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誤解、衝突、性格差異,甚至是憤怒的口角,這些都不是愛情的殺手。自我辯護才是。
自我辯護,並不是那種我們在犯錯或跟伴侶對小事意見不合時,傾向使用的普遍自我辯護,例如誰忘了蓋沙拉醬的蓋子、誰忘記繳水費。這種常見的自我辯護,能暫時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笨拙、不無能,也不健忘。不過,真正會侵蝕婚姻的自我辯護,目的並不是維護我們的實質行為,而是極力維繫自我形象。
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再來則是:「就算我是錯的,那真是遺憾,但這就是我。」(伴侶吵架)之所以無法找出解決方法,就是因為他們都在替根本的自我形象辯解。他們非常重視這些屬於自己的特質,而且不希望有所改變,或是認為這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他們不是在告訴對方:「關於那件事,我的記憶是對的,你的記憶是錯的。」而是:「我是對的那種人,而你是錯的那種人。因為你是錯的,所以無法欣賞我的優點。更蠢的是,你甚至認為我的優點是缺點。」
每段婚姻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但婚姻也跟所有故事一樣,都受制於伴侶雙方各自扭曲的認知和記憶。這些扭曲的認知與記憶,能維繫雙方各自對這段關係的認知和解讀。(雙方)正面臨婚姻金字塔中的關鍵抉擇時刻,面對「我愛此人」跟「此人行為讓我抓狂」所引發的失調,他們為了消除失調跨出的那一步,有可能讓他們感情更融洽或是令關係徹底破裂。
伴侶的瘋狂行徑會引出一些關鍵問題,而他們必須決定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她之所以有這些行徑,是因為性格中有無法改變的缺點嗎?我能忍受這些行徑嗎?這些行為會構成離婚的原因嗎?有沒有辦法找到妥協的方式?雖然想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我有沒有可能從伴侶身上學到什麼、或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此外,他們也要決定該對自己的處事作風抱持何種觀點。打從出生就跟自己相處到現在,他們難免會覺得「自己的作風,理所當然,而且是無可避免的。在自我辯護的阻撓之下,伴侶都不會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我有沒有可能犯錯了?我有可能改變嗎?」
婚姻問題越積越多,雙方各自發展出一套內隱理論(當事人通常不知道自己心中有這些想法),並用這套理論來解釋對方是如何破壞婚姻的。一旦我們發展出內隱理論,確認偏誤就會出現,使我們無法看見其他不符合理論的證據。針對自己與其他人的行為表現,我們的內隱理論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是將原因歸咎於外在情況或環境:「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今天工作量太大。銀行人手不足,沒辦法應付排隊人潮。」或者我們會說那個人本身有問題:「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本來就很沒禮貌。」
然而,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自我辯護則是讓我們對自己拍馬屁,我們將好的行為歸因於自己,將壞的行為推給外在情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時,我們很少會講:「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性格殘忍、沒血沒淚。」我們通常都說:「我被激怒了,換作是別人也會這麼做」、「我別無選擇」,或是「對,我是說了一些惡毒的話,但那不是我的本性,因為我醉了」。
不過做出慷慨助人或英勇的行動時,我們很少會說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被煽動、喝醉、別無選擇,或是因為電話那頭的男子讓我萌生罪惡感,所以才捐錢給慈善團體。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善舉,是因為本來就很慷慨熱心。
感情融洽的伴侶會把這種寬以待己的模式,延伸應用在另一半身上。他們會原諒對方的過失,認為這些過失是外在因素所致,並且肯定對方體貼細心的舉動。假如對方做了一些未經深思的舉動或顯得心情暴躁,另一方不會認為這是對方的錯,而是情境所致:「他現在真的壓力很大,好可憐」、「我可以理解她為何對我發脾氣」、「她這幾天剛好背痛」。不過,假如其中一方做了特別貼心溫暖的事,另一方就會歸咎於伴侶天生的善良本質與溫柔性格。老婆可能會說:「親愛的老公無緣無故送我花,他真的是最貼心的男人。」
看待另一半時,幸福的伴侶總會往好處想,但感情不睦的伴侶則徹底相反。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體貼的事,那都是因為一時僥倖或情勢所逼:「他是買花給我沒錯,但那都是因為他同事買給他們的老婆。」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粗心或煩人的事,那就是性格缺陷使然:「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本來就是個賤人。」
內隱理論會造成強大的後續效應,因為除了影響各個面向之外,內隱理論會影響伴侶吵架的方式,甚至主導伴侶爭執的目的。假如爭執的前提是雙方仍是好人,只是做了件錯誤但可導正的事,或因為在一時情勢所逼之下做了一些蠢事,那一切都還有修正和妥協的希望。不過這裡也一樣,感情不睦的伴侶會顛倒這項前提。
為雙方都是自我辯護專家,大家都把對方不願改變的原因歸咎於人格缺陷,卻將自己不願改變的原因解讀成性格優點。如果他們不想承認自己錯了,或是不願調整造成另一半困擾或不快的習慣,他們會說:「我也沒辦法。我生氣的時候,講話本來就比較大聲,我就是這樣。」
大聲抗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少將這種寬以待己,的自我辯護用在伴侶身上。反之,他或她有可能將這種說法,轉換成令人惱火的侮辱:「你就是這樣,跟你媽一模一樣!」通常這種評論指的不是你媽精湛的烘焙技巧或跳探戈的才華。這種說法指的是你遺傳到你媽,而且已經改不了、無可救藥了。當人感到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受到不公平的指控,就像被批評身高太矮或雀斑太多一樣。
社會心理學家朱鄧尼發現,比起因為你做的事情被批評,因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受批評,會引發更深刻的羞恥和無助感,讓人想躲起來或消失。遭受批評而感到羞恥的人,因為無處可躲,也擺脫不了那股凄凉的羞辱感,導致他或她往往會憤怒反擊:「你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罪無可赦的事,因為我很惡劣、很無能。但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這麼糟糕又沒用,你才該因為羞辱我而被指責。」
等到爭執演變成羞辱和責備時,爭吵的根本目的就變了。雙方已經不是在努力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讓另一方改變他或她的行為。吵架的目的只是要傷害、侮辱、訓斥對方。這就是為什麼羞辱會讓人再次以更激烈的方式自我辯護,拒絕與對方妥協,並引發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情緒:輕視。
▫️▫️▫️▫️▫️▫️
本文摘修自社會心理學經典書籍《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作者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與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兩人皆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本次好書由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發行。
閱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43alYY
翻翻電子書 https://reurl.cc/q1gpaR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kylai 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上做更好的選擇 #4個步驟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零偏見決斷法 人的一生充滿各種的決策,從日常瑣事到企業發展藍圖,我們每分每秒都活在自己與他人的決策。不幸的是,人類的決策多半受偏見及情緒影響,所以這次會和大家探討影響工作與生活最重要的課題 - 如何做出最好的決定? 這次的說書內...
「確認偏誤」的推薦目錄: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Skylai 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子是駿了點 IT's JUST JUN's LIF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紐約沒有斑馬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看板PSY - Re: [疑問] 請教"確認偏誤"的問題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認知心理學#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預期中的正確答案 ... 的評價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為什麼有人就是聽不進去建議。確認偏誤|心理知識小學堂EP4 的評價
- 關於確認偏誤 在 從心理學看投資—淺談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理財板 的評價
確認偏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敢於正視一日日輪轉的盈虧圓缺,
在迎來明月之夜的那一天,
心裡才真正感到踏實、無所愧對。
每個人既有外顯的光照面🌜
必然有相對的內在暗影,🌛
但兩兩相成相輔
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圓。🌓
.
你有過「好意 勸解他人改善」卻反而激怒對方、爆發爭執的經驗嗎?
又或者,當身邊的人突然嚴肅起來對你說,
「我發現你有OOO這樣的缺點」「你那樣做其實不太好」
你會突然感到滿心的不悅和羞愧,難以接受對方這樣點破你?
再過兩天,就是農曆十五中秋月圓之夜,看著今天高掛夜空的月亮、未達面積百分百的光亮滿月、仍有一絲暗影,又看著那暗影,
讓我想到了自己某次和朋友談心時,因為被「點出錯誤、心性不夠完美之處」,而感到愁悶的那一回經歷…
那陣子,我一方面急於想擺脫抑鬱的心情、想接觸和嘗試生活中各種新的交集和聯繫,也單方面些許怨懟著身邊的人,認為他們都不懂我內心真正的難受;
但矛盾的是,當家人或朋友想花更多心思和時間多和我交談、多探問我的想法和心情時,我又會覺得要花心力和時間道出心思細節,是很乏力、沒有幫助的事情,進而把他們的關心擋在外頭,也持續封閉著自己…
也因此我明明是很想調整好生活步調、改善情緒的,卻矛盾地總是把自己囚禁於孤寂鬱悶的囹圄裡。
後來有天,朋友小姍捎來這樣一段訊息,才令我頓時醒悟「錯誤是出於我自己」。
小姍說:
「有沒有可能,其實你已經不自覺『習慣』要自己一直處在憂鬱的狀態裡,如果有天你變得快樂起來,那對你來說就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你可能會害怕情況發生變化?害怕情緒和生活有所變動?所以才無形中,讓自己一直回到憂鬱封閉的狀態?」
.
當下聽小姍這麼推測時,第一時間我只感到生氣、好想反駁她,急於想告訴她,「我怎麼會想讓自己一直難受,妳誤會了,妳說的是錯的!」但漸漸地,我發現心裡隱約有股無以名狀的愧對感,
像是自己長期把心臟後方的陰影處壓得緊緊的、掩蓋起來,而這下,終於有雙溫暖的手,把那陰影處轉至正面,協助我不再逃避、去正視它的存在、處理它、解決它…
當時的我,雖然總為沒來由、湧現而出的憂鬱感到痛苦,但小姍所言其實也是有可能的。
我確實很有可能已經習慣被憂鬱包覆的生活,對於「感到新穎、快樂」的生活是陌生的,所以無形中會閃躲、拒絕「獲得快樂」的機會。
後來,對於第一時間和小姍發脾氣,我和她道了歉。而自那之後,我也要自己好好改變、別限縮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漸漸地,這回經歷獲得的醒悟
👉「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便也是我現今,經常能順利放下負面情緒、開闊迎接未來的關鍵方法。
.
除了我個人的上述經歷以外,這邊我想以一份研究來和大家深談…
#認知偏見(又稱確認偏誤、我方偏見,confirmation bias)
喬治亞州埃默里大學的心理學者Drew Westen,他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時,
針對 " 各自支持小布希和約翰凱瑞兩名競選人的群眾 " 進行磁振造影(MRI)監測,
Drew Westen發現,受試群眾若是聽聞「和自身信念互相抵觸」的資訊,大腦中、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塊竟會呈現死寂、關閉的狀態;
不過相對地,如果接收到的資訊與受試群眾本身的既有觀點有所符合的話,他們的大腦情緒迴路就會很快變得活躍起來。
因此,Drew Westen認為,以神經學角度來看,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若已有根深蒂固的主觀立場,或是一旦對自己和生活懷有執念,就很難輕易改變想法,也難以接受不同的意見。
言至此,Drew Westen的論點也就合理解釋了,為什麼我當時聽著小姍指出「我自身沒察覺、沒想過的錯誤和問題」後,會感到難以接受和生氣。
.
話又說回來,看著此刻夜空上那一輪明月,我不禁感嘆,
大自然時刻都為我們演繹著
:何謂完整 。
明與暗是並存而生的
在那奪目耀眼的光亮背後
總有還未望見的陰暗
但未見得,不等於它就不覆存在
也正是有陰暗的存在
光亮面浮現時
才更為珍稀、令人感到美好
先耐心正視一日日輪替的陰晴圓缺後,最後等到了極美的明月浮現時,我們內心也能是安然、闊明的。
面對我們自己
不需要強求時刻得做得無暇無誤
但在錯誤發生時
不能連自己都閃避、都欺騙了
那才能,為自己保有一顆踏實圓滑的心。
(完)
最後,祝福大家都與家人享有幸福快樂的中秋夜🌕🌝
#感謝可愛的你讀完粿想說的1660字💛
------
💜更多心理議題圖卡,都在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亦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勿擅自片段抄改寫、截圖,感謝您。
確認偏誤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敘事的原理
要你反思自己的敘事是否阻礙你前進可能感覺有點奇怪。畢竟要是這麼明顯,難道自己不會發現嗎?那可不一定。敘事是無意中被創造出來的,許多在心理學和個人發展領域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都已經認識到這種敘事的威力。我們來很快地看一下一些與自述故事相關的重要著作⋯⋯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在全世界被廣泛用來治療焦慮和憂鬱症。本質上,這種談話治療把焦點放在思想、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感受和行為。負面思維模式可能從小開始形成。舉例而言,如果你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長大後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能會自動認為「我就是不夠好」。但人生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不管是面對客戶、升遷還是案子。
這種敘事讓你感覺糟到不願意再踏出去,未來只想待在自在的環境。認知行為治療強迫你挑戰自我對各種情況的詮釋。基本上,它幫助你改變敘事,聽到不同的故事。在深具真知灼見的《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作者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提出一套理論,把人分為兩類。第一類擁有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他們認定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這種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對數字不擅長」或「我沒辦法上臺演講」。他們討厭也極力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從事某個自認為不擅長的活動,就會用這種眼光看待。萬一演講時不小心說了一句支支吾吾的話,就會變成上不了講臺的證據。下一次不再做同樣的事,緊抓著確認偏誤不放。
第二類的人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相信任何時刻都可以得到新技能。越挫越勇,把失敗經驗當成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有可能。結果是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能開放地改變敘事。他們抱持著開放心胸,認為自己可以獲得必要技能,成為明日的領袖、創新者和專家。我們知道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都可以得到新技能,因此我們應該提醒自己這一點,試著培養成長心態。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心理學理論是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也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重大人生事件或職涯路徑到什麼程度。一個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未來發生什麼事的人稱為「內控者」;反之則為「外控者」。對外控者而言,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無關個人過失,也不會學到任何教訓。生意失敗歸咎於經濟;流失客戶是因為對方無理;著作被拒絕也不必修改。
相比之下,內控者勇於負責、尋求機會。無論結果好壞,敘事總是「我負責!」內控者不把「命運」當一回事,他們只相信天分和努力,認為「運氣由自己創造」。舉例來說,想像一個人在職涯上遭遇一連串意想不到的挫敗,這個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這個人是外控者,那麼他會歸咎一切源自大環境,只是因為經濟萎縮才會丟了飯碗,人才難免也會被波及。然而,如果這個被裁員的人是內控者,那麼他就會把厄運強加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幸,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反而對自己的幸福造成危害。
保羅‧多蘭(Paul Dolan)在《敘事改變人生》(Happy Ever After : 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一書中凸顯敘事的力量,並記載我們跟自己說的敘事與暗示,會如何對人生各個面向像是婚姻、快樂和收入造成巨大傷害。他主張我們會沉迷於去做別人期待我們做的事,並內化這些期待,形成一個人生「應該做什麼」的規範。不管適不適合,這些敘事通通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儘管我們照單全收也不見得會為自己帶來快樂。
這些心理學架構都強調個人敘事的重要性。你可能在某一方面擁有正面敘事、另一方面卻是負面敘述。「我不值得」的敘事可能讓你陷在一段不健康的感情中動彈不得;「我永遠比不上別人」的敘事可能會讓你寧願不分晝夜狂看《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也不敢嘗試一直想學的以色列格鬥術。
#某些敘事對你有害— #但你通常難以察覺,
#因為它們是你自我描述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你隨時都可以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
《#大局思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教你如何放大格局、掌握關鍵,達成最有利的職涯擴張目標
Think Big: Take Small Steps and Build the Career You Want
.
作者:葛蕾絲‧洛登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6)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承襲我們昨天直播所說,我相當欣賞金智英不斷尋求個人改變的努力。雖然屢遭挫折,但不放棄嘗試,這不是容易的事。
她身邊的某些家人,以及前職場同事,也不斷給予支持,當然這樣的資源,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我們選擇跟什麼樣的人相處,或者選擇跟什麼樣的人靠近,對我們的人生影響重大。
辨認出什麼對我們重要,並且找出操之在己的部分,一直是我自我對話的內容。這是一種內控的思維,也能持續帶著我們成長,顯然金智英也掌握了這樣的自我對話方式。
祝願您,當我們把目標看得很難,能記得化整為零,別輕易放棄,有多少力就走多遠的路!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確認偏誤 在 Skylai 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上做更好的選擇 #4個步驟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零偏見決斷法
人的一生充滿各種的決策,從日常瑣事到企業發展藍圖,我們每分每秒都活在自己與他人的決策。不幸的是,人類的決策多半受偏見及情緒影響,所以這次會和大家探討影響工作與生活最重要的課題 - 如何做出最好的決定?
這次的說書內容源自於《零偏見決斷法》Decisive。
影片會和大家分享到在做決策或決定時會遇上的陷阱和思考盲點,和要如何克服這些陷阱以做出更好的決定的程序。
這個程序是本書作者根據大量與決策相關的研究而提出的,稱為WRAP決策四部曲。
▬▬▬▬▬▬▬▬▬▬▬▬▬▬▬▬▬▬▬▬▬▬
00:00 簡介
00:54 聚光燈效應
01:47 偏狹的框架
01:58 擴增更多選項
02:20 選項消失測試
02:38 確認偏誤
04:00 真實驗證假設
04:18 反向思考
04:37 短暫的情緒的干擾
05:32 10/10/10法則
06:32 抽離自我情緒的方法
06:18 過度自信
06:36 準備迎接錯誤
06:45 行前預想
07:28 WRAP決策四部曲
▬▬▬▬▬▬▬▬▬▬▬▬▬▬▬▬▬▬▬▬▬▬
內容來源:《零偏見決斷法》
作者:Chip Heath & Dan Heath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kylaitv
Email: laikinming010@gmail.com
溫馨提示:
不要只看說書影片,鼓勵大家閱讀此書以獲得完整的資訊。
確認偏誤 在 子是駿了點 IT's JUST JUN's LIF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馬太福音7: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什麼是溝通?
#講了就一定會通嗎?
#為什麼對方總是不懂我?
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這樣對人的疑問,
今天我們禱告主,讓我們改換一新,
用耶穌的眼光,重新看待「關係」!
其實耶穌非常有智慧,
當耶穌這樣問的時候,
就是在告訴門徒,
會不會有許多時候,
其實我們看待別人也是這樣?
為什麼我們看人,
總以為自己是對的,
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最正確,
我們似乎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無意間忽略了...
# 溝通時的六種訊息轉換過程
#沒錯是六種不是一種
#不是聽到就明白這麼簡單
重新來說,確實,
我們可能不會花太多心力,
去掛心那些我們根本不熟悉的人,
但問題是,我們與人之間的摩擦,
我們會感到懊惱、憤怒或沮喪,
常常是因為「我在意對方」!
這篇信息,
正是要給這樣的朋友們,
如何能夠在關係之間,
留意「#確認偏誤」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到底 #光環效應,
是怎麼一點一滴讓關係變質的!
祝福你,在愛中重新得力!
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領受從神而來的 #恢復 與 #更新!
#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
#駿信息 #子是駿了點
#愛吃榴蓮的朋友不要受傷
確認偏誤 在 紐約沒有斑馬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01:00 下雨之歌比賽、萬用的「貝氏定理」、台中人帶槍、教育顧問在幹嘛?
17:00 電影推薦:軍官與魔鬼、更新資料的重要性、阿基師偷吃機率、確認偏誤
30:00 「80/20法則」、世界首富到底有多有錢、傳奇女大法官RBG、女權流水席
41:00 憲法出現幾次「女性」?美國各州離奇法案、用「木馬屠城」包裝你的訴求
53:00 我們眼中的平權、Kobe Bryant「曼巴精神」、小鬼黃鴻升、無法理解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紐約沒有斑馬》是一個無所不聊的Podcast,Chase和Iris以幽默輕鬆的口吻和你聊聊國內外各領域的知識及冷知識。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歡迎按下收聽鍵,和我們一起以思考為樂。
Chase-教育顧問、哈佛研究生、《Juicy Baskets 就是籃球》主持人
Iris-旅行作家、品牌行銷人、講師、《流浪而後生》作者
IG: http://www.instagram.com/NYZebra
各大平台收聽/收看: http://www.linktr.ee/NYZebra
Email: thenyzebra@gmail.com
*小額贊助我們,請我們喝咖啡!: https://pay.firstory.me/user/nyzebra
確認偏誤 在 認知心理學#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預期中的正確答案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就只關注那些能夠確認這些成見的證據;與我們意見相反的證據就被視而不見。這個現象叫做「確認偏誤」。 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指「尋找或詮釋證據的方式 ... ... <看更多>
確認偏誤 在 為什麼有人就是聽不進去建議。確認偏誤|心理知識小學堂EP4 的推薦與評價
確認偏誤 |心理知識小學堂EP4. 1,606 views • Jun 3, 2017. 1,606 views Jun 3, 2017 :為什麼我提的意見都沒人聽阿友:因為你沒存在感阿 … ...more. ... <看更多>
確認偏誤 在 看板PSY - Re: [疑問] 請教"確認偏誤"的問題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一篇介紹【確認偏誤】的文章,單純複製貼上其定義。
為了避免與我的文章內容混淆,我另開一篇文章。
然後為了避免某一家的定義過於狹隘,我把GOOGLE前三個結果複製貼上。
讓板友們可以比較參酌。
一、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或稱確認偏差、證實偏差、肯證偏誤、驗證偏誤、驗證性偏見)
是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
的想法的片面詮釋。[1][2]
這種偏見尤其顯見於感情問題和傳統觀念。例如,當談及槍支管制問題時,
人們常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場的觀點,也傾向將模稜兩可的事實做有利於自己的解
釋。偏見的搜索、理解和回憶,常被用來說明態度極化(即使爭論雙方都依附於
相同的根據,爭執仍變得極端)、信念固著(在反證出現後依然堅信原有看法)
、非理性首因效應(即強烈的「先入為主」效應)及錯覺相關(對二件偶然事件
做無根據的連結的傾向)等現象。
二、MBA智庫百科
https://wiki.mbalib.com/zh-tw/%E7%A1%AE%E8%AE%A4%E5%81%8F%E8%AF%AF
確認偏誤或稱肯證偏誤、驗證性偏見,是個人無論合乎事實與否,偏好支持
自己的成見、猜想的傾向。由此,人們在腦中選擇性地回憶、搜集有利細節,忽
略矛盾的資訊,並加以片面詮釋。
三、第三個搜尋結果是臉書的分享文章,我就全文貼下去了
https://goo.gl/kQHw9B Dr Dominic Chan's public sharing(臉書分享者)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 我們都患上此病,並有非常明顯的病徵。
幸運的是,有一個暫時的療法,遺憾的是,沒有人相信他們被傳染。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也被稱為"我方偏見""my side bias",在搜
索,解釋,或權衡輕重時嚴重傾向能確認其個人的信念和假設的信息。這是一種認
知上的偏差和歸納推理的系統誤差。顯示這種偏見的人,他們會有篩選、選擇性地
收集或回憶信息,或帶偏見的方式解釋信息。在感情高漲的問題和根深蒂固的信仰
上效果更見強烈。人們也往往用模棱兩可的證據作為支持其現有的立場。偏頗的搜
索,理解和記憶都被用來解釋態度兩極化 "attitude polarization"(儘管各方都
面對同樣的證據,分歧仍然變得更極端),信念的固執性十分高 "belief
perseverance"(當他們的證據被顯示為虛假後信念仍然堅持) ,不合理的首因效
應 "primacy effect"(過份依賴在初期接收到的信息)不確和虛幻的相關性
"illusory correlation"(當人們錯誤地認為兩件事件或情況是關聯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6.191.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SY/M.1459950456.A.9C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