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故事和傳奇,就是下一個爆炸性成長或是崩盤所參考的劇本”
(Stories and legends from the past are scripts for the next boom or crash)
**此書有中文版**
一般來說教授的書我都會讀得比較慢,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教授所寫的這一本也不例外。雖然相對沒有那麼容易讀,卻非常引人入勝。是屬於那種讀完之後,會衍生出更多想探索的問題的書籍。
故事,對於人的大腦,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和黏著度。這本書很有趣的是把故事的傳播性,與病毒的傳播新做了一個類比。病毒傳播的有利因素,包括感染力,在許多人群聚的地方,超級傳播者,以及不斷的變種,等等。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消息,所以會產生動能的常常是那些容易讓人記住或是難以忘記(感染力),在許多人聚集討論的言論(群聚),與名人產生關係 (超級傳播者),還有與人性會關注的事情 (特別是恐懼)結合產生變種而具有更強的傳播力。
作者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在30年代,有人設計具有輪子的行李箱,卻被視為是一種滑稽愚蠢的發明 (現在的我們,能想像行李箱沒有輪子嗎?)。直到90年代,廠商把它與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做了一個連結,讓這些看起來專業有光鮮亮麗的人,拉著有輪子的行李箱在機場走動著,突然之間這樣的發明變成是專業時尚的代表,也才成為主流。一個實用的發明,被嘲笑了幾十年,直到與一種鮮明可羨慕的形象產生關係,才真正的打開市場。
關於人腦對於故事的接受度,大於事實和數據,作者用一些摔角比賽舉例。明明是安排好的套路,觀眾也知道,但卻仍然樂此不疲的喜愛觀賞。這原因是大家喜歡腦中的故事表演出來,勝於不確定性。故事的黏著性之強,即便之後有事實或是數據佐證,也很難翻轉之前故事已經留下的印像或是渲染力。常常一句巧妙的話,也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即便說的人,不見得是原創者),更不用說現在的 hashtag 或是迷因梗圖 (memes)的渲染與黏著度了。
作者提到,在凱因斯經濟學裡就已經講到,經濟當中還是有人的動物本性 (animal spirits),是不應該被忽略的因素。除了心理因素之外,在20世紀隨著氣象預測科學逐漸發達,人們也開始既望經濟景況,可以像氣象一般預測。所以我們會聽到一些用詞,如 “股市空氣中瀰漫著一股不確定的氣氛” ,然後把某些 “信心指數” 當成氣壓數據來思考。
根據這些邏輯作者介紹了過去市場上,七大關於經濟故事的類型 (與它們的變種):
- Panic versus confidence 恐慌與信心
- Frugality versu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提倡簡約或是鼓勵消費)
- The gold standard versus bimetallism
(貨幣與黃金掛勾或是複本位經濟)
- Labor saving machines replace many jobs
(機器會取代許多工作)
- Automation and AI replace almost all jobs
(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幾乎所有的工作)
- Real estate booms and busts (房地產的繁榮與泡沫)
- Stock market bubbles (股票市場泡沫)
- Boycotts, profiteers, and evil business (抵制購買,與邪惡貪財的企業)
- The wage-price spiral and evil labor unions (薪資與價格的連動,以及邪惡自私的工會)
每一個例子當中,都可以看到不同時空下同個故事套路的變種。同時也會發現一個字詞,在不同的時代是具有不同的意義 (例如 “美國夢” 曾經講的是社會公義,甚至還有一度是提倡節約生活形式,到後來變成買大房大車的代名詞了)
我認為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鼓勵經濟研究學者跳出自己的同溫層。所謂的“行為經濟學”已經是跨出一步,但他認為經濟學家必須正視心理學,社會科學,甚至是哲學對經濟實質的影響。因為人不是完全理性,而市場不是絕對有效率的。
對我來說讀這樣的書最大的收穫,是再次的被提醒,很多習以為常的用詞和觀念,是經過時空環境變異,並非那麼絕對的。雖然這樣會讓思考變累,但是碰到問題的時候,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回歸事物的本質,又何嘗不是一種可以跳脫框架,找出新的可能性和創造性的方式呢?這樣的意識和思考習慣,讓我們可以不用效法世界習俗慣性思考,心意更新而變化的找出創新之路。
全文與中文版連結和相關報導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narrative-economics-故事經濟學/
#NarrativeEconomics #RobertSchiller #故事經濟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是我要的自由。 人生開端的首位偉大女性,便是媽媽。掀開記憶的匣子,回憶片段總是如水墨化開的一抹淡淡黃黃,母親的雙手無比溫柔,不知從何時起,延伸着一絲絲風霜洗禮的痕迹,被歲月流光鏤成刻紋,彷彿是前世今生的鎖鏈。往昔封建社會沒得選擇,女人一輩子...
社會公義 例子 在 李綺雯 Marine Lee Yee M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開學了,過去一年不容易,
未來也許更不容易,大家都要努力。
一直認為讀書好重要,因為從體制下拿取成績,是一種公認的認可。拿着這份認可,是為了有更多的選擇。
但未來在課本以外嘅知識更重要,因為是基本的認知。本着這份認知,你會懂得選擇。
#我讀書時用左好多時間背了三權分立
三權分立又稱權力分立,普遍民主國家/社會都採取這種政治制度。三權分立指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分立,互不從屬,從而達到互相監察和制衡的作用,防止極端政權出現
‧香港為例,行政長官(政府)負責行政,擁有任命官員,統領政府部門,制定政府政策等權力;立法會負責立法,擁有通過法律,審批政府財政,監察政府等權力;法院負責司法,依照法律對案件進行審訊及裁決
2.三權制度下,各部門權力如何制衡?
行政部門:
‧制衡立法部門:(1)香港採用行政主導模式,行政部門擁有提出法案的權力;(2)根據基本法第五十條,如果政府重要法案(如財政預算)未能獲得通過,行政長官有權解散立法會及重新選舉;(3)所有法案須由行政長官同意才能正式生效
‧制衡司法部門:(1) 終審法院法官及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由行政長官提名,其他各級法官由獨立委員會推薦並由行政長官正式任命;(2)現行制度下行政部門可以要求人大對基本法進行解釋(人大釋法)以推翻法院的裁判(例如1999年居港權案)
司法部門:
‧制衡行政部門:(1)法院擁有裁決政府政策是否違反法律的權力,防止行政部門推行違法政策;(2)可裁決行政部門和任何人士間的法律訴訟並作出公正裁決,防止行政部門濫權;(3)可裁決政府官員違法(如貪污舞弊)的案件,防止官員濫用法律沒有賦予的權力
‧制衡立法部門:(1)法院擁有裁決立法會通過的法案是否違法《基本法》的權力,防止違憲法律的出現;(2)可審判違反法律的立法會議員防止違法行為損害立法會運作和公眾利益
2.三權制度對香港有甚麼好處﹖
‧防止政府官員濫權:社會上有意見認為應該給予政府(行政部門)更大權力,令決心強政勵志的行政長官能大展拳腳,令香港能再次起飛。但這看法是短視的,我們不能否認在中國古代君主制度下也有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促使大治的出現,但這些皇帝無疑是少數,在更多的情況下,絕對的權力集中會帶來暴政。而三權分立制度能確保香港在任何人管制下,都受到適當的制衡,防止暴政濫權,香港走向極端的情況出現
‧防止貪污舞弊出現: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名言「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化」,在行政權過大,而沒有受到適當制衡的情況下,將必定出現貪污舞弊現象,中國就是最好例子。但是在三權分立制度下的香港,政府的行政權受到立法權及司法權的制衡。例如政府官員無權獨自決定某重大工程的興建(需要得到立法會同意及撥款),自然建築商向官員行賄亦未必成功;加上受到法院大公無私裁決的制衡,官員也不敢受賄。三權分立能有效防止貪污舞弊的出現
‧促使法治社會出現:我們常說法治是香港至關重要的核心價值,能做到真正的有法必依,以法限權及以法達義(社會公義),法治是香港人賴以自豪及賴以吸引外資,比臨近商業城市優勝之處。但我們需要明白法治的大前提就是三權分立制度。只有三權分立下,香港立法會才能根據市民意願制定合理及保障市民利益的法律;只有三權分立下,法院才能大公無私,公平公正,毫無干預地根據該法律進行裁決。如沒有三權分立,立法會將會成為舉手機器,司法機構只會成為政府打壓異己的工具,香港法治將會蕩然無存,將會與臨近地區無異。
By @hongsirls 2013
其實,行政、立法丶司法的權限與功能已在《基本法》第四章的不同部分清楚界定。
根據《基本法》第 48 條,行政長官領導香港特區政府,負責執行《基本法》和政府政策。根據《基本法》第 59 條,特區政府為香港特區的行政機關,並根據第 64 條所述,向立法會負責。根據《基本法》第 73 條,立法會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根據《基本法》第 80 條,法院行使香港特區的司法權,並如第 85 條所述,香港特區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
在法院的法律程序中,尤其是在司法覆核程序,政府經常依據行政、立法和司法三者的不同職能,作為行政決定的合法性和立法會制定的法律的合憲性的抗辯理由。
行政長官在 2020 年 9 月 1 日的記者會上提出多項理由,指香港特區沒有三權分立,包括:(一)香港特區的權力來自中央人民政府,而行政長官辦公室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及(二)法院處理的是法律問題而非政治問題,後者是行政或立法機關的事務。
這兩點均不能支持香港特區沒有三權分立的說法。
香港特區通過行政長官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這說明了香港特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制秩序中的地位。這絲毫不影響《基本法》中有關香港特區如何進行地方管治的明確規定。
第二點遠非與三權分立相矛盾,而正是三權分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觀點承認,某些職能已委託給行政或立法部門,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必須在沒有司法干預的情況下行使。
《基本法》規範了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對行政權的行使提供有效的制衡。
因此,本會認為,行政長官及教育局局長指香港特區不是在三權分立原則下運作,是沒有根據的,亦不符合《基本法》中清晰訂明和界定三權分立的條文。
香港大律師公會
2020 年 9 月 2 日
社會公義 例子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比著我,第一步係搵店主,同佢講收到投訴客人擺貨阻街;店主唔聽,第二步就做社工,睇下能否同外傭姐姐傾到計。而動用任何公權力,特別是警察,係最後最後,甚麼辦法都不行才考慮的手段,因為我不知佢地會點樣應付姐姐,姐姐千辛萬苦工作,蒙冤受屈就不好,就像他們怎樣對我一樣。
但自問沒有資格評斷。網上評論,也未必知道店舖的取態、姐姐的回應,議員做過甚麼。有些很「左」的事,係暗暗地才能「自下而上」,所以,經歷下午的討論,我相信仇栩欣有足夠準備處理的了。
或許大家不相信的是,我曾問仇為甚麼要做議員,佢說了好些社會不平等的事,抱歉已久遠,已忘了是甚麼例子,我回道:「點解你諗野咁左膠的。」
可以善意提醒,但講到割蓆討伐就over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同人的悟道都有不同,可能覺得A方面做得不好, 但還有B, C, D之處,追尋社會公義,要聚攏更多人行在一條路上,因一事產生成見、分派別就不好。
如袁嘉蔚提議派給姐姐資訊,有助消除言語隔閡,不妨考慮。而仇也出帖修正說法,希望大家向前看好了。
---
本來已沒力氣多言,大家這幾天的關心,點滴心頭,無言感激。當你都覺得荒謬,我何嘗不覺得荒謬。
但法律訴訟,特別是社會相當的人都認同是誣陷,最後面對的都只有自己,不足為外人道,心裡是無盡說不出的屈苦。
都係覺得要講,只希望延續香港島民主派的各位繼續努力,榮辱與共。這是我以僅餘位置可以說的話。
社會公義 例子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是我要的自由。
人生開端的首位偉大女性,便是媽媽。掀開記憶的匣子,回憶片段總是如水墨化開的一抹淡淡黃黃,母親的雙手無比溫柔,不知從何時起,延伸着一絲絲風霜洗禮的痕迹,被歲月流光鏤成刻紋,彷彿是前世今生的鎖鏈。往昔封建社會沒得選擇,女人一輩子當上男人背後的「賢內助」,甚而擔當母親背負千斤重,時而默默照顧着起居飲食,時而碌碌打點着大小家務,漫漫歲月磨蝕了甘心與不甘心的掙扎,反正,那時代的女人皆如此這般走到人生邊上,這種傳統無人敢非議,不認命的終歸認了命。時至千禧年,當代婦女不再被男人的身影遮蓋,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根太過深,蒂太牢固,她們依舊背着性別定型的枷鎖,天經地義生活館負責人Janis慨嘆:「我認為時下香港人都唔會睇低女人,但係,依然見到成個社會,女性受到雙重身份嘅束縛。」
機緣巧合落戶花墟
沿着太子道西,徐徐踏進一個新舊融合花香氤氳的小社區。見證歷史更迭的古舊唐樓靜靜地佇立着,據稱是戰前遺留下來,冰山一角的微末印記,早於1930年代初由一間比利時建築公司興建,當時被稱為「摩登」住宅,戰後部分建築被拆卸重建,近年港府再作一番保育活化,目前只剩下10幢,是香港市區現存最大的相連戰前唐樓群。唐樓群的旁邊是歷史悠久的「花墟」,賞花買花的人群絡繹不絕。人未至,由遠而近一陣陣撲鼻的馥郁芬芳,一下子,分不清繁花盛放,抑或是果熟蒂落。花與果,總是有一種微妙的張力,在嗅覺之中魂牽夢縈,這是一種魔力,讓人不知不覺地全然放鬆身心。偶爾見路上的貓兒在花潮中悠悠蕩蕩,大家剛巧碰頭相聚,無不是花開自有因,緣來則聚首。Janis淡淡然一句「機緣巧合」帶出了落戶此地的因由,「二零一二年間,整個花墟進行重建,當時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很好 ,可以接觸到很多消費者,其實想把這些人連結,買東西時可以了解生產者是誰 ,可以了解有多少人付出過。」唯獨透過真切的了解,方可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即使簡單如一粒白米,背後不知有多少人付出汗水,最終才得以來到自己手上。Janis認為從自愛開始,擴而充之,培養為惜物的習慣及心態,「希望大家由關心自己開始,再關心每件產品背後付出嘅人。」
重覓睽違的人情味
金錢帶動經濟脈搏,儘管再富庶卻不保證快樂。維繫社區樂也融融,惟有濃濃的人情味,各家的門前雪與瓦上霜不再是避忌,而是守望相助的契機。曾經身為社工的Janis有感香港人情味愈來愈少,在天經地義生活館竟重覓睽違的暖暖人情味,更達成了最初當社工的理想,「最初做社工那時,人與人之間嘅關係愈嚟愈薄弱, 見到佢哋互相分享。除咗工作之外, 同一眾媽媽合作真係好開心,好似多咗好多個媽媽。嗰種人情味,那種關係網絡, 達成咗我做社工嘅目的。 」
這兒實則由八間本地社企,包括農夫及學生組織合作營運,此外,還組織了一群婦女經營鋪面業務,「男人出去搵食,社區入面嘅婦女,通常要照顧小朋友,好難搵工作, 佢哋都想要零散嘅工作機會,所以多接觸婦女。 整體嘅營運,而家主要由十幾個婦女一齊合作做,小至清潔場地,大至入貨 ,其實都係由一班長者,同埋婦女一手包辦 。」
每日時刻只轉一圜,對於處理大小家務的家庭主婦而言便需精打細算,榨出每刻的餘暇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來佔一經濟席位,這兒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極彈性上班時間,配合不同婦女的需要,「我要追求男女平等,所以我要出外工作,但同一時間成個社會都期望女性照顧小朋友,一個人只有廿四小時,比較難做到,佢哋可以就住要照顧家庭嘅時間,就佢哋生活嚟決定當值時間。」
開班授徒祖傳秘方
「唔係要每個婦女都成為百萬富翁,希望她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興趣,成就她的事業。」Janis在館內時不時召募社區導師,該些導師主要由有一技之長的婦女擔任,透過提供不同興趣班予該社區,從而發揮大家的技能,同時,又可以令更多人參與社區經濟。「有啲街坊唔一定有產品推出,佢可能識得教寫字,又或者識得教唔同嘅工作坊,參加course嘅費用,會畀返導師,作為佢嘅收入,香港好多社區經濟項目,例如:天水圍區都會製作健康加工生產食物。我們有一個好深刻嘅例子,有一個蒜頭浸醋或蒜頭浸蜜糖嘅秘方,其實係一位媽媽嘅婆婆祖傳秘方,感冒、咳食咗呢個就會好番。」
Janis口中提及的蒜頭浸醋導師,便是年近花甲的秀娥,原來,她最初不太願意分享這一切,認為這些東西自己一直以來收藏於床下,沒根沒據,抱着「獻醜不如藏拙」的心態。及後,終打破內心藩籬,開班授徒吸引男女老少來報讀,秀娥謙遜推卻「Miss」的尊稱,讓學員直呼自己的名字,「其實大家都係為興趣,當係教吓其他人,我教佢哋嘅同時,都學到新知識, 傾一傾佢哋曾經學咗咩嘢,大家互相交流, 因為我已經退休無做嘢,喺呢度幫手最大得着, 就係學多啲嘢。見識多啲,自己無咁悶。」 然而民間智慧從來都是無從考證,問及蒜頭浸醋是否真的有療效,秀娥打趣道:「我無三高問題,唔知係咪因為飲咗佢?其實,呢啲屬於一種民間偏方,首先要煲熱玻璃樽,再晾乾。唔能夠有水喺入面,切咗個尾,然之後去衣,原粒放入去玻璃樽, 放咗一半左右,我哋就開始倒醋入樽,跟住緊封,一至兩個月就可以拎出嚟食。」
填充生活中留白處
原來,她們有一句言簡意賅的口號──「天地健康養生,經濟社會公義」,寥寥十數字說盡了真正的核心價值。這兒不僅銳意帶動社會創新和服務社區,更重要的是以公平合作為原則,嘗試實踐理想的經濟公義,以及創造有別於主流的另類經濟,即打破女性照顧家庭的傳統思想。先創造一些工作機會,透過婦女互相合作去參與社區,婦女的技能亦有經濟價值,並讓婦女有機會在家庭及社會經濟中佔一席位。
Janis直言,通常婦女都擔當照顧者角色,要照顧小朋友,要燒飯給一家人,這種家庭期望, 女人會加諸到自己身上,我是否不夠努力照顧家庭呢,而放棄自己的興趣。「好多婦女都好犀利,如果要佢哋工作,有適當培訓佢哋可以發揮好多,但係未必有平台畀佢哋做自已有興趣嘅事,佢哋可以整嘢食,牙膏都可以自己整,原來好多人欣賞, 原來我識煮嘢食,識整肥皂, 都會係社會好需要嘅才能。 我哋呢度好多貨品都係出自女人手,大約一半貨品係公平貿易產品,嚟自尼泊爾、印尼、斯里蘭卡,大部分都係由婦女或者低收入家庭親手製作;另外一啲就係本地生產貨品,有環保皂、醬料、果醬,全部由本地婦女生產。 」
在這兒工作退休婦女阿范及阿甘,因子女長大,過往忙碌的生活頓然多了留白,她們不約而同在這兒得到滿足感,認同自我價值,阿范分享:「我喺呢度差不多第四年,本身十分好動,希望對社會有點貢獻,回來當值嘅工作,主要係上貨、點貨、打點所有嘢。好有滿足感,起初有啲怕醜,慢慢學,而家我覺得自己應付得好好,說話技巧好咗。」天經地義經營的,豈止是一間小店?更是,巾幗可支撐半邊天,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天經地義生活館
地址:旺角太子道西204號
電話:9388 5560
營業時間:11am-7pm(逢星期一3p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