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追奧運的同時,還有記得父親節即將在週末悄悄到來嗎?
工作後、當父母後,關於家中長輩過去對自己的照顧與教養,有更深的體悟,
賺錢多難啊...還要養活照顧一個家🏠
以前的時代比較早婚,想想我們還在青春快活的時候,
父母已經在為一個家努力,犧牲多少自己的時間與夢想。
那些委屈、辛苦與壓力,是怎麼走來的...
男性在30歲時,達到體能最高峰,
之後,體內細胞分解的速度大於更新,
器官與身體功能遞減,
加上長期壓力大、睡不好或疲勞,
都是給健康擊上重重的一拳🥊
根據先前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
台灣男性普遍的飲食:
🆖脂肪偏多醣類略低
🆖維生素E、鈣、鎂和鋅等平均攝取量未達建議量
鈣質特別需要注意!
➡️常呼籲女性注意骨質疏鬆症的問題,男性易忽略
✨3個重點,關心爸爸們(男士們)飲食健康!
1.飲酒適量、多吃蔬菜
工作應酬、親友聚餐,
大魚大肉小菜配酒,是常見的現象,
過量飲酒會傷身‼️
⚠️同步吃下的食物➡️熱量、重鹹、油和糖,
加上酒的熱量,脂肪up!up!
➡️傷胃、慢性病
隨著時代、工作和文化的改變,
下修了疾病罹患風險年齡,
年輕發生心臟病、大腸癌、肝硬化或痛風等男性已經越來越多…😰
但酒不是不能喝喔🥃
我國飲食指南和有名的 #地中海飲食 ,
都有包含飲酒🍻
建議男性一天酒精攝取量20~30g,
不是30g的酒!是『酒精』,
因此要依照酒類品種、酒精濃度來計算出才知道實際能喝的量,
例如:啤酒大約是兩罐(小的鐵鋁罐那種)
👩🏻⚕️健康飲食行為必須越早養成習慣越容易改變!
應酬要多吃菜不免困難🥲
因此非應酬時,盡量多攝取蔬菜🥬
清淡飲食,少油炸與重鹹。
2.補充鋅鎂和茄紅素
『鋅』常在男性營養補充中被提起,
因為鋅與男性性功能有關,
且與肌肉和蛋白質合成和免疫系統等都有關,
皮膚狀態、改善落髮、修復心血管發炎、改善動脈硬化、腸道健康🤭
💡補鋅:海鮮、紅肉、全穀雜糧類和堅果種子
『鎂』與骨骼健康、新陳代謝和肌肉運作有關,
攝取不足影響睡眠與放鬆、降低體內代謝🥺
想到爸爸們工作壓力大、睡眠品質不佳又疲勞...
💡補鎂:海鮮、紫菜、全穀類、堅果類和深色蔬菜
(💡一樣的食物:海鮮、全穀類、堅果)
並且有抽菸、喝酒以及肥胖的男士,
會提高和提早有攝護腺肥大或癌症風險,
❌脂肪高、口味重、刺激高
⭕️多喝水、補充鋅、多吃茄紅素的食物,
例如:番茄🍅
以及多吃十字花科蔬菜與堅果種子,
共同加強攝護腺保健。
3.蛋白質很重要
高齡的爸爸首要關心 #肌少症 風險👴🏾
肌肉隨著年齡升高與身體活動量的降低,流失速度大於維持住。
肌肉流失會怎樣❓
走路的平穩、椅子上站起來的快慢、生活行為、遇到危險的反應變慢,逐漸影響😱
到高齡才開始加強肌肉會比較辛苦,
蛋白質攝取量應早注意。
➡️心血管疾病風險和補充蛋白質無直接相關性
因爲年齡的增加,牙口功能也逐漸退化,
準備肉質比較軟嫩且油脂量少一點的蛋白質類食物,
例如:魚類、豆製品(包含豆漿、豆腐等)、軟化的雞肉豬肉、蒸蛋等。
加上增加身體活動、安全負重,
盡量維持肌肉功能💪🏼
謝謝爸爸們!
祝大家平安、健康和快樂。
☑️有幫助的話,歡迎推廣給其他人看
——-
#父親節 #付清節 #mydad #爸爸 #parents #happyfathersday #健康 #樂齡 #高齡 #酒 #蔬菜 #均衡飲食 #health #重訓 #早睡 #減重 #睡眠品質 #dietitian #nutrition #健康飲食 #lizdailyfood #staycalmandeathard #營養師Liz #newpost
「癌症不能吃雞肉」的推薦目錄:
癌症不能吃雞肉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癌症不能吃雞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乳癌病人最常問我的3個問題】
💪【乳癌飲食建議 輕鬆抗癌食譜】https://lihi1.cc/DIHRn
🤔可以喝精力湯嗎? 要吃些什麼?
可以多吃高纖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全穀類,並盡量採取低脂飲食,所以青花芽苗精力湯、青花椰濃湯和南瓜精力湯、綜合精力湯、特調精力湯、紅粉佳人等都很適合。
將蔬果打成精力湯不僅容易消化吸收,又可以補充酵素、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素和膳食纖維,這些都能補充營養、增加身體的抗氧化物質,提升免疫力和身體的自癒能力。
*化療中如果有白血球低下的問題,建議蔬菜要燙過,水果可削皮
🤔不可以吃什麼?
應該減少高油脂飲食和紅肉,現在很多雞都有施打生長激素,所以我先生癌症開刀後十年都很少吃外面賣的雞肉。最好不要吃高油、煎炸的食物,少吃紅肉,不吃含人工添加物的食品。
盡量少吃任何糖類,避免甜度較高的水果,如甘蔗、釋迦、荔枝、龍眼、哈密瓜…等。
🤔是不是不能吃黃豆、豆漿等?
大豆、山藥都含有植物雌激素,乳癌病人到底能不能吃?
綜合各方研究,#一般乳癌患者每天3份大豆或其相關製品如豆腐或豆皮,是安全的;
荷爾蒙受體呈陽性者,可以配合醫囑,一天2P的豆類或豆製品就好
(例如一乳癌患者一天的整體目標熱量是6P,黃豆類最多攝取2-3P,再補充3-4P的蛋/肉/魚)。
一般正常人則是依個人的目標熱量去換算4~10P不等。
👉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試著算算自己今天吃了幾P?
㊙豆魚蛋肉類(蛋白質類食物)代號為P
🔸1P=2湯匙熟重約45克黃豆或黑豆=1/2碗熟重約50克毛豆仁=1杯200CC豆漿=1個蛋=1/2碗豆腐=1/2個豆包=2片豆干=1/4碗熟重約34克鮭魚=3隻剝殼熟重約35克白蝦=熟重約30克雞胸肉
📖資料來源➡《做自己的營養師-最新版食物代換圖鑑》〔暢銷增訂版〕:2021最新版食物代換圖鑑 訂購連結↘https://lihi1.com/KJvWH
===癌症飲食諮詢看這裡===
Step 1
線上填寫「癌友營養諮詢門診」https://lihi1.com/dzPR5
線上報名「抗癌飲食半日班」https://lihi1.com/Ua18R
Step 2
填寫後於周一~周五9:00~17:30電話預約: 02-27752529
===月卿下一站健康分享會===
🔸4/10(六)15:00-16:00台中新光8F 報名📞(04)22548410
癌症不能吃雞肉 在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攜手抗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但其實吃「雞肉所攝取到的蛋白質比雞精還多」; 「雞精」雖較好消化、吸收,但絕不可以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只能作為輔助用。 舉例來說,雞精每100毫升才有約含7~8克蛋白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