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成世人流流長,總會愛上幾個人渣。
講嘅人唏噓,聽嘅人傷心,愛上人渣,好似物理定律一樣必然。
若然不幸遇上了,只好淡然說一句:嗯,你來了嗎?
但點解世界咁大,你一定會愛上人渣?
———————————
🌟其實可以用【 Murphy's Law(墨菲定律)】解釋
👉Edward A. Murphy (愛德華·墨菲)嘅原句話: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簡單黎講:「只要是可能會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
當全世界有 76億人,可以選擇嚟做另一半,總有一段戀情,你會揀到人渣 💔
————————
🧮 從數學角度嚟睇:任何一個事件,只要佢發生的概念大於零的,佢就終究必然會發生。
📍例子:飛機可以話係世上最安全嘅交通工具,但都每年係會有空難發生既~?🛫
當飛機飛一次時,岀事嘅概率為 P= 1/20000000,唔岀事就係 1-P,咁當佢飛好多好多次會點?
1️⃣飛 10萬次:岀事嘅概率為 0.5%;唔岀事為 99.5%
2️⃣飛 100萬次:岀事嘅概率為 5%;唔岀事為 95%
3️⃣飛 1000萬次:岀事嘅概率為 39.3%;唔岀事為 60.7%
由此可見,當飛機飛1000萬次時,佢岀事嘅概率十分高,何況一年全球有大約 3000萬飛行次數 · · ·😖
🤓所以,雖然你遇到人渣嘅概率唔大,但只要你拍多幾次拖,總有一段戀情,你係幾乎一定會遇到人渣💔(加上,我相信你遇到人渣嘅機率一定大過飛機失事)
(#賭Sir 按:同埋自己都可能會變埋人渣。)
————————
將 Murphy's Law帶翻嚟日常,佢揭示了一種獨特嘅社會現象:越驚發生嘅事情就越會發生?
因為人嘅弱點就係鐘意將注意力只放喺唔願意接受的結果上面,而把出現概率相同的滿意嘅結果,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掉
墨菲定律其實係日常中經常岀現,你又有無遇過以下嘅事?
1. 遲到塞車,打算早一個站落車行過去,點知又唔塞了
2. 平時都會帶傘,唔帶個日就落雨了
3. 上課其他問題都識答,偏偏唔識個題就被點名回答
以上嘅句子係咪見到已經覺得有一絲絲悲傷,但又覺得非常真實
所以為咗阻止以上事件發生,大家要記著Murphy's Law嘅4個啟示: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記著以上4點去做人,做任何事都要想得全面一啲,關注細節,唔放過任何小過失,魔鬼在細節,唔好因為覺得係個小錯誤或小概率事件就疏於防範,疏忽細節可能會帶嚟嚴厲嘅懲罰,記得做好危機管理,儘量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
物理定律 例子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學過的知識就是新知識 #211國際女科日 #投入科學不分性別
2月11日是國際女性科學日,
上次Q博在IG動態請Q粉舉出知道的女科學家,
以下是Q粉的答案公布(不分排名):
1.居里夫人(Marie Skłodowska-Curie)
2.羅莎琳.艾西.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
3.馬蓬瀛(明代女天文學家)
4.伊曼紐‧夏彭提耶( 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
5.珍·古德(Jane Goodall)
6.桃樂絲·霍奇金(Dorothy Mary Hodgkin)
7.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
8.太田朋子
9.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0.屠呦呦
11.吳健雄
12.其他好多好多…太踴躍啦!
根據IG限時動態收集到的Q粉回饋,
最多人第一時間提到的女性科學家是居里夫人,
不過這次要來介紹的是有「中國的居禮夫人」之稱的華裔女科學家——吳健雄。
吳健雄女士一生雖未獲頒諾貝爾獎,卻早已榮獲包括以色列沃夫獎在內的國際殊榮,也成為美國物理學會史上第一位女性會長。但說到吳健雄與諾貝爾獎的關係,可以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談起:在這個世界上,是左手多,還是右手多呢?
一般人的想法,一定是「一樣多」,或是「幾乎一樣多」,因為物理定律過去一直顯示出左右之間的完全對稱性。
可是,理論必須靠實驗來印證,主導這個實驗的是誰呢?就是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她所作的著名實驗,則是鈷-60原子核的 β(Beta)衰變實驗。
這個實驗,簡單來說,就是在溫度非常低的環境下,準備兩套裝置,其中一套,是讓鈷-60的原子核,它的自旋方向是轉向左旋,另一套是轉向右旋;這就像是照鏡子,其中一套裝置在鏡子裡的倒影,就等於是另外一套。結果發現一套裝置會放射電子,另一套完全不會,兩者是不對稱的。這個實驗非常轟動,當時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也證明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科學家的理論,兩人隨後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
吳健雄鼓勵年輕學生勇於動手做,她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藉著實驗,成為眾多諾貝爾獎得主推崇的傳奇。
21世紀的現在,為了鼓勵女性去爭取更多參與科學相關工作的權利,聯合國在2015年宣布每年的2月11日為「國際女性科學日」,期望世界各地女性積極加入科學領域!
更多吳健雄的精采故事請進傳送門🚪
https://reurl.cc/bznbAo
物理定律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三部分「太空中真的是無重力嗎?萬有引力貫穿宇宙空間」
.
未讀第一部分的朋友可以先看:facebook.com/davidyu.phycat/posts/239431704213490
未讀第二部分的朋友可以先看:facebook.com/davidyu.phycat/posts/240471814109479
.
理解了人類渺小不足以察覺地球自轉、並討論了證明地球自轉的直接實驗證據後,我們來討論一個稍為離題的問題:為何太空裡「好像沒有重力」呢?這概念大概是被科幻電影、小說等大眾文化所灌輸的吧!在這一節,我希望直接指出這是個錯得非常離譜的概念。
.
首先,我們必須討論一下物理學裡的重力概念。關於「物件為何會往下掉落」這個問題,早於古希臘時期已經有過很多理論,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前兩部分裡介紹的「對宇宙之間的物質作二分法」的例子:天上物質會環繞地球轉動、地上物質會向地球中心墜落。這個理論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宇宙裡會有兩種不同特性的物質,也沒有解釋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天上物質的圓周運動以及地上物質的下墜傾向。
.
直至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過世的1543年,他出版了《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重新提倡日心說,即亞里斯塔克斯提出日心說的差不多1,800年後。不過,哥白尼的日心說其實並不比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公元2世紀出版的《至大論》(Almagest)裡描述的地心說更準確。
.
事實上,兩者解釋天文數據的能力相當,複雜程度亦相差不遠。這是因為哥白尼的日心模型依然認為天體環繞太陽的軌道必然為正圓形,所以他仍必須使用一大堆複雜的、假想出來的數學規則,才能以與地心模型相同的準確程度去描述天體運行的觀測數據。
.
即使到了17世紀初,科學界仍未普遍接受日心說。不過進步是有的。繼承第谷(Tycho Brahe)成為丹麥皇家天文學家的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發表了他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發現行星軌道形狀是楕圓形。
.
然而,克卜勒第一定律指出,太陽應該位於行星的楕圓形軌道的兩個焦點的其中之一,但這並不正確。事實上,行星並非環繞太陽運動,而是環繞整個太陽系的質心(centre of mass)運動。所以嚴格來說,地心說和日心說都不正確。而且克卜勒亦沒有到解釋行星環繞太陽運行背後的原因。
.
「天上的物質vs.地上的物質」這二分法,最後被牛頓(Isaac Newton)所推翻。他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引力也可稱為重力),不單指出了所有物質之間都會相互吸引,更解釋了這種吸引力的來源就是物件的質量。因此,不論是地上的或天上的物質,所有擁有質量的東西都會互相吸引。
.
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結合,就會自然地得出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因此,牛頓不單發現了重力的解釋,更一舉統一了宇宙間的物理學。「最基本的大自然定律應該是全宇宙適用的」更成為了現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指標。
.
跟據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重力與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並與兩者質心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換言之,質量越大,重力越強;相隔距離越遠,則重力越小。重要的是重力只會在無限遠時歸零。
.
因此,在太空中,尤其是在距離地球很近的太空站或太空船軌道,地球施加在物體身上的重力根本不是零。再者,如果太空中沒有重力,那麼太陽如何吸引八大行星繞其運動?地球又怎能吸引月球環繞我們轉動?所以「太空中無重力」是對力學非常離譜的誤解。
.
萬有引力(即重力)從地球、太陽、月球,以及所有天體表面貫穿宇宙空間,因此可說重力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可是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太空人在太空船、太空站又會漂浮著,就好像沒有重力的樣子?
.
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裡面描述了一個思想實驗:想像有一個能夠以任何力度發射炮彈的炮台。如果力度很小,那麼炮彈會以拋物線在不遠處落在地面上。如果加強力度,炮彈就能夠飛得遠一些。因此把發射力度逐漸加強,炮彈就能飛得越來越遠才落在地面上。
.
我們也知道地球表面是彎曲的,因此如果炮台發射炮彈的力度很強,那麼發射出去的炮彈就會飛越一段很長的距離才下降少許。然而,因為地球表面是彎曲的,炮彈下降同時地面亦會向下彎曲。所以,如果發射力度足夠大的話,炮彈的下降率就能夠「追上」地面下降率,結果就是炮彈永遠不會碰到地面(假設忽略空氣阻力),環繞地球一圈後從炮台後方擊中自己。
.
[思想實驗(Gedankenexperiment)指只在腦海中進行的實驗,並不一定有在現實中進行過。當然,思想實驗並不是真的實驗,並不能夠用來作為科學理論的證據。不過很多物理學家都愛用思想實驗去幫助他們跟據已知物理定律想像未知的結果。有時候,透過改變思想實驗的參數而得出不同的想像結果,能使我們對物理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
正在環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太空望遠鏡、國際太空站,以及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都是上述那顆炮彈。他們其實一直都在萬有引力的控制之下,不斷地「跌落」地球,只是由於速率非常快,所以就永遠跌不到落地面、只能環繞地球運行了。
.
國際太空站連同裡面的太空人都正在以同一速率前進和「下跌」,因此就看似在太空站中「漂浮」起來了。順帶一提,飛機突然關掉引擎作自由落體,裡面的人也會看似「漂浮」起來,太空人就是這樣訓練如何在太空中「無重力」狀態下工作的。
.
因此,太空中根本就不是「無重力(weightless)」。萬有引力貫穿整個宇宙空間,太空人會「漂浮」只不過是「無重力感(weightlessness)」罷了,是錯覺來的。有些電影會有剛飛出大氣層的太空船裡面的人突然漂浮起來的場景,但這完全是大錯特錯。
.
德國物理學家夫琅和費(Joseph von Fraunhofer)在1814年使用棱鏡和望遠鏡觀察太陽光譜(注意:這是非常危險的實驗,會對眼睛造成永久損害!),發現太陽大氣的吸收光譜線。經過分析,部分譜線與在地球上找到的元素的光譜線吻合,直接證明天上的物質與地上的物質皆由同樣的元素構成。
.
【支持我的科普】
我的科普部落格:https://hfdavidyu.com
我的科研網頁:https://hfdavidyu.github.io
.
我已開設MeWe群組,在MeWe搜尋「余海峯」就能找到:
https://mewe.com/join/phycat
.
追蹤我的FB:https://fb.com/davidyu.phycat
追蹤我的IG:https://instagram.com/phycat
訂閱我的YT:https://youtube.com/c/DavidYuHoiFung
.
也請支持香港其他科學普及工作者!你的支持,能令科學在中文世界更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