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湖國家公園位於克羅埃西亞,石灰岩沉積的天然堤壩形成了高低不同的湖泊,連接湖泊的大小瀑布也好壯觀✨✨
📸@mblockk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葳葳愛旅遊WEIWEI Love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普列提維切湖(十六湖)國家公園,位於克羅埃西亞中部的喀斯特山區,創立於1949年,為東南歐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公園,現在也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國家公園。公園內有許多有石灰岩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這些堤壩又形成了一個個湖泊、洞穴和瀑布,是克羅埃西亞最有價值、也是最具知名度的自然景觀,湖區由16座湖泊及無數的瀑...
石灰岩沉積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roatia 克羅埃西亞】十六湖國家公園
🏞️ Plitvice national park早在1979就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觀光勝地
👍顧名思義園內有十六個湖泊,當地石灰岩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形成了高低不同的湖泊,如圖走在步道上可欣賞層層堆疊的湖泊與大小瀑布的獨特美景
📸credit@mblockk
❤️家庭旅行Tip: 這是非常熱門景點。避開人潮建議趕一大早入園,或是下午四點多過後多數旅行團離開。在過橋還不到三號碼頭處走出國家公園後,車道旁有條沒有標誌的步道,沿途有很漂亮的三個觀景處可以看下湖美景,可以接到大瀑布走下去,幾乎沒有遊客!
👍想了解更多十六湖國家公園,與克羅埃西亞自助旅行自助旅行相關資訊,請參考我們google熱搜連結專文
https://wp.me/p7CYfA-1FN
(臉書轉載連結會稍慢)
▶️也歡迎加入我們的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ravelwithmikeanna
#croatia #plitvicenationalpark #克羅埃西亞 #十六湖國家公園 #把世界當教室🌍 #travelwithmikeanna
石灰岩沉積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事求世 42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下龍灣(1994)
如果真的有造物者存在,那麼世界的廣袤大地就是一張紙,大自然的種種力量,肯定就是造物者的畫筆,而隨著地質構造的不同,所造就的景觀,就是在這張畫紙上留下的筆跡與印記。
石灰岩便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岩石,追溯其前身,通常是海洋中生物體的殼體或骨骼,這些生物吸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與鈣質,轉化為主要成分碳酸鈣,而這些生物在死後殼體堆積在海床中,隨著陸地上升,海水退去,在適當的壓力下搖身變為堅硬的沉積岩石塊。這些石塊看似堅硬,但卻也十分「脆弱」,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就是看似柔弱的水,尤其是帶有酸性的水。因為碳酸鈣非常容易溶於水中,不過一旦水中所含的碳酸鈣過於飽合時,就會沈澱形成石灰華,或隱藏在石灰岩洞中的地形景色。最常見的便是幾種石灰岩景觀,一是從洞頂垂滴下來,逐漸長成像垂掛的冰柱,稱為石鐘乳;二是垂滴到地面,再由下往上逐漸沉澱堆疊的,稱為石筍;三是沿著洞壁滲流而下,經沉澱結晶形成一串串珠簾的是石簾。
下龍灣(Ha Long Bay)位於越南東北部的南中國海上,整個海灣為1969個大大小小不等的島嶼所形成,正可為「星羅棋布」這句成語做了最好的詮釋。絕大部份的島嶼都無人煙,也因此而得以保持原始的自然風光。下龍灣的『Ha』是下降的意思,『Long』是龍,下龍灣古時名稱很多,在10世紀之前名為安邦、綠洲、綠海,後曾稱玉山、玉水,傳說上天遣神龍下凡,降臨北部灣,助越南人民抵抗外敵,龍口吐出顆顆龍珠打擊侵略者,龍珠落入海中,化為岩石,聳立成山,後人將龍珠落海之處稱為下龍灣。
這樣破碎的海岸帶與小島,原來是歐亞大陸的一部分下沉海中形成的自然景觀,其地質年代可追溯至250萬年至280萬年前之久,而岩性又是屬於石灰岩,經由海水的不斷侵蝕,形成了今日所見鬼斧神工般的造型。有人說,下龍灣不管在地質構造和景色上,都和桂林的漓江風光相類似,因此贏得了【海上桂林】的美名。尤其在海上起霧的日子,奇岩怪石描繪出有如中國山水墨畫的意境,就算在晴朗無雲的天氣裡,這一座座在海中兀自崢嶸的峰巒,也給人遺世獨立自成一格的感覺。
下龍灣與越南歷史有著許多關連性,不僅是著名的古代商業港,更被考古學者證明是當地人類的搖籃。下龍灣不僅景色渾然天成,也由於地形的關係而形成一個天然的天險,越戰時很多人把這裡當做防空洞來躲藏,加上下龍灣靠近中國邊界,位置敏感,美軍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才得以保留完整樣貌至今。還好當時戰爭並沒有造成這些千百萬年自然景觀的破壞,否則一旦失去,這些美景可不是用人工造景就能彌補回來的!
也就是這麼獨特的景觀,不管遠觀近看,都能成為電影取景的好場景,像是007系列電影的明日帝國,片中媒體大亨的隱形船就是藏身於此,而法國電影「印度支那」中,這些小島的洞穴又成為男女主角的愛情庇護之所,屢屢在電影中出現,哪怕是驚鴻一瞥,也能夠不假思索一眼就認出來這片綺麗的景觀。
但隨著周邊地區工業的發展,工業污染所造成的酸雨,大量在遊輪上過夜遊客所造成的廢水汙染,也悄聲無息的侵蝕著這片山水,紅顏之下,是否薄命?且看恩客是否手下留情。
石灰岩沉積岩 在 葳葳愛旅遊WEIWEI Love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普列提維切湖(十六湖)國家公園,位於克羅埃西亞中部的喀斯特山區,創立於1949年,為東南歐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公園,現在也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國家公園。公園內有許多有石灰岩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這些堤壩又形成了一個個湖泊、洞穴和瀑布,是克羅埃西亞最有價值、也是最具知名度的自然景觀,湖區由16座湖泊及無數的瀑布組成,所以又稱為十六湖國家公園,1979年被列為世界遺產,2000年又再擴大保護範圍,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豐富多變的地貌所產生的和諧美感,四季呈現不同面貌,而我們這次來的時間,是在四月份,剛好屬於春天,正是水量最為豐沛的季節,公園內的湖群呈帶狀分布在蜿蜒的峽谷中,並分為上、下湖區,可惜這次去的時候只開放上湖區,下湖區則因積雪而尚未開放,但若真的要完整逛完整個國家公園,除了腳力要好之外,時間上也要再多安排一點,本來我們的行程是安排一個半小時,但因為真的太美了,大家一直停下來拍照,所以整個行程大延遲了,變成兩個半小時~~😅
給大家參考一下喔~~
拍攝器材:
相機-GOPRO6、IPhone
#普列提維切湖國家公園 #NP PLITVICE #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
絕美十六湖國家公園沒來超可惜|克羅埃西亞旅程中最重要景點【葳葳愛旅遊】
石灰岩沉積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堪察加火山群是位於俄羅斯勘察加半島的一處火山群,其中約有三十座火山屬於活躍的活火山。1996年,火山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堪察加火山群的特點是火山密度高,噴發形式多樣,而且這裡的地貌十分複雜,有曲折的洞穴、重疊的地層和間歇泉、溫泉、噴泉等。奇特的火山地貌和多式多樣的泉都是這裡的著名景點。克羅諾基活火山附近的間歇泉峽谷共有25個間歇泉,泉水所含的礦物質把周圍的岩石染成了紅、粉紅、藍紫和棕褐。最大的間歇泉名叫韋孔,噴出的沸水與蒸汽柱高達49米,每隔三小時約噴射四分鐘。間歇泉峽谷則位於風景秀麗的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內,面積約10300平方公里。克羅諾基湖是堪察加半島最大的湖泊,位於克羅諾基火山西麓之下。堪察加火山群的氣候、土壤適宜植物生長。雖然這裡的火山活動頻繁,但這裡還是生長著800多種植物。克留契夫火山海拔4750米,是亞洲大陸中較活躍和最高的活火山。它每隔25~30年就會猛烈噴發一次,最近一次噴發是在1972~1974年。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活火山異常活躍,經常噴發。克羅諾基國家自然保護區擁有海拔3528米的圓錐狀的克羅諾基火山和海拔2741米的阿瓦恰火山,以及海拔3456米的寇里亞克火山。為“世界上美麗的火山”之集中地。火山學家稱克羅諾基火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火山”。 與其它地區相比,南堪察加自然公園和南堪察加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火山活動更為頻繁,其中著名的有海拔2323米的木特諾夫火山和海拔1829米的克連尼曾火山。 1907年,什秋別利亞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蓋滿了整個堪察加半島,把100公里外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上空遮蔽得天昏地暗。這些火山,加上千島群島的56座火山,構成太平洋火圈中最活躍的一段火山帶,活火山的數量占全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半島上還經常發生地震,近200年來就發生過150多次。1952年11月發生的一次大地震,強度達裡克特級八點四級,是紀錄中強度第二大的地震。
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也作布里特威斯湖國家公園,位於克羅埃西亞中部的喀斯特山區,創立於1949年,為東南歐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公園,現在也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國家公園。公園內有許多有石灰岩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這些堤壩又形成了一個個湖泊、洞穴和瀑布。由於主要有16個湖泊,故公園又叫十六湖國家公園。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現在的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觀光地。1997年,隨著國家公園的範圍擴大至100.2平方公里,世界遺產的登錄範圍也隨之擴大。公園內的湖群呈帶狀分布在蜿蜒的峽谷中,並分為上、下湖區,上湖區包含12個湖泊,湖底是白雲石;下湖區湖底位於石灰石峽谷,有4個湖泊。各湖泊由一條水路相連,由於存在較大的落差,期間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最大的瀑布位於下湖區末端的「大瀑布」,高達78米。
石灰岩沉積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恩施是湖北省的十大歷史文化名城。母系社會時期,為鹽水女神領地,後被廩君打敗,屬於廩君的統治。經過無數朝代的更替,1984年1月,撤銷恩施縣,將其行政區域全部併入恩施市。50多年以來,恩施市(縣)一直是恩施專署、恩施地區行署駐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並存。恩施大峽谷又名沐撫大峽谷,位於湖北西部恩施市境內的清江流域,毗鄰重慶天坑地縫,全長約35公里,地形非常複雜,在這裡幾乎能找到喀斯特地貌的各種形態,包括絕壁、峰柱、天坑、地縫、溶洞、天生橋、暗河、豎井、石林、峰叢、懸穀等,構成罕見的立體性溶岩地貌。峽谷內景色壯麗雄奇、神秘幽深。在距今2.3億年的二疊紀和三疊紀時代,恩施大峽谷所在的鄂西南地區是一片海洋,屬古揚子海,其中沉積了大量的的石灰岩。二疊紀末期,陸升海沉,形成揚子古陸。此後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不斷上升、褶皺成山,在風霜雨雪和流水等的風化、剝蝕下,逐漸形成今日的喀斯特地貌。板橋鎮境內的雲龍河地縫長約20公里,其中最窄處高差約70-100米,寬度僅有8-10米,且上下寬窄基本一致,斷面呈U字形,兩側裸露的白色岩石如斧削般險峭豎直,這種形態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地縫中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