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貓兒的朋友都知道:在台北出生和成長,高中時赴美求學(且年年暑假都飛往歐洲,陪伴乾媽fine dining並展開米其林摘星之旅)的貓兒,這些年長住香港,平日跟同事或好友聚會,泰半以西餐為主,因此貓兒品嚐歐美料理的次數,可能還超過中菜,然而貓兒內心的comfort food,仍屬中式佳餚,包括爺爺喜歡的湖南菜、奶奶擅長的山東菜,以及乾媽最愛的江南美饌(例如蘇式松鼠鱖魚和白什盤、杭式富貴雞和東坡燜肉、揚州蟹粉獅子頭、滬式八寶鴨和蝦籽烏參)。
#蘇州松鶴樓燜肉粽
#杭州樓外樓東坡肉粽
話說出身潮州望族、生於上海並在福開森路(舊時法租界區)洋房大院內成長的乾媽,從少女時期就品味斐然(爾後她來台居住數年,便赴瑞士讀中學,在美國從大學念到PhD再返回歐洲工作),而她自幼熟悉的江南佳餚,自然就成為貓兒的心頭好。雖說乾媽已在天堂與她的父母相聚,然而每逢一年三節,她的表姪女(跟貓兒年齡相仿)總會從上海寄送一些江南應景美食給貓兒,也讓我倆在滬港兩地,一同懷念著這位和藹親切的長輩。
#香港老三陽嘉湖粽
#鏞記至尊燒鵝裹蒸糉
#陳儀興尚潮樓太子店
繼去年端午節前夕,乾媽表姪女寄來的蘇州「松鶴樓」粽子禮盒(那時貓兒以松鶴樓燜肉粽,搭配蘇式湯麵與「乾生元」糕點,吃來相當愉悅)之後,今年她選擇杭州「樓外樓」的五味十粽組合(東坡肉粽是亮點,另加上「知味觀」的八寶糕點),讓連續兩個端午佳節都未能至蘇浙旅行的貓兒,同樣過得很有江南味道(貓兒自己也會訂購香港「老三陽」的上海鹹肉粽和嘉湖蛋黃鮮肉粽)。趁著到太子兌粽之便,貓兒順便至美食達人Elgene常去的潮州料理名店,品嚐自選滷水套餐,一輪潮式滷鵝(還加上鵝腸/鵝肝/鵝胗&元蹄)嚐下來,可讓貓兒相當飽足;昔時鏞記的至尊燒鵝裹蒸糉聞名遐邇,若有食肆考慮推出潮州滷鵝粽,想必喜愛潮汕滷水的貓兒也會立馬嚐鮮。
爾後邇後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許一條,縱貫原住民文化與土地的山徑 》
過年到,代表上山的日子又近了,最近的大行程都和布農的族人們息息相關,隨著認識的族人越來越多,跟隨著他們的腳步一起進入山裡,讓我有著比起純粹的美與自我實踐外,更多來自文化與記憶的收穫。
有時我想著,如果要有一條,縱貫臺灣的原住民山徑,那它會是什麼樣子呢?
接觸原住民文化尚淺的我,僅能靠著聽聞過的片段知識,粗略拼湊出模糊的樣貌。偶然間,我聽聞畢生鑽研台灣山岳歷史的鄭安睎教授,與古道專家伍元和老師,早已對這樣一條路,有自己的想法。看完他們的規劃後,我讚嘆不已:原來還真的可以從烏來出發,走進台灣最美的群山,經過泰雅、賽德克、布農、鄒族、卡那卡那富、拉阿魯哇、魯凱、排灣等族的傳統領域與當代部落,貫串清代與日治時代的道路,依循著歷史的脈絡,最後抵達屏東新開(近枋寮)。
不知道要讀過多少書、做過多少研究,才能像他們一樣信手拈來,就能透過雙腳的旅途,引出屬於台灣山林中最深刻的靈魂與記憶,編織出一條富含詩意與底蘊的傳承之路?
假如有這麼一天,這麼一條誕生自各族古老道路系統的山徑,被族人們與老師聯手重新整理、串接起來,那麼一趟縱貫臺灣的偉大旅程,將會是這樣子的:
───
從新北市烏來福山往南開啟的遙遠旅途,會先經過泰雅族被日本人拓寬成警備道的姻親道路,巴福越嶺古道,在傍晚抵達拉拉山。翌日,告別巴陵的民宿後,在沒車的小小的產業道路上漫步,迂迴抵達秀巒部落下榻。接著,在名聞遐邇的霞喀羅古道養老登山口,告別因為想輕鬆一小段而搭乘的部落接駁車,沿著古道緩緩推行至廢棄的白石駐在所,在此度過遠離人煙的山中第三夜。
第四天一早起床,繼續沿古道西行,抵達田村台駐在所後接上霞喀羅古道支線,蜿蜒向南走去,在高嶺接上民國後開闢的大鹿林道東支線後,順著主線在傍晚抵達觀霧森林遊樂區,Check in後洗去二日沒洗澡的疲憊。再來,海拔將緩緩下降,順著從觀霧延伸的北坑溪古道來到雪霸國家公園的雪見遊憩區;一身重裝與來自烏來的打招呼對答嚇壞不知情的遊客後,在遊客中心前搭上泰雅族北勢群部落的接駁車,到天狗、象鼻等部落待上一宿,聽聽族人講著那些在雪山山脈上翻山越嶺的故事,回憶著五天以來走過的路。
第六天的旅程經由馬那邦隘勇線跨越大安溪,從雙崎接上出雲稍來警備線後,跟著隘勇線來到大雪山社區,感受這裡的生態之美、見證林業的滄桑。行程滿一週之際,將路經白冷,從谷關七雄的白毛山東側山腹切過,穿越阿冷山隘勇線進入南投,來到惠蓀林場入口附近的清流部落。緊接著,這條山徑會繼續沿著隘勇線直上守城大山附近,輕裝來回這海拔2420公尺的邑治第一山後,陡下到賽德克族的土地,在台14線上度過第二週首夜,也正式告別了雪山山脈,短暫踏上中央山脈一隅。
翻過萬大隘勇線後,接著是霧社萬大警備道路,而後從曲冰開始進入布農族卓社群領域,到武界過一夜,再繼續沿著濁水溪谷地山腰上的部落聯絡道,經巴庫拉斯來到地利村,關門古道暨丹大林道的起始之地。第十一天開始,山徑從人倫部落進入玉山山脈,沿著人倫警備道翻進郡大溪谷,沿著中之線警備道拜訪一個又一個的布農族巒、郡社群祖居地,聽著族人講著不到百年前的遷村過往。三天後,離烏來出發日方滿二週,我們會由觀高抵達著名的八通關古道,在這個林業與日本古道交錯的紅檜造林地間沈沈睡去。
第三週開始,山徑進入最高潮,由八通關駐在所往玉山主峰攀去,經1926年所闢建的登山道登上台灣之巔,感受日本人帶來這座島上的登山文化如何流變至今,成為台灣的登山記憶。第十七天,告別東埔山莊,進入阿里山山脈,從特富野古道開始陡下整整1500公尺後,來到鄒族的特富野部落,接受族人們的款待,感受屬於鄒族的熱情。翌日,從鄒族南北縱貫古道翻越茶山至那瑪夏,又回到布農族的領地中;爾後由那瑪夏道路或者小林、高中兩條林道,進入南橫公路寶來一帶,由寶來順著名的六龜警備道再次登上中央山脈尾稜,經藤枝二集團後紮營於其中的駐在所上,感受過去此地日原衝突的緊張餘韻。
出發滿三個禮拜的日子,山徑會進入魯凱族的領域,並來到正在努力爭取自我認同的歐布諾伙族所在的萬山部落下榻。稍事休息後,山徑又繼續啟程往南,經由魯凱族道路系統拜訪大社、德文、霧台等部落,三天後抵達位於小鬼湖林道行車終點的阿禮,其道路前身是通往知本的知本越嶺道,於魯凱石板屋民宿中度過沁爽的一晚。接著順部落舊路自稜線下底世界遺產潛力點舊好茶,與居住在此的老獵人學習魯凱族傳統智慧。爾後,渡過隘寮南溪,進入台灣第二大族排灣族的家鄉,在排灣族舊社道路系統中悠遊,到訪舊筏灣、舊平和、舊德文等部落,又過了三日,在來義部落舉杯回顧這整整一個月以來,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的百里長路。
最後,路經舊古樓、老七佳等排灣族部落後,接上四百年一瞬的浸水營古道,下抵枋寮附近的屏東新開,為這一趟長達32天,縱貫古今的奇幻之旅,劃下完美的句點。
-──
這是一條以臺灣原住民文化為主體的步行綠道,為時一個多月的旅程,緊緊扣和著各地歷史脈絡,走過自原住民、清代、日本人乃至於中華民國時期的路,讓老人家的身影再次鮮活的躍然晚輩眼中。而管理綠道的族人,也可以因為回到各個舊部落,重新賦予土地屬於各個民族的溫度與驕傲,甚至為在地創造新的產業可能與收入。這是一種再創造,將在地族人與屬於自己的土地連結起來,並且透過分享傳統的生活與智慧,支持自己的生活,同時也讓原住民文化的根,得以再次深深紮入土地之中。
試想,那些進入部落的夜晚,無論新舊,若是少了屬於土地的族人,在火邊的分享與傳承,一起舉杯高歌、大口吃肉,那行程將會有多苦澀而空洞——沒有高山的大景舒適,卻有著郊山的濕熱與長程縱走的疲憊,讓人不知道完成這一條路,能有怎麼樣的收穫?
這一天遠嗎?其實不然。
今年原民會有一筆上千萬的研究經費,想擘劃一條屬於原住民的山徑。
伍元和老師也已經成立自己的粉專「 伍元走古道」,準備一展自己數十年所學。
就讓我們一起期待,這樣一個足以代表台灣山林與文化,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從800到3952,覽盡四大山脈,從四百年前走到今天的路,成為台灣原住民、登山文化與山岳觀光的美麗未來吧!
————
*悠遊古道注意事項:
1. 沿途會進入各族原住民傳統領域,務必尊重在地原住民的權益與隱私
2. 綠道上有不少舊社與考古遺址,有許多被列為文化資產,也請尊重原住民或配合相關法令,得以進入
爾後邇後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撒哈拉讀《廷巴克圖的盜書者》】
武漢肺炎疫情未息,諸事不宜,除了看書.
這本《廷巴克圖的盜書者》(Joshua Hammaer著,劉復苓譯,商周出版)在我手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直到此時才有時間閱讀.
第一次真的對「廷巴克圖」(Tombouctou)這四個字有深刻印象,是2011年在摩洛哥人權組織工作,那時跟著組織到沙漠辦論壇,很是困惑,為什麼飯店牆上常寫著「Tombouctou」之後加個數字?我問我的上司,他像個大孩子般,興奮地說:「這表示那個城市距離Tombouctou有幾天路程,妳知道過去跨撒哈拉貿易線在這一帶,非常重要.」
他的回答,讓我腦中出現更多問號.是他眼裡如星星般閃耀的光芒,讓我感受到「Tombouctou」之於沙漠中人,有著獨特的夢幻意義.
爾後藉由閱讀與實地田野調查,我才慢慢明白,「Tombouctou」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象徵與想像,相同的是,那是一個美好、豐盛且文明薈萃之地.
這本《廷巴克圖的盜書者》遠比我想像中還要好看!
書裡描述2012年,伊斯蘭聖戰士佔領廷巴克圖,包括Abdel Kader Haidara在內的許多人,如何在不引起聖戰士注意下,偷偷將大量伊斯蘭手抄稿運到馬利首都Bamako,避免數百年的古文物與古老知識毀於聖戰士之手.
也就是說,《廷巴克圖的盜書者》真有其人其事,這是從真實事件出發,「有所本」的一本書.
我本以為書的內容會著重在這些珍貴手抄稿如何從Tombouctou運到Bamako的危險奇幻歷程,讓我極為驚豔的是,作者之為資深美國駐外記者,在書裡呈現的,遠比這都更多!他以簡單流暢的文字,說起Tombouctou曾有的歷史繁華,曾是伊斯蘭文化大城,人文薈萃,盛極一時,有了歷史脈絡的鋪陳,才更能明白這些手抄稿的重要性,甚至改寫「非洲無文明」的刻板印象.
直到現在,我都還在努力拼拼湊湊非洲歷史中,總覺曾發生在「黑暗大陸」的事,讓人怎也看不清.
作者很用心地呈現伊斯蘭手抄稿的歷史背景,以及在西非一帶的文史脈絡,包括政治更迭與恐怖攻擊事件,意外地讓我將之前閱讀的史料與新聞事件給串連起來,甚至因而知道我所喜歡的某些音樂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底下的特殊面向,又例如我之前知道阿爾及利亞發生的綁架人質以換取贖金事件,但直到讀了這本書,才感受到整個非洲歷史必須將「國界」抽除,或許更能得到較靈活的理解,很多時候,那是一個勢力跟一個勢力、一個族群跟另一個族群之間的角力與戰鬥,而非「國」與「國」之間.
只是當然,太多人名、歷史脈絡與政治事件之於我們來說,很是陌生,有些段落讀起來,會有些閃神.但我很喜歡作者描述廷巴克圖的過去,以及沙漠的場景,他絕對親自走過那些地方,對非洲地理、政治與歷史有很深的理解,才能以簡單流暢文字,敘述如此複雜的事.
尤其,閱讀時,他的文字往往很能把我帶入另一個場域,一個陌生的時空,卻又感到熟悉且能明白,腦中浮現具體影像,就像自己真實走過那般,真的是美麗而強烈的閱讀享受.
Abdel Kader Haidara真有其人,2012年,聖戰士佔領Tombouctou時,也確實有一群人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伊斯蘭手抄稿給運到Bamako,雖說Abdel Kader Haidara是這場拯救古文物行動裡的靈魂人物,被視為英雄,然而這批古文物之所以能成功保存,依靠的依然是無數的馬利志願者,組成網絡,不顧性命危險地共同搶救手抄稿,以及許多在金錢方面伸出援手的外國贊助者.
雖然也有人質疑這整件事不過是Haidara家族參與其中,藉由手抄本,營私牟利,賺取外國贊助者資金等.
對我來說,在馬利那樣貧窮動盪的國家,要那麼樣一大群人冒著生命危險,往來奔走,就只為了搶救古籍,完全不顧自家性命與親族生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若參與者從中獲利,更為符合正常人性以及我所知的非洲常情.我倒覺無妨,只要古籍保存下來,就是好事,也很高興得知古籍正慢慢進行數位化.
伊斯蘭手抄稿不僅具有古文物價值,將數百年前的穆斯林生活經驗、科學知識等,保存下來,讓現代人得以窺見過往在非洲曾盛極一時的高度文明,打破「非洲無文明」的迷思.
閱讀時,我腦中不禁想起之前那本永遠看不完,後來神秘消失的「旅遊文學」,無獨有偶,那位作家旅行到廷巴克圖,也讓他遇到蒐購手抄稿的人!咦?廷巴克圖是很流行手抄稿買賣嗎?雖然那本「旅遊文學」就這樣神秘失蹤,我完全找不到,沒辦法對照,但有些情節跟這本《廷巴克圖的盜書者》有點類似,蠻奇妙的.
雖然廷巴克圖聞名遐邇,我也真心對撒哈拉各地的歷史感興趣,但我倒不會有很強烈的慾望想上那兒一探究竟,一來是政治動盪吧,我還想留一條老命,做其他的事,二來紀錄片看太多,總覺此時真實的廷巴克圖已無往日人文薈萃的光景,大抵荒涼破敗,或許知識的微光以及虔誠信仰仍在暗處閃耀,但還不足以讓我這懶人有足夠動機,特地跑那一趟.
好唷,真誠地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唷!
照片上,不免出現貓界文青豆灰,因為覺得豆灰每張照片都好好看,不知道要選哪一張,所以乾脆全部秀出來!哈哈哈!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
#摩洛哥
#撒哈拉
#沙漠團
#深度導覽
#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