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逝世35週年紀念日》
35年前的今天,法國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重要推手西蒙·德·波娃去世。
* 《第二性》出版那年,波娃才41歲。
波娃見證過她父母之間完全不平等的關係。身為一個女孩,她反對被當作「女孩」來對待。自從被露陰癖書店職員騷擾之後,波娃在不認識的男性面前常常感到侷促不安。波娃也見證過自己的朋友在非法墮胎手術之後感染住院,波娃也和那些對自己身體的功能和樂趣一無所知的女人交談。
國外旅行的經歷讓波娃意識到,公序良俗之所以看起來是必要的,也許只是因為大眾都在遵守而已。
波娃讀過朋友維奧萊特·勒迪克的小說《蹂躪》(Ravages)開篇對女性性行為的坦率論述,感到震驚:書中以「從未有過的女性視角、真實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女性的性行為」。
*18歲時,波娃在日記中寫道:「愛情中有許多讓人討厭的東西。」
她在20世紀40年代的小說打破了哲學和文學之間的界限。
但在《第二性》中,波娃認為以「愛」之名發生的事根本就不是愛。
這次,波娃模糊了個人、哲學和政治之間的界限,這本書當時引起喧然大波:幾十年後,被公認為女性主義經典之作。
在《第二性》第一行,波娃毫不掩飾她對「女人」這個話題的猶豫和惱怒。
波娃寫道:「在寫一本關於女性的書之前,我猶豫了很久。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有許多傳統的長篇大論出版,它們哀悼女性氣質的喪失,告訴女性必須「當一個女人,保持女人的狀態,成為一個女人」——因此她再也不願意被動接受、袖手旁觀了。
*波娃對「女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
波娃在提出「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這個觀點的時候,借用了黑格爾的「他者」的理論。
人類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傾向,即把自己與他者對立起來,因此男人把自己視為自由的「主體」,而把女人定義為客體。
但波娃想弄清楚這種情況為什麼會如此普遍持久。她想知道,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女性站出來反對男性貶低她們呢?
波娃非常熟悉人們反對女性主義的常見理由:女性主義會毀了家庭價值觀!女性主義會降低工資!女人應該待在家裡!男性和女性早就是「獨立而平等的」!波娃本以為這些都是人們「自欺」的藉口。
蕭伯納曾批評,美國白人讓黑人給他們擦鞋,然後得出結論:黑人所能做的就是把鞋擦亮。
波娃認為,人們對女性的能力也做出了同樣無效的推論——人們認為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較低,但波娃指出這是因為女性總是處於劣勢的境況中,這並不意味著她們天生就低人一等。波娃寫道:「我們必須理解動詞‘是’(tobe)的範疇,‘是’什麼樣的人實際上就是‘成為’(have become)什麼樣的人。」
*《第二性》於1949年6月和11月以圖書的形式分兩冊出版。
從宣傳的角度來看,波娃在前幾期《摩登時代》雜誌上連載發表了《第二性》的部分內容,顯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她也因此受到了公眾的譴責。
1963年,波娃在《時勢的力量》一書中公開回顧自己的作品,她寫道,《第二性》使自己成了「諷刺的靶子」,而且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攻擊。
此外,諷刺還不是最糟糕的,針對波娃的人身攻擊也接踵而至。
*1949年11月,《第二性》第二卷出版了。其中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波娃認為每個女人的經歷都是一種成為(becoming)的過程,而不是一本緊緊合上的書。
所以波娃想要在書中展示女性對她們生活經歷的描述,展示她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被「他者」化的過程。
作為一個開放的人,波娃也仍然處在成為自己、試圖理解自己經歷的過程中。波娃意識到,她面臨的一些阻礙對其他女性的成長也構成了宏觀的威脅。
儘管時間流逝,波娃仍然受到阿爾弗雷德·富耶的影響。富耶認為「人不是生來自由的,而是變得自由的」。波娃認為,使得男女性生活迥異、女性屈從於男性的,並不是生物學、心理學和經濟學;在這個過程中,「文明」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波娃對女性性行為的坦誠態度使她遭受了各種緋聞和攻擊,但她受到的最持久的抨擊則源自她對母職的分析。
波伏瓦認為社會沈浸在一種表裡不一的集體自欺當中:整個社會蔑視女性,卻同時尊重母親。「整個社會不讓女性參與所有的公共活動,不讓她們從事男性的職業,聲稱女性在所有領域都沒有能力,但是社會卻把最複雜最重要的任務——養育人類——托付給女性,這簡直是一種充滿罪惡的悖論。」
*波娃認為,男人在愛情中仍然是「至高無上的主體」——他們追求心愛的女人,同時也追求其他的事物,愛情是他們一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僅僅是一部分。
相比之下,對女性而言,愛情被視為生命本身,愛情理想則鼓勵女性為了所愛的人自我犧牲甚至是完全忘卻自我。
男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要積極主動地去愛,但同時也要有雄心壯志,並在其他領域有所作為。
女人則被教導她們的價值是有條件的——她們必須被男人愛,她們才有價值。
通往真愛的障礙之一是,女性被物化得如此嚴重,以至於她們物化自己,試圖從她所愛的男人眼中認同自己,不斷地追求他眼中的魅力。
戀愛中的女人試著透過她所愛的人的眼睛去看自己,圍繞著他,塑造她的世界和她自己這樣一個原本早已完整的人。
包括讀他喜歡的書,對他的藝術趣味、音樂、思想、朋友、政治觀念等感興趣。
波娃也反對性方面的不平等,她指出許多女人被當作男性享樂的「工具」,女性的慾望和快感,從來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在波娃看來,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從來不是相互的。
男人希望女人用不求回報的方式給予自己愛。因此,愛情對女人來說是危險的,而但對男人來說則不是。
*波娃沒有把這件事完全歸咎於男人。女人在這裡面也有一定的責任,她們參與其中,因而使不平等的愛的壓迫性結構永久化。
但波娃寫道,要女人不參與其中是很難的,因為這個世界誘使女性,不得不應允了這種壓迫。
*梵蒂岡教會曾把波伏瓦的《第二性》列為禁書。在《第二性》,波娃就女性受壓迫的問題進行過一場哲學探討,她從女性(包括她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得出結論: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就必須改變許多女性的處境。波娃認為女人的慾望應該影響她們的性;女性的事業應該影響她們的家庭生活;女性的主觀能動性應該影響這個世界。
但是波娃受到的攻擊大部分都是完全針對她個人的。這對於所有的成功女性,一點也不意外。
在世界及法國許多地方,波娃遭到諷刺、嘲笑、咒罵、和奚落。
但這不是全部——的故事。
下一代人歡迎和擁抱波娃和她的這部作品。
下一代讀者發現這部書前無古人,開誠布公地談論女性經驗這個曾經的禁忌話題:有些讀者迫切地想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把《第二性》當作性手冊來讀。
《巴黎競賽畫報》(Paris Match)在8月刊發了《第二性》的部分節選,反對把波娃介紹為沙特的副手和存在主義專家,她無疑是出現在男性歷史上的首位女性哲學家。
波娃有責任從人類的偉大冒險中提煉出一種女性哲學。
托莉·莫伊在《西蒙.德·波瓦:一個知識女性的形成》(Simonede Beauvoir:The Making of an Intellectual Woman)一書中寫道,1949年底,「西蒙.德·波娃已經真正成為西蒙.德·波娃。就個人和事業而言,她都是‘被造就的’」。
托莉·莫伊認為波娃在1949年之後的作品大多是「回顧性的」,在那之後波娃「幾乎都在寫自傳」。
但是,從作者角度來說,那時的波娃還沒有寫出她日後的獲獎小說《名士風流》(The Mandarins)、另外兩卷小說和她的生命寫作,還有關於晚年的書。
當《第二性》會成為第二波女權運動的鐘鼎之作;那時的波娃作為女權主義的生涯,甚至還沒有開始。
—-摘錄自《成為西蒙波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
生物學 悖 論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冷 清末民初的新名詞之戰
近年隨著中國文化對外輸出,臺灣在遣詞用字方面也受到影響,甚至引起了中國用語入侵臺灣的相關討論。詞彙的使用引起論戰不是二十一世紀的專利,早在一百年前,就有類似的故事。
大清末年,西學大量進入中國,在此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嶄新的名詞。部分學說是經由日本轉譯進入中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日譯的新名詞(和製漢語)。面對這些新名詞的到來,當時清國內部也有引起討論。
相較於梁啟超等人是透過日本學術界來認識西方學術,嚴復是直接從英文翻譯西方重要著作,管道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譜系。
嚴復在翻譯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當時他翻作《羣學肄言》)時,就創造出了「拓都」和「么匿」,通常日文會翻譯成「團體」和「個人」。這兩個嚴復創造的詞曾經短暫的流行過一陣子,知名作家魯迅對這個翻譯相當推崇「又古雅,又音義雙關」,梁啟超也曾經大量運用。
根據郭沫若的記載,「拓都與么匿」還曾經成為天津軍醫學校考題。
「最最奇特、使我終身也不能忘的,是一道國文題,叫做「拓都與么匿」。這五個字實在令我摩不著頭腦。我自己不記得糊里糊塗地寫了些什麼東西去繳了卷。」
嚴復所創造的音譯還有版克(Bank)、威朵(Veto)、美台斐輯(Metaphysics)等。
除了音譯以外,他也義譯了許多詞,主要是各種學科。生學(生物學)、質學(化學)、計學(經濟學)、群學(社會學)、內景之學(生理學)、言語科(修辭學)等。
英文文法中的詞彙,嚴復也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名物(名詞)、稱代(代名詞)、區別(形容詞)、疏狀(副詞)等,他們都是出自嚴復的翻譯。
這邊再舉兩個例子。
Organize被嚴復翻成「部勒」,這個翻譯有一定的典故,因為傳統所謂的組織是指紡織品的編織,嚴復認為應該要用既有的詞彙,也就是指涉部署、約束和佈局的「部勒」。
Right,日文翻成「權利」,嚴復認為這是正面的詞彙,不應用具有負面意義的「權」,因此鼓吹用「直」來代替;彌爾的自然權利他主張應該翻作「天直」或是「民直」。
不過,很可惜的,雖然嚴復殫精竭慮的翻譯出這些詞彙,但在這場新名詞大戰中,嚴復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很少數的譯詞沿用至今。
學者歸納嚴復失敗的原因有幾個,市占率較低;有些詞過於古典,和當時時代氛圍悖離;喜歡用單字詞,意義豐富度不比雙字詞。
現今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名詞,當初也是經過一番波折才變成今天的現況。
參考資料: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
生物學 悖 論 在 趙氏讀書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趙:陶先生好!今天我想跟你談談香港的社會問題。你覺得香港人的價值信念是什麼?
陶:我們先定義何謂價值信念。價值信念是一個人的生存觀和世界觀,例如判斷事情對錯及緩急輕重。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引伸出各自的價值信念,故少不免會有所衝突。以往香港人各自有不同的價值信念,但社會體制穩定、包容多元、百家學說並行而不相悖,故沒有像現在般有如此巨大的群體對立。目前我們面對一個巨大的挑戰。此挑戰涉及香港政經情勢,需要各階層人士共同回應。[1] 當大家正受到該挑戰的威脅時,生物學有一種說法叫「群體認同」,即大家會透過凝聚在一起去對抗外部壓力以求生。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曾做了一個著名的囚犯實驗(Prison Experiment)。實驗裡把學生分成兩批並予以身份:獄卒和囚犯,結果發現兩批人都分別表現得很嚴苛及很暴戾,甚至互相攻擊。這實驗證明人的身份會影響他所做的行為。[2]
趙:這個我可以補充一下。我在2006年時候寫了一篇論文,講述東史郎日記和以戲劇作歷史教育的關係。我當時做了一個實驗,就是要求一些學生模仿日軍,另一批則模仿被殺害的老百姓。他們綵排戲劇數月後,我問模仿日軍的學生:「如果你真的上戰場的話,會有怎樣的行為?」學生答:「殺光他們!」這正是從歷史教育裡反映人倘受到社會氣氛及政府的宣傳機器長期洗腦(Brainwashing),大有可能做出反常行為。[3]正如孟子常曰人性本善,然「牛山之木嘗美矣,旦旦而伐之⋯⋯」就是說你是不斷地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最後改變了自己。[4]我們現在看到一些人長期進行備受爭議的行為,但他們卻不以為然,正是因為他們受上述的洗腦影響而把自己的行為視之合理所致。
理解絕望的青年才能化解香港困局!陶國璋、趙善軒哲學對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li-jie-jue-wang-49330342
生物學 悖 論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頻道主要的題材是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或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題材,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首先先說平行宇宙的理論是怎樣開始的,這是因為量子力學的其中一個研究而開始,所謂的多重宇宙論Multiverse這個字眼是由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95年開始的。但是為什麼一個心理學家會想出這個理論呢?威廉詹姆斯,也被稱之為心理學之父,他本身並不覺得研究心理可以知道人類的心理,所以他終其一生在研究超心理和心理現象,他認為人的精神世界不能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可以透過某種現象來領會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還有強大未開發的潛能,他也證明靜坐可以改善自身活力和精神力,和做了靈媒的實證研究,題外話:塞斯書的作者Jane Roberts也曾經收到死後的威廉詹姆斯的信息,透過Jane出版了一本叫『一個美國作家的死後生存:威廉。詹姆斯的世界觀』大家可以找這本書看看。
那一個心理學家想出來的理論,在過後的量子力學得到證實,在科學家每一次研究量子時,它都有不一樣的狀態,而宇宙的全部物質都是量子形成的。因此科學家大膽推測,既然每個量子都有不同的狀態,那麼宇宙就有可能並不只是一個而已,而是由多個類似的宇宙組成。目前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我們的世界裡,存在著更高維度的空間,雖然無法進入,但是確確實實的存在,他們做了一個粒子碰撞的實驗,在粒子的加速器裡面,使質子和反質子加速到光速,然後讓它們撞擊著一起,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能量,粒子憑空消失了,而物質就完全湮滅了。
科學家猜測,透過撞擊而產生非常大的能量,能使粒子進入另外一個維度空間裡,根據愛因斯坦的E=MC2,得知微小的物質乘以光速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那為何量子力學可以證明平行世界呢?
我們簡單的講一下量子的特性,量子的多態性,一個光子它可以同時存在在多個地方,難道量子是可以分身在不同的地方,量子計算機的一個存儲比特位,同時可以是1又是0,使它的存儲和計算加倍,為何又有1又有0呢?因為在量子力學裡面,輸出態和輸入態都是某一力學量的本征態。如果我們都是量子組成的,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可能存在在不同的維度裡面,只是我們能感知的只有現在的身體呢?
所謂的平行線是這兩條線永遠不會交叉在一起的時候,在另外一個宇宙可能存在著另外一個你在做著不同的東西。雖然無法交叉,但是其實有可能兩條平行線是非常靠近的呢?也有可能其實是圓形的呢?圓形的線也是永遠無法交叉的,於是就有了多重宇宙的理論出來。
我們先來講一個很出名的祖母悖論,假設你回到過去,在你父親還沒出生之前,殺了你的祖母,但是這裡就有個矛盾了。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沒有你父親,沒有你父親你就不會存在,那怎樣可能有你回到過去殺死祖母呢?這就是祖母悖論的矛盾,那這個矛盾可以用平行世界來解釋,如果你真的可以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你這個世界和祖母死了的世界是不同的,就會產生兩個不同世界在進行著,那祖母悖論就可以解釋得到。
在量子力學的多宇宙論裡面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件事情的發生率不是等於零,那所有可能的情況都會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裡面進行。造成歷史的分支,當你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其實你是進入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而那個世界和你的世界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有祖母,另外一個沒有而已。
那平行世界之間會可能有鏈接的機會嗎?有!答案是蟲洞,或叫愛因斯坦-羅森橋,他們倆人在研究引力場的時候,假設黑洞和白洞透過蟲洞鏈接,透過蟲洞可以去到另外一個空間,或是時空旅行,再次先說明在量子學裡面的蟲洞,和通俗講的蟲洞是不同的,量子學裡面的蟲洞是微型蟲洞,而通俗講的蟲洞又名時空洞。
在最新的超炫理論裡面,如果將兩個黑洞糾纏在一起,然後再把它們分離,就可以產生蟲洞,而蟲洞就可以將兩個平行世界的時空信息,用微小粒子互相傳送。
美國麻省理工的宇宙學家馬克思。泰馬克說道:對於我來說最有興趣知道的並不是平行宇宙究竟存不存在,而是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平行宇宙呢?他在2003年寫了關於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那就是
第一種:視覺之外
第二種:后暴漲泡沫
第三種: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第四種:終極集合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論有什麼分別,和怎樣證明它是存在的理論。
假設我們的意識可以經過微小粒子互相傳送,那就用可能因為你的意識而產生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打個比方,如果我非常想去出國讀書,但是到最後我沒有出到國去讀書,但是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裡面,我已經在外國讀書並且畢業了。我們也有可能透過夢境,感受得到另外一個平行世界發生的東西,夢其實是人類潛意識的慾望,這種慾望也可能透過微小粒子傳送到另外一個世界,我們要做的事情有限,但是我們想做的事情是無限的,而夢就是一片鏡子,讓我們透過這面鏡子,穿梭去看在不同世界的自己,這個想法看起來很玄,但是這也不是無可能的。
我們來想想看,以後的世界一定會有人發明時空機器,對嗎?經過幾千幾萬年,總有人會發明到吧!那如果真的發明到時光機,那就是說他回到的過去和我們現在是在不同的時間,或是不同的維度。這樣解釋平行宇宙你可以接受吧?
人生中都充滿了不同的選擇和交叉的抉擇,需要我們深思然後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是無論怎樣選擇,你都會得到一些東西,也失去一些東西,就是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才能讓人生處處存有驚喜,就是因為錯過,才會學會珍惜,平行世界是否存在其實還沒有人能夠證明,就算證明了又如何,你只是可以窺望那個做出不同選擇的自己經歷不同的事情而已,不如好好的選擇現在的自己,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和愛護身邊的人。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雖然這次的影片我花了將近兩個星期來準備,不過寫出來的東西我也蠻滿意的,希望透過這個影片,讓你們可以了解平行世界。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記得分享給你的朋友看,也記得訂閱HenHenTV的時間,打開旁邊的小鈴鐺,和關注我的Fb,B站和Instagram. 接下來要做的影片,給大家投投票:
1, 金字塔的實驗
2, 魔法書和魔法陣
3, UFO和五十一區(羅斯威爾事件,暗網的機密文件)
最高票的我就會先拍那個主題。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lWHFhevLnI/hqdefault.jpg)
生物學 悖 論 在 費米悖論:為什麼我們找不到外星人?烏鴉竟然可以解釋這個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費米 悖論 :為什麼我們找不到外星人?烏鴉竟然可以解釋這個問題,最近幾年,鳥類學家們似乎從烏鴉身上發現了有關人類 ... 阿波羅11號遇神秘人形 生物 ? ... <看更多>
生物學 悖 論 在 【任圃講科普】122什麼是佩托悖論?不同生物間有相同的突變 ...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是佩托 悖論 ?是否細胞數量越多的個體,體內越容易因發生突變而產生癌症呢?或是含不同細胞數目的不同 生物 , 生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