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翔:我發覺我碰到一個困難,我無法把這本書裡面的照片放在攝影史上任何一個街拍框架中
⠀
⠀
最早的街拍帶有強烈的社會性,出身中產階級的攝影師(因為如此才可能擁有昂貴的攝影設備),穿梭在街頭拍攝社會底層的生活。這種攝影很快的令評論家感到厭煩,艾倫・湯瑪士(Allen Thomas)這樣說:「這個世紀(二十世紀)最常見的紀實攝影就是拍出一排後巷的居民,通常是婦女、小孩,或是隱身在其後的男子⋯⋯這些照片總是值得一看的,因為他們看來如此坦率,直直地面對相機,就像那些異國的原住民第一次被遠征隊拍下一樣。」這時候的街拍是牢牢地跟對象(特別是下層的對象)綁定在一起。
⠀
⠀
獵奇的街拍如今看起來好像過去了,一方面在這個 Google Maps 的年代,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人跡罕至的處女之地或是讓人驚駭的底層生活。另一方面,尋找奇觀這件事在攝影當中面臨了許多批評。我們認為攝影不該是獵奇的。這個觀點最有名當然來自於蘇珊・桑塔格,她把攝影行為形容成一種消費或是享樂主義,這樣的觀點在後現代的批評家手中得到了強化,他們認為獵奇式的觀看是一種上對下權力關係的展現。
⠀
⠀
對於攝影師而言,拍攝街道上的底層生活也不總是令人愉快的。日本在二戰之後也有一個「乞丐攝影」的論戰,以土門拳為核心的報導攝影者們大量拍攝社會的底層,但是在反對者看來,這種攝影猶如在搜尋乞丐一樣。植田正治可以算是一個反面,他刻意選擇街道之外的沙丘,裡面既無議題也沒有階級,只有純粹的美學形式。這裡留下了一個問題:街拍與美學形式該如何共處?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vtPTa0
⠀
⠀
這個問題在現代主義的街拍當中得到了解答。但是一開始現代主義攝影家並不是為了處理街拍,而是他們要建立攝影自身的藝術性。在這裡我們必須回到攝影藝術化的歷史。攝影術在發展初期一直面臨攝影是否為藝術的問題,因為相比於繪畫或是雕塑,攝影太過於仰賴機器,以致於無法凸顯一種心手相應的技藝。但是現代主義攝影從街景當中找到了解答。如果把街景想像成一片流動的顏料,那經過訓練的攝影家就能夠展現他們如何控制這個隨機材料的技藝,也就是藝術的技藝。
⠀
⠀
了解了上述的背景,我們才能理解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科特茲(André Kertész)或是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這些現代主義攝影大師,為何都選擇街拍作為他們主要的舞台。因為只有在這裡,攝影家可以發揮一種處理隨機性的技藝。在這當中,布列松無疑又是特別突出的。沒有人比起布列松更成功展示如何將街景(報導攝影)變成形式了。他拍攝的照片一方面看起來就像是真實的世界,充滿了各種混亂、隨機與真實的細節。但是另一方面這樣混亂的畫面卻是高度組織在優美的形式之中。
⠀
⠀
這種拍攝方式特別容易表現一種抽象的真實,譬如透過將人物放置在一個幾何構圖當中,人從特定的心理狀態與社會時空當中抽離,從而表現出一種普遍的人性。我們只要看布列松拍攝中國跟布列松拍攝歐洲的照片,我們就會發現眼前的現實一點都不重要,只有同樣的人出現在不同的地方。⋯⋯
⠀
⠀
⠀
▍無用之物的張揚姿態——從街拍史到攝影集《表面張力》 ▹▹ https://bit.ly/3vtPTa0
瑪茲一桑背景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歌德學院德國文化中心-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導聆與現場演奏:聖桑《第三號管風琴交響曲》、孔果德《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台北歌德學院柏林愛樂廳數位音樂廳邀請您於2019年7月26日聆賞法國作曲家聖桑的《第三號交響曲》以及奧地利作曲家孔果德的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知名音樂人Zoe將擔任本次音樂會導聆,並與大提琴演奏家范宗沛現場演奏Astor Piazzolla 以及John Williams的電影配樂。
法國作曲家聖桑(1835-1921)是堅持著十九世紀浪漫樂派精神的多產音樂家,也是史上第一位電影作曲家。早在1908年他為Henri Lavedan, André Calmettes und Charles Le Bargy所創作的默片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奠定了電影作曲的基礎。他本身為超技的鋼琴家與管風琴家,教育的背景讓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精通,是一位不凡的人物,他一直旅行演奏到八十六歲。
聖桑的第三號交響曲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他身為巴黎瑪德蓮大教堂的管風琴將近二十年,這首有管風琴演奏的交響曲是他獻給另一位超級音樂家李斯特的作品。
曾得到過兩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作曲家孔果德(1897-1957)在維也納成長,父親為維也納最重要的樂評。家中往來的客人是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著名音樂家,從小就是天才音樂家。孔果德二十三歲就發表第一齣歌劇,同時在德國両個城市首演,得到空前的成功。1934年應導演Max Reinhardt之邀到好萊塢發展, 共完成19部電影音樂作品。晚年重新創作的古典樂作品依舊受到強大的電影風格影響。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他決定不再寫電影配樂之後的傑作,仍以的電影音樂為基礎。當時由小提琴泰斗海飛茲首演, 這首曲子是獻給作曲家馬勒的夫人愛瑪。本場音樂會由當代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小提琴家吉爾‧夏漢詮釋本曲。
兩首曲目皆由祖賓‧梅塔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本活動七歲以上方可入場。
詳細資訊請見台北歌德學院官網活動專頁:https://www.goethe.de/ins/tw/cn/ver.cfm…
瑪茲一桑背景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下推薦】
『九月份有什麼超值得期待的電影?』✨
揮別暑期檔的商業大作後,即將邁入秋季檔,這個月份從鬼片系列作、柏林、日舞影展、金馬得主等多個好片都將在台上映,九月份一樣整理了十部地下電影關注的電影來推薦。
👉9/6《#鬼修女》The Nun
溫子仁所執導的《厲陰宅》衍生的厲陰宅宇宙,以華倫夫婦所遭遇的驅魔事件貫穿,由裡頭最知名的恐怖娃娃《安娜貝爾》先推出獨立電影,當時以小成本預算卻創造佳績。華納兄弟趁勢追擊順勢推出《鬼修女》的獨立電影,當初《厲陰宅2》中鬼修女僅於畫框現身數秒,卻印象深刻至今。雖然這次溫子仁並非執導,但導演柯林哈迪以處女作《陰林》驚艷華納,並被欽點出任導演,相信其來有自。這次故事將回到厲陰宅宇宙的起點,揭露鬼修女的身份背景。
👉9/7《#婚禮冤家》Destination Wedding
基努李維這次不扮殺神,攜手《怪奇物語》女星薇諾娜瑞德主演浪漫喜劇片,算上這次已是兩人第四次合作,好默契自然不在話下,兩個谷底邊緣人因一場婚禮意外從相識、相厭、相知到相愛,基本上劇本算是套公式,但全片對白充斥著幽默、高明的惡趣味,且從開場第一秒就不斷透過角色和觀眾溝通「生命」、「愛情」、「緣分」等多個命題的解讀面向,在笑中看見人生的多樣性。
感謝『甲上娛樂』試片邀約
👉9/7《#笑畫人生》Don't Worry, He Won't Get Far on Foot
曾以《大象》摘下坎城金棕櫚、《心靈捕手》、《自由大道》兩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名導葛斯范桑這次和坎城帝后情侶檔魯妮瑪拉、瓦昆菲尼克斯合作,早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日舞影展此片就備受矚目,從釋出的預告片來看,主角一樣是從谷底的人生,透過一連串啟發和身旁友人幫忙下,重新站起的勵志喜劇,此老套的公式劇情,期待葛斯范桑的能力可以玩出什麼新火花。
👉9/7《#與神同行的少年》The Prayer
《與神同行的少年》入圍今年柏林影展主競賽,還讓年僅23歲的男主角奪下影帝寶座。故事描述飽受毒癮折磨的少年,前往山上勒戒所發生的故事。導演塞德烈卡恩表示自己對毒品議題非常有興趣,並實際探訪許多年輕戒毒者,因此電影裡對毒癮的描寫深入,也真實地反應出少年獨身至勒戒所後所經歷的孤單心境。導演透過勒戒所所遭遇的事件衝突,同時帶出少年面對信仰以及愛情兩者的抉擇。
👉9/14《#搖滾樂殺人事件》Killed by Rock and Roll
由金曲獎常勝軍董事長樂團貝斯手林大鈞監製,加上邀請到Trash、滅火器、八十八顆芭樂籽等樂團樂手,濃濃的搖滾味已然四溢,片中大談搖滾樂團的辛酸甘苦,從音樂再到人生相互輝映,或許可以讓大家更明白「音樂創作」的困難與甜美。從金曲將新人獎連般給獨立樂團,再到整體環境對當代樂團稍為友善來看,這時候推出一部屬於台灣的搖滾電影再適合不過。
👉9/14《#B面人生》Mug
波蘭女導演瑪寇札塔叔莫斯卡執導,今年柏林影展的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得主,記得第一次看瑪寇札塔叔莫斯卡的作品是兩年前的《通靈診療室》,全片透過「通靈」來治癒人生,以親情為軸書寫,再以死亡回望生命,是一部動人且餘韻繞樑的小品,同時也奪下當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從柏林的接連獲獎來看,瑪寇札塔叔莫斯卡的影像作品的確有其獨特魅力,這次《B面人生》全片雖然前半段節奏稍嫌緩慢,但中後段逐漸加強力道,導演展現對社會的觀察力,將「宗教」、「種族」、「親情」、「愛情」等議題全都探討,看似繁雜龐大,但在導演鏡頭下卻處理的俐落乾淨,將「人性」解剖,讓影片結尾後勁十足。
感謝『可樂電影 Cola Films』試片邀約
👉9/21《#情遇那不勒斯》Naples in Veils
擅長愛慾表現的義大利名導佛森歐茲派特15年前以《外慾》橫掃義大利奧斯卡12項提名,今年再度與《外慾》女主角攜手合作,同樣創下驚人票房並橫掃義大利奧斯卡。過往導演在《外慾》裡,對女性角色的描寫強而有力,皆充滿自覺以及主動性,且當初《外慾》就是以跨越時代以及觸及同性愛議題的劇情而引發高度注目。這次《情遇那不勒斯》以一夜情男女作為開端,男主角在隔日意外身亡後,卻又在幾日後出現,光看劇情簡介,就讓人好奇導演會如何大膽玩味。
👉9/21《#睡著也好醒來也罷》ASAKO I & II
綜觀今年坎城競賽片,會發現《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存在似乎有些特別,電影裡頭的主角都是沒有缺陷的一般人,也並無發生衝撞體制、面臨壓迫、反社會等劇情。反倒簡單聚焦女主角面臨舊愛與現任男友的游移。而根據導演濱口竜介的設計,裡頭兩位男主角都由東出昌大飾演,讓電影多了一股虛幻色彩。整部片以創新視角檢視愛情關係,透過女主角面對一見鐘情的熱戀以及日常累積的舊情游移不定的心態,帶出愛情關係中的兩難以及重建的過程。
👉9/21《#盲點》Blindspotting
《盲點》為2018年日舞影展開幕片,且榮獲美國波士頓獨立電影節觀眾票選獎。片中兩位主角迪格斯和卡索以他們的個人成長經驗撰寫劇本,同時描寫黑人在社會環境下的身心掙扎以及白人在黑人社區的求同困境,戲外均是嘻哈好手的兩人選擇以此作為發聲管道,將節奏強烈的饒舌融入劇情,並透過緊湊的72小時所遭遇的各種不公事件大力抨擊環境,用饒舌精神對社會發出抗議。
👉9/28《#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
去年金馬獎最佳剪輯得主,透過今年陸片配額抽籤順利能在台灣上映,此片從廢棄塑料切入,大膽揭露中國進口垃圾對環境造成的龐大負擔,進一步再從中國看向世界,看向你我。環境議題在近年多部影像作品都能看見,這些創作者對土地的熱愛,終究是希冀以影像喚起對環境與生活的重視。
#大家九月有最期待哪部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