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毒品危害校園,政府該如何保護下一代」
毒品長年以來是台灣重大的社會問題之一,近日在新聞版面上關於毒品案件的報導頻傳,例如某知名院校高材生為賺取15萬酬金,運毒印尼被捕,如今在印尼當地可能面臨嚴重至死刑的司法判決,還有澎湖刑警在海上查獲載有能讓1千萬人次吸食的安非他命原料走私漁船等,再再反映毒品問題依然是台灣社會所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除了一般成人施用毒品,近年來更令人憂心的是用毒人口的年輕化,校園毒品氾濫等問題。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民國106年少年毒品嫌疑犯每10萬人中有117.48人,相比10年前,人數成長將近4倍。
另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12到17歲未成年族群中,有23%的人首次使用毒品的地點就在學校,顯示毒品侵蝕校園的問題突出。
校園毒品問題中,新興毒品佔據相當大的比例,目前新興毒品的危害程度已僅次於安非他命。由於新興毒品的花樣繁多,查緝不易,可能存在更多官方數據尚未掌握的黑數。
新興毒品對於校園的主要威脅在於他們可以透過精美包裝來隱藏其毒品的本質,例如將其制成糖果、咖啡奶茶等飲品、口香糖、巧克力等,並採用時下受年輕人歡迎的卡通人物圖案包裝,讓青少年學生藉由同學朋友之間的傳遞,不自覺的染上毒品,防不勝防。
雖然新興毒品的氾濫已引起社會各界與政府機關的重視,但是防治的政策依然有待完善與落實。
首先,要如何確實掌握毒品傳播的程度,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目前在校園中並沒有廣泛設立強制檢查的措施,傳統上如校園尿篩等方式,因有侵犯人權隱私等疑慮,難以全面推廣。
有地方透過與學界和科技公司合作,試辦在學校廁所安裝尿液篩檢晶片,利用其不針對特定對象檢驗通報的特性,減低侵犯人權隱私的疑慮,但實施效果和社會反應如何,還有待觀察。
第二,新興毒品的成分複雜,有時一個成品中混合數種不同的毒品,需要不斷完善配套的檢驗器材才能有效查驗。另外,也出現卡西酮這類目前法律尚未列管的致幻劑,造成執法單位的查緝困難,顯示相關法律規範也必須不斷的與時俱進。
最後,校園與社區的共同防治網路有待完善。很多調查都指出,社會邊緣的青少年受到毒品侵蝕的比例更高,也有不少人因為金錢的誘惑而變成毒品傳播的媒介,這些都反映毒品防治牽涉到更廣泛的社會問題,需要一個更全面的防治網路來處理。
可以參考美國和英國設立專門的社區警察,與學校密切聯繫相關的防毒措施,並善用警方的專業知識與訓練,在學校推廣反毒教育。同時,也需加強染毒青少年的通報機制與後續輔導治療等資源投入,才能在社會層面上更有效的遏止毒品問題的擴散。
毒品問題不只殘害吸毒者的健康,更會導致更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新興毒品的流行,讓青少年群體更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蝕,影響不容小覷。
校園毒品防治是一個刻不容緩又需要長期推進的過程,需要我們社會大眾持續的關注與努力。
#近年來更令人憂心的是用毒人口的年輕化
#校園毒品氾濫等問題
#相比10年前人數成長將近4倍
#有23%的人首次使用毒品的地點就在學校
#顯示相關法律規範也必須不斷的與時俱進
#校園與社區的共同防治網路有待完善
#毒品問題不只殘害吸毒者的健康
#更會導致更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
#校園毒品
#需要我們社會大眾持續的關注與努力
#改變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