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上映的 #多米電影院 也重新開張囉~就獻給皮克斯的全新原創《#路卡的夏天》
#有一點點雷請小心服用
疫情之下每個產業都很辛苦,上星期我的影城朋友說現在有提供2700就可以自己包場看電影的方案,這在一般時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呢!趁著疫苗打完,最近疫情相對穩定,馬上來挺朋友!!真的很棒耶,不用賭早場會不會有人,也完全不用怕有陌生人,不過就算是包場,一樣要遵守防疫規定,梅花座、全程戴上口罩、不飲食不交談,當個防疫好寶寶喔,我馬上也把汪汪隊都約好了😂
▌
看完路卡,回家爬文後發現,原來大家賦予這部電影這麼多深層的議題,話說我在當下還真是沒有看出來呢!可能因為角色變成媽媽的我,在觀影的角度也不同了……
從孩子的角度,或許《路卡的夏天》是一個成長的故事,海怪男孩就是每個人有點叛逆的小時候,靠著好奇心驅使你走出舒適圈;遇見真誠的友誼,一起學習一起冒險,一起探索世界完成夢想…,發現生命與友誼的價值,找到自我的認同。
但記得我剛說的~站在媽媽的角度,我可真的不是這麼想,當我看到路卡離家出走跑去跟剛認識不久的艾伯特一起去冒險,彷彿就是認識了網友然後翹家,回家後我特別認真花了一些時間跟多米討論這一個點,因為很多看似美好的童話故事都這樣,白雪公主根本不認識七矮人,如果他們是壞人呢?糖果屋裡的兄妹誤以為老婆婆是好人結果就被抓了! 故事都是美好的,但現實卻不是,怎麼在放手探索跟安全中取得平衡,必須要從小就讓孩子有正確的觀念。
▌
不過,這部電影要探討的主旨還是很值得嘉許,讓孩子從故事中了解「身為異類」(不過我不喜歡這個詞),如何在環境中自處??而對於異於自己的個體,我們又該怎麼看待?很多影評說電影中提到的是同志題材,其實對我來說,不管是不是同志,同志只是其中的一個族群,劇中因為單親家庭被排擠的茱莉亞、因為和別人內在或外在不同被排擠的路卡和艾伯特,在生活當中有太多被標籤化的個體,這都不應該存在,皮克斯很聰明用陽光正向的動畫故事方式,表達一個相對沉重的議題,讓孩子們能更容易理解感受,而且~皮克斯動畫的取景都是非常考究的,看完電影好想好想要飛去義大利喔!!!
總之,有了2700包場方案,就可以更安心的去看電影囉~
迪士尼影業
哈拉親子電影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傳播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想過把另一半帶回家讓家族的人認識嗎? 對同志而言,這是一道非常難的魔王關。 #完整影片近期上映...
異類 同志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看劇學文化 #從RuPaul's Drag Race看「變裝文化如何成為主流」〕
雖然疫情已經趨緩,但是小編也是在家裡待了將近三個月(驕傲),把網路上能看的劇都搜刮了一遍,正式進入片荒......在看劇的時候,在Netflix上看到一部很值得跟各位壯士們分享的劇《魯保羅變裝皇后賽》。
今天要向各位壯士們介紹,變裝皇后以及看「變裝文化如何成為主流」。
▌RuPaul's Drag Race
RuPaul's Drag Race中文翻譯為「魯保羅變裝皇后賽」,自2009年播出後至今已13季,算是相當長青的實境變裝電視節目,參賽選手全部來自各地,他們的服裝、化妝、造型等等通通要自己一手包辦。
每個星期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參賽者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每週完成挑戰和走秀,當週最優秀者有獎勵,同時,每星期淘汰一名表現最差的選手。經過12至13週選出四強爭奪冠軍,冠軍會獲得十萬美元的獎金和一份一年份的化妝品贊助。
▌Drag queen-變裝皇后
過去Drag queen一直與同志文化緊緊相連,大多數人對於 drag 的想像,是男姓扮演成女生,並刻意誇大各項女性化特徵,像是更誇張的濃眉大眼、性感身形等。
早在19世紀晚期,Drag queen一詞就出現了,drag一詞來自於19世紀的裙襯(裙擺拖在地上,或是裡面套著圓環讓裙擺膨大化,具備視覺上的效果),但Drag一詞用以形容變裝時,就指稱男扮女裝或是女扮男裝。
在女性被允許上劇場舞台演出之前,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性,就會進行變裝。但在當時,變裝在日常生活中並非被人們所接受。這些穿著女性著裝的男人,他們經常遭受警察逮捕,只有在表演行業變裝才稍被世人所接受。
▌Drag queen變裝皇后的變革
到20年代後,變裝皇后的活動範圍慢慢由喜劇劇場、歌舞廳與百老匯中的表演藝術,發展到與LGBT社團相依存的變裝晚會和地下俱樂部。
變裝皇后Yolanda Milan說:「把女性較陰柔的特質,也就是自己內心的特質,用比較藝術的形式表現給大家看」,變裝皇后在一般大眾的認知當中,就是性別轉換的打扮,且妝容華麗,但這其實只是變裝皇后的一部分。
其實變裝皇后並不全然是在模仿女性,扮演變裝皇后最重要的靈魂,就是將內心的陰柔特質以外在形象展現出來,特別是以藝術或是肢體語言。
▌Drag queen在美國成為主流
後來變裝皇后逐漸在美國不斷蓬勃發展形成次文化,美國導演Jennie Livingston於1989年以紀錄片《巴黎在燃燒》真實記錄了這些地下舞場的LGBTQ+群體如何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舞廳文化」的珍貴片段。
「在舞廳裡,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In a ball,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2018年,美劇《驗放80》(Pose)也重塑了80年代,當時的紐約街道上,卻有許多無家可歸的人煩惱著落腳處。飽受排擠的LGBTQ+群體及有色人種聚在一起,互相給予溫暖與支持,進而演變成獨特的舞會文化及家族關係,由「母親」給予那些被放棄和被社會排斥的孩子們有個能回去的家。
同年,舊金山的公共圖書館也創立了「變裝皇后的故事時間(The Drag Qreen Story Hour)」,邀請變裝皇后為孩子們與家長說故事與進行互動遊戲。
▌推廣變裝文化的功臣
而RuPaul's Drag Race節目的靈魂人物Rupual(魯保羅)是史上最知名與最具影響力的變裝皇后。在90年代,魯保羅以熱門歌曲Supermodel(you better work)風靡大眾,並在1996 年擁有了屬於他自己的脫口秀,The Rupual Show甚至拍攝了多達100集。
魯保羅也在2009年創立了「魯保羅變裝皇后賽」,現已成為全美知名的電視節目。如今,魯保羅早已成爲了美國電視名人,還在2017年入選了《時代》雜誌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甚至自2016年連續兩度獲得艾美獎最佳實境節目主持人獎的肯定,可謂是將變裝帶入主流文化的最大功臣。
▌結語
其實在台灣也有許多人也算是變裝皇后的範疇,從早期搞笑藝人或「鐵獅玉玲瓏」等綜藝型態的節目,到承襲美式「變裝皇后」風格的變裝派對活動,其實扮裝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話雖如此,但在台灣變裝皇后表演的市場規模小,許多表演者其實依然難以此為主業,收入頂多就是和昂貴的妝髮服裝開支損益兩平,所以大部分的表演者都有自己的「正職」。
甚至有些變裝皇后會遭遇到家人的不諒解,受到家人強烈反對。甚至有人放棄變裝去做上班族。但在萬聖節時,所有人不論性別與年齡,都能穿上戲服、打扮誇張,走在路上完全正常合理,但到了隔天,仍穿著戲服的人卻成了「異類」、「怪人」。
期許台灣未來的變裝皇后環境,人們能夠對其不再有異樣眼光,讓變裝成為專職的工作而不只是晚上的活動,像是變裝皇后為主題的飲料店、咖啡店,就和任何主題的裝扮一樣。
畢竟 ''We're All Born Naked and the Rest Is Drag''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赤身裸體來到這世界,其餘的一切都是變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