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只要投遞履歷,一切都明白了!]
每天都有人來問我該不該離職,各種原因都有,而且都把情況描述得巨細靡遺,足見他們在過程中受創之深,以及痛苦與在意的程度。不過既然會來問我,想見心裡也是萬般猶豫,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尤其在疫情期間,更是舉棋不定,不確定辭了是不是更好,比如會不會找到工作﹑薪水會不會被壓低﹑新工作能不能適應等。
像最近有一位上班族申請轉調部門,公司要他跨部門兩邊做,但是無法加薪。兩倍工作﹑兩倍工時,他累到不行,很想辭職。就在這時候遇到疫情,公司開始資遣員工,他想趁此遞出辭呈。卻在思前想後,腳步躊躇,主要是考慮這兩點:
💚1.找工作,他是有信心的
💚2.談薪水,這個時候他是沒信心的
於是,來問我怎麼辦。老實說,這兩點是他自己想的,是不是事實未可知,要去試了才知道,光是想都是假的。因此我只給一個辦法,建議他:
「你把履歷投遞出去,就知道答案。」
每次當我這麼說,多數上班族的反應彷彿受到驚嚇,會反問我:「可是我還沒有決定要辭職呀!」我的回答也一向是—
「我沒有要你辭職,我只是說你把履歷投遞出去。」
是的,唯有把履歷投遞出去,就業市場才會給你回饋,包括這三點:
💚1.有多少企業打開你的履歷
💚2.有多少企業請你來面試
💚3.有多少企業出的薪水高於你目前
這是最殘酷的考驗,也是最真實的答案,馬上明白自己在就業市場的定位與行情,知道是不是真能找到工作﹑薪水更好。至於關起門來想的,都是自己瞎想的﹑都是假的。唯有把履歷投遞出去,企業的回饋才是真的,而且明白一件事:
是公司比較需要你,還是你比較需要公司?
有的上班族會因此問到「可是我把履歷投出去,萬一公司知道,怎麼辦?」唉,這是問題嗎?首先,人力銀行有個功能,能夠鎖住前公司看到你打開履歷;其次,擔心這擔心那,那又何必每天憤憤不平﹑一副想要掛冠求去的模樣?這表示沒有決心離職呀!
接下來,我會請他們將投遞履歷的結果再來回覆我,十個有八個杳無音訊。按照我在職場的觀察,多半是縮回去,沒有真的去投遞履歷。你知道嗎?通常最會抱怨公司﹑成天嚷嚷著離職的人,也是待得最久的人!對於這樣的人,辭職不是一句狠話,而是一則笑話。
這也是我要他們投遞履歷的原因,因為多數人會出現以下兩種結果:
💚1.根本連去投遞履歷都沒有:
多數人只想吐吐苦水﹑發發牢騷而已,沒有真的要改變什麼,因為改變需要付出代價,而他們不想付出。
💚2.投遞之後,發現不如自己想像:
要嘛沒有好工作找他們面試,要嘛有面試卻談不到好薪水,掂掂斤兩,摸摸鼻子又乖乖回去上班。
這招叫「認清現實」!因此反過來說,當一個人真的下定決心想要離職,他要做的事不是到處去詢問別人的意見,而是直接把履歷投遞出去,讓就業市場幫他做一次「市場調查」,數字會說話,該辭或不該辭就有答案了。至於到處問,無非是「問道於盲」,因為別人不是你,怎麼替你決定該不該辭職?
不過,我也不是說你完全不能向別人諮詢,而是你的問題要重組框架。問題對了,答案才會是正確的。最近我看了一本書「你問對問題了嗎?」裡面講到一個故事,一語道破重組問題框架的重要性。
有個人很喜歡目前的工作,能發揮才華與自我實現,與同事相處也融洽,唯一讓他難受的是和主管不對盤。於是他做了一般上班族會做的事,想要換工作。他是真的有行動力,跟獵頭公司談了,也找到一份好缺,可是他仍然捨不得目前的工作。他太太知道了,幫他重組問題的框架,告訴他:
「你的問題,在於換主管,不在於換工作。」
這句話驚醒夢中人,你猜他接下來做什麼事?妙到不行!他向獵頭推荐他主管,把主管的優點說得天花亂墜,結果企業把主管找去上班!好戲還沒完哪,主管的缺不就空下來了嗎?嘿嘿,由他順理成章頂上去!這個殺人於無形,是不是太完美了?可見得重新設定問題很重要,而你也不是非辭職不可。
換句話說,多數人的本意不是要換工作,而是有個問題卡關,跨不過去,糾結不已,便想說只要走人就一了百了;可是它不是本意,就會猶豫,然後到處東問西問,問了半天還是沒有行動。所以這時該做的是「重新設定問題框架」,而不是遇到事情就想辭職,因為最終極有可能兩頭落空,沒辭職,困境也沒解決。
比如說公司遇缺不補,一人頂兩人的工作,每天做到歪掉,回到家只有躺平,日復一日,絕望到極點。一般人這時候會先跟公司談加人,公司卻表示不加人,只會安撫你,表現得了無誠意,逼得你想要離職。可是如果重新設定框架,像是設定成「每周只加班2天」,解決的創意就會走往不同方向。
像是以小孩為托詞,跟主管說每周一﹑三﹑五小孩有件事,必須父母準時下班,才來得及接送;但是你承諾會在上班時努力工作,而每周二與四也能夠配合公司加班。把時間鎖住了,天皇老爺來也不管,你就保住每周有3天能夠看到夕陽西下。接下來,再進一步刪除不必要的工作。
所以在職場遇到棘手問題時,你可以有兩個做法,都能夠提供全新的答案:
💚1.不想離職的話,那就重新設定問題的框架,考驗你的思考力。
💚2.想要離職的話,那就把履歷投遞出去試試看,證明你的行動力。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感覺受益,請你幫我在留言區+1。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畫家行情表 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漫畫論壇回顧🔥「漫畫產業」第二回
◾未來數位韓京岳:「臺漫能做的事,什麼都能做,只要你想的話,可以玩的領域非常多!」
在「漫畫大爆炸:從漫畫實務看博物館的多元可能」論壇中,我們盡可能網羅籌備小隊所關心、也想繼續發展的議題之相關領域人士。論壇共有六個精彩場次,每個場次將分成數次陸續分享,敬請期待!
🔥場次簡介:
你對「漫畫產業」的想像是什麼?有哪些從業人員呢?漫畫家、編輯、出版社?在「漫畫產業」這個場次,邀請的講者們在漫畫創作及出版領域都十分活躍且特別,他們扮演的角色,可能是大家熟悉卻未曾注意過的:帶給我們重要童年回憶的租書店老闆、獨立插畫經紀人,以及在漫畫推廣與跨業合作有很多成功案例的出版人。本場次由深耕動漫社會學研究多年的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王佩迪主持,並從臺灣漫畫產業發展史及社會學角度,與每位講者的分享主題對話。
------------------------------------
🔥論壇內容:
◾主持人 #王佩迪 開場
本場次講者韓京岳的背景很有趣,過去是漫畫中盤商,也曾經在同人場上活動並結識韋宗成老師、從而幫他出版《馬皇降臨》,及後來投身臺漫有關的出版工作。但他的公司本來在賣日本成人遊戲,包含美少女遊戲和女性向遊戲!
王佩迪指出,韋宗成老師的案例,是臺灣漫畫出版很重要的一件事;現今臺灣學生對臺漫認識度不高,其作品《冥戰錄》是少數他們知道的作品。雖然我們覺得臺漫好像很興盛、很多作品出現,但若問一般民眾,就會發現還需要推得更廣。本場次就來談漫畫族群如何突破同溫層、讓更多群眾看到。
.
◾講者2:未來數位有限公司負責人 #韓京岳
◾講題:漫畫製作行銷
🔥從漫畫社團起家的出版團隊
現任「未來數位」總編輯的韓京岳表示,雖然公司稱號出版社,其實一直以社團自居。源於1990年創立漫畫社團,當時適逢動漫展覽興起,數量稀少的美少女作者們為了爭取曝光度,連結形成一個類似美少女漫聯的同好與夥伴關係;其中一半的繪師是女性,還有Vofan等現在叫得出名號的創作者。從社團開始一直到開公司,出書、趕作品,轉眼間二、三十年就過去了,韓京岳經營公司的心態,仍覺得和社團類似但稍有成長。
.
🔥漫畫製作的行銷:出版社可以如何幫作者?
漫畫出版社能提供給作者的協助是什麼呢?從提案企劃、編輯提供建議與製作的協助、最後的出版銷售及推廣宣傳,然後才是大家覺得有趣的這些跨領域應用;一部作品從成形到要能成為大家看到的IP,其實要一個漫長、龐大的規劃。
◾提案企劃
韓京岳表示,「未來數位」的特性與同人會場密切相關,找作者談合作的重點是「作者適合什麼」,有人適合在同人市場發揮、也有人適合商業提案,為其找到合適的定位與機會,為該公司提案企劃思考的原點。
觀察臺灣商業漫畫的現況,韓京岳認為有點形成同溫層、好像很熱鬧,且有一種文青感,大家都在做史料;這類作品並非沒市場,仍有可能改編為影視作品而受歡迎,但和日本、美國、香港的漫畫相比還是不太一樣。如何突破同溫層,是韓京岳與「未來數位」正在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同人市場的每位作者和社團幾乎都是個別獨立的單位,他們必須謹慎思考市場需求,創造出來的東西會更迎合市場,明明是同人卻更具商業性。韓京岳舉例,十年前同人作者「VIVA」畫的三國作品中的段子「孟獲!孟獲!」,在中國成為代表性的流行語;最近則有 三色坊 以中國沒有的中華情色創作,在網路上形成很大的聲量,雖然是同人社團,但也進行商業合作。在網路數位化時代,以傳播力來論商業和同人的界線是很曖昧的,並沒有哪邊市場比較大。前段時間流行的「絲襪視界」(日本網路動畫),便是同人作品創造出比商業作品還要大的能量、再回流到商業的案例。
韓京岳也提到,最近日本的委託案「多到有點令人髮指的地步」。對日本而言,臺灣有許多高手願意接案,便宜、技術能力強、速度快,對於接案畫不是自己作品的東西也較沒有心理障礙。每個月他都會接到日本出版社洽詢,偶爾也有臺灣的電影公司詢問,現在是案子追著作家、而不是作家追著案子跑的狀態。
◾編輯建議與製作協助
關於編輯建議,在確定好主題大方向後其實也決定了市場,接下來可以幫忙作者做一些調整或資料提供。
製作協助方面,很多作者期待接案或是成為商業作者之後,順理成章有助手可以協助作品完成;實際上臺灣沒有太多助手生存空間,有一定種程度的繪師會自己接案,願意當助手的人其實非常少,培養後也不易留下。因此,「未來數位」成立「漫畫家宿舍」,讓很多漫畫家可以共同使用少數的助手資源,也訓練很多助手可協助臨時趕稿,因應特殊的狀況。
◾出版銷售
玩了幾年社團或當了幾年漫畫家的人,凡有接觸營銷者,家裡一定有空間爆滿的狀況,韓京岳笑說甚至有朋友曾經七、八年都是睡在自己的同人誌上。如果創作和營銷通通自己來,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辛苦,也要思考還有多少心力創作。
出版銷售還包含「電子化」,是很值得觀察的事。七、八年前很多出版社開始想要電子化,但之前臺灣的電子書市場僅佔3%至5%,和日本20%、30%不一樣,提早布局也只是燒錢等時局變化。近年電子書市場開始慢慢成長,當國小學生都在看電子書,就感覺到電子書時代真的來臨;而紙本書塞滿屋時,就知道市場該轉變了,再加上疫情關係,電子書成長得非常快。但紙本書的收藏市場永遠存在,例如《灌籃高手》的精裝版行情水漲船高,還有很多海外華人在蒐集童年回憶,紙本書市場有其特殊定位。
◾推廣行銷
推廣行銷和跨領域應用幾乎結合在一起,以 韋宗成 冥戰錄 主角「默娘」為例,她是西門町街區的看板娘、守護神,做過的事情包含:2017年和2019年西門町燈節(因「邪神事件」而知名)、兄弟象動漫日活動看板、和乖乖合作推出「默娘乖乖」、手遊、桌遊、舞臺劇,還有跟明華園合作歌仔戲等。這些都是經營一段時間後,雖然沒有特別去推廣,但讀者會自己迴游,明華園的合作便是十年前的讀者現在成了該團的編劇,回來找「未來數位」合作。
回想起這些合作案,韓京岳表示每個都很開心愉快、但也很累,幾乎都是在不同領域做該公司沒辦過的事情,像是配合西門町街區的需要辦了動漫展、配合臺北市政府和捷運局做西門地下街活化相關企劃和提案等,不禁讓他覺得:「為何我一個做漫畫的人要做到這種程度?而且我還是出A漫的!真的覺得很莫名其妙(笑)」,但仍是美好的回憶。
.
🔥現在進行式:什麼都可能
韓京岳也和大家分享,檯面上所見只是冰山一角,未成的事情更多,例如:日本的柏青哥廠商主動提出合作計畫,但最終無緣;和日本的動畫公司簽約《冥戰錄》動畫化,但因一些因素而無限延期;電視劇化已和演員簽約但目前進度也暫停等等。
進行中的計畫,則有為西門町守護神默娘做紀念雕像,因是不熟的領域及先前「邪神事件」的壓力,還在努力中。還有默娘Vtuber化、AR化和VR化,都是不同領域、須和參與者密切協商和訓練,也尚在進行。
「臺漫能做的事,什麼都能做,只要你想的話,可以玩的領域非常多,不會只有商業、比賽啦。」韓京岳再以默娘為例,「未來數位」曾於2018年邀請日本漫畫家東北ずん子老師、2019邀請日本「爆音少女」來臺灣環島取材並展開爆音少女臺灣篇連載等,都拓展臺漫發展的可能性。
「臺漫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瓶頸,市場也不僅限於大家看到的那一小塊。」韓京岳鼓勵臺灣的漫畫產業從業者及有志於此的人,他認為只要是娛樂作品,身為創作源頭的「漫畫」這件事是不會衰弱的,事實上委託案正大量增加,而非減少。疫情時代,大家更需要娛樂。
-
※註:柏青哥在日本是常和動漫畫結合的一種娛樂行業,其動畫甚至可以做得比電視動畫更精緻、甚至運用3D技術。(主持人王佩迪補充)
[延伸閱讀]
1. VIVA的作品:https://www.doujin.com.tw/authors/info/vivaispig
2007年VIVA受邀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可說是創下同人創作者的先例,也敲開漫畫與藝術界線的討論。
2. CCC編輯部,〈永恆美少女媽祖!冥戰錄〉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7
3. 「陰間條例X冥戰錄」劇場版(舞臺劇)https://ffrontier.kktix.cc/events/f715cd87
4. 明華園歌仔戲《冥戰錄》https://twopera.com/war/ (作者本人有出演喔!)
------------------------------------
🎉🎉哇,難得從產業第一線了解臺灣漫畫,許多臺漫正在發光發熱,謝謝韓京岳的分享。產業場次還有連載中的「毛豬漫談」專欄的插畫經紀人 #毛豬 的分享喔!
未來數位有限公司(Future-Digi Ltd.)
#漫畫論壇 #臺史博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漫畫學士學程 #感謝文化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畫家行情表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兩年多前,中國有個鑑定寶物的節目。有位平凡的女子,拿了據說是齊白石的畫作《楓葉秋蟬圖》來上節目,由於一直都不知其市價,上節目是圖個明白。主持人和專家興奮不已,畢竟這齊白石可是近現代書畫界中的一代名家,能在寶物鑑定節目上看到其作品,可真是不容易。經過一堆專家左右查看後,向女子表示該畫作應該不是齊白石老先生所作,極有可能是後人仿贗之作。殊料,該名女子隨後向公眾宣布,自己是齊白石最小的孫女,這幅《楓葉秋蟬圖》是爺爺林中的最後幾年所作。一時之間,節目迎來了最大的反轉,收視率也飆上了高峰,專家們聽聞是齊老的孫女,紛紛只得改口說自己眼拙。節目有了高點擊率,觀眾們看專家出糗樂得開懷,孫女也明白了畫作的市場價值,好個三贏啊?
是嗎? 我們真能憑藉著藝術家親屬的一句話,就辨別該幅作品的真偽嗎? 有些多產的藝術家,都不見得能分辨早年的創作了,更何況是家屬? 更何況,名家掛在自家牆上的畫作,難道就一定是真跡無疑?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藝術詐騙案,都與藝術家親屬有關。有些親屬仗著血緣關係,即便根本不具備藝術專業能力,也到處替畫作鑑定。甚至聽聞圈內部分藝術家親屬,還開出背書的行情價碼。如果藝術家的親屬能信,那她改天說從自家後院挖出許多爺爺過去埋在地下的作品,難道我們也要照單全收?
專家或行家們當然不會。他們都是深黯人情世故的圓融者,他們會客客氣氣面對這些藝術家親屬,並向這些畫作說些不置可否的好話。聽起來像是在稱讚該畫作的功力,細想卻發現沒有任何隻字片語給予任何真實性的肯定。親屬也不會計較,因為總有著冤大頭,看著該畫作在媒體上大量曝光,加上專家幾句看似很有誠意實則敷衍的稱讚,便花了大把金錢,購買了該作回家,當成傳家寶拱在床頭上。
並非贗品沒有價值,而是贗品怎麼能用真品的價值出售?
最後,分享也曾在酸齋談及過的故事。
和朋友在幾年前因緣際會之下,見到了某個已故畫壇大前輩的後人。這位大前輩由於輩分大、名氣足,早成了教科書等級的人物,也早早成立了文化基金會,為了保存這些藝術資產。在那掛滿畫作的客廳,我們三人相談甚歡,想不到這位後人話鋒一轉,口出驚人之語。
「我兒子會偷基金會的收藏去賣。」
當時年幼無知的我,被這陣發言給驚呆了。一來我們與這位長輩並不熟識,莫非真一見如故? 二來即便真如此投緣,這些家醜也不該隨意外揚才是,何以如此?
畢竟社會經驗少無從判別。之後幾年,偶爾和朋友聊起藝文圈怪事,總帶著幽默的口氣分享這軼事,雖然大家在一陣歡笑聲中渡過,雖然大概沒人認真,但我還是不明其意。
幾年之後,接觸的怪事變多了。許多不肖商人,拿著不知從哪來的畫,指稱是某些故人前輩畫家所作。這樣當然感覺不夠真實,哪能如此輕易就讓買家相信? 通常這類交易,會再加上那名前輩畫家的家屬後人拍胸鋪掛保證,才能順利成交。這些事情碰到一次、兩次、三次後,某天夜半驚醒,突然懂了甚麼。
原來當初之所以會告訴我那些家醜,其用意便是要透過我宣傳家醜,讓盜賣收藏的事情廣為人知。一傳十、十傳百後,當圈內所有人都暗自相信這傳言後,就再也不會有人懷疑那些「盜出作品」的真偽了。
也難怪這麼多年過去,大批故人前輩畫家仍不斷有新作面世
畢竟,如果你能點「石」成金或一字千金。
你也會食髓知味,欲罷不能。
#齋主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