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當我們談論「國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昨天提及了圍棋,近日,有藝人因為在IG提及要「要請全部國手來家裡吃飯」,她用的「國手」一詞觸動了許多中國網友敏感的神經,相關截圖被貼上微博並被指控臺獨,還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名。後來,她也接連遭到數個擁護一個中國原則的品牌解除代言。
「國手」一詞引起各國網友熱烈討論。前央視評論員王志安表示「不叫“国手”叫啥?叫“省手”?」,也有網友認為「一个中国!台湾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s这样叫“国手”没任何问题!」
這起事件最後由國台辦的《中國台灣網》為她定調不是台獨。
顧名思義,國手就是代表國家的選手。不過,其實在以前會用「國手」稱呼一國之中某種才能技藝出眾的人。最常見用來指稱厲害的棋士,但也有用在醫術的例子。
唐玄宗開元年間翰林院設置有棋待詔,棋手在經過嚴格考試以後入選,專供皇室召用。因為棋藝高超,他們會被稱為國手,比較有名的棋待詔有王積薪、王叔文、賈玄和劉仲甫。(可能跟佐為有點像)
歐陽修的《歸田錄》中就有段記載「太宗時有待詔賈玄,以棋供奉,號為國手,邇來數十年,未有繼者。」
不同時代的國手王積薪和劉仲甫,兩人都有巧遇高人的傳說,這些故事還被金庸給放到了《笑傲江湖》之中。
1952年,中國圍棋社在臺北復社,並邀請知名棋士吳清源訪問臺灣。原本中國圍棋社是想授予「棋聖」的名號,但吳清源認為「聖」這個字只有像孔子那樣的人才稱得上,他自認承受不起而婉辭,於是中國圍棋社改授予「大國手」的稱號。
1980年,中國圍棋會(由中國圍棋社於1953年改組)和自立晚報主辦的圍棋比賽,國手戰開辦。頭銜名稱就是取自歷史上對棋藝高強棋手的尊稱。就算贏得頭銜也不一定能夠代表國家出國比賽。第一屆國手由陳長清奪魁,國手戰歷經19屆以後,在1999年停辦。
2005年,臺灣棋院同樣以國手為頭銜名稱開辦賽事。第一屆國手為蕭正浩,現任國手為許皓鋐。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