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網路新聞,說到吃播網紅「吃不飽的晴子」,雖然靠吃播25歲時就買下了450萬的豪車,但她卻被發現嘴角潰爛、牙齒發黑的情況,疑似是為了吃播賺錢但又想保持曼妙身材,所以吃播到一半去催吐造成的傷害。新聞連結: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40715
看到這樣的新聞,覺得無疑是 #慢性自殺。
不只是嘴角跟牙齒爛掉,帶著強酸的食物跟胃酸還會灼傷食道、傷害聲帶,長期催吐造成的 #胃食道逆流,還會容易因食道的上皮細胞被破壞,而細胞變性成 #癌前病變。
當食道的「扁平細胞」,因胃酸侵蝕變成類似腸道的「柱狀細胞」,也就是「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的診斷,根據美國調查,若確診為高度分化不良的巴瑞特食道症,有6.6%的機 #在三年內轉變為食道癌,機率為一般人的2300倍。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 #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晚期食道癌治癒率極差。5年存活率僅有10%,因此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
過去食道癌的原因是菸酒檳榔、高溫燙口、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但是催吐的增加,可能會讓食道腺癌的機率開始增加。
王醫師過去學生時代,只有一次因為麵包吃太多(一次吃下五六個),覺得腹脹加上罪惡感去挖吐,但乾嘔了幾下,那種食道痙攣跟胃酸燒灼感真的太不舒服,從此再也不敢做了。
食道癌之外,很多長期催吐的人還會有憂鬱或躁鬱等不穩定情緒,所以我才說是 #慢性自殺,很難想像,這麼傷害身心的事,有人以此賺錢。
「大胃王競賽」的電視轉播興盛自日本的電視節目,由23歲體重僅57公斤的日本選手小林尊,於2001年參加美國紐約最著名的國際國慶日吃熱狗大賽,12分鐘內吃下50份熱狗奪得冠軍而獲得亞洲人的注意。
#看著身材纖細的人吃下難以想像的食物,好像有種違和的快感,因此「吃播」在2009年從韓國開始盛行,但最近有人踢爆韓國許多一線的吃播主都是造假跟吃吐詐騙(https://youtu.be/UEXmaGkpHio)。
為何會有廣大的觀眾愛看吃播呢?原因有三:
1. 自己一個人吃飯的孤獨者增加。
2. 滿足偷窺他人甚至有點幸災樂禍的變態心理。
3. 減肥人的 #代償心理。
我有發現過去愛看大胃王節目的時期,都是在 #減肥中,一種自己不能吃,但是看別人吃有暫時好像自己有吃到(但又不會變胖)的寬慰感。但是自從開始吃4+2R飲食法,不再有飢餓感後, #我對大胃王節目便徹底失去了興趣(看到滿滿一桌食物就飽了),而且看到有人一口氣塞進這麼多高糖高油食物,其實感覺很不舒服😖。
當 #人類的身心靈慾望沒被滿足時,就會積極尋找代替品來維持住自己的平衡不要崩壞,就像沒有愛情的人看韓劇、性生活不美滿的人看謎片、減肥中的人看吃播,都是有代償性的被安慰的假象。
但是 #隱藏催吐跟危害健康隱憂的吃播,是無法讓減肥中的人,真正獲得慰藉的,反而是 #跟食物建立錯誤關係的不良示範。
這次王醫師跟張醫師的月餅吃播重點,就是 #務必吃自己真正覺得好吃的東西,好好享受。食物的功能不只是提供營養,更多的是讓我們心靈愉悅,不是把食物拿來當作 #發洩的手段,就像我影片說的,就算沒有這個企劃,張醫師自己一個人還是會很開心的吃完20個月餅(分好幾天啦🤣),吃播的目的是分享自己對於每一口食物的感受,用心去體會、去分析自己對食物的喜好,而不是被食物制約或被食慾綁架。
#跟食物建立正確良好的關係是健康的第一步
上天賜給我們的食物,不該被「工具化」,垃圾食物可以選擇淺嚐即止或敬謝不敏,好的食物可以被用心品嚐,比起糟蹋食物的爭議,我更擔心妳糟蹋自己的身體。
而某些不是催吐,而是根本沒吞下的詐騙行為又是另一件事了。
#吃播亂象
#請大胃王們還是要顧及身體健康
#珍惜食物資源跟自己的身體
同時也有7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10的網紅かぐや姫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朝早くから餌を待っている可愛いニャンコです。 あたたかい目で視てください。 #ペットフード #仔猫 #ネコの痙攣 #毒物を食べたような猫 #猫大好き...
目 痙攣 在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寶包熱痙攣怎麼辦?常見症狀與照護】
7個多月的珊珊早上發燒♨,讓爸媽相當心疼,除了準備軟粥餵食,也記錄著孩子的體溫狀況,然而到了中午,全家準備用餐時,珊珊卻突然出現全身性僵直、雙眼朝上,而此時體溫仍未下降……
珊珊父母相當緊張,趕緊安撫孩子並就醫,原來珊珊的表現就是「#熱痙攣」,今天阿包醫生就來說說「熱痙攣」的常見症狀與照護。
🎯什麼是熱痙攣?
「熱痙攣」是👶小兒急診常見的一個狀況,不過與一般發燒不同,一般發燒多為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大多先進行降溫與調整室內溫度,即可獲得改善。
但當孩子發燒時體溫急遽上升,且在發燒(38.5度以上)後的6小時內出現身體僵直、間歇性抽搐症狀,就要懷疑是熱痙攣,熱痙攣好發於6個月至5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以9個月至1歲半之間為高峰期。
🎯常見症狀
由於嬰幼兒年紀尚小,腦部仍在發育中,因此當體溫急速升高就有可能出現熱痙攣,常見症狀包括:
1⃣全身性僵直、身體抽搐
2⃣目光呆滯、雙眼朝上
3⃣嘴角非自主抽動
4⃣意識不清或喪失
另外,熱痙攣與癲癇的發作症狀雖然有些相似,均有抽搐、身體僵直等反應,但最大差異是熱痙攣是發生在發燒時,當退燒後就很少出現,且常為單次性的發作。
🎯檢查與治療
當孩子出現熱痙攣情形應盡速就醫,醫師會根據父母所述當時狀況做判斷,大多數的熱痙攣發作時間短,且隨著孩子年歲漸長就會消失,因此不需服藥,但若是發生多次或是有腦部感染等其他狀況則可能須服用抗癲癇藥物。
🎯照護方式
當孩子出現熱痙攣時應保持冷靜,並採取下列步驟:
1⃣讓孩子躺下並且將頭側一邊避免吸入嘔吐物或嗆到
2⃣解開會束縛之衣物,例如外套、平安繩等
3⃣盡速就醫,同時測量體溫、記錄症狀表現及持續時間
4⃣返家後進行體溫監測,並觀察孩子的活動力狀況是否恢復正常
📍小叮嚀
熱痙攣是寶包常見發燒狀況之一,因此當孩子發燒時除了要幫助退燒、觀察活動力,當出現抽搐等僵直症狀時也要懷疑是否為熱痙攣,並且盡速就醫,所幸隨著孩子年齡漸長,腦部發育成熟,發生機率就會下降,爸媽也能較放心。
目 痙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禁食第二輪 第5天 終了!
說斷食有助於延長壽命,我想只是因為每一天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
當然,禁食的目的因人而異,但十之八九都是為了減肥,至於排毒、體內除濕、酸鹼中和這些目的,就更別想了,因為本來就不存在,全是行銷詞彙,不信可以加上偽科學自己查關鍵字。
而我自己,一方面希望能夠減脂,另一方面也想要破除禁食的神話,用一般人的肉體親身嘗試,也以客觀的數據佐證,終始日都量了inbody(見圖二)。
先談數據的部分,右半部曲線21.09.13 ~ 21.09.17是禁食期間,體脂掉了2%,肌肉則掉了0.5 kg,是沒有掉很多,但個人認為對長脂肪容易、長肌肉較難的普通人來說,復食後會有些得不償失。不過對有維持運動習慣的健人,倒也是一個快速減脂,比如說健美比賽前讓自己更乾的做法。
左半部曲線20.06.22 ~ 20.10.15是我嘗試168斷食的期間,前2個月照常健身,可以看出體脂降、肌肉卻反增,後面1.5個月因為忙碌加上受傷無法健身,肌肉就掉的比脂肪還快。
總而言之,無論禁食或斷食,如果沒有維持運動習慣、補充蛋白質,肌肉會很容易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更容易復胖,陷入萬劫不復的處境,除非能夠斷食一輩子。
簡單說原理,168斷食比較像縮短進食量,讓胰島素不會長時間處於高水平而儲存過多脂肪。全禁食則是不讓胰島素升高,待身體消耗肝醣完之後,進入生酮狀態,遂以代謝脂肪做能量,但同時也會分解一些肌肉。
再來談主觀感受,體驗過的人都說進入酮症狀態會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我自己這五天只有感覺痛苦,滿腦子只想著吃,所以連菸也順便戒了。
低血糖、血鈉的暈眩、無力,透過食鹽、喝礦泉水能夠舒緩一些,神智還算清楚,但每一天飢餓的感覺揮之不去。第一天我還有健身想快速代謝肝醣,不過肌肉痠痛持續好幾天,大概是缺乏氨基酸修復。第四天有點胃酸過多,吃了胃藥,這也是我決定第五天就要結束的原因。
尿泡的現象,我查到是因為酮酸使腎臟負擔加重,需要多喝水降低濃度,所以腎臟不好的人不該隨意嘗試禁食,另外如血糖血壓不正常、消化系統不良、厭食症、成長期、孕婦都不適合。
復食的第一餐,我先喝了一杯無糖豆漿,然後胃痙攣全吐了出來,過一會兒又喝了一碗湯,再過了一陣子吃了一碗粥,目前就好一點。未來一週,我會再維持低碳飲食,同時觀察體重和腎功能指數,看看是否還有尚未發現的影響。
最後,講個心靈層面的,第一次感受到你們這些人真的很愛在IG上拍食物,當誘惑很多時,非常考驗意志力。
發現人真的可以不需要吃這麼多食物,長時間禁食也能夠活下去,像新聞裡那位山裡迷路只能跟猴子講話的,就 40 多天不吃。的確引我思考,到底什麼是想要和需要,以及對食物的感恩(以前常不知道要吃什麼,這段時期什麼都想吃),難怪眾多宗教都有定期禁食的戒律,像道教的辟穀、伊斯蘭教的齋月,這不為是一種修煉。
目 痙攣 在 かぐや姫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朝早くから餌を待っている可愛いニャンコです。
あたたかい目で視てください。
#ペットフード #仔猫 #ネコの痙攣 #毒物を食べたような猫 #猫大好き
目 痙攣 在 曾之喬 chiaochiaotz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就是覺得不甘心,難道演員只能被動的被選擇嗎?」
·
當喬喬遇上了喬喬~歡迎演員夏于喬!
終於來到了這一集,讓我心深深被震撼的一 集。(也可以說是震撼一擊😆)
我們常會羨慕別人得到很好的機會,但卻不清楚別人在得到機會之前,做了多少準備,以及在沒有得到這些機會之前,承受和面對了多少沒有被看見的孤單。
·
我到錄影的前幾天才知道,多年以來,我在美食節目看到的那個能言善辯鬼靈精怪的夏于喬,其實是個不善言辭,會因為不知道該說什麼而緊張到胃痙攣的女生😳。
也到錄影當天才知道,2017年夏于喬毅然決然放下主持工作,專心成為一個演員後,居然經歷了一整年沒有戲要找她演。(我之前看過這些新聞,一直以為是沒有他認為適合接演的,沒想到是根本沒有戲邀約⋯)
·
現在越來越多人發現了這個好演員,夏于喬💜,因為他值得。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學會主動出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我不劇透了,一起來聽聽夏喬喬說了什麼,讓曾喬喬如此敬佩。
·
#聊姐了解
#聊姐女人的計畫
#夏于喬
目 痙攣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了自己的理想,你可以有多堅持?展能藝術家高韻雯(Koko)用行動告訴世人,她即使行動不便,常人畫5分鐘的動作自己就要30分鐘,完成一份作品需時3個月至1年,但她仍在多年來堅持自己的興趣繪畫,更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畫廊。面對身體的缺陷,藝術路上伴着Koko的除了有自己強大的意志,這些年來還有幫助她減緩身體肌能退化的物理治療師。
看Koko坐在輪椅上拿着畫筆,專注的一筆筆的畫着,旁人可能會認為她很吃力,但她卻是正沉醉在自己的藝術世界。她嬰兒時因發燒而患上大腦麻痹症,身體協調及語言能力因而受影響,須長期坐輪椅之餘,因肌肉張力異常,四肢會間中不協調及痙攣,但Koko偏偏愛上需要複雜而微細肌肉運動的繪畫,走上她不平凡的藝術路。
Koko自小喜歡拿各種顏料來玩,跟隨老師學畫畫後就愛上繪畫,多年來創作了不少出眾奪目的作品,成為展能藝術家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畫廊之餘,也曾出書細訴自己心路歷程。然而隨着歲月流逝,Koko身體肌能會退化,可能影響到她繪畫的能力,因此就申請了社福機構在地區為肢體傷殘人士提供的上門物理治療服務。
3年來,物理治療師Alex定期上門為Koko提供物理治療,他指會手法治療鬆弛她的異常肌肉張力,也會跟她做一些手部精細訓練或是軀幹訓練,因為這兩者對畫畫都很重要,也是因為怕她的關節會再僵硬,甚至有脫骹、畸形的情況要做手術,因此要定期上門為她拉筋,希望減少關節攣縮。
保良局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新界區)經理馮潔燕補充指,服務是為殘疾人士提供家居照顧支援,對象主要是嚴重肢體傷殘、需要高度護理的殘疾人士,希望讓殘疾服務使用者可以長期留在社區,及照顧者更放心及更有信心可以照顧殘疾人士。她又指服務會了解使用者需要及評估,制訂個人照顧計劃,因此除了物理治療服務外,也有其他如言語治療、護士上門護理及短暫家居照顧等服務。
Alex坦言是第一次服務展能藝術家,笑指在見Koko前有一份緊張,然而在接觸後就感受到對方的和藹及友善,沒了緊張之餘現在更成了朋友。他也觀察到Koko的作品多是朝氣勃勃的風景畫,不會十分陰沉,「雖然佢身體會有限制,不過佢無負面思想」,稱讚她的樂觀,也敬佩她對藝術的堅持,「你見到Koko坐嗰陣會有啲攰,長時間畫畫除咗身體機能,都要有份意志先堅持到。」
「我其實覺得Koko好犀利,因為搵到自己長處同強項係好難得,甚至可以克服自己身體限制,透過筆將自己訊息帶畀觀眾。」Alex指Koko最啟發到自己的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或挑戰,不過很多時我們都會給自己一些藉口叫自己放棄,不過認識了Koko後,雖然Koko有這身體機能的問題,但她很堅持的實踐她的藝術理想,自己也覺得不應該這樣容易放棄,給太多原因自己,只要肯堅持都沒有事是不可能。
Koko稱讚Alex的細心,會關心自己四肢肌能及日常興趣情況,多謝他的工作細心及專業,也坦言如果沒有治療師跟進,自己未必有能力繼續保持自己的興趣作畫。她想透過畫作,希望觀賞者看得開心,亦想以畫中的顏色,令觀賞者見到多姿多采的畫作。Koko也鼓勵其他希望投身藝術的殘疾人士追夢,只要就自己興趣再訓練,就可以發展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