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紙同音)。」
相同的種子,之所以結出味道截然不同的果子,是因為環境的差異。
只有在適合的環境裡,才能結出甘甜的果實。
人也是如此,只有過上適合自己的生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處在羨慕中。
羨慕別人的工作、愛情、家庭,幻想著自己若是那樣該有多好,別人什麼都真好,卻忘記了思考別人的生活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你。
所以,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去羨慕別人,你自己開心就好。
華茲華斯曾說過:
「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美好而詩意的。」
村上春樹在《舞舞舞》中寫道: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所以啊,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做自己。
曾經有一個國王,他照例到花園中賞花的時候,不禁大驚失色。往日百花爭艷的景色消失了,入眼皆是凋殘衰落。
而在這荒涼的地方,最纖細、最柔軟的心安草卻生機勃勃。
國王不禁問道:「你這小小的心安草,為什麼別的植物都枯萎了呢?」
心安草回答:
「親愛的國王,橡樹因為比不過松樹的高大挺拔,自卑難受而死;松樹因為比不過葡萄能結果子,抑鬱成疾也死了;葡萄因為不能像橡樹那樣直立並開出美麗的花朵,含恨終身,死了;牽牛花因為比不過紫丁香的芬芳而奄奄一息,紫丁香因為沒有牽牛花的花朵大而落淚凋零。」
國王說:「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你還如此生機盎然呢?」
心安草答道:「因為我不想和其他的植物相比,我只是想做一棵小草,每天都很開心,這讓我保持了盎然的生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完全沒有必要和別人比較。
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贏了沒什麼可值得驕傲的;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輸了只會越來越自卑。
不管是哪種結果,比較只會讓我們迷失自己,丟失真正的快樂。
正如世界上既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要如何有相同的兩個人呢?
你明明有屬於自己獨有的特點,是別人都不具備的,與其在和別人的比較中消耗自己,不如好好珍惜培養自己的個性,展現魅力。
當我們懂得放鬆做自己了,才能真正擁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是不是!
早安啊,學會做自己,開心生活,週末快樂。
牽牛花 特點 在 傑尼傑尼學畫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路上、上學途中有沒有看過牽牛花呢🌸
透過觀察了解牽牛花花葉特點和攀爬藤蔓的優美線條😍
牽牛花 特點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父母越界,孩子懶惰
一個家庭中,彼此親密地生活在一起,也有生活界限。尤其是孩子,在他的生活領域裡,讓他發揮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為他他自己的成長助力。如果父母出於過度的愛,或出於無奈而越過界限去幫辦,甚至包辦,就越界這個界限了。
【案例回放】
安安上一年級了,人很聰明,就是任性,霸道,嬌氣,懶惰。安安應該說是媽媽的第四個孩子了,前面三個都因故流產無緣來到世上,所以,安安出世後,就成了媽媽的掌上明珠。從小到大,安安從沒沾過一點家務活兒,連碗筷都不會擺,吃桔子每次都要媽媽剝好。
在學校裡輪到他和另一個同學值日時,不是指揮對方做,自己不動手,就是自己跑掉,留下同學一人做。當老師找到他為什麼不做值日時,他還振振有詞:“老師我不會幹,也不喜歡干。”“這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是每個學生的責任。
”“我沒有責任,我不要責任。” 老師驚愕。安安媽知道後,批評他:“寶貝,你都這麼大了,是你的事就要去做,這是責任。”安安反說:“責任,你不是說我的責任是學習嗎?我就不做,我討厭幹活……”
【案例分析】
家長怨孩子沒有責任心、懶惰。這是誰的錯呢?應該反省的是家長,是家長自己越過了生活界限,或者叫責任界限。該孩子做的事,因為你的手太長,伸過去替他完成了。長此以往,覺得家務事是大人的事,和他無關,變懶惰、沒責任心也是情理之中了。
在養育孩子上,父母們喜歡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對幼小孩子的無限的愛,唯恐
愛之不深,愛之不夠。最常見的就是包辦、代替、過度保護,這是生活上的溺愛。
探究這類溺愛型的父母動機,一是憐愛心理,因為看孩子可愛,所以忍不住憐愛,因為憐愛,所以忍不住幫一把。潛意識裡的話是:看,媽媽多愛你!什麼都幫你做了。這其實是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樂,因為付出愛的行為本身就可以獲得一種母愛滿足感。
還有一種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腳,老半天也做不完,乾脆自己做算了,也沒有那個耐心,乾脆等他長大一點再讓他做了。再一種就是追求內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較挑剔的父母,他們往往見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帶水,做不好還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親自做省心。
【消極影響】
1.孩子分不清哪些是他該做的事。
家長包攬了孩子所有的問題和責任,會導致親子之間責任不清,界限模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沒有告訴孩子哪些他可以做,所以他不知道要做;而我們知道孩子哪些可以做,卻也代他做了,於是,孩子沒有他可做的事了!剝奪了他們獨立動手做事的權利,他當然不懂得什麼是他該做的事,也不想做本該他做的事了。現在反而來責怪孩子不愛勞動,不懂得體諒父母。
斯科特·派克有句話說:“總有一天我們要放開孩子,他們是上天賜下的禮物,交給我們照顧——但不是永遠。”是的,不是永遠,該歸孩子管轄的生活、學習範圍,我們沒有劃給他,沒有告訴他界限,沒有教給他責任;等到該放手時,我們已遲了,孩子像牽牛花一樣牢牢地攀援在大人這顆樹上了。因為以前照顧太多了,所以孩子習慣於依賴我們了。
2.形成依賴、懶散和懦弱等不良人格。
上海、天津對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中表明: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學習用品,74.4%的學生在生活、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甚至上小學的孩子還要父母摟抱著睡,偎依着坐。其結果導致孩子缺乏愛心,喪失自信,形成依賴、懶散、懦弱、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的不良人格特點。他們就像是心理學上講到的“蛋殼效應”,那外觀完好的蛋殼,表面上十分堅硬,但只要輕輕一捏就變成碎片。
亨利·克勞德博士在《過猶不及》一書中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父母越界行為的後果:“你的孩子就好像是你的鄰居,他從來不為他家的草坪澆水。可是,你一打開你家的自動澆水系統,你們家的水全都撒在他家的草坪上。你們家的草坪因此發黃枯萎。孩子看到他自己家澆得綠油油的草坪,跟自己說,‘看來,我家的庭院沒有什麼問題嘛!’你們的兒子不必唸書,不必有打算,不必找工作,照樣住得舒舒服服,錢多得花不完,還能享有一個負責的家庭成員可以享受的一切特權。”
“他不負責任而過得快樂,你們負責卻過得很悽慘。其實,只要你們跟他設立地界就好了,搭個籬笆,把他家的問題留在他家的庭院內;反正那個問題本來就是他的,不是你們的。”
這用來形容溺愛型、保護型的家長是最恰當不過了。家長總是用母雞式的愛進行過度保護,包辦代替,過多照顧,過度關注。孩子不吃飯,我們伸過手去餵;
孩子的房間亂,我們伸過手去收拾;孩子的成績上不去,我們伸過手去輔導;孩子遇到麻煩,我們伸過手去解決……只差沒伸過手和腳去替他吃飯、睡覺了。不管孩子會不會做的,可能和不可能做到的,統統伸過手去替孩子做了。於是孩子不用動手,不用思考,不用操心,一切都有人為他做好了。結果呢,孩子的懶惰養成了,責任感丟失了,自卑感出現了,生活能力弱化了,有了依賴性人格障礙,嚴重阻礙了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
【專家建議】
1.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育熱愛勞動的萌芽。
總有一天,孩子要獨立面對自己的生活,越早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喜歡做事的習慣,就是在為孩子積累自立的資本,培養有責任心的真正的人。那麼,最早 什麼時間培養呢?就從孩子生命之初、抓住孩子想做事的時機開始。孩子出生以後,家長首先要把孩子看作一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人——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想主動做事,想親自動手。特別是兩三歲時,看到大人做事,他也要嘗試,不讓他做還不行呢!
這個時候,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把事情弄得更糟,給孩子嘗試機會就是在呵護孩子的勞動萌芽,保護孩子的勞動積極性。比如,看到大人拖地,他也要拖,那就讓他拖好了,大人只要在在旁邊鼓掌、鼓勵就行了;孩子要自己拿勺子往嘴裡送飯,你只要在旁邊耐心等待,過後收拾殘局就對了。
總之,家長不要做以下三種人:
一是超能型家長,只要孩子有困難,都會想辦法幫他解決,讓孩子覺得你無所不能,從而依賴無限;
二是馬上到家長,只要孩子有需要,立即出現在他的眼前,讓孩子覺得凡事唾手可得;
三是周到型家長,什麼都為孩子準備好,計劃好,孩子只要按照你設計的的路線前行,讓孩子什麼也不用費腦子,從而懶惰成性。
2.調動家長的教育智慧,培養熱愛勞動習慣。
兩三歲的孩子喜歡嘗試做事,多半是出於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當新鮮感過後,很可能不再願意去做以前做過的事了。這不要緊,在孩子漫長的童年生活中,只要我們經常用一些方法,變換一些技巧去堅持,去鼓勵,去陪伴,就能把這種勞動習慣保持下來。以下的方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借鑒:
(1)示弱法。孩子的內心是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樣是強大的,能幹的。那麼,大人可以適當示弱,請孩子來幫忙,並表揚他做得好。這樣,孩子會有成就感,自豪感。比如你說:“兒子,這個瓶蓋媽媽扭不開,你力氣大,幫媽媽扭一下吧!”
(2)參與法。做家務活是比較單調乏味的,大人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事,邊做事邊給孩子講一些有趣的事,那麼勞動的枯燥感就會在輕鬆說笑中淡化。
(3)協議法。與孩子商定好一個協議,雙方簽字執行。有一個五歲孩子的家長就做得很好,他們的合同是這樣定的:
1.逢單日,媽媽做飯,爸爸擺碗筷,女兒洗碗;逢雙日,媽媽做飯,女兒擺碗筷,爸爸洗碗。如果誰漏做了,別人做了,下次就替補。
2.平時女兒的床被自己疊,爸媽的床被自己疊。遇週末早上,互相檢查有沒有疊整齊、漂亮,並打分。
3.每個週六,女兒幫助擦爸媽房間的桌子,媽媽幫助擦女兒房間的桌子。這個協議中,第一條是分工合作,明確各人的勞動範圍;第二條是在檢查中,能互相督促自己做好,也讓孩子有自豪感;第三條是互相幫助,培養孩子的助人精神。這個協議制訂成表格掛在了牆上,經過了一個學期一家人的努力執行,孩子變得熱愛勞動,懂事,體諒,有時還會幫助幼兒園的小朋友做事情。
(4)興趣法。不是每種家務孩子都喜歡做,可以讓孩子選擇他喜歡做的。男孩子一般喜歡冒險的,刺激的、運動性的活兒,如讓孩子幫父母到商店買鹽、味精一類的日用品回來,把爸爸的摩托車擦乾淨;女孩子做比較細膩的活兒,如把家中物品擺放整齊,看如何擺才美觀,好看,然後和孩子一起欣賞,這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5)獎勵法。
好的行為需要一段時間的強化。對於幼兒,為養成好的勞動習慣,不妨用物品獎勵或精神獎勵作為激勵機制,以克服惰性,強化好習慣。可運用代幣製法。“代幣”就是用來代替真正獎勵物品的象徵物,如小紅花,星星圖案等,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代幣後,可實現孩子的一個願望。比如孩子想得到一個玩具,喜歡媽媽給他講故事,喜歡吃麥當勞,零花錢等。
願望必須是孩子想要的,渴望的,所以要事先問孩子他最渴望得到什麼。每個孩子也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代幣制。代幣制只是為了強化孩子的好行為的方法,物質獎勵是暫時的,待孩子養成好習慣後,要慢慢過渡到精神獎勵上。
文/練麗丹(家庭教育指導師 )
=========================================
小鳳麻開團省摳摳:
★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包,超難得的團購優惠
http://blog.xuite.net/kiwe1002/0816/219693990
★台灣製 高品質的木製玩具 gogo toys http://blog.xuite.net/kiwe1002/0816/215566676
更多團購:台製多功能餐椅、德國市佔第一推車、韓國調理機跟團:https://www.facebook.com/hi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