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了玩Facebook page,失去了最當打儲fans的年代,現在又要再用新渠道build up,遊戲真難玩。
#社媒煙噬:一手交錢,一手交Reach!我們過份依賴Facebook嗎?
今早最大的新聞,一定是Facebook在個別國家測試將Personal與Page Post分家。以後不付廣告費,Page Post可能入不到主Feed (Personal Feed)。
先是Buzz Sumo報導Facebook Interaction由2017年開始至今年7月大跌20%!基本上已經令大家非常惶恐。今天斯洛伐克傳媒Dennik N的記者Filip Struhárik,發表文章「Biggest drop in Facebook organic reach we have ever seen」,表示在其國家Page Post已經被Facebook放入Secondary Feed (名為Explore Feed);而Primary Feed (即Personal Feed)只會顯示家人朋友,或Sponsored Posts。
新測試對我們有甚麼影響呢?
試想想Facebook其實已經將我們的Newsfeed由順時間序變成打亂時序。無錯,我們是可以由Top Stories轉回Most Recent的顯示方式,但有幾多用戶願意轉呢?慣性收視始終是有保證。所以當Facebook把所有Page Post移至Explore Feed,那就等於把Organic Reach降至零。
Filip Struhárik利用Crowdtangle (Facebook買來的一個內容分析工具)來看斯洛伐克Top Facebook Page的Organic Reach,發現自上星期四Facebook開始了上述測試之後,Organic Reach失去了1/3,而Interaction少了4倍!
另外,危地馬拉、柬埔寨都受影響。據報,塞爾維亞、玻利維亞及斯里蘭卡都是實行這測試的國家。
以往Facebook降Organic Reach已經不是新聞。大家見到這些報導,最多Share來笑笑,然後鬧Facebook又找方法來騙錢。但Organic Reach變成零呢,那就不是行騙是強搶!
Explore Feed又是甚麼呢?
如果所有Page Post會移至Explore Feed,那很理想的想法就是,所有我Like了的Page當中的Post都會在Explore Feed見到。要不是,怎麼會叫做「移至」呢?Sorry,好像不是。大家不如到進入Explore Feed看看(點選facebook app 右下角Menu掣 ->探索-> 查看更多,火箭icon就是),大部份在其上的內容,都是來自我沒有Like的Page,實在很難「Explore」到幾分鐘。
如是這樣,那麼其實Page Post是幾近消失!而不是移至Explore Feed!除非在那6個Test Market,Explore Feed是有所不同的 (Facebook說的確是不同,但沒有清楚說怎樣不同)。
對Facebook,我們無計可施嗎?
短期內,當然是找辦法叫你的Fans打開你專頁的Notification,或剔選See First;但這也是非常短期的做法。只要Facebook一改動,我們就無計可施。
Facebook說並無意把這測試功能真正推出市場 (There is no current plan to roll this out beyond these test countries or to charge pages on Facebook to pay for all their distribution in News Feed or Explore.),但現行的測試會維持幾個月。老老實實,零Organic Reach,對一些較為小的專頁,應該捱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死去了。OK,就算不是零Organic Reach,我們也要為將來打算。
長遠計,當然就是不能(單)靠Facebook,而且要Grow自己的Owned Media。而事實上,Filip Struhárik的文章中亦有說:
Traffic to biggest Slovak media sites didn’t change significantly since we have new Explore Feed and people can’t find posts by pages in their newsfeed. Really big media have many regular readers, strong homepage, notifications, newsletters… so Facebook changes didn’t hurt them so much yet. But we already see a drop in smaller media site’s traffic.
這就是減低Facebook對閣下影響的方法。有自家的Owned Media,例如自己的App,自家的Notification系統,以及其他Channel等。這都是比建立Facebook專頁更花時間。當Facebook的Organic Reach一直下滑,大家做內容的成本就算不提升,這已經令內容的曝光時間與機會大大削減。因此除非你已經預算了在Facebook落廣告,否則做了的內容沒有人看(先不說有沒有人讚),做出來仍是沒有價值的。
這對傳媒尤其重要。現在傳媒都在爭賣廣告Feed,但其實這到最後都是為Facebook投資與打工——廣告收入有一大部份最後都會流到Facebook的口袋裡。
作者:Jansen @ Jan's Tech Blog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想看原汁原味原文,請到:http://tech.azuremedia.net/2017/10/24/7433/)
編按:organic reach 可能跌至零,本版越來越難生存!救救本版,大家快點以行動支持我們啦:
一、搶先看/see first 我們的 facebook page內容 (步驟:按專頁cover photo 下方嘅following 掣 -> see first )
二、加入廣告狂人吹水谷:http://bit.ly/29LTjjf
三、追蹤廣告狂人instagram:http://bit.ly/29vqyIk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
「社媒煙噬」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筆華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社媒煙噬 – Prozkouma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社媒煙噬:Like vs Follow,分別在哪兒?哪個較重要?... 的評價
- 關於社媒煙噬 在 #社媒煙噬:如何製作有Link有CTA Button的Video Post? 本版 ... 的評價
社媒煙噬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媒煙噬:如何製作有Link有CTA Button的Video Post?
本版的特約Feed中,部份會按客戶要求,使用Video Link Post 這個格式——所謂Video Link Post,就是在Video 右下方,會有「Watch More」等Call To Action(CTA)按鈕。做此類Post,優劣參半:
壞處:看起來感覺較為硬銷(若Boost了Post,感覺會更「硬」)
好處:可以帶更多Traffic 去客戶指定的網站,當用戶在Facebook手機App瀏覽你的帖子,Video下方更會加載網頁。這對「跑數」賺取Page View,以及鼓勵用戶瀏覽網頁都有幫助。具體情況可以參看影片。(註:部份版本fb app 或不支援此加載功能)
本來製作這類Video Link Post,只要填寫Power Editor 的表格就大功告成。但上兩個月開始,Facebook為打擊假新聞,加緊控制我們製作Post的能力,以上在Power Editor的功能都消失了。
這裡介紹一個Workaround,是 Social Power Intelligence Sandy教我的。
要在Video Post上加CTA Button,關鍵就是製作一隻Inactive的廣告。(如果你讀到這裡已經明白,你就可以不再讀下去,然後把這文章Share到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之上,讓沒你這麼聰明的朋友都知這方法。)
要做Inactive Facebook Ad的步驟如下:
一、去Business Manager 的 Power Editor,開一個新Campaign,Objective要選Traffic。然後再隨意開一個Ad Set。當然啦,你要為這新Campaign及Ad Set都想一個名字,例如「Fake Campaign」或「Fake Ad Set」。
二、然後就是戲肉了!在Ad那部份,你要填上目的地網址,然後上載影片,再選CTA Button,例如「Learn More」或「Watch More」。至於其他選項,例如Headline、Description、Display Link之類,大家自行搞定啦。做完這些,你已可在Power Editor見到這Post的Preview。
三、一切安好吧?那就記得要把Campaign轉成Inactive。忘了做這步,你有可能要為這Post付廣告錢呢!轉了Inactive,就按「Review Changes」。Facebook此時就會出現上傳效果。
四、然後就去Business Manager 的左上角按menu掣,由Power Editor轉戰Page Posts。在Ads Posts 位置,你會見到你剛完成的Post。只要剔選它,你就可以選Publish或Schedule,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是否很煩呢?我都覺得係,但現時Power Editor修改了功能後,就要兜大圈才做到這本來很簡單的東西了。
有沒有更易的方法呢?的確可以簡化程序的。只要你第一次開了Campaign與Ad Set,其實以後都不用再開新的,繼續在同一Campaign與Ad Set下出新ad 就OK。
不過用這方法做出來的Post,我們不能直接在專頁上修改其文字內容,因為Facebook會說你沒有權限。每次改都要回到Power Editor,而改完又要Review Changes。最大問題的是,Review Changes之後,你會在Page Posts那邊見到一個全新的Entry,新到連URL都不同。因此用這方法發佈內容必須要細心檢查清楚,否則就有點麻煩。
另外,用這方法做出來的Video Post,亦不可以授權其他專頁出crossposting post ,大家要留意一下了。
作者: Jan's Tech Blog
此文經本版小編增修內容,想看附有圖片介紹的原文,可以上這裡:http://bit.ly/2x3LtvO
=========
支持我哋,記得「搶先看」我哋嘅文章! (點選Following -> See First)
follow instagram 👉 madmanmonogram
join telegram group 👉 https://t.me/madmangossi
社媒煙噬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媒煙噬:今日,台灣嘅 刺刺-這樣的粉刺你可以嗎? 整咗條「用力擠他」嘅photo feed,用手機撳實相中嘅黑點,竟然有條粉刺蟲蟲跑出嚟,好治癒呀!
有行家 pm 小編,問點先整得到。其實條 feed 用嘅係蘋果獨有嘅Live Photo,facebook 早喺15年底已支援呢種相片格式;Live Photo本身要用 iPhone 6s 或之後型號先拍到,但以後製方法,都可以將短片轉做Live Photo架!方法如下:
一、去 App Store 下載一個叫 Intolive 嘅 app, import 影片入去轉做 Live Photo
二、用facebook app 上載Live Photo,點選右下角嘅Live掣,然後發佈(如果冇撳Live 掣,上載嘅只會係普通靜態照片)
Live Photo feed 發佈之後,個 post 一開始係會以靜態 Photo Post 嘅形式發表,要等一陣先會有Live Photo 嘅效果架!另外,暫時得 iOS 9或以上嘅用戶,先可以用facebook app 整到同體驗Live Photo嘅效果。
==========
支持我哋,記得「搶先看」我哋嘅文章!(點選Following -> See First)
follow 廣告狂人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madmanmonogram
社媒煙噬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i_ZQ0zCvcI/hqdefault.jpg)
社媒煙噬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文學
─────
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人嗎?還是你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真是這樣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由〈玻璃城市〉、〈鬼靈〉與〈禁鎖的房間〉三部中篇所構成,〈禁鎖的房間〉為壓卷之作。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事者;故事環繞著「我」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展開。作者奧斯特刻意隱去了「我」的名字──讀者們只知道「我」是小說中向讀者訴說故事的人,但並不知道「我」的具體姓名。請注意:這件事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故事描述「我」的童年摯友──天才作家范修留下了兩大箱作品手稿,拋下美麗動人且即將臨盆的妻子蘇菲,突然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這極可能是個預謀,因為「我」和范修長大後其實早已失聯許久,唯一可知的共同點是,二人同為作家。當時「我」寫作事業堪稱順利,是個小有名氣的雜文作者,被視為「評論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儘管頗受器重,「我」可不見得那麼瞧得起自己。他是這樣說的:
剛開始,我也期待自己成為偉大的小說家,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明白,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可堪寫出曠世巨著。有時候我甚至會告訴自己,放棄這個春秋大夢吧!就這樣繼續寫些雜文,容易多了。賣力一點,一篇接著一篇,好歹可以餬口飯吃。
我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小有名氣,也開始寫作詩與小說的評論。電影、舞台劇、藝術展、音樂會、書,甚至球賽,都有人來找我寫評論。世人給我的評價是「評論界的明日之星」,但在我的內心,我覺得自己心態老邁,而且江郎才盡。我所做的,不過是一些無用之物。好像一盤散沙,風一吹,就會灰飛煙滅。
伊格言分析:這些關於「我」的背景細節設定其實意味深長──一位覺得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偉大作品,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此,「我」的「個體殊異性」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中被徹底壓縮,成為幾何上無體積無重量的一個點。對,我們其實並不特別;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很可能都不特別。事實無比殘酷: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驚人的才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難免平庸;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匿逃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庸命運之外。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43rNzr93rA/hqdefault.jpg)
社媒煙噬 在 社媒煙噬:Like vs Follow,分別在哪兒?哪個較重要?... 的推薦與評價
社媒煙噬 :Like vs Follow,分別在哪兒?哪個較重要? 其實我本身都不太理解Facebook Page的Like與Follow -- 你可以Like了一個Page而不Follow,或Follow了一個Page而 ... ... <看更多>
社媒煙噬 在 #社媒煙噬:如何製作有Link有CTA Button的Video Post? 本版 ... 的推薦與評價
社媒煙噬 :如何製作有Link有CTA Button的Video Post? 本版的特約Feed中,部份會按客戶要求,使用Video Link Post 這個格式——所謂Video Link Post, ... ... <看更多>
社媒煙噬 在 #社媒煙噬 – Prozkouma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社媒煙噬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