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運作方式【命運】是否可以重新創造?
可以的!!
這個關係著【靈魂計畫】的運作~
當自己有覺醒意識
靈魂計畫就有機會更新實行方式~
最基本的入口:
【當您願意改變您看待人事物的想法與態度~】
您就開始進入改變、創造您新的生命運作方式~
這必須要有足夠的意願、自我信任與耐心,去改變~
而且是持續性的~
又例如:
#開始欣賞原本不滿意自己的部分~
#開始告訴自己我喜歡我自己的狀態
#改變自己慣用說詞~
尤其面對自己習以為常的親友或不喜歡的人事物
改變不太適當的慣用口氣與態度
#並常謝謝在身邊與讓你不喜歡的人事物~
任何今天之前讓你會批判的事物
#開始用不同角度說法及包容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持續信任自己】~
為自己找到方法,進行上面所舉例可以改變的方法~
當然還有很多的方式,
#例如嘗試自己不喜歡的食物~
這是最快入門的方式,但也是很多人的大挑戰吧~
人們對自己的現況不滿意時,總想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可以讓自己有不同的【創造性】~那您所認知世界,及您的生命型態,將會在您願意改變創造時,呈現出您所未見過的景象與喜悅~
要改變與創造自己,其實是蠻大挑戰的,你也許需要拋棄蠻多原來的自己,這也是自己過不去的部分。
你認為改變自己,除了改變慣性,更會讓孰悉你的人重新評斷你~
即使這個改變讓你成為更好的人~你仍在意的是別人的看法。
奧修大師對此也有很貼切的說法:
【為何創造力如此令人痛苦?】
【無創造力】是很舒適的;那是下山的旅程。
你不用做任何事,只要重力就夠了。
而創造力是你意識的最高峰;因此它是令人痛苦的,費力的。
創造力須要很大的努力,因為當你上山,很多東西得放棄;不需要的重量。
自我是很笨重的。你無法往上走。必須把自我放一邊--而那是很大的痛苦。
事實上,我們想要有創造力以便得到更多獎--自我變得更有名~這樣你就能說:「我是某個特別的人。」【而那是所有創造者最大的問題:他必須放棄他的自我。】
當你依據某種流行的方式【符合別人眼光】來生活,那只是表示你想要成為有名的,【你想要被人們和傳統接受】。
你沒有探詢你真正的潛力;你更在意別人的意見【眼光】。但你必須拋棄那部分。
報酬不是成為有名的;而是參與其中,
【全然的投入到創造力之中。行為本身就是報酬】。
【當你投入其中,全神貫注的。那個寧靜、喜悅,那股能量,那個你不存在但神存在的片刻; 那就是報酬。】
#報酬就是已改變原本的命運方式
#丟掉宿命論
#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命運作方式
🌈❤Peace&Lov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
特別的人91 在 小資女孩的奮鬥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化妝師公開!
8款《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唇膏特搜...
#先筆記起來
特別的人91 在 A Day Magazine 時尚生活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he Femin:謝謝你健康的回來,金宇彬
特別的人91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文學
─────
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人嗎?還是你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真是這樣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由〈玻璃城市〉、〈鬼靈〉與〈禁鎖的房間〉三部中篇所構成,〈禁鎖的房間〉為壓卷之作。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事者;故事環繞著「我」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展開。作者奧斯特刻意隱去了「我」的名字──讀者們只知道「我」是小說中向讀者訴說故事的人,但並不知道「我」的具體姓名。請注意:這件事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故事描述「我」的童年摯友──天才作家范修留下了兩大箱作品手稿,拋下美麗動人且即將臨盆的妻子蘇菲,突然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這極可能是個預謀,因為「我」和范修長大後其實早已失聯許久,唯一可知的共同點是,二人同為作家。當時「我」寫作事業堪稱順利,是個小有名氣的雜文作者,被視為「評論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儘管頗受器重,「我」可不見得那麼瞧得起自己。他是這樣說的:
剛開始,我也期待自己成為偉大的小說家,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明白,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可堪寫出曠世巨著。有時候我甚至會告訴自己,放棄這個春秋大夢吧!就這樣繼續寫些雜文,容易多了。賣力一點,一篇接著一篇,好歹可以餬口飯吃。
我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小有名氣,也開始寫作詩與小說的評論。電影、舞台劇、藝術展、音樂會、書,甚至球賽,都有人來找我寫評論。世人給我的評價是「評論界的明日之星」,但在我的內心,我覺得自己心態老邁,而且江郎才盡。我所做的,不過是一些無用之物。好像一盤散沙,風一吹,就會灰飛煙滅。
伊格言分析:這些關於「我」的背景細節設定其實意味深長──一位覺得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偉大作品,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此,「我」的「個體殊異性」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中被徹底壓縮,成為幾何上無體積無重量的一個點。對,我們其實並不特別;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很可能都不特別。事實無比殘酷: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驚人的才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難免平庸;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匿逃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庸命運之外。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