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
「如何解釋政治集體參與及政治暴力(或革命)?」
一、基礎觀察面向
(一)制度結構面向:把集體行動的產生當作是總體系統結構所衍生出來的結果。
(二)理性抉擇面向:個人的參與集體行動乃是為了極大化收益,同時極小化成本。
(三)心理文化面向:把集體的政治行動看作是心理的動機和行為的結果,以「挫折─攻擊」來說明集體的行為。
二、四種解釋理論
(一)資源動員理論:結構+理性
在特定的情境下,結構發生了變動,角逐的團體運用所有可能的資源,在最佳的時候來角逐執政。現代化使政治參與的需求提高,在國家能力逐漸減弱時,導至政治動員,使人民簡單化政治取向,進而形成兩個主要團體:支持與反對國家(政府)的團體。角逐執政的雙方,如何動員金錢、人員、武器、資訊、及領袖等資源,在最佳的時機向對方作強力的挑戰。而握有權力的政府,會用行政的力量發動(強有力的)鎮壓。其鎮壓的意願和能力便成為政權是否得以繼續的指標。
(二)相對剝奪理論:理性+心理
相對剝奪是人們參加政治暴力和革命的主要心理狀態,是成員對社會感受到價值期望與價值現實的差距,當差距到了不能忍受時,革命便產生。由於這些挫折與不滿都來自社會比較,因此在本質上,相對剝奪是理性的比較和心理的感受。
(三)階級理論:結構+心理
階級鬥爭資本主義下的經濟結構,生產關係和生產工具造成了新的社會關係。由於資產階級的產生,階級壓迫與剝削會造成階級意識與社會疏離,進而造成以階級為主的暴力和革命的產生。階級理論基於不同的著眼點來說明集體行動的產生,結構的因素是必要但非充分的決定因素,心理文化便助長了暴力和革命行動的產生。換句話說,生產關係的失衡與勞資對立是結構性的;階級意識的產生是心理的。
(四)差距假設理論:結構+理性+心理
「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差距」是造成暴亂的主要因素。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結構因素),隨著社會的動員,大量的農村人口擁向都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水準往往無法滿足許多人的需求,社會挫折便產生(心理因素)。在沒有動員機會的發展中社會,這些挫折便轉變成大量的(非法的)政治參與。在缺乏政治制度化的社會,大量的政治參與(理性因素)便造成了政治不安定。
連假空閒之餘還是能增進一些知識。
你,學會了嗎!
#子雲老師 #政治學 #政治集體參與 #政治暴力
相對剝奪理論 在 台灣醒報國際現場- 「相對剝奪理論」是指一個人認為原應屬 ... 的推薦與評價
「相對剝奪理論」是指一個人認為原應屬自己的事物或資源,而被他人奪走的一種體驗,美國社會學家墨頓(Robert K. Merton)是最早提出「相對剝奪理論」的眾多學者之一。 ... <看更多>
相對剝奪理論 在 #相對剝奪理論-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相對剝奪理論. All. Shorts. UPCOMING · #PSY|三個香港人優秀的心理面向|#五分鐘心理學. 樹洞香港TreeholeHK. Premieres 7/28/23, 3:00 AM. ... <看更多>
相對剝奪理論 在 [問題] 不好意思,請問什麼是(相對剝奪感)? - 精華區Poltransfer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SeasonsLin (SeasonsLin)》之銘言:
: ※ 引述《cavisol (ppp)》之銘言:
: : 這是去年轉學考的一個問題
: : 要我說明何謂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且說明此一概念與什麼理論相關連
: : 我翻遍課本都找不到這個意思
: : 希望各位能幫我解答
: 嘻嘻....我去年考政大的時後也敗在這一題
: 好像是講有關政府分配預算時所衍生出的問題
: 欲知詳情.....就請傳說中的政[論強者----耀泰老大出來講解吧
你這句話會得罪政論的人喔XD
上學期比政理有講到...好像是Terry Gurr提出來的...
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反抗,是因為人們的憤怒,但並不是因為他們一無所有...
人們真正會憤怒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常常表現在社會快速變遷之下
許多人生活雖然都有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差距太大...
這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人們會憤怒是因為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
假設同樣原本都只有十塊錢
後來政府給A一千塊...但只給B一百塊
那B雖然錢變多了...但跟A比起來他就會感覺很不爽....
大致上是這個意思啦....很爛的例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16.8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