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也是一種實力》
看東奧比賽,除了令人心跳加倍的賽事,
我會特別注意主播們的轉播內容,
他們「懷有私心」的評論往往令我發噱,
「自帶濾鏡」的觀看角度可說是為人父母的榜樣:
落後時正向聚焦,連忙舉出歷史紀錄打強心針,
一旦追上或超前,那更是毫無保留地連串讚美;
還記得有場比賽贏得驚險,台灣選手的確靠點運氣獲勝,
此時轉播內容硬是插上一句:「幸運也是一種實力啊!」
這句話誤打誤撞、說得真好。
幸運可不是像隨風飄的蒲公英或路邊的鬼針草,
漫飄隨風地找目標黏上去;
幸運比較像是個浪頭,
不諳水性的人遇到是臨頭大難,
衝浪好手卻感到興奮莫名,
沒有實力的人遇到幸運會挫折滅頂,
要「完成」這場幸運,必須得有兩三下。
這樣想想,
或許幸運球也曾找上我們,只是當時還沒辦法接得下來。
有些人總是讓人感覺特別幸運,
好事一再上門,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那是因為一再堆疊的「幸運完成品」讓他站得更高,
冒出頭來引人注意,
雨露先沾、很難錯過啊。
還有一種幸運屬於「內建程式」,
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能抽絲剝繭、放大顯微,
將其中最好最美的部分萃取出來留在記憶裡,
像是貼滿信眾還願的金箔神身,
自創幸運心態、自帶光環,
別人都深深相信他是幸運的,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實力嗎?
而我認為幸運,是一種對自己的提醒,
提醒自己所有好事的發生都是許多「偶然」環環相扣,
而這些偶然則是靠很多人的成就支持、很多因果緣分的交互相疊,
「幸運」只是這個人生黑盒子的代名詞,
別誤以為任何小小成就完全是自己的努力功勞。
一句話讓我想了這麼多,
回頭問女兒對這句話的看法,
她說嗯嗯我覺得很有道理,
但是別想太多,這樣幸運不會找你。
#這是敷衍還是真理
同時也有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從小父母離異,父親還曾三度入獄,黃筱雯決心當父親的榜樣而練拳擊爭取榮譽, 如今一路打上奧運殿堂還成為台灣第一個拳擊奪牌的優秀運動員。 #黃筱雯 #奧運 #拳擊 女博士深陷感情漩渦 鄧惠文一席話救了她 👉https://youtu.be/J-DyZx6P8t0 佩真遭設局泯滅人性...呂文婉不捨痛批...
父母的榜樣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有贈書活動,趕不及昨天一起參與直播的朋友,現在可以點開連結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349360795275232/
「對攻擊者的認同」是我們常見的心理現象,只要多跟家長相處,便能觀察到。但不必然要使用心理分析來談,單純從身教的角度,也就是運用接近人類本能的「模仿」功能,便能說明。
這篇是這本書的第二篇摘文,就這兩篇來說,各位不難看到,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深入且紮實。我猜,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但只要您看得懂,收穫會非常豐厚,而且值得常常翻閱、細細感受。
我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使用了自我成長與教養同時並進的模式。單純只談教養的技術,常常流於操控—雖然能操控孩子的談法,相對受歡迎。
有些家長,會不斷合理化自己對孩子的口語、肢體暴力,如果關係不夠,我便不說破。這後面常常要有相當強的信任支撐,才能幫助家長體驗到,自己正在進行的無意識重複,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怒氣,自己跟自己的失連……
當我們說,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許我們心底深處,正在指責自己:「自己真是失敗的父母」。我們的自我否定,還有對孩子的否定,常常混在一起。只是同時間內外在因素所引發的怒氣,很可能全都指向了孩子。
如果在關係不夠的情況下,強行建議或介入,常常家長容易把被喚起的怒氣,都灌到孩子身上。說來說去,當家長習慣把情緒都導向孩子,無辜的孩子實在很倒楣,怎麼做都可以被講成不對!
祝願您,看清自己無意識的重複,然後還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
*********************************
那些一再重演的經歷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馬修跑著過馬路,我賞了他一耳光,那是出於本能的,我不由自主就打下去了。這很正常,不是嗎?那樣過馬路很危險!我跟你保證,他這下子學乖了!」不,小孩做出危險的事時,打他並不正常。這或許是常態,因為我們的社會尚未解決暴力的問題,但打小孩既不正常,也不健康。那是認為小孩只是需要訓練的動物,我們向孩子灌輸了巴夫洛夫的制約反射。沒錯,有時候這是有用的,但也有副作用。賞一個在路上跑的孩子耳光,會讓他注意到審查他的大人,而不一定會注意到汽車,更不用說之後可能會引起的叛逆反應。
凱薩琳不由自主地賞了兒子這一記耳光,我問了她。沒錯,她小時候常挨耳光,「但從不過分」,她說道,是在她做了蠢事或危險的事的時候,她一直認為自己挨的耳光是合理的。我請她再多回憶一些,她想不出任何的狀況,反之,她記得那些耳光。
「你被打耳光時有什麼感覺?」
「我的臉發燙,我討厭我媽,我會回自己房間小聲抱怨她,想著要惡整她……沒錯,我完全不再去想自己做過的蠢事。那讓我想要偷偷去做,不要被發現,就這樣!」
臉上的灼熱感抹去了對所犯錯誤的意識,也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與迫害者的關係上。在回想起慣用言論背後自己的真實經歷後,凱薩琳承認那些耳光什麼都沒有教會她,也絕對不是一種教育方式。所以,當馬修跑著過馬路時,凱薩琳到底怎麼了?她替他害怕,但不僅如此,這種情況也帶回了凱薩琳對過去相同情況的潛意識記憶。
面對一個特定情況,大腦會尋找適當的回應。雖然大腦的分析並非有意識地進行,特別是在緊急狀況下,但它會從資料庫中尋找行為模式。對相似情況的回憶可能會被活化,有哪些看過或經歷過的能引導我的態度?影像是潛意識的,但它們仍然頗有影響力。之後,大腦會很合理地從浮現出來的記憶中,選擇最不會引發負面情緒的行為。
兒子過馬路時,凱薩琳的大腦把重要的因素分類。孩子做了蠢事,他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中,我該怎麼做?大腦將這個情況與她過去經歷過的情況進行比較。以前,凱薩琳做蠢事或讓自己身處危險時,會被賞耳光。在她潛意識的記憶中,有小時候的她和她當時的情感,還有她的母親與母親的行為。在那個當下,她有兩個選擇:將自己當作那個被賞耳光的孩子,或是當作賞耳光的媽媽。她的大腦會選擇較不痛苦的行為。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請勿將父母所有的態度都化簡為單純的重複。但是,知道此機制的存在,很能幫助那些受此機制所害,並為此絕望的父母不再感到內疚。
有時候,我們也會意識到自己曾經受苦,並或多或少有意識地選擇了與父母完全相反的做法。他們禁止一切?那我們就允許一切。他們強迫我們吃飯?那我們就從不給自己的孩子他不想要的。他們不設界限?那我們就選擇嚴厲!但又一次的,我們仍舊是對自己切身的經歷做出反應,而不是出自對孩子需求的深思熟慮,我們的行為是不由自主的。
意識到自己曾被傷害是不夠的,只要壓抑的情緒無法被表達與聆聽,它們就會重新活化。與父母相反的態度只反映了我們對父母的怒意,那不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立場。我們常常會認為我們的教育行為是自己自由選擇的,深信自己的過去已被治癒,請勇敢地觀察與內省吧。過當行為與慣性的一面都應該能警惕我們。
在每種情況中,我們都有選擇:把自己當成小時候的自己,敢於回憶自己的經歷和有時很激烈的情緒;或者把自己當成自己的父母而拒絕這麼做—我們模仿父母的榜樣,或完全與他們唱反調。如果我們拒絕意識,那麼無意識的行動通常會對孩子不利,因為,誰想挖掘出那些沒有人願意關心的回憶呢?
我們的孩童時期如此遙遠,如果不曾踏入心理治療師的診間,我們通常不會試著認識自己的過去。我們當然有記憶,但大多時候,這些記憶既未能從它們喚起的情緒中解放,彼此之間也沒有組織與聯繫,因而無法讓我們自由。反而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我們某種程度上認識自己,「習慣」了自己的反應,但我們無法掌控它們。一般來說,我們會留下正面與愉悅的回憶,抹去痛苦的部分。忘掉侮辱、被父親訓斥時的苦惱、對處罰的怨恨、在黑暗中的害怕……我們記下了這個信條:即使那一刻感到痛苦,但父母的行為是「為了我們好」,他們對調皮搗蛋的我們做了他們能做的。我確實誇大了,但請你想一想,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的那一絲真相。因為認為父母對我們的懲罰是合理的,他們的態度是出自於對我們的愛,當我們的孩子做出與我們相同的行為,做出同樣的「蠢事」或和我們一樣「任性」時,我們很可能會做出與父母相同的回應。
因為不曾意識到小時候內心的經歷,我們便找不到依據去感受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於是,我們也會試著以「為他好」為由,去做「對他有幫助」的事,我們越來越服從自己的教育信念,而非自己的感性,尤其這份感性或多或少被隱藏起來了。有時,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但卻鮮少去聆聽自己心中這道微小的聲音,尤其是當有其他更「權威的」聲音在心中迴響時。
***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父母的榜樣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理解自己在事件中可以負起的責任
關於跨年直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要補充。
控制型的父母,常常把大小事都怪到孩子身上。那個邏輯很簡單,就是凡是有不好的事發生,盡可能歸因為孩子沒有能力,或者個性問題,所以處罰孩子。然後,表面上的理由,是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不斷檢討自己,然後改進,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可是,很有趣的是,這樣的父母,通常很少承認自己會犯錯,非常在意自己的面子。只要不好的事情跟自己有關,就拼命往外推,怪他人、怪孩子。
這樣的父母如果怪自己,常會說,是自己沒把孩子教好,但是自己已經為孩子傷透腦筋。所以繞來繞去,又是孩子不好!
有時候,我跟一些朋友討論「責任」這件事的時候,大部分我們都不太敢負責,特別是帶著重大負面情緒的事件時。因為如果我們負責,常代表我們自己有錯,進一步來說,就是我們是失敗的。
「錯誤」這件事,常常是學習機會。可是在我們的環境裡,常誇大錯誤的嚴重性,所以犯錯的人,會得到比較大的壓力。這壓力可能大到,連後續想要改進也不一定有力氣,因為沒人支持,或根本不再給機會了。
我常常在想,「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格言,大概是為了諷刺我們文化裡對「錯誤」的觀感所設計的。即便錯誤是失敗,失敗了也可以站起來啊,可是,這種態度用傳統價值一詮釋,就可能會說這個人不知羞恥,對自己過於寬容。
所以正向教養的基本精神,跟我們傳統文化,在根柢深處有相當大的扞格。錯誤是學習的過程,做的事越多,犯錯的機會越多。於是我們才會那麼容易看到,在我們的文化裡,常常有那種,不太做事,但很會批評人的人出現。
我曾經遇過一位媽媽,她講到她在家裡的處境,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她的姻親本身從事教育工作,常常嫌她不會帶小孩。常常建議了很多作法,但她在執行上有困難。很自然地,家族裡面的人都跟著說她不會帶小孩。
後來,媽媽實在因為有事抽不開身,就把兩個孩子中比較難帶的那個,先請姻親幫忙帶一下午,她帶另一個孩子出去辦事。只有一下午,那位姻親就快受不了了,因為孩子有情緒障礙,對於指令與管教,常會有很強烈的反感。
不過,既定印象已經形成,大家還是繼續講她。但很妙的是,從此沒人要幫她帶小孩,真是欲哭無淚。
回到控制型父母的教養手段來說,關於「責任」,追到最根本,是父母決定結婚、決定生小孩,還有決定生幾個小孩,這些形成了孩子成長的背景脈絡,孩子的行為跟這些先天設定關係很大。很多決定都是父母的決定,當然,父母也要承受不少社會壓力。
可是,親子發生衝突或不快,所有責任都往孩子身上堆,父母假裝自己完全沒有錯,這實在太不負責任。譬如說,孩子說話的態度,常常跟身教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不是絕對的關係),特別是孩子還小的時候。
但是控制型父母不喜歡孩子說話的態度,卻又不想承認跟自己說話的態度有關。控制型父母只要越不尊重孩子,當部分孩子有能力反撲的時候,也就越不客氣,這是互相的事。
偏偏控制型父母很會爭功諉過這一套,孩子如果有好的成就,要趕快出來說,都是父母教得好。如果孩子出事、有狀況,那是孩子不受教。所以我才會常提到,控制型父母的自尊很脆弱,常要藉由親子關係來確認自己的自我價值。
只有父母開始負起自己的責任,跟孩子討論彼此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釐清前因後果,好好面對「我們」,而不是心心念念只有「我」。重視關係的父母,才能較好地以關係為基礎,滋養與支持孩子,讓孩子茁壯,然後看著父母的榜樣,為自己負起責任。
再次感謝跨年參與直播的朋友,我對於我自己的豐富表情,實在看不太下去。所以有些朋友說沒辦法專心看,這我也要負責任!
.
以上文字可參考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溫和堅定的父母力,90個守則,引導孩子放眼未來、邁向獨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226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父母的榜樣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從小父母離異,父親還曾三度入獄,黃筱雯決心當父親的榜樣而練拳擊爭取榮譽,
如今一路打上奧運殿堂還成為台灣第一個拳擊奪牌的優秀運動員。
#黃筱雯 #奧運 #拳擊
女博士深陷感情漩渦 鄧惠文一席話救了她
👉https://youtu.be/J-DyZx6P8t0
佩真遭設局泯滅人性...呂文婉不捨痛批殘忍畫面
👉https://youtu.be/Q_XGprB8R8M
索非亞傷心欲絕,父親遭判昏迷靠通靈救命
👉https://youtu.be/zEF8wpkZyh0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0:57 仙氣滿滿長腿美女 用拳擊翻轉人生!
05:49 出身弱勢家庭 奧運奪牌意義深遠!
17:35 又高又瘦卻還要減重 拳擊多辛苦!
20:26 賽前差0.2公斤 痛失冠亞軍頭銜!
25:43 父親常進出監獄 小女生曾充滿怨懟!
28:54 身為父親的 捨不得去練拳擊?
31:43 弱勢孩子遭遇性侵 要如何翻轉人生?
34:16 寒暑假就沒飯吃 孩子好怕放假?
37:47 用拳頭創造價值 幫孩子走回正軌!
40:51 原住民出身被霸凌 差點進入幫派!
44:49 從小寄人籬下 小女孩靠拳擊翻轉全家!
48:27 教練如父 對小女孩的人生影響深遠!
53:46 靠體育 身世坎坷也能改變命運!
56:56 靠拳擊打出藍海 養活一家人!
01:01:00 學運動的孩子不會變壞?真有其事?
01:04:24 媽媽是桿弟 潘政琮刻苦得到奧運獎牌!
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父母的榜樣 在 樂筆 x 日光實驗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歡迎光臨~我是樂筆!
台灣學生有補習文化,你補過習嗎?
我在學齡前就上過正音、珠心算、芭蕾等補習(才藝)班,小學到高中這幾年,國、英、數、物理都補過,甚至基測衝刺班、高中先修班都沒有缺席(現在想起來真是夭壽浪費錢)。
高中補了三年數學,考學測的時候還是「底標」啊!這事若還有一點點價值,就是現在想起來可以讓自己笑一笑……
台北補習單科16,000,聽到Wendy報價時,我在心裡倒抽一口氣!當年我們單科7,500 ,媽媽打電話給老師說了好多話,每學期繳費,老師都把我偷偷叫去角落,給我一張數字不一樣的收據。
這期節目中,Wendy的補習班接到沒有能力讓孩子補習的家長電話時,媽媽那句:「真的拜託,求你們放過我,你們讓我很難在我小孩心中做一個好的媽媽榜樣。」讓我忍不住心中落淚了,長大回頭一看,才更深刻明白父母的辛苦與偉大。
謝謝中文系小直屬Wendy帶來這麼發人省思又黑暗(?)的補教業內容,好喜歡跟你聊天、跟你一起錄Podcast,很開心能遇見你,希望你未來越來越美好。
📁節目收聽方式:
Apple Podcast、KKBOX、Spotify 🔍歡迎光臨
- -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unlightpen0...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unlight007_/
✒️合作邀約:hisunlight007@gmail.com
💰小額贊助我們做更好的內容
https://pay.firstory.me/user/sunlight
- - -
主持人兼編輯 Host/Editor/:樂筆
剪接師 Sound Editor:Papa.H
父母的榜樣 在 何基佑超級奶爸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做大要讓細!」
「哥哥要做好榜樣給弟妹看!」
你有沒有聽過、或者說過以上的說話呢?
其實在這個年代,這種說話已經不合時宜,今次超級奶爸將會分享比較理想的說法。此外,亦會分享一下兄弟姊妹搶玩具應該如何處理。
﹌﹌﹌﹌﹌﹌﹌﹌﹌﹌﹌﹌﹌﹌﹌﹌﹌﹌﹌﹌
◆ 【合作與查詢】
Mobile: (852)6018-3068
Email: toyiau@gpaa.com.hk
◆如果認同我們的使命並希望實際地支持「超級奶爸TV」繼續發展,提供免費內容?
請馬上PM我: kayho@gpaa.com.hk
◆【其他找到我的方法】
① FB www.facebook.com/hokeeyau
② IG www.instagram.com/hokeeyau
③ MeWe https://bit.ly/3nT3W5d
#超級奶爸 #管教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