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子,但是我卻搭上了一輩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我們告訴你,早在60年代,有美國心理學家利用一個神秘測試,已經可以預測到小朋友讀書厲不厲害,準繩度還很高,你會否很想知道這個測試為何如此神奇?還想帶小孩去測試一下?想知更多,請留意POPA Channel短片。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
父母 行為 影響子女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20 星期五 絕對音樂】
「真正的體貼,不是非要追根究底對方的過往,有時候,他需要的只是『陪伴』。」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一直會是你/妳的朋友,而你/妳也不知道何時會突然成盤別人的朋友,很多事情時候到了,就會自然而然發生了。
SO~~陪伴和傾聽是最大的幸福!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孩子愈大愈不懂事?放過自己吧!化解親子關係衝突,父母應該做的3件事】
一位媽媽說,「兒子為了找工作搬回家裡住,我很高興,但只要問他工作找得情況如何,立刻臭臉。先生看不慣兒子態度,口不擇言地罵『怎麼會養出你這個廢物』、『有本事滾出去』......。
有一次我跟著說了兒子幾句,結果當晚兒子就搬離開家,一年多不接家裡電話。最近不小心知道,他居然和女友跑去結婚登記。我真是氣死了,之前三番兩次告訴他,那個女生太傲嬌不會是好太太,趕快分手。
兒子才26歲,他以前很乖,現在私自結婚擺明是故意來氣我,想到這些我都吃不下、睡不著,瘦了好幾公斤。
先生怪我把孩子寵壞,我恨他把兒子趕跑,兩個人吵到不講話。我實在不解,好好的一個家,怎麼會變成這樣?」
子女成年之後,親子之間一旦出現嫌隙,情境分外棘手與傷心。
孩子不懂事、父母好嘮叨?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許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都接受過震撼教育:天真可人的小寶貝,有如一夜之間變成刺蝟,戳得自己苦不堪言。大家都說叛逆期過了就好,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孩子是賀爾蒙作祟的浮躁,是大腦前額葉還沒發展完善的衝動,這些生理上所導致的狀況,的確會隨著身體的變化而趨於穩定。但如果是兩代之間的關係品質不佳、溝通方式有問題,隨著時間愈長,問題會愈惡化。
父母不解:「孩子怎麼會這麼不懂事。」
子女抱怨:「爸媽只會情緒勒索、嘮叨。」
這些常聽到的話,在說的都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不懂彼此真正需求,親子關係衝突一觸即發
父母與成年子女的親子關係衝突,起因百百種,但心不被懂,是所有衝突的根源。
以文前所提的這個家庭為例,找過工作的人都知道,工作沒著落時,心情已經夠鬱悶了,再善意的關心都是壓力。
兒子的「臭臉」在說的是,「夠了!不要繼續這個話題。」但父母顯然沒有意識到這點,而是將兒子的態度當成是對自己的拒絕。
人被拒絕時,心裡難免不好受,又擔心孩子的發展但無法得知,如此矛盾心情不能被理解,只好覺得孩子不懂事。
當不知道對方有否聽進自己的話,父母總會忍不住重複提醒,或用強制的方式要對方理解。但這對子女來說,就是嘮叨或是控制,會隱約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不被尊重。
而這種感覺如果太強大,有時還會讓子女因為抗拒這些感覺,而刻意做出讓父母不滿的行為。當子女的往往不知道,常常是自己的回應態度,而將父母激到不得不如此。
由於親子雙方都不懂對方的需要,一方愈不說,一方逼愈緊,就陷入溝通的惡性循環。
例如,兒子愈不想談求職的事,父母愈放不下心不斷追問,最後爆發衝突。或是父母愈不想要兒子和女友在一起,兒子愈不想理會家人的意見。
當陷入惡性循環時,就像打死結,愈用力會愈難解。
打破親子關係惡性循環,父母要做這3件事
如果想要遏止惡性循環,至少要有一方先暫停使力。身為父母,這時候可以做的事情是:
1. 放了自己
離開照顧者的角色,子女已經成年時,他們不再需要你的指點、不需要你的供給。去過自己的生活吧!這才是當父母應該做的。
2. 放下擔心
過度的擔心是你只相信自己的能力、見解、判斷,而不相信子女可以自己處理好。對子女的擔心像隱形鎖鏈,會捆住孩子想飛的翅膀。
3. 放棄干預
如果執意要影響子女的決定,那是在「搶」他們的人生。人生的的路誰想一直坐在後座,該把方向盤交給子女。
以前述案例中的媽媽來說,太執著於當照顧者。女友的傲嬌說不定正是吸引兒子的特質,兩人可以交往超過一年以上,並有進一步的誓約,年輕人顯然認真對待感情。
媽媽覺得這是刻意要氣自己,就太以自我感受為中心,下意識的用吃不下、睡不著來證明自己母愛的偉大。
兒子在外一年也沒有餓死,還能自己組織小家庭,是有照顧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不用人操心。
其實這位媽媽真正要做的是,好好與另一半培養感情,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母愛很偉大?孩子其實也能成為你的太陽
當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再將心思全部放在子女身上,放棄要改變子女,通常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就開始轉變了,也就有機會修補關係。
不要怕生命階段不同的改變,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很偉大,但也不要忘記,孩子終究會成為自己的太陽。
文/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3180025/157883/%E5%AD%A9%E5%AD%90%E6%84%88%E5%A4%A7%E6%84%88%E4%B8%8D%E6%87%82%E4%BA%8B%EF%BC%9F%E6%94%BE%E9%81%8E%E8%87%AA%E5%B7%B1%E5%90%A7%EF%BC%81%E6%89%93%E7%A0%B4%E8%A6%AA%E5%AD%90%E9%97%9C%E4%BF%82%E8%A1%9D%E7%AA%81%EF%BC%8C%E7%88%B6%E6%AF%8D%E6%87%89%E8%A9%B2%E5%81%9A%E7%9A%843%E4%BB%B6%E4%BA%8B?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200318)
***************************
父母 行為 影響子女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很長時間的「幼態持續」是人類重要的特徵。在演化下,人類在嬰幼兒大腦尚未完全發育全就完成分娩,並在養育的過程之中兒童大腦逐漸發育。那麼,父母的陪伴對於大腦的發展有沒有進一步的影響呢?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上摘錄《父親養成指南》的文章,帶我們看到父母親的陪伴與互動,對於子女的大腦發展有多重要。
----------------------
從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知道,父親與子女的緊密連結對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這種關係在生命最初的一千天尤其關鍵,因為這段期間大腦正在快速發展。二○一五年,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黎安・考克(Rianne Kok)率領一群荷蘭科學家展開關於一百九十一名兒童的前瞻性研究,探究家長的照顧行為對孩童腦部發展有何影響。這項研究的前瞻性表示,研究人員即時追蹤孩童的發展,在受試者年僅六週大時展開研究,而不是調查過去的發展以找出關聯(即回溯性研究)。他們首先募集一群剛出生的嬰兒,然後進行腦部超音波掃描與量測頭圍,作為研究的基準數據。之後的八年期間,除了在孩子滿一歲時評估家長與孩子玩耍時的敏感度,還有在孩子三、四歲時觀察問題解決遊戲中的親子互動之外,都沒有打擾這些家庭。
親子互動的實驗階段過了四年,也就是這些家庭的孩子滿八歲時,再度登門拜訪,並對兒童腦部進行核磁共振掃描。藉此了解大腦的詳細構造,包含灰質與白質的比例。之前提過,灰質是神經元,白質則是連接神經元的軸突,使大腦的不同區域可以互相溝通。理論上,灰質越多與白質密度越高,大腦就會越「聰明」,因為它擁有越多的神經元,而神經元隨著連結增加,越能互相溝通。這樣錯縱交織的神經結構,讓我們得以展現人類物種在認知方面的彈性與複雜性。
他們發現,父母在玩耍與問題解決活動中敏感度較高的孩子,腦部總容量大於其他兒童,因為他們大腦中的白質與灰質比較多。如同感情融洽的父母與孩子會呈現一致的催產素分泌量,寶寶從父母身上看到的正面行為,也會反映在其大腦結構。大腦中的黑質(或灰質)與白質,證明了家長的行為會深刻影響子女的發展。實在不可思議。在這項研究中,對孩子需求敏感的家長,實際上提供了孩子結構性的生活基礎,並且賦予他們神經架構,讓他們得以成長茁壯。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父母 行為 影響子女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如果我們告訴你,早在60年代,有美國心理學家利用一個神秘測試,已經可以預測到小朋友讀書厲不厲害,準繩度還很高,你會否很想知道這個測試為何如此神奇?還想帶小孩去測試一下?想知更多,請留意POPA Channel短片。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1XARnA-SB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