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窮而後工
在這段誰都不好受的困境中,進行中的課程只能轉為線上,大部分計劃被迫停滯。我想跟學員們講一些話,一些也許能拉你一把、或釐清狀態的經驗分享。
你知道嗎,越多限制之下所產出的作品,能量越驚人。創作者擁有越多的資源與自由,反而會離靈感與實踐更遠,找不到創作的著力點。
這也是 2012 年,我從安穩的全職工作中離職的原因:幸福、平穩的日常,反而扼殺了觸及生命本質的顫動與體驗。
對,我不追求幸福快樂、平穩安定。
普魯斯特在母親過世之後寫下《追憶似水年華》、曹雪芹被抄家後完成《紅樓夢》、任航在週期性的抑鬱症之下,拍攝出衝撞感官的攝影作品 ⋯⋯ 人們往往要在「沒有」之後,才能落入真空,看見自己身而為人的模樣,那血淋淋的狀態。
被困在家裡又如何? 創作為什麼一定要出門?
長期在一個小空間與自己相處,對於心理狀態和最細微的情感活動會更敏感,此時不把想法的草稿畫下來,更待何時?
當我們談論影像,我深信「自己」就是最好的素材。那最觸動我們感官、持續回味的作品,往往來自創作者身於谷底時的反作用力。
你可能會反問:「一定要大風大浪才會有好作品嗎?」
是啊,從未親身體驗被世界所遺棄的滋味,如何產出直指悲憤核心的影像?
極具能量的創作者很窮,這個「窮」字帶領他們找到方法,抱著自己的作品,在人世間載浮載沉。
在只能待在家的時刻,創作吧!
-
曾經有一年,我把自己困在房間裡,這張作品是那年的某一天拍的。
疫情之下的窮而後工 在 疫情之下的窮而後工- 探索 的推薦與評價
在這段誰都不好受的困境中,進行中的課程只能轉為線上,大部分計劃被迫停滯。我想跟學員們講一些話,一些也許能拉你一把、或釐清狀態的經驗分享。 ... <看更多>
疫情之下的窮而後工 在 韓筠青I Yun-Ching Han - 疫情之下的窮而後工... 的推薦與評價
疫情之下的窮而後工 在這段誰都不好受的困境中,進行中的課程只能轉為線上,大部分計劃被迫停滯。我想跟學員們講一些話,一些也許能拉你一把、或釐清狀態的經驗分享。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