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印的 3D 列印,這次盯上了森林
作者 愛范兒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6 月 06 日 0:00 |
當環保越來越受重視,森林危機也引起更多人關注,包括 3D 列印的先驅者。
最近3D列印公司Desktop Metal製造出新技術,表示可3D列印出任何類型的「樹木」,且藉由廢物利用。不僅能回收更多垃圾廢物,還能藉由循環利用木材,減少人類砍伐。以前3D列印主要用各類塑膠和金屬材料列印,現在木頭也能成為列印材料了。
但3D列印的木桌、木椅、木碗,你敢用嗎?
3D列印的木桌、木椅、木碗都來了
新技術稱為Forust,也是Desktop Metal創立的子公司,專門營運新技術發展。技術藉由獲得專利的單程黏合劑噴射技術,可持續生產應用於木質零件。可持續性體現在Forust列印的原材料,這些材料全都是來自木材製造和造紙業的廢棄副產品。
Forust從木材製造收集纖維素粉塵,從造紙業收集木質素,這兩種材料透過高速3D列印,直接製造出木質成品。所以不是完全還原一整棵樹,而是列印出「模仿」真實樹木的產品。廢棄木料,從此也能成為精緻、美麗、有用的東西。
列印過程中,經特殊處理的鋸末會散開來,人們藉由CAD軟體及操作設計,讓無毒且可生物降解的樹脂黏合劑接合材料。
這能讓列印出的木材和傳統木材一樣的硬度和功能。特別的地方還在於,人們可用數位技術模仿任何類型的樹木紋理。只要在後台設計好木材列印的每層數據,就能隨心所欲印出紋理。可印出紫檀木、水曲柳、斑馬紋、烏木、桃花心木等,還支援各種木材染色劑,染成對應樹木的顏色。
Forust首席執行長Andrew Jeffery表示,Forust提供幾乎無限的設計靈活性,更接近真實樹木材質,並有更多創造自由。列印完成後,人們可按照傳統木製產品,打磨、鑽孔、染色、塗漆、拋光等。
目前,人們可使用Shop System機器或RAM 336製作木製品,有緊湊、高速、單程列印引擎等特點,很適合批量列印中小型木質零件,配備機械手臂的Forust3D列印工具最大能列印180×90×30公分的木製品。
Desktop Metals首席執行長Ric Fulop認為,這項技術各行各業都能用。如建築領域,可製造地板、屋頂;豪華內部裝修部件領域,可做汽車、遊艇及高級住宅有異國情調的稀有紋理裝潢素材;家具可做成櫥櫃、桌椅、門;家居用品可做成花盆、雕塑、相框、碗筷等。他們也展示一些設計樣品,包括各類家庭用品如器皿、碗、籃子、托盤。
Forust商店頁面,已可購買列印好的現成產品,第一批產品是瑞士工業設計師Yves B é har設計,但價格不便宜,一個托盤就要20美元(約新台幣552元)。隨著首批產品推出,Desktop Metal也為建築師、設計師、製造商提供木製產品生產的新方式。
高效、實用、可自由設計,當然最創新也最重要的是環保。
3D列印木頭真的環保嗎?
3D列印木頭的風潮才剛露頭角,無法有具體數據判斷結果。不過回到3D列印木頭本身看看影響性。
3D列印木材早在2013年,就有名為FormFutura的公司創造過類似產品,名為LAYWOO-D3,材料是40%再生木材,其餘部分是黏合聚合物,但更像木絲堆疊,缺乏真實紋理,密度也不夠。
之後幾年,也有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開發實驗室培養的特殊木質細胞,弗萊堡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環境友善的木質3D列印材料,但要不就是研究處於起步階段,要不就是產品很難和真實木材媲美。
Forust的確是具革新意義的改變。對環保的改變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用木材廢料再現原木品質和紋理,讓纖維素和木質素成為持續資產。
二是自由創建複雜或獨特的木材設計,可避免複雜木材設計的流線型生產。
三是按需生產,製造商、設計師甚至消費者都可提交自己的列印客製設計、訂購樣品和尋求大批量合作夥伴,並大規模、長期生產產品,最大程度減少材料浪費、現貨庫存,以及運輸污染。
第一點想法抓住森林砍伐的痛點,木材浪費是嚴重問題。The Balance網站報告指出,垃圾掩埋場所有垃圾有10%是木材廢料,2010年產生7,060萬噸城市木材廢料,且還在增長。Desktop Metal表示如果人們買3D列印的木製產品用壞了,還可回收,再列印成新產品。
他們希望木製產品壽命結束後,用戶有兩個選擇,一是像其他木製產品丟掉,將隨著時間推移生物降解,另一種就是藉Forust將材料重新用於未來產品。
我們的願景是創造真正的循環製造過程。
且這種技術讓可持續製造和具成本效益的木質產品,代替很多塑膠和聚合物,這樣也能減少各領域塑膠製品生產。不過回收木材廢料的成本還需要深究,紋理製造過程的精細程度、木材廢料多次利用後的品質,依然需要大量產品檢驗後才能確定。
第二、三點提到的生產過程,Forust也還有問題。如收集到廢棄木料後,轉化為木粉的過程,通常也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等能源,如果使用木材廢料本身,廢料可能也會燃燒到膠水、油漆、有毒塗料等物質,然後將二氧化碳和毒素排入環境。
ZDNnet指出,從廢棄紙漿提取木質素,也要使用諸如二氧化硫、硫化鈉和氫氧化鈉等有害化學物質,或花費較高成本研磨後,透過二噁烷/水提取,然後用溶劑純化。所以將廢物木料變成可回收材料的過程,也有諸多破壞環境的部分。這也是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的挑戰──創建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通常也需要另一個不可持續的過程推動。
數據顯示到2027年,全球成品木製品市場將達1.8兆美元,需求下Desktop Metal是第一個將3D列印技術大規模商業化的公司。他們正將始於樹木的減法業,轉變為始於升級回收木材廢料的增材業。
不過未來是否實現Desktop Metal的願景,或他們願景只是商業鼓吹,還得持續觀望。
3D列印,還能給生活帶來什麼新改變?
列印玩具、列印鞋底、列印橋樑、列印房子、列印火箭……3D列印似乎無所不能。
這個出現在1990年代中期的技術,開始只是由電腦控制,快速把液體粉末等「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然後把電腦藍圖變成實物的裝置。1986年,美國科學家Charles Hull開發第一台商業3D印刷機;1993年,麻省理工學院獲3D印刷技術專利;2005年,市場首台高清晰彩色3D列印機Spectrum Z510面世。
當時人們對3D列印抱有無限期待和幻想。3D列印的確沒讓人失望,雖然速度發展並不快,但每次新成果足以令人耳目一新。如2010年11月,美國Jim Kor團隊列印出世界第一輛3D列印汽車Urbee,2011年6月6日,全球第一款3D列印比基尼出現,2011年7月,世界第一台3D巧克力列印機來了。
從建築、家居、美食、醫療到武器,3D列印在很多領域都開始運用。3D列印也曾視為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但3D列印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2016年左右,很多3D列印公司紛紛倒閉,AI和區塊鏈迎頭趕上。
風潮過後研究人員並未受影響,依然持續研究3D列印的新可能。
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以病人自身組織為原材料,3D列印出全球首顆擁有細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當時這顆「心臟」可收縮,但無法像正常心臟一樣搏動泵血,去年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又藉由新型生物墨水加上3D列印技術,創建有腔室、心室、血管結構、可泵血的心臟。
生物3D列印,讓我們看到3D列印的無限潛力,雖然真正器官移植還需至少十幾年才能確認能否用於人體,但技術發展瞬息萬變。3D列印很多技術尚在研究,4D列印就興起了。4D列印其實就是3D列印技術升級,是將「可編程物質」和「3D技術」結合,讓3D列印物體有一定機械運動能力,能在外界刺激下改變形狀或結構。
這些「列印界」新技術,讓我們看到希望,不過依然感覺有點遙遠。而3D列印風潮後的企業,就在不斷嘗試讓3D列印技術更現實。
3D列印公司Icon和當地非營利組織New Story共同開發3D列印房屋,今年就有新主人:70歲高齡的流浪老人Tim Shea。這棟用混凝土3D列印房屋的造價只有1萬美元,低成本、便捷性、舒適性將為全球更多流浪人口帶來慰藉。
不過除房屋建造、生物組織等特定領域,大部分普及的3D列印材料,依然是金屬或塑膠等可黏合材料。最新的木製材料,讓我們又看到3D列印進入日常的可能。接下來,3D列印還將從單一列印材料走向多種材料並行列印,將讓3D列印機賦予產品更多元功能、更智慧的體驗、更複雜的系統。
這也將讓3D列印產品更貼近每個人的生活。
附圖:▲ Spectrum Z510。
▲ 3D列印汽車Urbee。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6/06/3d-printing-forust/
碳氫溶劑價格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使用任何煤炭,瑞典發展利用再生能源發電製氫煉鋼的綠色氫能鋼鐵廠今年開始建廠,預計 2024 年開業生產零碳排鋼鐵(03/03/2020 TechNews科技新報)
“..... 瑞典新興綠色鋼鐵企業 H2 Green Steel(H2GS)也將撥出 30 億美元,利用布登-呂勒奧地區(Boden-Luleå)的再生能源設備所製造的氫氣來煉鋼,更計劃在 2024 年開始生產,預計到 2030 年,H2GS 每年可至造 500 萬噸零排碳鋼。
H2GS 表示,這會是第一家無採用化石燃料的鋼鐵廠,未來生產的熱軋、冷軋和鍍鋅鋼捲也將銷往汽車、運輸、建築、管線和家電市場。董事會主席 Carl-Erik Lagercrantz 表示,我們希望加速歐洲鋼鐵業轉型,首先第一步是運輸業電氣化,下一步則是用無化石燃料鋼製造汽車。....."
作者 Daisy Chuang
鋼鐵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金屬材料,使用量有多高呢?2020 年全球鋼產量約為 18.64 億噸,在各種建築、基礎設施、船隻、汽車、機械、電器及武器中,鋼材都是一種主要成份,不過我們的生活基石,也是個高排碳、高耗能的產業,煉鋼能源有 75% 都來自煤炭,每噸鋼鐵排碳量達 1.9 噸。
鋼鐵每年佔全球碳排放量 7-8%,在減碳行動中,如何降低鋼廠的排碳量也是各國重要課題,為此科學家也提出一項解決方案,用氫氣來代替煤炭的可行性。
鋼鐵煉製分為高爐與電爐兩種,前者是鐵礦砂開採,將鐵礦石、焦炭和溶劑等融煉而成的生鐵,再以轉爐大量吹氧將鐵水脫碳成為鋼液的煉鋼製程;另一種則是利用高壓供電系統,將電流通過人造石墨電極與廢鋼,利用此高溫電弧將廢鋼熔解,最後冶煉鋼鐵。
學者認為,高爐中的焦炭還原劑可以用氫取代,過程中也只會排放水,不會有任何有害汙染。氫也可以為電爐提供電力,有機會打造一條較為乾淨的煉鋼產業。那麼可行性如何呢?日本三菱重工將在歐洲建設以氫氣替代煤炭的製鋼設備,正與奧地利大型鋼鐵企業聯合開發驗證設備,最快會在 2021 年投運。
瑞典新興綠色鋼鐵企業 H2 Green Steel(H2GS)也將撥出 30 億美元,利用布登-呂勒奧地區(Boden-Luleå)的再生能源設備所製造的氫氣來煉鋼,更計劃在 2024 年開始生產,預計到 2030 年,H2GS 每年可至造 500 萬噸零排碳鋼。
H2GS 表示,這會是第一家無採用化石燃料的鋼鐵廠,未來生產的熱軋、冷軋和鍍鋅鋼捲也將銷往汽車、運輸、建築、管線和家電市場。董事會主席 Carl-Erik Lagercrantz 表示,我們希望加速歐洲鋼鐵業轉型,首先第一步是運輸業電氣化,下一步則是用無化石燃料鋼製造汽車。
但是像所有綠色氫能計劃一樣,H2GS 能否成功,還要考量到製氫價格。現階段的氫氣多來自於利用燃煤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製程,這類褐色氫氣雖然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但遠比再生能源產製的綠色氫氣便宜。
PS. 編按:自從2020年歐盟以及世界其他主要先進國家開始宣示積極推展氫能經濟之後,大量的資金與科研資源投入綠色氫氣產應鍊以及應用的相關領域,雖然目前可以滿足製程零碳排的綠色氫能的成本仍高於傳統採用化石能源原料製程的褐色(採用煤炭等高污染製程)或者藍色(採用污染相對較低的天然氣製程)氫氣,但各界普遍認為在未來10~15年內的期間中,綠色氫能的成本可望複製近年來太陽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的成本明顯快速滑落的發展趨勢。
IRENA 認為綠能成本下降的主因為技術成熟與規模擴大,研究指出,自 2010 年以來,太陽能成本已下降 82%,聚光式太陽能降 47%,陸上風電與離岸風電成本則降了 39% 與 29%。IRENA 指出,電廠競標結果也顯示,綠能成本下降趨勢勢不可擋,離完全淘汰燃煤發電愈來愈近。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0/06/03/irena-solar-wind/
更多相關報導:
綠能建設成本暴跌,IRENA:2021 年大型太陽能電廠就會比燃煤電廠還便宜(06/03/2020 TechNews)
https://technews.tw/2020/06/03/irena-solar-wind/
H2GreenSteel Launch Presentation:
https://www.h2greensteel.com/s/H2GreenSteel-Launchpresentation.pdf
H2 Green Steel to build large-scale fossil-free steel plant in northern Sweden (02/26/2021)
https://www.h2greensteel.com/newsroom/h2greensteel
World's largest hydrogen "green steel" plant to open in Sweden by 2024(02/26/2021 New Altas)
https://newatlas.com/energy/h2gs-green-hydrogen-steel/
♡
碳氫溶劑價格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他山之石 - 德國現場》年營收600億歐元的化工集團 、生產重鎮,9成「廢棄物」竟都可再利用!(11/06/2019 風傳媒)
位於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不會出現在觀光客的旅遊路線中,但小小一座城鎮,卻是全球化工產品的重要樞紐。
這裡是世上最大由單一業者經營的化工園區,巴斯夫全集團則有3分之1員工、近4萬人都在這裡工作,小城內四處都可見巴斯夫的旗幟和建築物。
園區內高達9成的「廢棄物」都可重複利用,而剩下1成,還會被「榨乾」其最後一絲剩餘價值:拿來燒以產生熱能、供其他製程使用。
巴斯夫的路德維希港廠區,證明工業生產並不代表一定會製造大量廢棄物,更可能透過科學手段減污、減排。台灣要迎頭趕上,現在或許正是時機。
(尹俞歡 報導)這裡是年營收600億歐元、全球最大化工集團之一巴斯夫(BASF)的總部。也是154年前巴斯夫從路德維希港起家,製程從最早的肥料及染料,一路演進至今日的複合塑料。如今這裡已成為世上最大由單一業者經營的化工園區,巴斯夫全集團則有3分之1員工、近4萬人都在這裡工作,小城內四處都可見巴斯夫的旗幟和建築物。
位於河邊的工業區佔地10平方公里,設有110座生產設施。2000輛卡車、400列火車車廂及20艘船隻日夜進出,將產品送至世界各地。百年來不斷擴建翻新的園區,主打循環概念,區內不同製程工廠生產過程所需的能源及物料,都能透過總長2800公里的管線互通有無。好比製氨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就能藉管線運往加工廠、供生產汽水使用。
也因此,園區內高達9成的「廢棄物」都可重複利用,而剩下1成,還會被「榨乾」其最後一絲剩餘價值:拿來燒以產生熱能、供其他製程使用。
能源部分,巴斯夫在20世紀末就啟用汽電共生廠 (CHP) ,以供應化工廠最需要的熱能。如今園區內3座汽電共生廠在產電過程生成的高溫,可提供給需蒸汽裂解的製程使用;同時,像丙烯酸等放熱製程所產生的廢熱,也會被蒐集重複利用。兩者相加即可完全滿足園區內所有熱能需求,不需為產熱額外耗費一滴化石燃料。
熱能之外,能源與氣候政策主管克勞斯.貝克曼(Claus Beckmann)進一步指出,佔廠區能源消耗3分之1的電力,全由汽電共生廠提供,完全不需向電力公司買電,電力排放係數也因此只有全國電網的一半不到,未來也不排除將以沼氣(biogas)作為發電來源。
循環園區減排量到極限 巴斯夫著手「下一個20年」
20年前規劃的循環園區,減排量已屆極限,如今巴斯夫正開始著手下一世代的技術,以確保從現在到2030年,碳排放都不會再增加;且2035年後還要進一步下降。
好比化學品原料之一的石油腦,需經過蒸汽裂解爐850度高溫反應,才能分解成芳香烴和烯烴。而碳管理研發部門主管安德烈.博德(Andreas Bode)正在進行的計畫之一,就是設計全球第一座以電力加熱的蒸汽裂解爐,以再生能源取代天然氣燃燒產熱,藉此降低9成碳排放量。
但這個計畫能否成功,也取決於再生能源的發展狀況。博德指出,若產熱過程要以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需求量將相當大,屆時如何找到穩定供應、且價格有競爭力的再生能源,將成為挑戰。
園區內另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則是來自氫、氨氣的製程。氫氣是化工廠裡合成氨所需的主要元素之一,但現行天然氣裂解製氫法,每產1公噸氫氣就會產生0.9公噸二氧化碳,博德及團隊因此正研發新的甲烷熱解技術,將天然氣直接分解為氫氣和固態碳,就能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狀況下量產氫氣。
與「減碳潮流」接軌 台灣的下一個機會是?
面對德國化工園區經營者已在擘畫下一個20年的低碳生產,但在台灣,要出現一個像路德維希港如此大規模的能資源整合園區,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過去台灣政府在開闢工業區時較無產業連結概念,只是單純分配空間,給需地的廠商使用。近年雖然開始整合園區內的廢棄物處理及水回收等,但廠與廠之間的能資源連結性不高,可再使用的資源也常賣到國外、沒有就地利用。
要與工業區循環利用、減碳的潮流接軌,台灣的下一個機會,即是預定落腳高雄大林蒲的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
負責規劃園區的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組簡任技正陳建堂說,這個園區將依能資源循環利用率,來篩選進駐的產業。好比園區未來產業即可能以化學、金屬業為主,生產過程所需的原料及熱能,可就近由中油、中鋼提供;產出的廢酸液、廢溶劑經過處理,就能作為營建業或其他產業的生產原料。
能源部分,工業局目前初估園區用電量約需120MW,蒸汽需求每小時950噸。若能透過設置汽電共生設備、太陽光電及回收鄰近中鋼製程中產生的蒸氣,則每年將可減少32.4萬噸的碳排放量。用水部分,透過廢水處理及循環利用,再生水使用比例可達6成以上。
陳建堂指出,目前園區仍在規劃中,預計半年內會有確切規劃、提送環評審查。他也表示,除了產業搭配,未來民眾接受度也會是重要考量。
巴斯夫的路德維希港廠區,證明工業生產並不代表一定會製造大量廢棄物,更可能透過科學手段減污、減排。台灣要迎頭趕上,現在或許正是時機。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190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