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真理愈辩愈明之「金牌扣肉」」
上週發表了文章《傅月良與譚國鋒》,數日後劉健威在專欄指控說我寫傅月良是「金牌扣肉」創始人是錯的。先回顧一下我的文章是怎麼寫的呢?
「湊巧地,因為是次活動跟來自杭州的傅月良師傅結緣,他是杭幫菜中生代的名廚,當年掌舵湖濱28,把餐廳名氣推向國際,將杭州名菜紅燒肉和淮揚菜上乘細緻刀功結合在一起所創的「寶塔紅燒肉」(掛在菜單上叫做「金牌扣肉」),因為手法嚴謹……賣相精緻,風靡中外萬千食客。」
請注意:我是把傅月良的菜,稱作「寶塔紅燒肉」,另外括弧註明說,這道菜掛在菜單上叫做「金牌扣肉」——為何有此一舉,那是因為,我想說的傅月良版本紅燒肉,跟劉健威認為的「金牌扣肉」並非同一件事,但因為這道菜在杭州家家戶戶如此統稱,我也必須予以說明,列在菜單上就是這個名字。
感謝好友,也是名廚陳嵐舒傳來的文章所提供的資料:第一次出現塔型扣肉,是在70年代國內的廚藝競技,一位四川師傅將肉片成小片,搭著小方塊肉,大致圍成簡單的塔狀,成為金牌扣肉的雛形。這第一代的金牌扣肉,帶給國內廚師們很大靈感,以此為參考。1997年,味莊董順翔帶著徒弟們去比賽,有了較為細化的版本,那就是憑著不鏽鋼模型切肉堆砌成塔型的扣肉勝出,以此成為他的拳頭菜。這一點,董順翔在今年8月9日《味覺大師》刊登的訪問中有提及。從70年代四川師傅所創的第一代塔型扣肉,來到97年董順翔贏得比賽的版本,已歷時至少20年的演變。所以,嚴格來說,金牌扣肉真正的原創,是70年代那位在歷史上連名字也沒留下的四川師傅,而非董順翔呢。
然而,董順翔創作的版本,是比賽的菜,而不是可以在餐廳普及的菜式,因為用不鏽鋼模型切肉非常耗時,製作一份需時四五十分鐘,而且賣相粗糙。2004年,傅月良運用巧思和技術創出新生命:以精湛刀工,將一塊長寬都是6厘米的五花肉,在兩三分鐘內一刀不斷地片成400公分長、2mm薄度如蟬翼的長條狀,然後盤成塊狀、堆成塔型,塞入炒筍乾、入蒸箱。這個由傅月良創作的版本,既有藝術美感又能省時,迅速成為大家爭相模仿的菜式,也是今時今日食客們在餐桌上看到以刀工做出來的版本。我和陳嵐舒都認為,董順翔和傅月良做的扣肉,是不同面向的事,後者並非改良而是在創作了,對於他所創造的扣肉新生命,必須給予創始人的名譽。這些看法,獲得陳立教授的認同——這位博學多聞的浙江大學教授,是《舌尖上的中國》顧問,在杭州餐飲界德高望重,人人對他敬愛有加。他當年看過傅月良為了做出自己版本的扣肉去訂製一把特別薄的不鏽鋼刀。老人家進一步解釋:「董和傅兩位師傅不同的地方,除了工具,他們在烹飪、處置這塊肉的火候、用具上也很不同。董師傅是將肉擺在模具裡面蒸煮的方式,再進行深加工;傅師傅是把整塊肉一次作蒸煮加工,然後再改刀。」陳立教授認為我(和嵐舒)觀察所得的深入度、了解度跟許多人不一樣,可以成為新標準,也是符合客觀事實和美食規則的新標準。
簡單地比喻吧,先有叉燒,後有成為潮流被爭相抄襲的西班牙黑豚肉叉燒,我現在說的XX是西班牙黑豚肉叉燒的創始人,並非叉燒創始人,而劉健威還沒搞清楚狀況,停留在「誰是叉燒創始人」的思考層面上去理解這件事,有了誤解。但我和他互有通訊方式,理應先取得我進一步的說法才下判斷(即便是娛記也會向被拍到證據的偷情明星求回應才下筆呀!這不是傳媒應有的常識和作業嗎?),不明白對方為何如此草率又武斷地對我「以言入罪」了呢?不過想來想去,都是傅月良的錯,錯在懶惰沒把自己的創作取個新名字以作識別,讓不求甚解的人混為一談,呵呵!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新書介紹 #林進韋企劃 專訪 食物有療癒的力量,能緩和工作壓力與生活煩惱,尤其在家作料理給家人吃更是快樂的事。 本書作者阿古真理是享譽日本的飲食文化研究者,她的前一本著作《我家飲食60年:祖母、母親、女兒的餐桌》,以她家飲食的變遷為...
「真理 大學 烹飪」的推薦目錄: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阿甘的美國大冒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真理大學法語社烹飪與品酒回顧-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網路上關於真理大學開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網路上關於真理大學開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網路上關於真理大學開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中餐丙級證照班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真理大學進修推廣部在Facebook 上。如要連結真理大學進修 ... 的評價
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信報》專欄
「真理愈辩愈明之「金牌扣肉」」
上週發表了文章《傅月良與譚國鋒》,數日後劉健威在專欄指控說我寫傅月良是「金牌扣肉」創始人是錯的。先回顧一下我的文章是怎麼寫的呢?
「湊巧地,因為是次活動跟來自杭州的傅月良師傅結緣,他是杭幫菜中生代的名廚,當年掌舵湖濱28,把餐廳名氣推向國際,將杭州名菜紅燒肉和淮揚菜上乘細緻刀功結合在一起所創的「寶塔紅燒肉」(掛在菜單上叫做「金牌扣肉」),因為手法嚴謹……賣相精緻,風靡中外萬千食客。」
請注意:我是把傅月良的菜,稱作「寶塔紅燒肉」,另外括弧註明說,這道菜掛在菜單上叫做「金牌扣肉」——為何有此一舉,那是因為,我想說的傅月良版本紅燒肉,跟劉健威認為的「金牌扣肉」並非同一件事,但因為這道菜在杭州家家戶戶如此統稱,我也必須予以說明,列在菜單上就是這個名字。
感謝好友,也是名廚陳嵐舒傳來的文章所提供的資料:第一次出現塔型扣肉,是在70年代國內的廚藝競技,一位四川師傅將肉片成小片,搭著小方塊肉,大致圍成簡單的塔狀,成為金牌扣肉的雛形。這第一代的金牌扣肉,帶給國內廚師們很大靈感,以此為參考。1997年,味莊董順翔帶著徒弟們去比賽,有了較為細化的版本,那就是憑著不鏽鋼模型切肉堆砌成塔型的扣肉勝出,以此成為他的拳頭菜。這一點,董順翔在今年8月9日《味覺大師》刊登的訪問中有提及。從70年代四川師傅所創的第一代塔型扣肉,來到97年董順翔贏得比賽的版本,已歷時至少20年的演變。所以,嚴格來說,金牌扣肉真正的原創,是70年代那位在歷史上連名字也沒留下的四川師傅,而非董順翔呢。
然而,董順翔創作的版本,是比賽的菜,而不是可以在餐廳普及的菜式,因為用不鏽鋼模型切肉非常耗時,製作一份需時四五十分鐘,而且賣相粗糙。2004年,傅月良運用巧思和技術創出新生命:以精湛刀工,將一塊長寬都是6厘米的五花肉,在兩三分鐘內一刀不斷地片成400公分長、2mm薄度如蟬翼的長條狀,然後盤成塊狀、堆成塔型,塞入炒筍乾、入蒸箱。這個由傅月良創作的版本,既有藝術美感又能省時,迅速成為大家爭相模仿的菜式,也是今時今日食客們在餐桌上看到以刀工做出來的版本。我和陳嵐舒都認為,董順翔和傅月良做的扣肉,是不同面向的事,後者並非改良而是在創作了,對於他所創造的扣肉新生命,必須給予創始人的名譽。這些看法,獲得陳立教授的認同——這位博學多聞的浙江大學教授,是《舌尖上的中國》顧問,在杭州餐飲界德高望重,人人對他敬愛有加。他當年看過傅月良為了做出自己版本的扣肉去訂製一把特別薄的不鏽鋼刀。老人家進一步解釋:「董和傅兩位師傅不同的地方,除了工具,他們在烹飪、處置這塊肉的火候、用具上也很不同。董師傅是將肉擺在模具裡面蒸煮的方式,再進行深加工;傅師傅是把整塊肉一次作蒸煮加工,然後再改刀。」陳立教授認為我(和嵐舒)觀察所得的深入度、了解度跟許多人不一樣,可以成為新標準,也是符合客觀事實和美食規則的新標準。
簡單地比喻吧,先有叉燒,後有成為潮流被爭相抄襲的西班牙黑豚肉叉燒,我現在說的XX是西班牙黑豚肉叉燒的創始人,並非叉燒創始人,而劉健威還沒搞清楚狀況,停留在「誰是叉燒創始人」的思考層面上去理解這件事,有了誤解。但我和他互有通訊方式,理應先取得我進一步的說法才下判斷(即便是娛記也會向被拍到證據的偷情明星求回應才下筆呀!這不是傳媒應有的常識和作業嗎?),不明白對方為何如此草率又武斷地對我「以言入罪」了呢?不過想來想去,都是傅月良的錯,錯在懶惰沒把自己的創作取個新名字以作識別,讓不求甚解的人混為一談,呵呵!
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阿甘的美國大冒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美國, 念甚麼科系畢業後薪水最多? 有工程學位的, 畢業起薪的中位數是年薪六萬四千美金, 再來是商學: 四萬九千元, 最低的是人文學科畢業生, 只有三萬六千。當然念人文的畢業生如果繼續進修, 拿到碩士(或以上)學位並晉升管理職, 也可能有不錯的薪情, 但事實擺在眼前, 念工程的確吃香, 大學一畢業薪水就高人一等。
如果熱愛工作又拿高薪當然最完美不過, 但我也碰過電腦工程師做到後來實在很鬱卒, 跑去學烹飪當廚師。拿低薪的人也不見得就不快樂, 或許工作上很有成就感呢! 不管怎樣, 錢多好辦事, 這是不變的真理, 看到別人高薪, 心裡一定羨慕。
你熱愛目前的工作嗎? 如果有機會重來, 你會念一個不同的科系嗎? 我想我會嘗試一個不同的科系, 畢竟以前選擇實在不多, 選了也只能硬著頭皮念下去... 像阿甘這樣薪水普通又沒啥成就感, 很悶啊!! 只好每天自娛娛人。
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新書介紹 #林進韋企劃 專訪
食物有療癒的力量,能緩和工作壓力與生活煩惱,尤其在家作料理給家人吃更是快樂的事。
本書作者阿古真理是享譽日本的飲食文化研究者,她的前一本著作《我家飲食60年:祖母、母親、女兒的餐桌》,以她家飲食的變遷為主題,對照當時社會背景,而寫成的一部飲食史。這次為了捕捉更細微的時代變化,涵蓋更多樣的生活方式,阿古真理從引領、反映時代氛圍的媒體入手,包括從料理媒體萌芽的昭和時代,至當今平成時期的熱門雜誌、書籍、漫畫和電視節目,媒體如何報導家庭料理?如何描繪人們的飲食狀況?讓讀者了解家庭料理的流行趨勢。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食」,有四種特點:多樣的新鮮食材,珍視食材特有的味道;營養均衡有益健康的飲食習慣;表現自然之美和四季輪換;與傳統節慶密切結合。但注重烹飪技術和材料,追求時鮮、應季的「和食」,隨著家庭、社會與經濟變遷,八十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
本書將日本家庭料理八十年來的變化分五個時期:
(一)昭和前期(1926至45年)
(二)昭和中期(1946至75年)
(三)昭和後期(1976至89年)
(四)1990至99年
(五)2000年後
例如:昭和中期,洋食受年輕世代歡迎而進入家庭,於是家庭主婦紛紛製作道地的外國料理。平成時期,加入異國風元素的咖啡館簡餐,但和食再度被重視。
為什麼昭和時期到處是洋食,而平成時期卻流行咖啡館簡餐?為什麼和食重新被重視?理由可以從經濟、政治等社會背景來應證,其中最大的因素在於,長久以來女性負責掌廚的情況發生了變化:料理,不再是婦女找到自己容身之處的重要手段。
昭和前期以爐灶炊飯為主,外國料理因為新奇而變得普遍,到了昭和中期,戰敗使人們對過去的文化喪失信心,而積極吸取外國文化。昭和後期,在追求家庭料理精益求精的同時,外食愈來愈普遍。一九九○年代,日本戰後建立的昭和價值觀逐漸崩壞之際,新的文化也開始萌芽。二○○○年以後,崩壞的速度有增無減,新的現象出現,同時往昔的飲食文化重新被人們發現。
作菜是人的權利,尤其親手作料理,能將自己的味覺和身體加以調合。喜歡日式料理的台灣人,能從本書生動有趣、寫實記述的飲食演變史中,一路看到現在的日本飲食狀況。
作者介紹:阿古真理
1968年出生於兵庫縣。生活史研究者、作家。神戶女學院大學畢業,以生活、飲食及女性生活為創作題材。著有:《小林Katsu代與栗原Harumi:烹飪專家及其時代》、筑摩書房發行的《我家飲食60年:祖母、母親和女兒的餐桌》、《成長於昭和時代者的美味記憶》、《何為「和食」》。
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網路上關於真理大學開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真理大學開課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真理大學開課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內容就來大學國高中學習補習 ... ... <看更多>
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網路上關於真理大學開課-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真理大學開課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真理大學開課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內容就來大學國高中學習補習 ... ... <看更多>
真理 大學 烹飪 在 真理大學法語社烹飪與品酒回顧-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