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兒童未來少年月刊開團中
✪方案價格:(訂購連結請看文末)
未來兒童12期+知識庫 $3,999
未來兒童24期+知識庫$6,899
未來少年12期+知識庫 $4,399
未來少年24期+知識庫 $7,599
✪結單日期:5/31(一)
#未來兒童真是居家防疫好幫手
#小孩看完雜誌再看線上知識庫可以消磨好多時間又吸收知識
噢~首先要先感謝在居家防疫之時,遠見天下出版社開放部分期數雜誌,讓孩子在家能免費線上閱讀,真的好棒。說到未來系列的月刊雜誌,你們肯定都比我還要清楚才是,市面上適合兒童閱讀的月刊很多,諸如巧連智、康軒、小牛頓、小行星及未來兒童、未來少年,多到讓媽媽好困擾好難決定。所以我的作法是:#讓孩子們自己決定!
我們家也有好一段時間沒有訂購月刊,但因為小威力學校教室有擺放好幾個出版社的雜誌,他獨愛 #未來兒童 裡的故事,每天接他放學就開始劈哩啪啦分享他在雜誌裡看到的精彩故事,說服我幫他訂 #未來兒童 月刊。但我遲遲都沒把這件事放心上,他真的比學校外面的國語日報業務還纏人,天天問週週問月月問,讓我一度懷疑我訂未來兒童他是有業績啊?
#開玩笑啦他是真心喜歡才這樣
#媽媽我必須正視孩紙喜歡閱讀是好事
於是,前些日子我幫他達成夢想了!陸續收到好幾期,他也都有認真看,我也順道幫香草姐訂了 #未來少年,他們姐弟兩都看得很開心。然後雞婆成性的我也好想推薦給你們,剛好現在居家防疫,我覺得太適合了,媽媽們可以考慮考慮。我來跟大家分析一下 #未來兒童 和 #未來少年 差別在哪?
#遠見天下 旗下針對兒童出品的品牌有小天下、未來兒童及未來少年。小天下是出版故事書、繪本;未來兒童及未來少年則是雜誌月刊。
#未來兒童 適合國小一~三年級的孩子閱讀,雜誌中的文字都配有注音,低年級孩子可以自行閱讀沒問題。未來兒童的內容涵蓋人文地理、自然、英文及數學層面。用淺顯易懂的文句及插畫圖片,激發孩子們想繼續了解故事的動機。每本月刊中間會夾著一小本連環漫畫,目前是 #龍居小鎮 連載已到26回,原來小威力常常劈哩啪啦說個不停的,就是龍居小鎮。
未來兒童的內容很生活化,會讓孩子在生活中劈哩啪啦自然脫口而出,講得頭頭是到好像我們大人都很無知似的
#但就是這麼自然脫口而出代表他們真的有吸收
#現在最常聽到他們說的一句話就是未來兒童裡有說啊你都不知道
#未來少年 則是適合四年級以上的孩子閱讀。雜誌很明顯地與未來兒童的主題有區隔,而且沒有注音輔助。主題方面則是以名人介紹、文學、藝術、歷史及生活面切入。我發現未來少年的內容更貼切生活知識,讓孩子們透過多元閱讀吸取更寬廣的常識與全球動態。這本我喜歡,很符合我的胃口!
#香草姐四年級後學校常常要他們介紹名人介紹媽媽不行嗎
#媽媽你哪位我只認識海倫凱勒
#未來兒童 及 #未來少年 今年度推出 #知識庫 功能,官方將過往的雜誌全都收錄在知識庫內,用戶可以利用關鍵字找資料、所有期數月刊免費閱覽、音檔影音檔隨時下載隨身聽。或以前看過的主題忘記在哪一期?或是孩子們做報告需要找資料,沒關係,知識庫通通都能幫你打撈出來。這個功能不論是新訂戶或是續訂戶都能享受的到。
#這個線上知識庫真的挺有趣的
#尤其防疫在家可以讓孩子們動手玩玩看
#但也要控制時間不能看螢幕太久
未來兒童及未來少年的訂購方案很透明,價格很統一所以不用費心去比較,只管孩子喜不喜歡、會不會閱讀最重要。雪倫唯一能夠幫大家爭取到的額外優惠就是贈送 #一本小天下讀本 或 #加贈一期雜誌月刊(擇一)。
#贈書是小天下出版的精裝本故事書我個人好喜歡☻
你們好好思考,培養孩子閱讀是很好的事情,而閱讀最好是能做到自動自發。如果初期沒辦法做到主動看書,或是只看圖不看字,那就由家長慢慢一步一步陪伴引導,也是很不錯的開始。我相信打開未來系列的書籍,很難睡著的,因為內容生動有趣,連大人都能吸取不少知識呢!
=== 未來兒童未來少年月刊開團中===
✪訂購方案:
#未來兒童12期👉🏻https://bit.ly/2RvCjVi
#未來兒童24期👉🏻https://bit.ly/3oBRB6W
#未來少年12期👉🏻https://bit.ly/3vbsZV3
#未來少年24期👉🏻https://bit.ly/3fC01Hf
✪訂購12期加碼贈送:小天下精選讀物一本or 加贈一期雜誌
#未來兒童贈書超乎想像工作大不同
#未來少年贈書化學元素偵察隊
#訂購24期再加贈未來 Family 精選期數二冊
✪結單時間:5/31結單
#若有訂購上的問題請隨時發問或請與遠見天化文化事業群讀者服務部聯繫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信箱:service@cwgv.com.tw
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
#常見問題我放在留言裡☻
-
歡迎加入 跟著雪倫一起買
有更多開團優惠資訊噢!
牛頓擺會停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贈書活動】《#超級思維》x2本
你聽過「心智模式」嗎?我之前讀過很喜歡的一本經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的作者查理.蒙格(巴菲特的合夥人)曾說過:「心智模式就是大腦做決定時所使用的工具箱;工具箱裡有的工具愈多,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圖文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super-thinking/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當初我對於「心智模式」這個觀念,仍然有點似懂非懂的。但是,最近我接觸到一本新書《超級思維》,書中用淺顯易懂的故事和資料佐證,說明了超過三百種心智模式,有助於我們用於職場環境、個人生活、判斷決策,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思考者。
這本書的作者是搜尋引擎DuckDuckGo執行長暨創辦人蓋布瑞.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和統計學家蘿倫.麥肯(Lauren McCann),有趣的是他們是一對夫妻檔。他們發現社會上的一流成功人士,很多都具備著一種「看透世界如何運作」的超能力,並且經常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
對於世界如何運作、該採取什麼決策,總有著一些反覆出現的概念,例如機會成本、80/20法則、飛輪效應…等,這些概念被稱為「心智模式」,而能夠善用、整合這些心智模式的人,就被作者稱為「超級思考者」。因此作者彙整了許多我們生活周遭心智模式,搭配主題性的章節安排,讓我們藉由許多故事和圖表,學習各種心智模式,進而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
.
【為什麼心智模式很重要?】
.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又可稱作「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侷限。心智模式會影響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影響他對於事情的判斷和決策。
查理.蒙格曾經說過:「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後的日子裏能自動地運用它們。」這裡的思維框架指的就是各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尤其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必許擁有多元的心智模式,才可以在不同情境做出正確的思考和判斷。
如果一個人懂的心智模式「太少」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如同蒙格先生喜歡引用的一句話:「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有時候,我們必須學習原本舒適圈外的觀念,採取舒適圈外的思考方式,才不會落入狹隘的世界觀,避免用單一的觀念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
【心智模式的用途是什麼?】
.
我很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不斷思考心智模式可以在我的生活當中,帶來哪些不同的啟發,或者是改善我既有的決策。讀完整本書之後,我認為心智模式可以幫我們帶來兩個具體的好處:
1. 用來解釋生活中碰到的各種事件和問題,理解它們的「運作原理」,找出解決的方案。
2. 用來避免偏誤,達成最好的評估和判斷,做出當下最理想的「決策」。
作者認為熟用各種心智模式的人,有時候會培養出一種近似「直覺」的精準判斷力,他說:「直覺有助於引導你更快速地找到正確答案。你越熟練心智模式,對於特定情況有使用哪一種模式的知覺,就會越準確,就能越快利用這些模式做出更好的決定。」
以下我摘錄了書中的四種問題情境,很適合用在日常生活或職場當中,藉由簡單的經驗分享,談談我對這幾個情境裡提到的心智模式的想法。
.
【1.如何運用時間?】
.
你會不會經常覺得「時間不夠」?感覺事情總是做不完,被生活追著跑。關鍵往往不在於時間的多寡,而是「優先序的排定」。書中在提升效率的章節中,介紹了著名的心智模式「艾森豪決策矩陣」,這是一個幫助我們排序生活中「重要」和「緊急」活動的優先序工具。
我們對於時間應用的壓力,通常來自「重要且緊急」和「緊急卻不重要」這兩項,需要注意的是,盡可能把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委辦、外包、甚至忽略。對於「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例如做虛工、過度的娛樂,應該嘗試降低或完全排除。
最容易被忽略的,反而是「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例如投入深度工作、規劃策略、自主學習。這個象限攸關我們長期的成長,卻因為缺少急迫性而一再被忽略。每次當你決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試著把那件事情擺進艾森豪決策矩陣的一個象限裡,利用這個心智模式採取理想的行動、聰明地使用時間。
.
【2.如何適應變化?】
.
根據科學家牛頓著名的慣性定律:「靜止的物體恆久維持靜止,運動中的物體,除非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否則仍將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持續運行。」這個物理現象跟我們採取的「信念」和「習慣」有很大的相似性,堅持舊信念或習慣的時間越長,慣性就越強,越難被改變。
如果我們的思考和行為僵化了,我們會變得越來越難以適應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因此,關鍵就是要讓自己盡量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理解各種思維模式,讓自己時時處於一個「適應性」很強的環境哩,允許自己接受新知,改變舊思維,採納更多元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飛輪效應」這個心智模型。起初,要把舊習慣停下來是很不容易的,就像轉動中的飛輪不好煞停。建立新的信念和習慣也很不容易,如同要轉動一個靜止的飛輪,一開始是很費力的,但是一旦累積起了動能,就能夠不費力地讓它一直轉動。
任何個人或專業計畫的進展,都可以從飛輪角度檢視:起初進度必然是緩慢的,但一旦獲得一些動量後,取得進展就更容易了。你的短期努力累積起來將有長期的利益,未來可以將累積的努力加以複合運用。先厚植實力,才有突飛猛進。
.
【3.如何領導團隊?】
.
我最近跟一些剛晉升主管的同事們聊到許多「小主管的辛酸」,其中印象很深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怎麼安排工作,才不會最後變得每件事情都是親力親為?」問題出在於,派工並不是單純依據工作內容的「簡單/困難」來判定,而是必須考量你自己的信心、下屬的能力、後果的重要性。
這時候心智模式「後果信念矩陣」就可以派上用場,這個工具可以幫我們區分什麼時候可以放手讓團隊成員學習,什麼時候才該親力親為。「後果」指的是當這個工作任務,如果沒辦法完成時,造成後果影響的高低。「信念」則是你對工作任務的信心度的高低。
「高信念、低後果」的象限中,是最適合授權讓成員自主學習和練習的部分。「低信念、高後果」則交給成員進行,自己定期查核確保成果達標。「低信念、低後果」則是你對任務沒有信心,後果的影響也很低,這種就必須完全授權。「高信念、高後果」才是你該親力親為的重點項目。
.
【4.如何提升競爭力?】
.
現在的商業環境中,有一個心智模式越來越被重視,那就是「最小可行性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指得是為了可用或可行性,只開發具備足夠功能和最小數量的產品讓真人測試。基於「不求完美、先求效用、再求改善」的精神,讓這個策略容易適應快速變化的商場。
企業除了運用這個做法快速接觸客戶之外,還可以使用另一個心智模式「OODA循環」(observe, orient, decide, act)來加速獲得回饋和採取下一步行動。這個模式講求的是「觀察」不斷變化的情況,「重新定向」對局勢的評估,「決定下一個最佳方案,毫不猶豫採取「行動」,然後重複循環。
這兩個模式一樣可以被我們拿來應用在自我成長或自主學習的領域:採取最簡單的行動,達成初步的成果,然後觀察、調整、決定下一步,最後採取行動。只是,作者提醒道:「沒有執行的遠見只是幻覺」,我們最常見的誤區在於缺少「行動」,以至於無法讓整個循環順利運作。
.
【後記:你還在拿鐵鎚嗎?】
.
起初,我以為《超級思維》這本書會很生硬,但是一讀之後就停不下來了。作者把三百多個心智模式很有技巧性地穿插在各個章節中,搭配生活、職場、商業應用等不同的故事和情境,讓整本書讀來趣味十足又容易消化。我可以預見的是,在我自己2021年的選書排行中,這本書一定有一席之地。
不可否認的,我總是很喜歡化繁為簡的概念,但是這個真實世界的運作卻很複雜,不是這麼容易可以看透。幸好,我們可以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作者精煉的整理,爬梳古今中外的心智模式。一開始學習的過程必然是緩慢的,但是當每一個知識點逐漸解鎖後,我們眼中對世界的認識肯定是不同風貌。
最後,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學習「心智模式」?如同查理.蒙格所說:「如果你只記得單一的事實,就不可能真的知道任何事。如果事實不能在理論的架構上拼湊在一起,你就無法真正運用它們。你腦海裡必須要有模式。」這本書就是學習如何運用心智模式的起點,這是一張藍圖,也是一個工具箱。
放下你手中的鐵槌,試試瑞士刀吧。
.
【抽獎辦法】感謝 采實文化
1、抽出「2本」《超級思維》送給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對心智模式有興趣嗎?為什麼想學習這個心智工具?例如:「我對心智模式很有興趣,我想要改善自己做決策的判斷方式」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3/17(三)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3/18(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牛頓擺會停嗎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何處,全由我們自己決定,而我們的選擇也會影響生命旅程最終的樣貌。
無論我們身處的外在世界多麼失控或折磨人,我們都能徹底掌握自己的焦點要集中在哪裡。
只要覺得突然或經常感覺失衡,就可以透過思考自己擁有哪些「資源」來重振旗鼓,像是回想一些重要時刻、人物、地點或與自律神經系統相關的經驗(通常是休息的時刻),例如,你可能會回想起能帶來平安、喜悅情緒的畫面或回憶;也可能注意到其實周遭並沒有任何立即性的危機:至少此時此刻,並沒有地震、官司已經休庭、手術結束了,或是補助已經申請完成等等。如果你讓自己休息片刻,神經系統就會平靜下來並自我調解,心跳會減緩、呼吸不會那麼急促,腎上腺素也會慢慢恢復正常。在這種時刻,就能提醒自己重新建立體內平衡。
摘錄自《#創傷照管》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今天晚上要談靜心,而靜心是注意力的練習,所以特別分享這本書的這篇文章。這本書本身是2020年得獎的好書,重點在試著教導助人者如何排解自己的創傷。
從上面的摘文可以看到,回到當下,可以是一種能力或資源,可以帶來平靜,這也是我們昨天直播討論的內容。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472008306433911
祝願您,能適當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因為那能形塑我們的世界!
... ... ... ... ... ... ... ... ... ... ... ... ... ... ...
我把自己的焦點放在何處?
【文/ 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
清楚明白自己將焦點放在何處,能讓我們了解,原來自己完全能自由選擇如何與生命中的事物互動。
最近一次在墨西哥旅行時,我再次領悟到這一點。我當時試著學衝浪,並透過這個體驗明白對於多數衝浪愛好者來說,為什麼衝浪近乎是一種宗教、哲學與生活方式。我驚嘆地理解到,原來衝浪不只是讓我們征服海浪,也象徵我們能夠在生命中掌舵。
試想你在廣闊的汪洋中試圖追浪,你可以因為大浪很遙遠,或是海浪潰散的方向不對而氣餒,也可以選擇停下來注意晴朗的藍天和陽光,以及身邊環繞著一群同樣熱愛等候浪頭的陌生人。接著浪來了,而你完全無法掌控,海浪一波波湧現,無論是在衝浪或是生命中,你都無法決定海浪的大小、潰散的位置及間隔。你只能選擇自己要專注追哪一道浪。
接著,你只能用盡全力放手一搏。有時候非常順利,讓你能盡情享受衝浪;然而大多數時候,你都只能在浪頭上堅持一下就會跌下來;還有些時候衝浪變得困難不已。在這些時刻,就如同在人生中,你想選擇把焦點放在你乘浪前行,盡情享受追逐的下一道浪,並為了自己還能夠去追浪而感恩?還是要藐視自己,埋怨自己不夠強壯、怪罪海浪、抱怨其他衝浪玩家,或者認為只要換一塊衝浪板,你的衝浪體驗就會截然不同?
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何處,全由我們自己決定,而我們的選擇也會影響生命旅程最終的樣貌。
印度醫師與心靈導師狄帕克.喬布拉的教導風靡全球。他說人生就像是慢慢展開一系列場景,而我們隨時都在選擇要將自己的注意力擺在哪裡。我們可能習慣注意負面、痛苦且帶來麻煩的事件,必須努力克制自己才能轉移焦點,並真正以嶄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拳擊手「颶風」魯賓.卡特有次對幫助自己洗清罪名、脫身冤獄的萊斯拉.馬丁(Lesra Martin)說:「超脫我們身處的困境很重要⋯⋯我開始寫作時,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述說一個故事。每當我坐下來寫作時,就能超脫身處的囹圄,超越四面圍牆,在整個紐澤西州遨遊。我彷彿可以看見曼德拉在獄中撰寫著作;還有政治活動家休伊.牛頓、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雨果還有埃米爾.左拉。非常神奇⋯⋯」無論我們身處的外在世界多麼失控或折磨人,我們都能徹底掌握自己的焦點要集中在哪裡。以新的方式形塑感官經驗,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
…
我選擇把焦點放在我那一天完成的事情上,專注在順遂的事情、確實發生的改變、實際推動且我真正做到的事情上。至於其他事情,我在那天結束時就將它們拋諸腦後。──社區醫療診所小兒科醫師
…
在實務上,可能得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調整看待事情的角度。有時候得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有時候則要退一步思考。如果服務對象不幸逝世,你得想想那些存活下來的人。如果拯救全世界的念頭壓得你喘不過氣,最好把重點放在你可以為個人提供什麼幫助。
Street Yoga是奧勒岡州波特蘭的一個機構,專門教導青年遊民與照顧這些人的服務者,透過瑜伽、冥想來促進身心健康,且為了避免讓自己感到永遠都不夠努力,所以在制定新的使命宣言時十分小心。即便這些無家可歸的青年提醒他們現實多嚴峻,他們依然找到了觸手可及的目標:「Street Yoga致力確保所有人都能與他們自己的身體、心靈與社群自在共處,讓人人不再感到無家可歸。」
在身體經驗創傷療法領域中,「建立資源」(Resourcing)是一種協助訓練焦點的明確方式。只要覺得突然或經常感覺失衡,就可以透過思考自己擁有哪些「資源」來重振旗鼓,像是回想一些重要時刻、人物、地點或與自律神經系統相關的經驗(通常是休息的時刻),例如,你可能會回想起能帶來平安、喜悅情緒的畫面或回憶;也可能注意到其實周遭並沒有任何立即性的危機:至少此時此刻,並沒有地震、官司已經休庭、手術結束了,或是補助已經申請完成等等。如果你讓自己休息片刻,神經系統就會平靜下來並自我調解,心跳會減緩、呼吸不會那麼急促,腎上腺素也會慢慢恢復正常。在這種時刻,就能提醒自己重新建立體內平衡。
我曾和一位專業治療師表示,持續咳嗽讓我的壓力非常大,而他分享了一個簡單卻十分實用的方法來改善我的狀況。與其全神貫注在靠近我前胸位置的疼痛,他說:「不如將焦點放在背部。你的背部感覺如何?另一個肺的感覺又怎麼樣呢?」我們可以在精神上努力提高平靜、平衡的感覺,越常練習專注於當下,並鎖定我們的內在與外在資源,遭遇急性或持續性的壓力時,就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
當我們明白,原來只要刻意選擇將自己的焦點擺在何處,就能改變周遭環境和生活互動的方式,並從中汲取極大的力量。這種做法來自科學家丹尼爾.席格與佛教僧侶傑克.康菲爾德,他們將最新的腦部生理學研究與最古老的正念禪修結合在一起,並認為我們投射注意力的方式,會以特定程序觸發腦部的特定區塊,最終導致腦部發生結構性變化。
也就是說,隨著我們花費時間好好練習控制自己的焦點,原先只是暫時性、刻意營造的正念狀態,最終會成為穩定的精神特徵。就算試著導正覺察焦點的努力看起來微不足道,也能對生活經驗產生極大改變。曾受過醫學訓練的美國哲學、心理學先驅威廉.詹姆士曾說:「只有我願意關注的事物,才會成為我的經驗。」
多年前,西雅圖的環保住宅中心付之一炬,這個單位原先提供了再生、永續與綠建築材料的寶貴資源,卻在一夕間全毀,且至少有段時間無法回復。然而,在火災發生後,透過這家公司送出的明信片,明顯看到他們面對困境的態度十分豁達。
……
試一試
一、試想你在工作中面臨的艱難挑戰,寫下讓你感到處境艱難的三個原因,再寫下這個狀況令你感恩的三件事。看看自己的清單後,捫心自問:「我更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哪裡? 為什麼?」
二、花一天的時間努力留意自己內心的旁白。你是在看到半杯水時,覺得杯子半滿而知足,還是會認為半空而不滿意的人? 你能夠換個角度看事情,以至於保持知足的心境嗎? 還是你傾向始終不滿意周遭的一切?
三、找一面鏡子,然後站在前面看看鏡中的自己。留意你腦海中閃過的前三個念頭。你認為這些念頭是正面、慈愛、和善的嗎? 如果不是,那就再試著做一次。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創傷照管》
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2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2-B
金石堂★選書 https://bit.ly/T0400052-K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