賺6元應該不算離譜,但市場預期,當他成為三星最大的散熱導管供應商,一定是技術、產品、製程、良率、產能等具備一定的優勢,未來假設其他手機品牌廠也跟進採用散熱導管,雙鴻可能以出貨三星並且是最大供應商的優勢,進一步取得其他手機廠的訂單,進而在一個新的趨勢之下,拿下市場最大的市佔率,則今年光靠三星就賺6元,那明年後年是不是可能賺8元,10元持續的成長下去。而當市場預期未來會越來越好,而且可能成長得越來越快,最後你就發現隨著營收創新高的過程,股價越漲越快,PE越來越高,最後就出現一波PR RERATING(本益比修正)的行情,若從10倍修正到20倍,EPS不變,則股價就會漲一倍,這種故事在股市裡屢見不鮮。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去年下半年的佰研,原本股價只有110~130,遇到股災還跌到86.7元,之後隨著營收不斷創新高,股價一舉翻上200,然後公布單月獲利以及第三季獲利高達4.11元之後,股價更是越漲越快一舉衝到350的最高點,並且目前都還維持在300之上,而很多中長期持有的籌碼根本沒有散出,主要也是因為市場預期,他營收來自於克緹國際,克緹去年營業額大概從前一年的8E人民幣成長到約50E人民幣,而今年很有機會又是翻倍成長的一年,雖然成長率不像以前那麼高,但成長的絕對金額不輸前一年,對供應鏈佰研與麗豐會帶來可觀的成長養分,因為預期未來越來越好,所以PE就會持續調高,因為道理很簡單,假設去年獲利11元,以目前股價來看PE高達30倍,但今年估計不難賺到20元,PE就降到15倍了,若明年賺更多,則PE會降到更低,所以當市場對佰研未來的預期是樂觀而且有信心的,PE就會往上調整,因為會去反應未來的獲利。
至於鈊象也一樣,去年前三季才賺2.73元,第四季樂觀一點賺2.4元,全年也才5.13元,這波股價最高達258元,PE高達50.29倍,看起來相當瘋狂。但市場資金豈是笨蛋,沒有看到未來的利多怎可能一路追到250元都還在買,因為鈊象營收從11月開始創1.9E新高,12月就跳到2.1E,元月跳高到2.71,2越過年都還有2.54E,元月一公布獲利達1.08元,架設未來每個月都只有賺這多,那今年也有賺12元,這麼一來PE就從50倍降到21.5倍了,看起來就不是很離譜了。但21倍怎麼還一堆人繼續買進,一來因為有深入研究的人會知道鈊象今年營收真正爆發的時間點是從3月才開始,所以獲利把元月獲利乘以12是低於預期的,再來中國、義大利的商用機台換機潮才開始,預期至少可以吃2~3年,所以這部分會讓未來兩年鈊象營收與獲利維持高水準。再來,發發發老虎機的APP才上市三個月,單月營收就衝高到估計有4000~5000萬,這數字高不高,不妨去研究看看目前國內有沒有哪一家遊戲公司的手游單月有這種營收水準,並且是還持續在成長,我可以跟你講,這營收數字其他遊戲公司會非常眼紅的。而國外博奕類型的APP,單月營業額最高者甚至可達10E台幣﹑一年一款APP的遊戲營業額就可達百億的台幣,這是遊戲領域中非常大的一塊市場,鈊象目前已經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市場預期未來這遊戲進入大陸市場,玩家人數與營業額還有倍數成長的空間。再來,鈊象未來還有IP授權海外電視台開發動畫以及相關產品的計劃,只是目前進度不明,但一旦有所進展,又是錦上添花。所以當市場預期現在已經很好,而未來還會越來越好,你現在以為EPS只有12元PE21.5倍,或許到了年中你就會發現獲利高於這個預期,PE也隨之下降,市場如果預期明年要賺更多,則PE就會持續下降,股價就可以繼續往上漲,最後你就會看到以去年的獲利來計算本益比,怎麼本益比越漲越高高到離譜,其實人家聰明的資金早就在用未來的獲利計算本益比了。結論就是,本益比的高低,往往來自於市場對於未來的預期。
所以我要說的是,除非是純炒作的例子,否則你一定要相信市場資金往往是最聰明的,當你發現資金不斷追逐一些強勢股,但你想不通怎麼股價跟本益比已經很高了,但買盤還是一直買進,股價漲個不停,聰明的人往往不是去否認他,去放空他,而是會去想辦法尋找任何的線索與蛛絲馬跡,來破解到底股價在漲甚麼,這些聰明的錢到底為了什麼一直買進這檔股票。一般的人,往往都難以理解所以就下了這漲多了,是不合理的判斷,但往往在幾個月之後,會發現怎麼營收衝很高而且越來越好,單季獲利大爆衝,就如當初佰研一樣,第一季只賺0.84元,第二季1.25元,股價在6月的時候才100出頭,但第三季獲利暴衝到4.11元,而當你恍然大悟的時候,股價已經從86.7元漲到350元了,而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因為人家賺了好幾倍,但你還在用過去的獲利在算本益比,殊不知人家早就在盤算今年的獲利甚至明年的獲利,然後決定要不要繼續買下去了。
我常說投資股票,就是永遠都在尋找最會成長的標的,只要成長性高,預期未來會越來越好,市場就會給予相對高的本益比,這是投資市場的鐵律,一旦參透了,你就會懂為什麼我在操盤心法第8條會說,追強勢股比低接弱勢股容易賺錢 ,因為市場資金早就幫你過濾好最強的成長股了,因為人家是用未來的獲利來估算本益比,而不只是你看到的表象阿。
希望這樣的解釋,可以讓大家對於本益比這東西,開啟另一個不同的視野與了解。
鄭老師入會專線02-2365-9333
歡迎加入股市達人鄭瑞宗
Fb:https://www.facebook.com/stockmaster2014
Line: http://line.me/ti/p/%40rwm4476f
或用LINE搜尋ID@stock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