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國小海洋教育海神的項鍊
吉貝國小位於石滬的故鄉──吉貝島,該校校本課程以石滬為主題,自編教材「海神的項鍊∞吉貝石滬」,並帶領學生至石滬捕魚及修葺石滬,展現吉貝石滬的文化意義。
澎湖四面環海,居民善於順應四時的魚季、朔望週期、海底地形及魚類特性等,採取多種漁撈技術,其中以「石滬」最為著名。全澎湖約有600多口石滬,其中90餘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因此吉貝嶼有「石滬的故鄉」之稱。
吉貝國小自編教材「海神的項鍊∞吉貝石滬」,依照年級將教學活動內容編輯成六冊,發展學校校本課程教材,訴說澎湖本土故事,傳承在地鄉土文化。
在藝術創作方面,吉貝國小以不同媒材呈現,如版畫、金工及3D列印等,經由學生創作來呈現吉貝石滬之美,描述學生對於吉貝石滬的想像與情感。
在文化傳承方面,透過社區耆老的指導,帶領學生親自下石滬捕魚及修葺石滬,讓學生更有在地文化保存的參與感及善盡一份在地公民的責任。
石滬分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福島核災發生10週年的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最近很多人在討論的「能源轉型」跟「環境」的議題
我反核已經堅持15年了。
從「廢核」到「非核」,我堅信 #綠能代替核能,並期盼生態與綠能可以共存,而不是互相排斥。
大家還記得10年前的 #福島核災 嗎?從那時候起,反核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為了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能源轉型 成為迫切的需求。政府提出四大主張,其中就強調要 #非核。
當燃煤不符合國際趨勢,燃氣發電成為兼顧穩定供電,和減碳、減空污的能源選擇。但天然氣船進出很容易受到天候、海上風浪影響,多一個大型接收站,對台灣來說是多一個保險,能大大降低斷氣、斷電的風險。
最近備受矚目的第三接收站,就是在這些考量下推動的。而三接所在地的藻礁保護區,則在政府多次跟中油溝通協商後,終於同意開發面積限縮只佔 #總開發面積的十分之一,並會在日後持續推動系統性的保育工作。
目前藻礁分佈範圍的 #許厝港濕地保護區 復育已有231種鳥類棲息、#草漯沙丘 也成為市定地質區予以保存、以及建置潮音海觀景步道、新屋石滬故事館⋯⋯等等,只要能保存能復育能做的政府不會推辭,只會認真面對,仔細規劃與溝通,希望能與生態共存!
有些人會質疑為何 #第三接收站無法遷到台北港?
這是因為管線施工會經過很多民宅,而且曠日費時。並非沒有考慮,而是經過嚴謹評估後所做的決定。燃氣、減煤、逐步綠能是台灣目前最佳方案,三接是環保與用電雙贏,不僅增加備載電量,也降低全國大停電的風險,更是世界綠能零碳排的共同趨勢!
我一直相信,生態與綠能是可並行的,而非對立與衝突,更不應淪為特定政黨的政治籌碼。
核四廠位於斷層帶,且耐震係數不足。當地震發生時,距離核四最近的雙北,便會籠罩在核災的恐懼下。難道大家忘記福島核災的慘況嗎?
況且,目前核電佔不到總發電量的10%,為何還要重啟核四?
為了台灣,大家應該理性溝通一起面對!
非核家園只差最後一哩路,如果我們放棄燃氣發電,回過頭來 #重啟核四,就是走倒退路,是最壞的示範!
#反對重啟核四 #綠能取代核能 #我是人我反核 #福島核災 #藻礁生態保存
石滬分佈 在 小豬的影像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吉貝不愧是石滬的原鄉,從空中鳥瞰可以看到分佈於各處的石滬,除了著名的沙嘴外,因為潮汐關係,後方也有新的沙嘴在形成。
#吉貝嶼 #澎湖 #小豬的影像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