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讀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重新感受一座城市的重量。
幾年前帶著完全的無知與自以為是的浪漫,輕盈的前往布拉格,追逐的是寂寞拍賣師裡廣場上的時鐘還有始終找不到的日日夜夜餐廳,找到的是難以言明絢爛的夕陽、讓人無法忍受一天結束的永夏以及銅板價的生啤酒。
幾年後的在米蘭昆德拉的文字裡重新回到這些記憶中的場景,讓沈重取代了輕盈,一開始便以尼采的永劫回歸帶領我思考,許多相似巴特羅蘭戀人絮語般的幫角色解構、自我辯證,同時故事依舊馬不停蹄像墨水般展開成畫,哲學與散文、愛情與政治、幽默與嚴肅、幸福與憂愁構成的迷人世界(也正是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對政治時局下書中描寫的壓迫的心理狀態頗有共感,更別提書寫三角三方愛情矛盾之處的細膩筆觸,文字所到之處盡是美,就算描寫屎糞也美的令人無法移開視線,迷人的讓人完全無法放下書。
「可『重』真是殘酷?而『輕』真是美麗?
最沉重的負擔壓垮我們,讓我們屈服,把我們壓倒在地。可是在世世代代的愛情詩篇裡,女人渴望的卻是承受男性肉體的重擔。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實現的形象。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面,生命就越寫實也越真實。
相反的,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會讓人的存在飛起,遠離地面,遠離人世的存在,變得只是似真非真,一切動作都變得自由自在,卻又無足輕重。
那麼,我們該選哪一個呢?重,還是輕?」
真希望,日後再回布拉格,重新感受他的重量。
題外話,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後一部「卡列寧的微笑」你們呢?🙂
#五月讀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 #這種時候只能在家用書跟回憶跟想像力來旅行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永劫回歸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點文學吧
久仰米蘭·昆德拉的大名,幾年前因緣際會之下買了此書,結果現在才讀完(笑)。初翻此書覺得有點沈重,故事裡的人物似乎沒有真正的快樂,每個人都遷就於他人的羈絆,但再翻此書對人物的輪廓能更加掌握。但的確都是我這個小人物的淺見而已。:)
故事以永劫回歸開頭,巧合的是當我還小時也想過永劫回歸的概念:「試想有一天,一切事物都將以我們已然經歷的樣貌重演,甚至這重複本身也將無限重複下去。」
此時生命中的重跟輕你要如何決斷呢?何者對你來說是重而對我來說是輕?又輕和重哪一個才是正的?此思辨套入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情愛糾葛,還帶點戰爭背景的悲劇色彩。人稱不斷加入作者的「我」,帶領讀者一起進入思想世界,思考自己人生的輕重之分、正反之分。
總結是:這本書無法三言兩語輕易帶過的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皇冠叢書 #米蘭昆德拉 #永劫回帰 #輪迴 #好書 #閱讀人 #手寫 #鋼筆字 #台北餐廳 #台北景點 #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信義誠品 #手抄 #博客來 #書蟲 #文具控 #抽獎 #心情語錄 #佳句 #語錄系列 #誠品 #學習力 #人生語錄 #手寫字 #taiwan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永劫回歸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永劫回歸。
//永劫回歸是個神祕的概念,因為這概念,尼采讓不少哲學家感到困惑:試想有一天,一切事物都將以我們已然經歷的樣貌重複搬演,甚至這重複本身也將無限重複下去!究竟,這瘋癲的幻念想說些什麼?
永劫回歸的幻念以否定的方式肯定了一件事:一旦消逝便不再回頭的生命,就如影子一般,沒有重量,預先死亡了,無論生命是否殘酷,是否美麗,是否燦爛,這殘酷、這美麗、這燦爛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可別太把它當回事,這不過就像發生在十四世紀兩個非洲王國之間的一場戰爭,就算有三十萬個黑人在無可名狀的殺戮之中喪生,這戰爭還是一點也沒改變世界的面貌。
如果十四世紀這場發生在兩個非洲王國之間的戰爭,在永劫回歸之中重複無數次,戰爭本身會有什麼改變嗎?
會的。這戰爭會變成一大塊東西,矗立在那裡,一直在那裡,戰爭的愚蠢也將堅持不懈。
如果法國大革命必須永無休止地重複,法國的史書就不會因為羅伯斯庇爾而感到如此自豪了。可是史書說的是一件一去不返的事,血腥的年代於是變成一些字詞、一些理論、一些研討,變得比鴻毛還輕,不會讓人感到害怕。一個在歷史上僅僅出現一次的羅伯斯庇爾,跟一個不斷返回、永無休止地砍下法國人頭顱的羅伯斯庇爾,兩者之間有著無窮無盡的差別。
這麼說吧,我們在永劫回歸的概念裡所見的事物,不是我們平常認識的那個模樣:永劫回歸的事物出現在我們眼前,沒有轉瞬即逝的情狀給它減輕罪刑。確實,這轉瞬即逝的情狀讓我們無法宣告任何判決。我們能給稍縱即逝的事物定罪麼?日暮時分的橙紅雲彩讓萬事萬物輝映著鄉愁的魔力;甚至斷頭臺亦然。
才沒多久以前,我被一種感覺嚇了一跳,難以置信:我翻著一本關於希特勒的書,其中幾張希特勒的照片觸動了我;這些照片讓我想起童年的時光;我經歷過這場戰爭;家族裡有好些人死在納粹的集中營;希特勒的相片卻讓我想起生命中逝去的時光,一段一去不返的時光,但是,從希特勒的相片看過去,他們的死成了什麼?
這個與希特勒的和解暴露出深層的道德墮落,這墮落是一個以回歸之不存在為本質的世界所固有的,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也因此,一切都被厚顏無恥地允許了。//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485749054808551&id=972393926144079
「唔知點解,過了今天反而令我更不安。」她說。
「怎麼說?」我問。
「我唔識講……見到好多人貼相說『香港真美』,我覺得好……噁心。好多平時不關心的朋友,今天都走出來打卡,好似去是為了影一張相,證明我有去過那樣。」
「這也算是好事,遊行示威正是希望凝聚更多人嘛,你不能要求人人的政治思維都跟你一樣高,或者有一樣的理念。有人追求自由,有人只係想保住層樓,有人只係想影相,證明自己存在過。」
「我知,所以我都不明白自己不滿甚麼……一齊開手機閃光燈舉高佢,好靚呀……我卻沒法跟他們同樂……我只覺得反感。」
「媚俗。令人反感的是它。」
「係。你寫過很多次。偉大的進軍。」
「但我沒打算在這個時候寫。媚俗,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可以肆意批評,但在這個風頭火勢卻萬萬碰不得,因為你會得罪晒所有人。媚俗令人最反感的地方就在這裡,你覺得不對勁,卻又無力置啄。除了你以外,其他人都認同了,你怎能不認同呢?『價值的全盤認同』將不認同的人排擠。」
「但係,正因為有這種美不勝收的畫面,才凝聚得到200萬人啊。我雖然討厭它,但同時意識到,人就係需要呢啲咁媚俗嘅嘢。」
「咁我都係寫啦。」
「下?啲人會鬧到你反艇。」
「為了討好所有人而屈服於集體意志,閉口不言,這正是媚俗的邪惡之處。四屆特首、中聯辦、建制派,22年來都講同一番話:香港已經好繁榮,香港已經好安居樂業,香港好,中國好,大家好,佢哋就係想維繫着一幅『香港好美』的畫面,任何人只要在畫布上指出污點,指出不美的地方,就會成為被消滅的對象。」
「那我明白了。如果我敢對那些好美的航拍圖說不,我也會成為那200萬人的消滅對象,以致我不敢Say No。我被迫要裝作與其他人一樣認同它,甚至覺得今次遊行有很多看不過眼的地方,我也不能開口。我只能認同……做媚俗的幫兇。」
「要民眾反對共產式媚俗很容易,但要人們領悟媚俗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血液裡面則很難。我也花上很多年才領悟到唯美才是萬惡之源。還好,有些人會覺醒,反對「今天我」也算是反媚俗。美的恐怖之處,就是它無法抗拒。當你見到人山人海拿着燭光的畫面,你可以招架得住,不舉機拍下它嗎?」
「如果你在人潮裡面,不一起拎蠟燭,你就成為『XX真美』的破壞者。」
「所以,見到『香港真美』反感,是因為你意識到媚俗之惡,覺得要體現自由,就要擺脫這種集體認同的綑綁。而不理解這種反感的人,他們眼中只睇到媚俗之善——一幅點點星火的鳥瞰圖,將我哋200萬香港人的心連繫在一起,實在太壯觀,太偉大喇!」
「唉……」
「你能非議它嗎?它的不可非議,跟習近平的不可非議,兩者是其實一致,同源。」
「你話佢哋同習近平一尻樣,呢樣更加唔可以。」
「連這種類比都一樣不可非議。這就是媚俗之惡——你只能講一些其他人會認同嘅嘢。」
「所以我不喜歡遊行。明明大家的訴求、理解、認知或者喜惡都各有不同,但一部航拍機影落去,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林鄭喺政總頂樓望落香港,都係咁諗:香港就係咁㗎啦。」
「我好不安,人幾努力都無法改變這個現實,媚俗最終會得勝,因為大家都想佢好呀。到佢真係變好,唔通你仲敢講佢未好咩?」
「咁你明點解班廢老會咁講:香港有咩唔好?不知幾好,最衰就係你班後生仔唱衰香港。」
「哈哈——特區政府已經做得好好。警察已經做得好好。」
「真美。真好。你要對人性同存在有深刻體會,才會懂得反感,反感它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使我們隨俗隨眾地討好這個世界。」我翻開一本書唸給她聽:「媚俗是不惜任何代價討好大多數人,為了討好,就得去確定甚麼是人人想聽的說話,就得去為既成觀念服務。媚俗,就是將既成觀念的愚蠢轉譯成美和感動的語言,為了從我們身上淘出同情的淚水。」
「媚共討厭,媚己一樣討厭。」
「但人沒辦法完全不媚己,至少我們想自己好好睇睇。關鍵是人會不會極端的自我感覺良好中迷失自己,有沒有人在他耳邊提醒說:真的好嗎?真的美嗎?」
「我靚唔靚?」
「救命!最靚係你。」
「媚俗!」
「女人反覆問自己『真的美嗎?』,就是在追求美之餘懼怕自己落入媚俗。」
「所以你打算怎寫?」
「寫好了,我記住了我們的對話了。」
「你不怕……」
「媚俗就是想我們每一個人畏縮,像極權那樣。」
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永劫回歸 在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 永劫回歸是個神祕的概念 的推薦與評價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 永劫回歸是個神祕的概念,因為這概念,尼采讓不少哲學家感到困惑:試想有一天,一切事物都將以我們已然經歷的樣貌重複搬演, ... ... <看更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永劫回歸 在 【楊照談書】1071122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第1集 的推薦與評價
在 永劫回歸 的世界裡,每一個動作都負荷著讓人 不能承受 的重責大任,但在這片背景布幕上,我們的 生命 依然可以在它輝煌燦爛的輕盈之中展現出來。 ... <看更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永劫回歸 在 [心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一部令人充滿「大師焦慮」的艱澀作品-抽象的表現方式、
隱藏而難解的的伏筆和呼應、跳躍式的敘事手法、穿插在小說情節中
的散文、不時蹦出的哲學觀念(永劫回歸?媚俗?巴門尼德的二元
概念?),讓人在好不容易讀完時,往往會下定決心-改天再好好地
重讀一次吧!"也許"會看得懂。
首先,標題就很難理解,輕盈為何難以承受?沈重才是使人窒息的
不是嗎?沒錯!還沒開始讀這本書之前,它就已經要你作好準備-必須
放棄價值判斷式的思維,才能進入這解構式的文字殿堂一探究竟。這部
敘事結構複雜的小說,穿插了四位主角的各自觀點,分別以不同篇章
訴說,從托馬斯角度切入的「輕與重」、特麗莎的「靈與肉」、薩賓娜
「誤解的詞」、弗蘭茨「偉大的進軍」,人物相互穿插交疊之際,又
鑲嵌於政治背景、歷史脈絡中,架構可謂繁瑣龐雜,若要一一為文記錄
心得,恐怕會寫成一本論文,只以大眾文學的視野去理解它,摘出玄妙
拗口的哲學詞句,變成一個通俗的愛情肥皂劇的話,就是個令人喜愛的
愛情故事,政治和哲學一旦成為虛化的背景,小說的深刻意韻立刻大減
,但仍有萬千粉絲狂熱地追隨在昆德拉之後。
有件令我驚訝難懂的事,即前年底被揭發出的告密事件,昆德拉這
位共產極權社會的超級異端者,竟被爆出曾向共黨揭發其同學的行蹤,
使他因此入監勞改十四年(而且還是危險的鈾礦場),協助同學越過
邊界的農家還有人因此被處絞刑。如此令昆德拉迷們錯愕的消息,雖然
至今仍有些撲朔迷離,但這麼顛覆的爆炸性消息,卻似乎完全動搖不了
粉絲們對他的喜愛,事件不久後,新作風光登場,銷售成績一如以往地
亮麗。在豆瓣的昆德拉小組裡,針對此事件的討論群,大部份都認為
年輕時國際視野未開前所犯的錯誤,不必太過苛責....呃,只能說,
昆德拉的魅力實在太所向披靡了,粉絲們盲目寵愛的程度說明了一切,
不可承受之重的歷史,因為熱愛而變得如此輕描淡寫?
到底他的魅力何在呢?是這種表面通俗、輕鬆、幽默,實則機智、
深邃、智慧的特質嗎?還是後設小說的特色-有多少人來解讀小說內涵
,就有多少種不同的面貌?抑或故事中那些堅忍又豁達、無奈又幽默的
捷克精神?或者,是詩化的小說,使人心醉神馳?只讀了一部作品的我
,還有很多的書債待償還,也許至少再看他個十部作品,我才能領略一
二吧!(永遠還不完的書債)等等!會不會很多人因為無法理解昆德拉
,也跟我同樣這麼想,因此一部部地追著他的新作,但因為永遠理解不
了,永遠渴求進一步的答案,所以使他一直位居暢銷榜上?
回到通俗的愛情肥皂劇。有著極端對比性,卻又某種程度基調相同
的兩個女人-特麗莎和薩賓娜,一個是妻子,一個是情人,她們共同的
聯結是托馬斯這個既專情又風流的男人,以這個交會點所延伸出的天秤
兩端,一端輕一端重,靈與肉的對比鮮明地呈現。特麗莎的生命所承受
的是來自肉體的重量-宿命式繼承自母親的重量,「打從童年開始,裸
體對於特麗莎來說,就是集中營強制統一的標記,是恥辱的標記。」在
愛情裡,她必須背負的不僅是自己身體的重量,還有托馬斯眾多情婦的
重量,每每讓她不能承受、幾乎崩潰。相對於此,薩賓娜的身體始終
輕盈,她毫無負擔地從一個城市飛向另一個城市,飄洋過海,離波希
米亞越來越遠,因為故鄉對她來說,越來越沈重。她痛恨媚俗、不斷
背叛,然而輕盈的旅程卻漸漸成為終點虛無的悲劇。逃離意謂拒絕承載
任何生命媚俗本質的重量,這樣的游離狀態,卻終究使她難以承受。在
此同時,貝多芬的樂章響起,非如此不可嗎?托馬斯於床榻之岸,隨手
撈起順水漂來草筐中的孩子,同情轉成思念,他們的靈魂之愛使他們
共同生活,卻是相互折磨的痛苦生活,痛苦到達頂點時,特麗莎離開了
,托馬斯頓時呼吸著醉人的自由氣息,但隨後一種無以名狀的力量卻又
逼使他奔向那沈重的愛情,回到之後深鎖的鐵幕之中....
讀到飄蕩的薩賓娜,以及擁抱受苦特麗莎的托馬斯,很容易聯想起
惡童三部曲裡,邊界內外的克勞斯和路卡斯-那象徵著作者內心和孤獨
身軀的兩個自我,很自然會想要搜尋昆德拉的個人軼事,去對照創作這
些人物的心路歷程,只可惜,多年來始終保持低調,拒絕受訪的昆德拉
,能為外界所了解的資訊實在有限,沒辦法滿足讀者這方面的探索,只
能隱約猜測,薩賓娜流亡陌生國度的孤獨、托馬斯放盪卻始終心繫特麗
莎(弱小如她,應是暗喻祖國捷克吧!)、弗蘭茨浪漫主義式的理想等
等,都是昆德拉內心的反映。
隱晦難解的暗喻,散文式的基調、情節流動緩慢的寫法,讓我在
閱讀時幾度想放棄,能夠讀完是因為特麗莎走上佩特林山的那段,送她
上山去死的男人居然是托馬斯?實在很離奇,為了找答案,只好拼命
翻頁,結果一直到快要完結時,才明白這一段夢境般的描述,有點類似
魔幻現實的手法,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答案,不過若非如此,大概也讀
不完這本書,真是不習慣後設小說啊!
另外還有一段讀得比較專注的是雅科夫(史達林兒子)之死,就是
關於大便與媚俗的那段辯證。書中提到他為了廁所不乾淨的事受辱,
爭吵之後要求集中營頭目接見遭拒,縱身向電網撲去。當下懷疑,世上
真有這麼愚蠢的死法嗎?忍不住去咕狗這段史實,結果好像是真的,
除了撲完電網後,雅科夫要求哈韋什向他開槍一段沒提到。但是另有
一說是,雅科夫雖是撲電網自殺,但他並未被德軍俘虜,所以這段史實
有點成歷史謎。不過奇怪的是,沒看到任何人質疑昆德拉這段內容,
難道前一說法的可能性很高嗎?非常不嚴謹的考證,也許有一天會再
找出正確答案,就如有一天我可能會讀懂這本書。
許多人將此書列為一讀再讀的書目,因為它能創造出千變萬化的
閱讀經驗。我喜歡反覆感受書中「三人行」的張力,忠實與背叛、自省
與惶惑,輕與重的問題難分難解,靈魂在肉體上方默默注視,肉體卻
順服本體的需要,於是托馬斯永遠不忠;特麗莎永恆痛苦,薩賓娜雖然
也渴求情感的歸宿,卻仍選擇了自由與背叛,沈重的迷惘,難以承受之
輕。
--
★ 我的部落格:https://blog.sina.com.tw/cathysheu
★ 我的書櫃:https://www.anobii.com/cathysheu
※ 編輯: cathysheu 來自: 118.160.196.115 (07/29 08: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