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無法告訴你感受?述情障礙:內在情緒色盲者
「他好悶,每次都沉著一張臉,問他怎麼了他也不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他談,不論是陪他也好幫他也好,他搞得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他常常不說自己的事,他經常不覺得這有什麼好說的,不然就是他也不知道怎麼說!但你知道嗎?他花很多時間打電動,甚至有時候把我當空氣了!」
你的TA有這個狀況嗎?一開始你覺得他神秘、他酷、他忙,就由著他去了,但日子久了,寂寞的感覺日益加劇,想要被支持、被聆聽、被聽懂的需求難再被延宕、被合理化,那生活中的斤斤計較與衝突爆發自然順應而生。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談到:「經常被身體感覺的源頭攻擊,卻又有意識地切斷這源頭,便會造成『述情障礙』:無法感受或傳達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事。唯有藉著探索自己的身體,從最深處與自我連結,才可能重新感受到你是誰,你看重什麼,還有你的價值是什麼。」
述情障礙者就如同內在情緒色盲,無法清晰分辨情緒,內在像是呈現長期混濁又難受的狀態,他無法條理分明的述說自己,自然無法清晰地感受他人。
一個人之所以可以情緒調節,先決條件在於可以「指認」情緒,並且「選擇」他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拳擊釋放憤怒。但述情障礙者,無法指認情緒,甚至他們會使用不適切的情緒調節策略降低不適感,例如:情緒性進食進而導致更多負面情緒的產生,進而產生更多飲食問題;逃避、否認而導致慢性負面情緒困擾。
述情障礙者的自我表達困難,在我們總是依賴「語言」接收訊息的環境裡,他們其實會感覺痛苦甚至被壓迫,受過傷的自我狀態,會讓他們內在像是籠罩在防護罩中,就如同歷史上知名的海倫凱勒,曾在一次疾病中被奪走聽覺與視覺,因而變得無法用言語溝通,但卻扎實感受到外界的動靜,與內在的孤寂,而缺乏用「語言」這個媒介清楚表達自己的過程。
而海倫凱勒的改變,是「水」的觸覺,加上家教蘇利文鍥而不捨的在他手掌上寫下字母,讓她終於在黑暗中露出曙光,感受到光明。
所以述情障礙最重要的增加身體知覺與語言的連結感,再來有一面不時忠實反映他狀態的鏡子,才有可能讓他從海倫凱勒的狀態中,逐漸過度到知所暢言的狀態。
因此,回到身體當下知覺的活動,像是瑜伽、冥想等,安靜下來與身體共處,將有機會增加對自我的連結感,同時修復內在麻木與混亂的狀態。有時候內在「無知」的狀態,是害怕「知道」後產生的強烈痛苦感,而當長期練習與身體共處時,在「知道」的感覺被喚醒時,依舊能平靜面對,就是修復述情障礙最有可能的方式了。
想測測是否有述情障礙嗎?
以下提供《多倫多述情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20)》為加拿大心理學家Taylor 等人於 1990 年建立,林育臣等人於2003年發展中文版本。藉由20道題目,挑選最符合自己的選項。
計分為1(完全不同意)、2(部分不同意)、3(中立)、4(部分同意)、5(完全同意),最後將分數加總。
1. 我常常不清楚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情緒。
2. 我很難找到恰當的言詞來描述我的感受。
3. 我有一些連醫生也不了解的身體感覺。
4. 我不能輕楚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5. 我比較喜歡描述問題而不是分析它們。
6. 當我心裡難受時,我分不清究竟是悲傷、害怕還是憤怒。
7. 我常常被我身體的一些感覺所困惑。
8. 我寧願任事情發生,而不去瞭解它們為何會發展成那樣。
9. 我有一些自己難以識別的感受。
10. 我不覺得感受自己內在的情緒是必要的。
11. 我難以描述我對別人有何感受。
12. 別人告訴我要多描述一些我的感受。
13. 我不知道自己的內心怎麼了。
14. 我常常不知道我為何會覺得生氣。
15. 我比較喜歡和別人談論他們的日常活動而不是他們的感受。
16. 我比較喜歡看〝輕鬆〞的娛樂電影而不是探討心理的劇情片。
17. 即使是對親近的朋友,我也難以表露我內心最深處的感受。
18. 沈默的時候,我就很難感受到與另一個人親密的感覺。
19. 我覺得省察自己的感受對於解決個人問題不是最有用的。
20. 尋找電影或戲劇中隱藏的意義會使人從享樂中分心。
.........................................................................
最後分數52-60分以上為述情障礙高危險群。61分以上為述情障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維思維WeisW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都知道一般人的感官有5種,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 但是除了這5種,其實人還有其他感官,其中一種叫做聯覺 Synesthesia。 Synesthesia 這一詞源自於代表「聯合」與「知覺」的這兩個意思的古希臘語結合而成。 ------------------------ 【歡迎加入會員】...
「知覺心理學聽覺」的推薦目錄: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評價] 95上知覺心理學葉素玲- 精華區NTUcourse 的評價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聽覺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素食蔬食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聽覺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素食蔬食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錯覺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錯覺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Review!!! 知覺心理學... - Art-Psychology 藝術心理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ptt - Gophr 的評價
- 關於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實驗影片 - YouTube 的評價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子習慣》
“自我知覺理論 Self- Perception Theory ”是由心理學家達瑞. 貝母所提出來的的一個理論. 這個理論主張: 如果人們對於自我的內在態度很模糊或是不清楚時, 會見由感知或著是觀察其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內心狀況
我們想要改善目前的任何習慣, 或是打造一個新習慣時, 先想辦法讓自己行動, 而且要有持續性, 等到習慣戒除 (或是創建) 一段時間之後, 我們本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改變的好處, 漸漸的就會強化對於當前行為改變的認同, 甚至進而產生自我身份的認知
行為改變 (Behavior Change) 現在越來越被人重視, 特別是在健康相關方面, 就算我們不斷義正嚴詞地對肥胖者, 抽菸者, 酗酒者或是熬夜者曉以大義, 但是總發現他們認真思考要他出第一步的行動並不積極, 並不是說他們不想追求更好的自己, 而是人們最常被環境所擊敗…
每天一點點, 一步步的改變, 就可以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 多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 但問題的糾結都在執行的方法.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一開始雄心萬丈, 立下了遠大的抱負, 但過沒多久又無聲無息的縮了回去.. 所以這一本書整理了很實用的方法, 讓我們在每一天, 每一週, 每一個月, 甚至每一年的開始時, 都可以很系統性的來做計畫, 而且重點是這並不困難!
書中把習慣建立歸納成四大步驟:
提示: 這一點就是我們常談到的”刺激控制” (Stimulus Control). 假如我們想要持續地進行某一件事, 那就必須讓生活環境中不段出現對於特定事件的提示, 包含了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與味覺, (而其中又以視覺最為重要). 有諸多的心理實驗都已經證實: 意志力是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 因為它是消耗品, 隨時隨地都會波動. 而要持續一個行為, 就必須依賴外界的提示, 比如說設定鬧鐘, 行事曆的提醒, 朋友的激勵或是照片, 音樂之類. 每一個人可以根據對於自我的了結來決定提示的內容, 總之必須是簡單粗暴的可以讓人直接聯想到所期望的行為. 提示可以直接產生行動, 同時提示也必須顯而易見. 刺激控制的設定決定了我們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同時, 要增強行動, “承諾”也非常重要, 這也是自我知覺論中有提到的: 公開自己將要履行的事物讓大家知道, 除了強化本身的決心之外, 也可以促使周遭的人們加以監督, 形成壓力. 但是承諾的大小必須適當, 如同前述, 絕大多數人在最初通常會錯估自己的能力而誇下海口, 導致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完成自己的承諾而逃避或是放棄. 在”心流” (本書也有提到這心流這本書) 一書有談到, 每一次的挑戰不能超過自我能力 (或是舒適圈) 的5%, 不然反而會引起不適與焦慮
渴望: 我們對於某一件事情上癮基本上都是由於腦內多巴胺的分泌, 它是人體獎勵機制中最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會讓人感到”爽”. 而情緒又與記憶在邊緣系統內綁定在一起. 如果想到某一件行為會讓你覺得開心, 那麼你就有更多的機會去重複他, 反過來說也是這樣. 所以在執行新習慣時, 獎賞必須是即時的, 才會更加強化下一次行為的再次出現. (這裡就跟”別急著吃棉花糖” 這一本書裡面提到的概念不同). 我們可以把目前一些喜歡的行為放在想要建立的新行為之後, 例如: 在今天回家追新番之前, 我要爬樓梯回家. 把喜歡的東西當作重複新習慣之後的一種獎勵, 長久下來, 執行的新習慣就會與喜愛事物的獎勵機制綁定在一起, 而使得打造新的行為變得容易, 也就是書中所說的 “讓新習慣具有吸引力”
同時, 尋一個仿效的對象. 在 ”身體學習比大腦學習更有效” 一書裡面已經強調了模仿的重要性. 靠近我們所仰慕的對象會強化自我的認同, 同時增幅本身行為的動機, 而且會更加的具有歸屬感. 這個對象可以是家人, 明星, 老師, 或是教練, 最好不只有一個, 如有有一個群體/社團更好! 這些具體的目標能夠讓我們努力的方向更加的鮮明, 更加的有理由
行動:受到提示, 感到被吸引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起而行了. 在本書前面章節提到了 “習慣堆疊” 的概念, 也就是每天一點點, 細水長流. 要建立習慣, 重點不在於每天一定要有多麼了不起的結果, 而是在 ”重複”.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 在 “刻意練習” 一書裡面就探討到了這個概念: 我們在不斷的重複某一些技巧時, 就是打造大腦中對於這個動作的神經通路, 當強大的肌肉記憶建立了之後, 我們就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也可以完全轉移到打造一個新習慣之上. 我很喜歡書裡面的一句話: 不要問需要重複 “多久”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要思考需要重複 “多少次”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重複的頻率要高, 挑戰就不能太高, 也就是遵循 “最小努力原則”. 我今天應該要運動, 可是下班後感到有點疲勞, 那寧可去做個15分鐘有氧也行; 我今天應該要看書, 可是已經有點睏了, 那就看一頁也可以… 不要覺得每一次的習慣都非得維持一樣的容量或是內容, 最重要的是實際上的行動! 很多人會因為今天狀態不佳或是其他因素就跳過了一次的練習, 這也是 ”反向的習慣堆疊” 啊!
所以, 我們在設計新習慣的時候, 要讓它 “即使今天沒有意願我也還是可以重複” , 也就是要足夠簡單, 或是設計好一個最低目標, 假如今天時間充足, 狀態不佳, 我還是能夠做一些事情, 而不至於完全放棄
獎賞: 我們在斯金納的實驗裡面可以了解到, 如果同時存在獎勵 (給糖吃) 與懲罰 (打鞭子) 時, 新行為的建立可以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得到鞏固. 而我們進一步發現, 獎勵 (正面強化) 的效果又遠高於懲罰. 任何的努力都會有所回報, 當然我們打造一個新習慣為的是長久以後的將來, 但是重複每次新習慣後假如有立即的獎賞, 如此會更加的活化大腦的獎勵迴路, 使我們對於下一次的練習有所期待
這裡又提到了 “自我監督” , 而本書無獨有偶的與 “運動改造大腦” 裡面所談到的方法一樣: 例如使用運動紀錄的app把每一次運動的時間, 心率與燃燒熱量記錄下來, 用戶每一次打開app, 看到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內所累積的數據, 會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提升自我的內在激勵. 其他像是飲食紀錄, 學習紀錄都是一樣
以我本身為例, 就是堆疊在書架上的書. 每看完一本書放回書架上, 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滿足感, 而且強化了自我認同: 我是文青~ (笑什麼笑啦)
除了自我監督以外, 建立 “問責系統” 也是非常必要的, 就如我們的二點所提到的, “承諾” 以後需要有人跟進, 他會負責提醒你的行為, 但是不會給你過多的壓力, 你可以選擇一個你可以信任的人來負責這個工作, 家人, 另一半, 或是教練. 通常我們自己可以在新習慣重複之後獎勵自己, 但是對於錯過了新習慣之後, 懲罰的重責大任就要交到他們他們手上… 但是問責搭檔本身要有責任感, 比起懲罰, 他們更重要的工作在於提醒. 畢竟過度的懲罰反而會讓人逃避
我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建立新習慣, 在戒除舊的壞習慣方面, 書中也有同提到: 反向利用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連續體, 可以有效地擺脫一直以來如影隨形的負面行為, 例如戒菸/酒, 熬夜, 吃垃圾食物之類的
一開始, 我覺得怎麼我現在才看了這本書, 漸漸的, 我發現這本書我早已經讀過了! 所有的原則, 方向, 以及技巧, 其實在很多其他書本裡面也有提到, 而這一本書則是加入了更多的執行細節與思考方向, 非常直得推薦!!!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_有些人探望臨終者,只是出於讓自己心安,並不是對臨終者的關懷
.
「善待你遇到的每個人,因為他們都在為人生奮鬥。」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
■ 如何當個有助益的陪伴者
當你坐在臨終者床畔陪伴時,以下是你能做的一些簡單事項。
#跟病人說話
跟病人說話、唸他們最喜愛的文章或書籍、唱歌給他們聽。
聽覺是臨終者最後喪失的一項感官知覺。
#安靜坐著
其實時間不妨就安靜坐著。
把「別只是坐著,做點什麼」的想法,
翻轉成「什麼都別做,只要坐著就好」。
#傾聽
臨終者也許會說些似乎毫無意義的話,
不過他們有可能是藉由隱喻來表達。
臨終者會把夢境及現實、當下和過去混在一起。
他們也許會看到過世已久的朋友或親戚,並跟對方說話。
當他們這麼做,不妨傾聽並支持他們。
當人們接近生命終點,夢境與現實、過去和現在常會混在一起。
你是否相信死後世界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臨終者的需求。
#做人生回顧
鼓勵臨終者做人生回顧,如果他想做的話。
人生回顧是一種反思,有時會花相當長的時間。
有些臨終者對「我這一生的意義是什麼?」直到此時才明白。
#跟在場的其他人交談
無須輕聲細語,用正常音量跟家人說話。
臨終者可能沒辦法理解你們在說什麼,
但他們會認出你們的聲音,這樣就會感到自己不孤單。
臨終者會樂於聽見家人與親友在周遭。
#替臨終者舒緩不適
滋潤他們的口腔和嘴唇。
梳理他們的頭髮,尤其他們神智清醒時也喜歡這樣的話。
至少每四小時替臨終者翻身一次,以避免壓瘡形成。
當一個人接近生命終點,消化食物的功能會停止,不需要吃東西。
家屬想讓臨終者吃東西的衝動通常很強,親友可能會因此感到心痛,
因為他們擔心臨終者會覺得餓或渴,但事實上他們不會。
.
如果是在安寧療護病房,社工和臨床心理諮商師只要有機會,
都會盡其所能,設法幫助臨終病人化解跟親密家人間的衝突,
在臨終時緊抓著恩怨不放,會增加焦慮與躁動,疼痛往往也會加劇。
臨終者能處理好親情和感情關係,
讓自己覺得已盡力把掛心的紛擾解開,
因而放下心來,就較能妥善控制心理方面的症狀。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三點:
■ 如果當個有助益的陪伴者
■ 夢境與臨終視見
—例如,臨終者宣稱自己看到已逝的親人
■ 無意識覺知
—例如,即使陷入昏迷的臨終者會等到特定的親人趕來才離世
.
討論書籍:
《#生命的最後一刻_如何能走得安然》
博客來:https://pse.is/3b9sad
金石堂:https://pse.is/3bnwee
誠品:https://eslite.me/3aggbh
讀冊:https://pse.is/3ayzgf
三民:https://pse.is/3cevzs
Momo:https://pse.is/3clk3t
作者: 瑪格麗特・萊斯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的感官有5種,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
但是除了這5種,其實人還有其他感官,其中一種叫做聯覺 Synesthesia。
Synesthesia 這一詞源自於代表「聯合」與「知覺」的這兩個意思的古希臘語結合而成。
------------------------
【歡迎加入會員】
https://bit.ly/2CoCFFD
【訂閱按這裡】
https://bit.ly/38OqWfl
【維C Line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13483644
【目錄】
00:00 介紹
01:06 什麼是聯覺人
02:39 發現聯覺
05:08 聯覺人的特徵
06:33 聯覺的種類
08:06 總結
09:06 精選留言 + 記得分享喔!
--------------------------------------------
【想當YouTuber的按這裡】
▶️ 課程【內有介紹】 ‣‣ https://bit.ly/2Z0DLjb
(現在$200 OFF)
數據分析工具(免費)
https://bit.ly/2CurquY
想學動畫!(有免費的)
https://bit.ly/393B8kd
----------------------------
【其他平台按這裡】
Facebook: 維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weisway18/
IG :weisway18
https://www.instagram.com/weisway18/
----------------------------
【推薦你的影片】
你有「反社會人格」?:https://bit.ly/38UyyNd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照片好看!https://bit.ly/2WaJDEM
如何控制夢? : https://bit.ly/2AQZb9l
為什麼聽自己錄音會覺得難聽?https://bit.ly/3elDRXh
失眠?這樣做!: https://bit.ly/2Cm6DJT
你到底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https://bit.ly/2OgD9Qn
--------------------
【播放列表】
心理學小知識 https://bit.ly/3gUi1LR
生活小知識: https://bit.ly/3j42fjI
科學小知識 https://bit.ly/2DyyDuu
健康小知識 https://bit.ly/3egiPJj
動畫謎語 https://bit.ly/3eswQE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2fom9o5TuA/hqdefault.jpg)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的感官有5種,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
但是除了這5種,其實人還有其他感官,其中一種叫做聯覺 Synesthesia。
Synesthesia 這一詞源自於代表「聯合」與「知覺」的這兩個意思的古希臘語結合而成。
----------------------------
現在就訂閱吧!
http://yt.vu/+weisway18
----------------------------
播放列表:
生活小知識:
https://youtu.be/xpEEIPHi-Uc?list=PL5...
科學小知識
https://youtu.be/YqVFd6RvH9w?list=PL5...
健康小知識
https://youtu.be/KCrwXufE3ZI?list=PL5...
心理學小知識
https://youtu.be/19iuoVY5yfQ?list=PL5...
動畫謎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8_f...
其他也許你會喜歡的影片:
什麼是硬水? : https://youtu.be/uOFEZqXZUpQ
如何控制夢? : https://youtu.be/oCDzEBFVL40
為什麼有時白開水會有甜味? https://youtu.be/f07WB-SSVJg
手術服為什麼一定是藍綠色?: https://youtu.be/-EcEu3GS0rI
邏輯謎語 : https://youtu.be/rW6tE-SG0mQ
謝謝大家的觀賞!
希望大家看了影片后可以留言或按贊!
-----------------------------------------------
Facebook: 維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weisway18/
IG :weisway18
https://www.instagram.com/weisway18/
Pinterest :維思維
https://www.pinterest.com/weisway1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P8qzxvosdE/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I66cLkOZSInrmMcO-c1IPZiNESw)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六感的真實事件
更多影片:
每個人都有第六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lsjdcWIgk&t=5s
每個人都有念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ARrYnmkpw
用念力改變骰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ZCYKMFN7c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有聽過第六感吧~其實第六感真實名稱為超感官知覺,英文簡稱為ESP,所謂的五官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還有觸覺,但這些人可以通過五官以外的感應去預知未來會發生的事,或者是用感官以外的管道去接收訊息。其實到現在為止,超感應的定義還很模糊,我可以大概講幾個給你們聽,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奇異世界的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
超感應的大概可以分成幾種,我大概列其中幾種,例如說是:預知能力,通靈,心靈感應,讀心術,可以感應物品殘留的影像等等。我們有常聽過在天災發生前,動物已經可以預知這些天災的發生,雖然沒有什麼科學的實例去100%證實它是存在的,但是以下我說的全部案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1. 預知未來與預知夢
你有沒有發過預知夢?然後那件事情不偏不差的發生了,真的準確得有點恐怖。在1979年,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David Booth,他在1979年5月26號空難事件的前十天,連續夢到相同的夢,他夢見一架飛機起火,然後墜入滿是建築物的區域。由於夢境實在是太過清晰和真實,讓他極度不安,他就在5月22號打電話給聯邦飛行局,也打給在夢境看到的美國航空,但是沒有人理會他,或叫他去看心理醫生。David沒有懷疑過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在他堅持下,聯邦航空局也根據David在夢境所描述的情景,去推斷最有可能性的航班和機場,不過他們不可能因為David的預知而去停掉所以的航班。
在5月26號,同樣的夢最後一次發生,美國航空191班機在芝加哥機場起飛,其中一架引擎脫離,而使得飛機向左旋轉,好像一團大火般,墜毀在機場附近的建築物區域,機上273人全部罹難。David在電視機前說不出話,他知道這些事件會發生,但是卻無法阻止事件的發生。在事故發生後,民航局負責人證實事件的很多細節和David的夢境所形容的幾乎是一模一樣,而David經過這件事後,雖然不清楚他為何可以預知這件事情的發生,但是他很清楚,嘗試去改變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只會是徒勞無功。
2. 透視/感應能力
我們曾經看過連續劇警方在尋找失踪少女毫無頭緒之下,請來一些靈媒去感應那個失踪少女究竟在哪裡,然而在靈媒的指點下真的找到她,這些橋段不是假的。一名叫克罗其尔德·纳基琳夫人常協助警方去尋找失踪的人,她的右手猶如感應器,可以讓她‘看到’失踪人的位置,有一次有一名聾啞少年失踪,警方在她的指點下,找到被岩石壓着的聾啞少年。大家有沒有看過這種牌?這個叫ZENER的牌在1930年發明,在冷戰時期,由於傳聞俄羅斯開始著手訓練超能力的士兵,美國方面也開始研究究竟超感應是否是真實的?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就常ZENER牌來測試一下人們的ESP,那我們也來玩一下吧?裡面的卡片一共有五種,分別是圓圈,四方格,星星,河流,還有十字架。大家來猜猜看我下一張卡會是什麼吧?我給大家猜十張,倒數5,4,3,2,1. 大家猜中多少個呢?留言告訴我啊
3. 意念力
所謂的意念力,就是不需通過自己的手或身體的部位,可以憑空拿起或是彎曲物件,大家有看過彎曲湯匙的訓練吧?在Matrix電影裡面的對白說道:Do not try and bend the spoon. That's impossible. Instead, only realize the truth... THERE IS NO SPOON. Then you will see that it not the spoon that bends, it is yourself. 這句對白讓人耐人尋味,現實中有人可以做到嗎?有!這是真實個案來的,在英國巴克貝大學物理教授約翰,漢斯丁頓對一名15歲名叫朱莉。諾爾芝進行了運用意念力的實驗,他把細銅棒封在玻璃管內,朱莉只需要摸一下玻璃管就可以彎曲它,或者是把金屬鉤鏈接上電力儀器上面,只要她一運用念力,儀器上的針就會跳個不停。同樣在丹麥哈根大學也有做個類似的實驗,17歲的列納夫斯也進行了嚴格的ESP測試,她用手摸一摸螺絲釘就可將其彎曲45度,或是可以把封在玻璃瓶裡面的釘子彎曲。
看念力測試請看下一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d0InyP7jMY/hqdefault.jpg)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聽覺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素食蔬食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知覺心理學ppt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感覺與知覺、知覺心理學聽覺、知覺心理學筆記就來素食蔬食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知覺心理學ppt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知覺心理學聽覺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素食蔬食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知覺心理學ppt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感覺與知覺、知覺心理學聽覺、知覺心理學筆記就來素食蔬食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知覺心理學ppt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知覺心理學聽覺 在 [評價] 95上知覺心理學葉素玲- 精華區NTUcourse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
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葉素玲教授
δ 課程大概內容
這門課我覺得是偏向知覺與生理關係的課。例如在介紹視覺的時候,
會介紹眼睛的構造、感光細胞、神經傳導路徑與大腦皮層與他相關的區域
和相關實驗等等。而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亦如是,所以在生理上會學
到很多東西。
另外,也會介紹心理學家們對於知覺的理論,例如錯覺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是怎麼聽出聲音的位置、我們是怎麼辨識臉孔....等等。內容相當
充實。
以下是課本的章節編排,老師會把書裡的章節都上過一遍。
導論
知覺的生理基礎
神經元與知覺
大腦與知覺
物體辨識
視覺注意力
色彩知覺
深度大小與知覺
運動知覺
知覺與動作
聽覺系統
聽知覺
語言知覺
皮膚感覺
化學感覺
知覺發展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E.Bruce Goldstein 7th edition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投影片。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幫助我們了解的方式,例如上到立體視覺,
老師會發每人一個立體眼鏡讓我們親身體驗。另外,幾乎每次上課都會參雜幾
個小短片,所以上課不會枯燥乏味。偶而我也會不小心睡著....不過老師放影
片的時候我就醒過來了XD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紮實到不行的紮實分啊,就是三次考試平均。考試難度,大約是有不到十
個人90分,大部分的人落在80~89,第二多在70~79,60分以下也不到十個人。
是偏高分的鐘型分布。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兩次期中考,一次期末考。我們兩次期中考通通都是選擇題,中文出題,
所以英文單字只要會看不用背起來沒關係。期末考則除了選擇題以外,有20分
的非選問答題,不過題目不會太難。沒有作業。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不注重出席率,不點名,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少上一節補眠..但是上課絕對有
收穫。
我就是外系選修的,而且是一年級,沒有修過普心,普生也是正在修。可是
沒有這些基礎對學習幾乎是沒有影響(但是建議有高中生物基礎),最後我的成績
在班上是排前十名的。每週平均花兩個小時讀這科,上課聽講,考前再集中複習
就足夠了,我覺得並不會很重。
加簽習慣沒注意。我是直接選到的。
Ψ 總結
我這學期最喜歡的就是這門課!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但是也有哲學系的學
長修這門課結果失望被當的,因為這門課比較注重在生理層面和實驗,而不是哲
學層面的東西。(當然也有很多篇幅是講解人如何詮釋所收到的訊息,不完全是
生理層面的囉!)
對於知覺現象與成因有興趣的可以嘗試看看,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我們當成
是理所當然的知覺現象,其實是多麼奧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0.166
※ 編輯: tedling 來自: 140.112.240.166 (01/21 02: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