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台灣的防疫分享被大量轉貼引來記者報導後,我知道一定會有超多酸民來罵😌 有人直接跑來留言說懶得嘴我這隻蝙蝠(黑人問號)我才知道被ptt特地轉出來酸了😆雖然說我情緒並沒有被影響,有些甚至讓我看了笑出來😂,但是看了一整串後有認真思考很多人對海外台灣人是不是有什麼誤會?所以我覺得可以用我自身情況為在美台灣人說幾句話,也希望可以讓很多人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背景與選擇。
第一是關於一般人最在意的健保跟稅的部分,我們全家在台灣繳的稅也不比一般家庭少,等於美國台灣兩邊都納稅,都是依照美國與台灣的相關法律與規定處理的。健保的部分,之前在美國唸書時沒有辦法頻繁回台灣就停了健保,如果回台灣短短一兩週有生病的話,都是自費處理,就算停留比較長時間被強制復保也都依照法規繳費,據我所知非常多台美人都是這樣,因為這些年我都在那些在美台灣人社團裡面了解資訊,並且大家都會討論怎麼做對台灣最好、最不浪費醫療資源,還有很多人也支持台灣健保改一改法規,讓我們不用被強制復保,復保使用健保會被人罵濫用台灣資源,不復保又會被健保局罰... 這一點我覺得真的很容易讓在海外的台灣人有點冤枉。(當然不包含像黃安那種真的是有意專程會回台灣用健保的那種心態...但我真的沒有遇過跟看過身邊有人是這樣的心態)
後來我個人近幾年因為在台灣有工作事務、計畫要處理,開始一年回台兩三次以上,就一直繳著健保費,而且在美國都習慣了除非大病才去看醫生的我們,回台灣幾乎都不會隨便去看醫生,就我知道很多台美人也都是這樣!因為待過國外才會格外珍惜台灣的醫療制度。
第二就是「想到教育、工作、生活」就去美國,「想到醫療、吃便當、繳稅治安」才回台灣,我覺得如果每個人都有選擇權的話,是不是會努力選擇讓自己能在適合自己的環境生活?像你可能覺得台北很貴負擔不起,就決定搬到新北市住之類的,你覺得學區不好,就想幫小孩換一個學校等等。而我回想當初立志要去美國發展的原因就是很簡單,在台灣念研究所的時候被教授阻擋出國唸書的機會、在台灣有一些情傷還有個人經歷的一些陰影與不好的回憶,而在台灣工作的姊姊在職場環境被打壓壓力大到掉頭髮... 所以我們拼了命的讀書、申請國外研究所,想要在全新的環境發展自己全新的人生;在異鄉畢業後工作很難找,求職路上也很艱辛,生活也過的很緊,辛苦了幾年才趨於穩定。不管在哪裡生活都會有它的難處,遇到挫折時也曾經想回台灣發展算了,但回想初衷就會覺得還能再多努力一點,非常多台美人也都是這樣!大家都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努力做選擇,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這也能被酸呢?事情真的不是看表面就能這樣二分法、把人貼標籤的。
至於「想到醫療、便當、繳稅治安」才回到台灣這一點,就我認識的台美人,沒有看過有人為了醫療跟逃避美國的高稅額回台灣的,我知道的大家都是因為思念家人、想念家鄉回台的,便當就不好說了,畢竟台灣食物真的世界級美味啊,那你出國會不會想把那個國家好吃的美食都吃盡了才離開?
再來是關於「不想佔用醫療資源為何要回台灣生產?」我想說,我這次要回來生產才發現在台灣生產其實不比美國便宜呢,在美國我們有醫療保險,所以從產檢到生產完都不太花錢,這次要回台生產我們還特別準備了幾十萬才敢回來生。決定回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疫情下兩個小孩不能上學,而我跟老公兩個人必須照顧新生兒、兩個幼兒、坐月子、工作,家人也都不能來美國幫忙我們,我知道這樣的情況下我有很高的機率會產後憂鬱(前兩胎就因為真的蠟燭多頭燒得了產後憂鬱一段時間),也擔心萬一我跟老公之中有任何人不小心確診了,那我們能有什麼備案嗎?想了很久真的沒有,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也能照顧到我們,才做出回台生產這個艱難的決定。
另外私心是真的很想要住看看台灣的月子中心,因為懷到第三胎了都沒有住過覺得飲恨,但月子中心完全自費,也沒有浪費到醫療資源啊🤷🏻♀️
第三,被酸「原地不動才是最安全的,為何又要回來?」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本來去年有很多要回台灣處理的工作事務與計畫全部都取消,因為堅信原地不動才是最安全的,本來想事隔一年應該疫情會好很多,今年八九月的時候有疫苗要出來的消息,當時也發現懷孕了,所以才會訂了隔年初的機票回台灣(只是沒想到回台前幾週疫情又變嚴重了)。在這樣的狀況要回台灣真的是很兩難,怕把病毒帶回來、怕家人承受風險、怕自己的安全等等,所以我們權衡之後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做好萬全防護準備才敢回來,而我知道有非常非常多台美人也是這樣!就我加入台灣人海外自救會社團裡看到的,都是大家盡全力的在保護台灣,大家回台灣都有自己不得已的理由,就我看到的是,沒人想把台灣這塊世界淨土因為自己而被污染。
第四這位酸民說我們自己嚇自己,包裹消毒、在外面不能吃東西...那我想他一定沒有見識過小孩有多喜歡用嘴巴探索世界吧?我女兒過敏體質,一有灰塵或是天氣變化就會讓她鼻涕眼淚直流,就算沒有病毒,光包裹被丟進家裡帶來的灰塵就可以讓她眼睛腫起來了,現在又病毒肆虐疫情嚴重,聽到有人真的因為收包裹而被確診真的會很擔心啊!小心一點也能酸嗎😂😂😂
再來是關於穿防護衣的部分,這趟回台我們不穿防護衣就是因為不想要穿脫把病毒沾到身上反而風險大,這是海外自救會社團裡討論的結果,後來很多人回台都是穿兩件衣服,下機把外面那件脫掉然後全身好好消毒的做法。很多在海外的台灣人都認真討論要如何能在不帶給台灣負擔的情況下,又能回台灣處理自己的事(有人親人過世、有人有工作需求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理由啊,否則誰想要在這個艱難時刻冒險搭長途飛機呢?)
這位酸民身為住在美國的台灣人,卻有「台灣美國兩邊跑,就等於好處用盡」的思想框架與標籤,我覺得很可惜,也很容易誤會其他人,真的不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很多人在國外的台灣人都盡自己的力量在保護台灣、愛台灣,很多人在美國也會自己發起一些遊行挺台灣,讓台灣的聲音在國外被聽見,當台灣有嚴重國際議題的時候,也會自發性的辦白宮連署活動等為台灣發聲等等,這些時候台灣媒體就會報導台灣之光,但我們因為想念家人回台灣就被罵成過街老鼠...。
我知道可能又會有一些酸民想要繼續戰下去,我想說的是我發這篇不是想戰,單純想為我們住在海外的台灣人說點話,並不是住在台灣、待在台灣才有愛台灣的資格,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台灣。我有時候會想,如果有一個美國人因為喜歡英國文化而靠自己努力定居在英國,那他回美國看家人或決定暫時回家一段時間的時候,也會被酸說兩邊好處用盡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真的不必放大這些然後幫人貼標籤,我心中的台灣是很可愛又溫暖的,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與選擇,在不了解之前可以先了解之後再發言會比較妥當。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只能透過媒體接收資訊,認定在海外的台灣人都過的很爽,有事情才逃回台灣,我想確實也有這樣的人,但真的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ptt裡留言真的很難聽😂 有人說最好出門被撞死啊、在美國找有錢老公、不就給人x而已🤷🏻♀️ 全家確診都不可憐等等這種話真的是有點過分了,還有人說我高調找記者來報導我回台為了賺業配😂😂 到底是怎麼幻想的啦~ 我抵台後時差累都累死了,一醒來收到超多報社跟記者私訊問能不能轉發這篇讓大家知道台灣防疫做的很好,我心想可以幫助其他想回來的人做準備也無妨,這樣能被酸成有目的性🤦🏻♀️
但我知道這些人可能內心有對自己生活感到不平衡的地方,所以用這樣帶攻擊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可以理解,說明這些是想要多少表達我們在海外台灣人的心聲,有時候真的不必幫自己不認識的人貼標籤,這樣是否自己內心也能柔軟、舒服一點?
「申請國外研究所時間」的推薦目錄:
申請國外研究所時間 在 野放上班族-野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究竟要「多成功」,才夠在這個世界上活得理直氣壯?】
.
這幾天的校園很不平靜,台大在三天裡接連走了兩位學生,新聞說目前看來暫時排除是外力所為,輕生的可能性很大。
.
看了真的覺得滿滿難過的。
這麼年輕、閃耀的生命啊!
.
為什麼如此著急要離開這個世界?是什麼事情讓你們如此痛苦,困擾到甚至可以不再懼怕死亡?
.
讓人憂鬱的原因可能有千百種。雖然不知道選擇離開的同學們,是遇到了什麼過不去的坎(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並不能過分簡化)。
.
不過對於頂大的學生們來說,其實光是整個社會對「菁英」的期待和「放大審視」,就已經是一個很沉很沉的包袱了。更何況除此之外,每個人的背後,不知道還有多少其他各自的家庭困擾、經濟困境、同儕壓力、社會不公和各種青春的煩惱...。
.
.
我是出過社會,到了轉職接案、開始攻讀博士時才來到台大的,一開始並不特別理解一直在傳統升學、成功體制裡打轉的「純正血統」台大同學們的心情。
.
「純正血統」?
是的,在考進台大博士班以前,我就在網路上看過許多類似的文章了,進來後也聽說了幾次。
.
據說,就連「台大裡的學生」都還會被分級排名。那些公認最聰明的,是「純正血統」的「台大大學部學生」;第二優秀的,是「台大碩士班學生」(因為台大的大學畢業生,研究所大多都會選擇出國留學);而第三,才輪到「台大博士班的學生」。
.
對於這個說法,身為學校裡「聰明、優秀程度」位居最末的「台大博士班學生」,我其實並沒太過生氣,當時聽了只覺得還挺搞笑的。哈哈
.
不過現在想起來,卻是有些擔憂。像我這種不聰明慣了的人也就算了,但那些一直身負「第一名期待」的同學們,每天所承受的壓力該要有多大呀!
.
不只是父母、親戚、同儕、朋友的期待,有時那種對「天之驕子/女」的期望,甚至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彷彿一整個社會,都在期待你來圓他們一個「人生勝利組」的天才夢。
.
其實要當台大的學生,還是很辛苦的。以前隨便讀都是國、高中裡的第一名,現在卻要跟所有的第一名競爭。以前不小心就是各種社團、小組的領導者,現在身邊各個都是菁英、領袖魂。以前動不動就被封為神人,現在卻來到了一個充滿鬼怪奇才的世界。
.
.
還記得剛來到這裡時,只覺得校園好大、好漂亮,竟然還就坐落在這繁華台北的市中心裡!
.
心裡想著:真不愧是台大啊!那個擁有一切資源和光環的夢幻大學。
.
爸媽還煞有其事的說:「終於可以說妳是”台大”的了,趕快去合作社多買幾件有印台大logo的衣服來穿!!」XD
.
後來我發現,要能進到這所學校,大部分的同學自我要求都是很高的。
.
這種「自我要求」並不僅限於課業,還包括社團、實習、系上活動...,甚至是情感關係。
.
台大的學生不只要會讀書,還要會玩。瘋社團要多瘋有多瘋;辦系上活動要多猛有多猛。實習、競賽也是一個接一個幾乎沒有斷過,當然該談的戀愛也要談,而且學業成績還要一直保持得還不錯。
.
大家都是超人嗎?
.
.
有一個學期末,我收到了一連串憤怒無比的訊息,內容是來自某堂我擔任助教之課程的學生。
.
他指證歷歷的控訴我和老師的期末成績評分不公,認為自己理應獲得更高的分數。
.
我和老師都很慎重看待此事,仔細的調出他的期末成績與各項作業、報告,深怕當初評分時不小心看走眼,委屈了他。
.
可是調出來一看之後,我們卻傻了。
.
評分沒有錯,先不論「打分數」這件事情究竟好不好。如果說一定要用「分數」來勉強為學習表現做一個總結的話,我們確實沒有算錯分虧待了他。
.
他的分數,是「A」。
.
在我沒見過世面的小小的認知裡,覺得「A」已經高得不得了了。
.
但他卻生氣的質問:「我的表現究竟有多糟,糟到讓老師和助教給我打了一個 “A”?」
.
對我來說,他的表現很棒,分數只是一個呈現學習情況的小小自我參考。我和老師都沒有任何要以此定義,甚至貶低同學的意思。
.
是說,「A」和「A+」,究竟有什麼差別?!
.
以前大學時期的我,很多門課都是低分飛過、壓線過關,好多時間都用來盡情的感受大學裡自由的空氣、享受校園生活、盡情探索所有新奇有趣的事物(實習、打工、社團、系上活動、各種夜衝...),也會主動去修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從來就不覺得「分數」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覺得能從一路上的基測、學測等,各種「考個不停」的可怕升學體制裡走出來,實在是史上最爽的一件事!
.
所以一時之間真的有些不懂,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變成只是為了「分數」了?
.
我安慰了他很久,他終於平靜了下來,但還是對成績一事耿耿於懷。
.
我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了一個他會如此在意成績的原因。所以我問他,是因為以後想出國留學繼續攻讀碩士,目標學校需要很高的大學成績嗎?
.
沒想到他卻遲疑了,
一開始說不是因為要申請研究所。
.
後來又說,身旁的同學、學長姊都要申請國外研究所,所以他以後「說不定也會」需要很好的成績來申請學校。
.
我突然意識到了傳統教育的不足,也對他感到很抱歉。
.
抱歉竟然不懂他的那些焦慮與不安。
.
是啊,當眼前的「成功之路」看似只有一種的時候,又怎麼能怪他為了可能斷了出路的阻礙,而暴跳如雷呢?
.
為什麼學校從沒教過我們:「成功不是只有一種公式」。從沒好好告訴我們,要如何去「探索自己的熱情」,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
台大的同學,多數來自政經條件不錯的家庭,畢業後的規劃:
.
要不是(1)出國深造讀研、讀博,
就是(2)進入各自專業領域的頂尖企業/組織、外商公司。
剩下的少部分同學則是(3)選擇創業。
.
好像若要符合「同儕、社會」眼中所認定的「成功」,未來差不多就只剩下這3條路了!
.
「成功」的選項,真的好少啊!
.
好像只要踏錯一步、慢了一拍,就會輸身邊的人一大截。
.
.
好想告訴為此困擾不已的孩子:
.
你不用總是第一名。
你不一定要申請到國外的頂尖學校。
你不見得要擠進那幾家大得不得了的企業。
.
你甚至沒必要逼自己得要「方方面面」都「至少表現得還不錯」。
.
只要不傷害他人,
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成為任何自己想成為的人。
.
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
.
只要活得開心、自在、平靜,珍惜眼前,不盲目追求他人的認同,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就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
最近聽一位朋友說,她經過一番自我探索之後,發現自己真正的夢想其實是成為一位「保姆」。可是男友一直不認同的以為她在開玩笑,家長也都很不贊成,大家都認為在大企業裡工作,光鮮亮麗、才華洋溢的她,竟然想要跑去當「保姆」,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
.
對此,我真的感到很震驚。
.
你們知道要發掘出熱情、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多困難又可貴的事情嗎?!!
.
雖然有些事也不是我能決定的,不過以後如果有任何人再來問我類似的職涯煩惱,我一定會告訴他:「去他們的!就做你想做的事吧!!!」🙈🙈🤣🤣🤣
.
希望大家都能放過身邊的人,也放過自己。
.
如果生命的意義,就僅僅是為了某個「虛無飄渺的成就」。
.
我們究竟要「多成功」、「多符合社會的期望」,才夠在這個世界上活得理直氣壯?
.
前陣子看到一位自稱「來自金星」的女人的演講。先不論她是否真的來自金星,但她所分享的內容確實非常具有啟發性,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很能撫慰人心。
.
詳細的內容有些忘了,只記得大意是說:我們其實都是漂泊在宇宙中的某種精神體(靈魂?),在這個世界經歷各種型態的一生,一開始是土壤、礦物,然後動物、植物、人類...等等等等。這是一段非常漫長的路途,而每一段經歷都是無比珍貴的。讓我們可以學習、體驗、探索,然後讓靈魂變得越來越豐富、睿智。
.
分享給大家。
-
-
🔻My blogs🔻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dmmy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YouTube:「野放上班族-野羊」https://pse.is/vwxa3
.
▪️Medium:「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4mkj
▪️官網Blog:「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usspu
.
🔻My Podcast🔻
▪️Apple Podcast:「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th437
▪️Spotif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xs27
▪️Firstor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wahs
.
🔻My books🔻
▪️出版實體書籍:《不只找工作,幫你找到好工作》
https://dreamstore.info/2Yx-K
▪️最新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dreamstore.info/2h1Fx
申請國外研究所時間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問:看完全書之後,你最推薦哪幾篇?或者,你建議怎麼讀?
孩子已經高中的,可以直接看第一章「工具」,很實際地分享孩子申請國內外大學的務實建議。立刻用得上的,最有感。
至於論述最精采,讓我在讀書時特別折頁紀錄的,有兩處。
首先是第 214 頁「在世界的缺口,找到你的出口。」描述了臺灣學生念研究所,往往把學習當成目標本身,像是學程式、學 AI 等。但事實上,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應用於真實的生活?你要解決世界的什麼問題?」
這個根本性的差異,也是臺灣整個學術界的危機,我們太把發表論文當成目標本身,而常忘了問自己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過於重視 impact factor,而非 impact。
其次是第 252 頁的「仁慈最酷!」清楚說明了臺灣聯考時代,造成一整代損人不利己的「競爭型思維」,有什麼嚴重的問題,而提出了教育應該支持孩子成為「共好合作型」的人才。
「競爭型思維」會讓孩子好鬥,無時無刻想把別人踩下去,並計較與身旁同學一分兩分的差異。但這個世界更需要的,是我們一起完成了什麼,是「共好合作」,創造出過去完全沒想過的新系統。
最後,後記「素養是系統動力學」也非常棒,但我建議全書讀完後,再去讀後記,會更有感覺,更能全面理解。
➤ 「素養教育」是什麼?父母如何在生活中協助孩子?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literacy/
🔥 2020 年,僅剩最後一班。
🔸 7/25(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在這堂課,你將能學會的技能。
✔ 半小時做好一個教案。
學會如何跟孩子分享任何知識主題,不管是廣島長崎原子彈、南太平洋群島或困難的性教育,都行。
✔ 旅遊不只是旅遊,讓親子關係增溫,還能學習。
把握全家每次親子旅遊的機會,讓孩子增進知識素養,懂的想的都更有視野與深度。不管是跟團或自由行,不管是國內或國外旅遊,都適用!
✔ 拒絕被 3C 綁架,成為 3C 的主人!
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 3C 產品,成為他們感官與知識的延伸,成為 3C 的主人,而非成癮無法自拔的奴僕。
✔ 適應潮流,並且走在潮流前端。
在生活中協助孩子,適應這個新課綱與新時代的潮流。
▌家庭中的素養訓練,必須符合 4 個面向:
✔ 短時間能做
現代社會,大家都忙,雙薪家庭也多。很多時候忙了一個月,只有一個週末下午全家有空。如果能在 2 個小時內完成,才有可行性,也才有成就感。
✔ 要融入生活
最好不用事先準備,想到就能做。甚至跟全家的外出、跟團旅行、自由行,都能結合。
✔ 與學校互補
知識的部分,國民教育作得不錯。但在媒體識讀、獨立思考、書寫溝通等領域較少,家庭為主的素養訓練,若能補足就更好。
✔ 順應新趨勢
孩子長大速度很快,有限的時間,學到能帶著走,且未來適用性高的技能,當然更好。
素養教育工作坊,在小孩最渴望知識,最喜歡問為什麼的這幾年,讓他們留下與你互動的回憶。
🔥 2020 年,僅剩最後一班。
🔸 7/25(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申請國外研究所時間 在 申請美國研究所 - 留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目前讀的是商院,未來有考慮去申請美國研究所(商類的科系), ... 上網爬文後看到蠻多想說是自己寫的 所以學姊妳是有申請國外研究所的經驗嗎? ... <看更多>
申請國外研究所時間 在 美國研究所申請時間ptt - Bcyusp 的推薦與評價
以下整理六點提供,包括社區大學,有些國外研究所申請入學還需要另外的專業申請國外研究所應該準備的事;到國外該唸碩士還是博士;想申請國外研究所但英文檢定不過怎麼 ... ... <看更多>
申請國外研究所時間 在 [分享] 關於如何留學- 看板studyabroa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出處:goo.gl/P3Ls8w
(經原作者同意轉載,作者為在台美國人 畢靜翰 )
------------------------------------
關於如何留學
過年期間,很多人會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還有體重),然後一定會有一大堆人決定自己想要到國外讀書。以前在台大的時候,差不多每個禮拜會有人跑過來要我幫他們準備申請資料,準備入學面試,修改申請的文章,等等,畢業之後身為老師也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久而久之就發現大家基本上多少都有同一些弊病,所以我想今天跟大家說一下,我幫過的人有遇到哪些困難,還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可以把申請研究所(碩士/博士)主要的問題分成:
(1)語言能力
(2)語言考試
(3)推薦函
(4)工作/學術經驗
(5)$$$
(1)語言能力:
我最常遇到的要求是,「老師!我幾個月之後要申請美國的學校!可是我的語言能力很差!怎麼辦!幫我!」這種人已經死定了,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完蛋了而已。語言能力是一種習慣,你每天能吸收的東西有限,所以你無法把自己「補」成一個很會說很會聽的人。如果要把自己的英文從中級到高級的話,你必須付出相當多時間---跟人說話和上課的時間,幾千個小時!(這就是為什麼CCR的女孩紙都學得很快,因為每天至少可以講4個小時的英文,在一起半年就可以累積700多個小時的練習時間~!)
反正,你除非到美國或英國跟本地人一起住,每天K書,你就是無法,完全無法在幾個月內從「不會」到「會」。
不可能。補習班賣課程的人都在騙你!
所以如果要到國外讀書的話,請兩到三年前先做好決定,然後擬定計畫學習語言,包括大量讀小說,多多接觸過外的媒體,等等。不然,要考試的時候就.......
(2)語言考試:
考試比你聰明!我這幾年發現,很多考試的設計都很好,我的學生一直想盡辦法「騙考試」(即實際上的語言能力沒有進步,但還是讓分數變高),但是通常都會失敗。通常,你會發現有點點差距,但那一定是偶然的,或者第一次考試太緊張,或跟考試的形式不熟,反正這些考試蠻會考出你真正的語言能力---不要希望可以臨時準備騙考試!
那如果你的語言能力曾經很不錯,後來生鏽了,想臨時救回來,這是100%可以的,但從無到有的話,那個過程不可能那麼快,所以---!
我聽說,中國人似乎蠻會騙考試,但我不確定這是因為高壓力的準備方式,還是因為作弊的問題,總之,在台灣,在台大,我沒有遇過成功地騙考試的人,他們的成績與事實上的語言能力通常都差不多了。
一個例外是GRE,因為GRE的單字可以瞎輩,不過每次看到人這樣,我覺得蠻浪費的,而且大家有一個誤會是,那些單字都是「沒人用的」。這是假的,你只是跟美國的世界和媒體不熟才會這樣認為,很多人準備GRE的方式,我自己覺得是種自我傷害---值得學的東西應該好好地學習,不應該被當垃圾拿起來丟掉。
(3)推薦函:
其實,歐美的學校認為中國台灣來的推薦函都是假的,確實,台灣的教授很少像美國的教授那麼認真地看待這件事情,所以推薦函不是很重要,有它就好,因為裡面寫什麼,根本沒人信---除非教授是你申請的學校的校友,或者跟那個學校的教授很熟。
但
你如果有留學的計畫,你早點開始跟你想找幫忙的教授有接觸吧,不要等幾個月前才問,不然被打槍的機會很大。
(4)工作/學術經驗:
基本上,美國的學校有兩種,一種是很愛找外國人來念碩士,因為這是很好的賺錢的方式。他們根本不CARE你的QUALITY,可以賺你的錢就好。很多學校都這樣。但比較好的學校,會希望你不是一個魯蛇,所以會希望你可以證明自己很特別,很有經驗。所以,如果你要上美國的Top Business School那你早點開自己的小企業,成功地經營它,讓學校知道你很優秀。如果你要當美國的教授,那你申請前,你最好有寫過幾篇不錯的論文!
一般般地學校,不好的學校,才比較不會管這些,而且會跟你要一大筆錢---所以你要幾年前想清楚喔,真的要進入值得付那筆龐大的錢的學校的話,就得先付出很多喔!
對了,你的爛社團的北七經驗,騙不了任何人,lol。
(5)$$$:
基本上,美國的研究所是這樣:如果你是一個很才華的外國人,你可以免費地念個博士。如果你是一般般地人,美國的學校很樂意把你的錢拿走,然後給你一張紙。
所以,如果你打算念2年的碩士,學費+住宿很可能是60,000美金,大約1,800,000台幣。如果你在台灣每個月的生活費是3萬,那在美國兩年的費用就等於台灣5年的學費。
你要自己先想好---這樣值得嗎?
(6)
總之,你如果早點想好自己要幹嘛,早點開始做你該做的準備,有心理準備要付出很多努力,那你未來的路就會順利多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5.65.1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485595366.A.612.html
※ 編輯: deanne (60.245.65.132), 01/28/2017 17:24: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