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焦慮與失眠之苦,讓大腦保持平靜的七個行為準則】
.
副交感神經系統也可以被更多近來興起的自我催眠、視覺心像(visual imagery)及放鬆技巧啟動。一九八○年代早期,當我接受催眠療法的培訓時,便注意到它與我在一九七○年代早期學過的冥想練習極為相似。這些方法的目的都在使人放鬆、內心寧靜。雖然名稱和方法不同,但它們都遵循著同樣的擴大注意力範圍的原則和大腦生物學原理。
.
自我催眠、祈禱、冥想、視覺心像和放鬆技巧,全都涉及注意力的擴展,以及在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同時避免喚醒交感神經系統。每種方法的步驟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借助腹式呼吸,你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降低心率,使心情平靜下來,還會啟動抑制杏仁核的神經系統。透過關注呼吸,你也可以消除由擔憂所造成的緊張情緒。
.
結合瑜伽的冥想,可以實現身心平靜。當你飽受壓力之苦以致肌肉緊張時,相當多的能量會被消耗掉,你全身緊繃且疲憊。如果慢性壓力在肌肉中產生,它會導致肌腱因結締組織的過度發育而增厚變短。擺脫緊張感和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捷徑,是伸展四肢,做深呼吸。
.
大腦需要穩定的血流,體操等伸展運動能促使健康的血液流向大腦,讓人的注意力更集中、精神更放鬆。透過伸展肌肉,你把缺氧血輸送或泵送回心臟和肺部,再把充氧血輸送給大腦。因此,伸展運動有助於使大腦保持清醒,使肌肉更強壯,並且舒緩緊張情緒。
.
若要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要遵循七個行為準則,它們能讓你的大腦保持清醒和平靜,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充沛。這七個行為準則如下:
.
1.有節奏地呼吸:深度、從容且專注的呼吸會降低心率,讓你平靜下來。
2.集中注意力:透過集中注意力,你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將會啟動前額葉皮質,增強了它抑制杏仁核和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躍的能力。
.
3.安靜的環境:這可讓你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並為以後身處複雜的環境中學習重新連結大腦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避免分心做好準備。
.
4.接納和不做評判的態度:從對某件事鑽牛角尖的態度,轉變為接納的態度,你就會對現實做出正確評價,而不是一味地害怕它。結果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具有充分的心理韌性去應對它。
.
5.放鬆的姿勢:坐著或伸展四肢都可以。
.
6.旁觀者的視角:擴大你的注意力和觀察範圍,而不只是盯著枝微末節,你可以在不否定壓力存在的同時,擺脫它。如果你不帶評判地觀察事件和形勢,那麼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注意到正在發生的事情。當你站在旁觀者的有利位置上時,就不再是一名受害者,也會有擺脫壓力的能力。
.
7.標記情緒:在標記情緒時,會啟動左額葉和積極的情緒。如果你還有一種旁觀者的接納和不做評判的態度,並且實踐前面的步驟,這個標記工作就會發揮作用。
.
文章來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83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
「生物學原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許睿光開運研究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林智群律師(kla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DSE BIO2013E1b 避孕丸的生物學原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生物學原理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生物學原理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生物學原理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生物學原理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臺灣吧- Taiwan Bar - 舊慣調查: 為了落實生物學原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計算生物學原理與應用vs 心理與神經資訊學- 臺灣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生物學原理 在 [評價] 106-2 計算生物學原理與應用盧子斌- 看板NTUcourse 的評價
生物學原理 在 林智群律師(kla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的兄弟姊妹欠賭債、或吸毒,
不用嘗試救,救也沒用,
「賭」跟「毒」是無底洞,救不完的!
從生物學來看,
海龜一次產幾百個卵,在爬向大海過程中,
有些小海龜被螃蟹或鳥吃掉了、
有些被燈光迷惑爬到內地死掉,
沒關係,
數量大的優勢,
確保了父母的基因可以延續下去⋯⋯
父母生幾個小孩,也是分散風險,
一個出問題,還有其他小孩可以活下去,
如果你堅持要救到底,
就是你跟你的兄弟姊妹一起死,
那完全是違反生物學原理的!
這樣講好像很殘忍,
不過沒辦法,
寧可一家哭,也不要全家被拖下去一起死!
生物學原理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這個凡塵俗世裡,某些人似乎特別容易受 #靈性感召,譬如得到 #上帝支持參選、得到 #耶穌允許在法庭拍照。但大家不要因此自愧不如,有科學家為我們帶來福音,研究發現靈性感應是由特定大腦機制所產生,即使沒有宗教作為中介,我們凡夫俗子亦有條件享受美滿的靈性生活。
研究由美國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負責,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 Cerebral Cortex。研究對處於靈性狀態的人類 #大腦 進行掃瞄,結果發現靈性經驗的 #神經生物學 原理:當我們感受到超然自我的靈性聯繫時,不論是與上帝交流,還是與自然萬物有感通,大腦的特定區域便會顯得特別活躍。
詳細全文:
https://goo.gl/wqRtTH
延伸專題:
【聽到神的呼召,真的要看醫生?】
https://goo.gl/Gd5xj4
【腦掃描大數據:新法解讀抑鬱症】
https://goo.gl/f2YVs0
【靈魂出竅是錯覺還是真有其事?】
https://goo.gl/1iaKSz
==========================
【 CUP 媒體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的日誌。
多 3 篇,大腦再升*CUP!Follow IG:@cupmedia,圖解每日世界要聞。(www.instagram.com/cupmedia/)
生物學原理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但對牠實際上能做什麼相當陌生。我們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打針或接種疫苗的經驗吧?要確認這些醫藥用品安全無虞,其實都要靠鱟血的幫忙。
鱟流出來藍色的液體就是牠們的血液,因為裡面有銅離子所以呈現藍色,但鱟血的神奇之處並不在於顏色,而是牠們的血液裡有特殊的凝血劑,可以拿來揪出細菌,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具有這種功效的生物,牠們的血液就被科學家拿來製作成「鱟試劑」(LAL),現在醫藥界正在努力研發Covid-19疫苗,也是要靠鱟血從旁協助。
在鱟試劑發明前,科學家不知道該怎麼確定,新疫苗或藥物是否安全無菌,為了確定新產品沒有被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之類的汙染,過去科學家必須抓來一大堆兔子,把疫苗注射進牠們體內,看看兔子有沒有出現症狀,但自從鱟試劑1970年代誕生之後,完全改寫了製藥界歷史!檢測的時候,只要拿一點鱟試劑滴到疫苗或藥物上,如果疫苗裡有細菌,鱟試劑就會把細菌包起來,變成像果凍囊狀的樣子,鱟試劑雖然不能殺死細菌,但等於是一種「警報器」,挽救無數人和兔子的性命,所以鱟血也堪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液體之一,甚至被稱作「藍金」。
其實鱟試劑的製作真的不容易,捕撈外加放血作業,相當費時又燒錢,想做出1加侖(3.8公升)的鱟試劑,平均要耗費6萬美元,相當180萬台幣!業者每年都會捕撈50萬隻鱟,而每一隻鱟都會被抽出大約30%的血液,大家可能很難想像30%有多少,拿我們人類來舉例好了,體重60公斤的人,全身血量大概會有4000ml,如果你跑去捐血,規定是最多一次捐500ml,換算下來也不過12.5%,結果你把人家放血30%,不出鱟命才怪!所以放血的過程中,大約會有30%的鱟撐不過去,要7天後才能回家,而撐過去的倖存鱟就會被放回海中,但其實沒有人知道牠們能不能恢復健康,好好活下去。
而製藥業者當然堅稱這些鱟都會順利恢復原先的生活,但動物學家追蹤鱟的餘生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有大約10%-25%的鱟在回家幾天後就會死亡。而且研究證明被放過血的鱟會身體虛弱、喪失方向感一段時間,母鱟可能還會有「不孕症」,出現產卵困難的現象,所以動物學家呼籲製藥業對牠們溫柔一點,好增加牠們的存活率,不然總有一天人類會無鱟可用。
拿美國來說,正常每年春天滿月的時候,會有成千上萬的鱟,爬上美國大西洋沿岸產卵,但是由於棲息地流失,再加上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過去幾十年來鱟的數量急遽下滑。1990年生物學家原本預估,在美國「德拉瓦灣」的產卵點,有至少124萬隻鱟,但這個數據到2002年也就是短短12年後,暴跌到33萬多隻,等於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不到。2016年的時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把美國鱟列為「易危」(Vulnerable),專家也預估,美國「鱟口」恐怕持續減少,預估未來40年內數量將暴跌30%。
而台灣的話,從前台灣西部的沙灘有許多鱟,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如今只有在金門可以找得到鱟的蹤跡,大概20年前,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的潮間帶,就已經被劃為鱟保育區,明令禁止抓鱟,用漁具或徒手都不行,當地也有取締小組不定期巡邏,同時會進行各項宣導教育、野放鱟寶寶等保育行動。總之鱟的數量真的岌岌可危,牠們明明就是存活了4億多年的活化石,比恐龍還要古老,結果遇上人類就GG了。
鱟血的使用,在這次肺炎疫情中再度成為焦點,但卻引發動保人士的抨擊。其實近年專家已經研發出一種,與鱟血原理相近的合成替代品(rFC),目前被歐美一些公司所採用,但是今年6月,負責美國製藥安全標準的公司又出來說,他們無法證明這種替代品的效果良好,因此需要繼續使用鱟血這種傳統的檢測,看來短期內,鱟被插吸管放血的畫面還會繼續上演。你們覺得為了救人類,讓動物賠上性命,這樣是合理的嗎?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生物學原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生物學原理 在 生物學原理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就是把台灣人當作生物來治理,像豢養動物一樣,若要改變環境,是不能突然改變的,如養魚不能一下 ...,生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原理與應用.204209-001C/9789861262932. ... <看更多>
生物學原理 在 生物學原理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D.B.A方法之實證(2019),提出生物學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DBA混合法、台灣六都、行政管理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廖振富所指導凃 ... ... <看更多>
生物學原理 在 DSE BIO2013E1b 避孕丸的生物學原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DSE BIO2013E1b 避孕丸的 生物學原理. ... 660 views 3 years ago DSE BIO 2013 生物科(~202分鐘). DSE BIO2013E1b 避孕丸的 生物學原理 … Show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