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用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去解釋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一件客觀的事實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不同的定義方式。
生命風格與一個人的社群情懷高低有關聯性,社群情懷高的人較容易適應社會,面對困難與挫折也比較敢於重新挑戰;社群情懷低的人相對害怕失敗,並且在乎自己的感受遠大於他人,因此容易感覺整個社會對自己很不友善,也很難信任他人。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可以順利長大,可以確定至少有獲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本篇暫時不討論受虐或者遭到不當對待的嬰兒,而是以一般家庭下長大的嬰兒做說明。
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因為沒有生存能力,所有的需求都必須透過他人的協助才能夠被滿足。家人會主動注意自己的需求,適時提供奶水以及娛樂,並且竭盡所能去排除一切的不舒服;大多數健康長大的嬰兒,都經歷過全世界皆以自己為中心的階段。
有些在家中倍受疼愛的孩子,例如獨生子女或是家中的老么,這類型的孩子因為曾經經歷過持續被關注,他們的生命風格會逐漸往「他人本來就應該要主動關心我」或是「就算我不講他們也應該知道我需要什麼」這些類型發展。
因此當嬰兒逐漸成長為幼兒,有簡單的自理與表達能力時,家人的引導就非常重要。必須開始培養孩子的社群情懷,讓孩子對與他人互動產生興趣;並且了解他人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存在,自己的需求也不能只依賴他人來滿足,必須試著自己解決。
還沒有進入校園之前,家庭裡所有成員的注意力幾乎都是放在自己的身上,一但進入校園後就會發現自己不再是那特別的存在。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與自己一樣,認為大家的注意力都該放在自己身上;消極的孩子利用哭泣或是表現無能來得到老師的關懷,積極的孩子則是透過調皮搗蛋讓老師注意到自己。
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社群情懷能力很低。因此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當關注停止時他們就會開始感覺不安,並且試圖重新贏得大人的關注。
校園是幫助每個孩子社會化的訓練場所,除了學習知識以外,在校園當中更重要的是學習與他人合作,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培養孩子的社群情懷持續向上發展。
但大多數的教育與家庭環境提供的,都是權威式或者看似民主實際上也是專制的縱向關係教養法;例如表現良好可獲得獎賞,表現不好則會遭到處罰。
這樣的教養方式會使得孩子剛成形的生命風格越來越趨向於相信自己是無能力者,並且限制社群情懷的發展,甚至造成社群情懷發展停滯;孩子的性格會逐漸變成,必須得到他人的認同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生命風格一但定型之後,往後的人生除非得到專業的協助或自己意識到需要改變,否則一生都將遵循這樣的模式看待自己的人生。社群情懷是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但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沒有被適當的引導,造成了社群情懷沒有隨年齡增長一起發展。
雖然肉體已經是成年人,但在心智上還是停留在沒有自理能力嬰幼兒時期,必須仰賴他人才能存活;雖然有能力面對問題,但卻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勇氣;因為害怕自己的失敗會讓他人無法認同自己,於是變成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
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的人,因為社群情懷較低,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優先考慮到自己;他們只在乎結果是否為自己想要的,並且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社會不會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來關注,因此只在乎自己的人往往難以適應社會,嚴重者甚至會變成精神疾病。
擁有高度社群情懷的人,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就會比較輕微,甚至不會有這些問題;因為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共同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為出發點。
人類在剛出生時需要大人的哺育,孩提時期需要透過他人來學習生活自理技能,到成年後則必須開始工作賺錢養活自己或家庭。人的一生不論長短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因此培養社群情懷是人生必須持續學習的課題,那關係著自己能否獲得心靈的自由,以及肯定自己價值的自我認同。
社群情懷是能夠透過訓練變得更強大的,就好比筆者過去擔任健身教練時,我不會讓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重量訓練的學生,在第一堂課就直接扛著跟自己體重相當的槓鈴做深蹲。
他也許第一堂課連徒手做起立蹲下的動作都會無力起身,持續給予足夠刺激神經與肌肉的發展又不至於受傷的訓練下,他的身體結構會逐漸變得強壯,原本吃力的動作他就能夠輕鬆完成;甚至再持續訓練一段時間,他也可以做到扛著自己體重一到兩倍的重量做深蹲,與剛開始的瘦弱模樣判若兩人。
因此,培養自己的社群情懷與接受問題的勇氣並非要去越級打怪,那只會讓自己更容易放棄人生;可以透過生活中的小事情去練習,再小的事情慢慢累積都會變成巨大的能量。
筆者曾經行車在高速公路上時,感受到了自己的貢獻感。
一輛小客車在中間車道欲切到外側車道,我猜想對方也是準備要下交流道,當時因為是下班時間所以高速公路十分壅塞,越接近交流道就越是擠到水瀉不通。
小客車的右轉燈號已經閃了很久,但是外側車道的車輛沒有人願意減速讓道,這使得那輛小客車一直被迫前行,幾乎就快到槽化線了。我也是同樣開在最外側準備下交流道的車輛之一,我輕踩煞車減速並且擋下後方來車,好讓出足夠空間讓那輛即將壓到槽化線的小客車能夠切入。
當小客車順利切入並且開在我的正前方時,他對我閃了兩下雙黃燈表示感激。
說來有點害臊,其實我並不是特別為了讓道才減速的,而是當一個單親媽媽實在太辛苦了,所以我在回家的路上車子總是能開多慢就多慢,為的只是多爭取一秒自由時光;晚一秒看見家裡面的慘況。
他閃的那兩下雙黃燈讓我原本抑鬱的心情瞬間變好,直到回家看見兒子們廁所地板上的尿垢才停止(這不是重點lol)。
如同我並非刻意想幫助對方,也許對小客車駕駛人而言,超車或者變換車道時閃雙黃燈也只是他的一個習慣動作,但他不知道這個小動作就讓我心情好了很久。
讀到這裡的您是否發現了,即便只是一個無心的舉動,也是在培養自己的社群情懷。
搭乘大眾運輸時遵循先下後上的禮儀、上下車時向司機員說聲感謝您的駕駛、辛苦您了;協助後方年長者下車或是幫忙提行李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對於缺乏社群情懷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訓練。
與他人任何一次的互動,皆是一次次社群情懷的練習。
========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社會化不足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語言選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請益] 25up還像屁孩?如何變得更成熟? - 看板CATCH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不足定義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不足定義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Dcard - 「越來越社會化後,會發現沒有人有義務懂你」 年紀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Dcard - 「越來越社會化後,會發現沒有人有義務懂你」 年紀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問卦] 有沒有社會化不足的八卦? -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不足定義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不足定義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不足定義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討論] 社會化不足的標準? -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的人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不足意思-在PTT/Mobile01上智慧型手機整理開箱評比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不足意思-在PTT/Mobile01上智慧型手機整理開箱評比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狗狗也有社會化不足!?嚴重竟然會有精神疾病!?【3D毛孩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閒聊] 會討厭不太社會化的人嗎? mycarvios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社會化之分寸與必要? - 心情板 的評價
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語言選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odcast選物 no. 9】Unlocking Us|On Loneliness And Connection
🎙推薦節目名稱:
Unlocking Us|專門研究脆弱與羞恥的學者、講者、作者Brené Brown (布芮尼‧布朗) 在2020年新推出的podcast節目,每一集都讓我暫停重複暫停重複,節目長度一小時左右,每次聽完都像讀完一整本書那樣滿足。
🎙推薦本集:Dr. Vivek Murthy and Brene on Loneliness and Connection
嬰兒對關係依賴的需求,從來不害羞,受過社會化衝擊之後,才慢慢學著隱藏,學著寂寞。寂寞在人類行為演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是提供警訊,藉著提高生理壓力指數,提醒我們要回歸族群,增加生存機率,但現代生活就算孤立也不會失去維生所需,所以我們開始忽略寂寞的警訊,對此,這一集Unlocking Us節目訪問的對象Vivek Murthy表示,寂寞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其實比想像巨大許多。
Dr. Vivek Murthy曾經擔任過美國高級衛生官員,負責制定許多公共健康政策,接受標準醫學院訓練的他,後來逐漸意識到處方箋中有藥有治療,但最能療癒的是關係與連結,意識之於健康,不再只是神秘學範疇,科學也努力在 #愛 的領域中學著探索。
以下我試著分享四個節目重點,文長,希望你喜歡。
1.🚶🏻🚶🏻🚶🏻【到處寂寞的人 到處不寂寞的我】everywhere to be seen, and nowhere to be seen
醫學對主觀評量的事特別沒轍,例如疼痛,又或是寂寞。
抽血檢測後說你紅血球不足,就算你不認同,也還是貧血,但寂寞沒有儀器可以檢測(目前),只要你說 #我不寂寞 ,誰也無法反駁。
但寂寞確實過於普遍,已經有許多國家衛生機構表示,寂寞已構成流行病規模(epidemic),那麼為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自己也許孤獨,但不寂寞?Vivek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社會普遍看壞寂寞(stigma),把寂寞等同於失能失意(broken),於是我們對人不說自己寂寞,對自己,也不承認寂寞。
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對寂寞的既定印象(stereotype)太深,認為寂寞的人都獨自躲在角落,事實上,Vivek認為,寂寞也可能以憤世易怒展現,或是對特定行為或物質上癮,我們對於成癮的自己,都說是 #不負責任 ,但不會說是因為寂寞。
2. 👥 👤 👥【三種寂寞】3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
我有美滿的婚姻,我有愛我的家人,為何我有時還是覺得寂寞?
回答這個問題,Vivek在他的新書《Together》裡提到了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所需要的連結養分有三種層次,任一層次的滿足,並不能跨越填補彼此:
#intimate loneliness: 對找尋互相喜愛、互相信任的知己(confidant)或親密伴侶的渴望
#relational loneliness: 對找尋能夠支持與陪伴自己的友誼的渴望
#collective loneliness: 對找尋同一種信念、目標、興趣的群體的渴望
3. ⚠️【與自我失聯】connecting with ourselves
我們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或在活絡的社交圈裡頭,仍然可能覺得寂寞。
Vivek說,如果我們以外在條件定義自己(extrinsic source of validation),以物質、以名聲、以社會成就來衡量自我價值,這樣的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容易使盡力氣討好跟追求認同,不願顯現 #自認不會被接受 的自己,觀察視野因此內縮,時時刻刻在審查自己是否符合社會期待,無力去深刻理解他人,無暇去好奇想像另一個人,有限的同理讓我們無法建立真誠的關係,少了關係的滋養,我們容易墜入惡化的螺旋(downward spiral),更加無法喜歡自己,看不見內生的自我價值(intrinsic source of value)。
4.💀【寂寞有病】Relax, ok?
因為文明病去看了醫生,離開診間前醫師會貼心告誡:放輕鬆,壓力不要太大。
可惜那是結果,不是方法。這樣的溫暖提醒,跟「記得血壓不要太高喔」一樣讓人無法著力。
跟寂寞有關的生理症狀,一直是到近幾年才越來越受到醫界重視,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專門研究社交關係與公共衛生健康關聯性的美國心理學家Julianne Holt-Lunstad,她這幾年的幾篇學術研究,總結了寂寞的破壞力,長期的寂寞,對壽命的影響相當於一天抽15根菸,其他寂寞會造成的身體疾病,包含了:失眠、免疫失調、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失智、憂鬱症、焦慮、衝動行為。
因為意識到寂寞對公衛的殺傷力,英國在2018年設立了寂寞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期望減低日益嚴重的社會集體寂寞。
整集節目除了以上四點,其實還有不少豐富的對話,如果你想多了解,歡迎私訊報名這集podcast的英文學習討論會,或是到語言選物IG上去學個三句英文也可以。
連結在這 👉🏼 https://reurl.cc/r88ZOb
#語言選物 #podcast選物 #學英文 #podcast #寂寞 #孤單 #brenebrown
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陪我回娘家是委屈,我不愛吃你家的東西,就是看不起?」
「你去問問有哪個媳婦這麼常回娘家?」
「不然換你去工作啊!我待在家。」
「老人家說是要幫忙顧孫,結果都是帶出門炫耀。老人家也不覺得汽車座椅重要……」
「他爸媽怎麼能夠趁我們出國時,自己跑來我家,打開我房間,甚至是衣櫥,還說是『幫我整理』?」
「婆婆稱讚我先生的弟媳,過年都會給她老人家包紅包就算了,還問我:『你公司年終應該也發很多吧?』你說我婆婆是不是在暗示什麼?」
取自《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
各位朋友,早安:
即使是現代社會,在家庭裡光怪陸離的事,還是常發生,只是不一定浮上檯面。所以知道的人不一定多,但寫出來,多少能同理到一些朋友的心。
我很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把伴侶與婆媳,還有原生家庭都寫得清楚。又專業、又接地氣,我相當佩服。
很多人因為覺察不夠,或者喜歡用便宜的方式推卸責任,自己說的話、做的事,輕易就會否認。這時溝通難以產生效果,非要搞得劍拔弩張,對方才願意認真對待。
作者盡可能用很短的篇幅,列點抓出重要概念,幫助我們閱讀。然而,我們都明白,遇到那種把人當假想敵的,喜歡到處挑撥,或者惟恐天下不亂的,早點保持物理距離早解脫。
祝願您,能體會到,會懷疑自己很正常,不一定是自己不好才會這樣!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811987132150902/
……………………………………………………………..
【文/ 陳彥琪】
#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小孩不要一直抱,會寵成習慣。」「糖果吃一點,又不會怎樣。長高又不差那幾公分……」作為媽媽,很習慣收到這樣的回應,不管是來自於公婆,又或是娘家長輩的指教與意見。
好像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學都不會有最好的一天。有時搬出專家、醫師當黑臉,結果竟連專家、醫生也被長輩否決掉,甚至最後放大絕:「我以前也是這樣養你的,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
面對被否定的意見,總是令媽媽們感到十分氣餒,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真的不會帶孩子」?其實不是的,育兒的年代不同了,育兒的方法跟派別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然而,要不同世代的照顧者彼此互相「說服」,往往勸說不成,反成衝突。也許我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而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自在。
1.溫柔、堅定地收下好意:
教養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題。有時不是我的育兒方式不好,而是長輩也有需要展現自己的能力,或是單純也想表達對孩子的愛。肯定對方的善意,不見得非得否定對方,反而較能保持「禮貌而不失尷尬」的距離。
別讓雙方都陷入「較勁」與過度干涉的關係中,也能讓媽媽自己保有育兒決定的自由空間。
2.彈性地看待孩子適應:
一致的教養固然很好,但是有時面對不同照顧者的接觸,也是我們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不同教養,或是差異對待的好機會。
比起父母向長輩的直接衝撞與反抗,教會孩子如何拒絕、選擇所要,以及區辨什麼對自己是好、是壞,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能力。
…………
#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不論是選擇了成為全職媽媽,又或者一腳踩進了職業婦女之路,作為母親,好像都會陷入自我追求與孩子照顧的拉扯中。
許多選擇了職業婦女的媽媽們,在兼顧工作之餘,還得一邊擔心孩子沒有母奶哺餵就抵抗力差,又或者乳頭混淆就不肯讓自己親餵了,而難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越漸疏遠。
有時候最直接的打擊,就是來自於社會期待中,那種「自私」、「不負責任」與「不稱職」的母親評價,字字都像把利刃,傷了職業媽媽的心,也讓媽媽們抱著罪惡感,在工作與育兒中蠟燭兩頭燒而耗竭燃盡。
即便作為心理師,我能夠彈性選擇工作時段,但有的時候回到家,看見孩子著急地跑過來抱緊自己,說著:「媽媽都在家工作就好了呀!」「媽媽,我賺錢,你就不用出門工作啦!」的撒嬌話語,還有「媽媽,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會想我嗎?」的問句,才令人驚覺,原來不需要外界的評價,光是孩子努力地讓自己表現懂事,來理解與接納媽媽去上班這件事,就足以讓媽媽揪心不已。
那麼,當我選擇了工作與育兒並進,該如何消化自己對孩子的歉疚,並能有所平衡兼顧呢?
1.相信相處的品質,遠比時間的長短重要:
只要品質夠好的相處,孩子仍能與我們有正面依附的關係。
很多媽媽會擔憂作為「假日父母」,會與孩子不親,或是被「無法親餵」給綑綁,擔憂自己與孩子的接觸不足,無法給予足夠安全感。但其實全神貫注地擁抱孩子,給予瓶餵,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必然勝過親餵,卻總滑著手機、與孩子沒有目光接觸的母親;因此,好好把握每次與孩子的相處,孩子仍能從與父母相處的精緻時光中感受到愛,以及無可取代的情感聯繫。
2.重新定義「兼顧」,重點在找到自我價值:
別陷入兩邊都要一百分的迷思,請記得:工作跟育兒本身,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用兩邊都得做好來為難自己。
我是否能從我的選擇中,肯定個人的成就,或是見證了絕對不能錯過的孩子成長?其他的,能願意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試著經常鼓勵自己,才是找到平衡的關鍵。
.
以上文字取自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865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Dcard - 「越來越社會化後,會發現沒有人有義務懂你」 年紀 ... 的推薦與評價
越來越社會化後,會發現沒有人有義務懂你」 年紀越大發現朋友越來越少 (#東編) --------------------------------------------- 1/11 Dcard 線上直播 ... ... <看更多>
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Dcard - 「越來越社會化後,會發現沒有人有義務懂你」 年紀 ... 的推薦與評價
越來越社會化後,會發現沒有人有義務懂你」 年紀越大發現朋友越來越少 (#東編) --------------------------------------------- 1/11 Dcard 線上直播 ... ... <看更多>
社會化不足定義 在 [請益] 25up還像屁孩?如何變得更成熟? - 看板CATCH 的推薦與評價
問題類型:(其他)
如何讓自己更成熟?能更融入社會?
自己個性:
衝動、正義感、孩子氣、直腦筋有時不懂變通、易緊張
1.問題背景:
父母掌控慾非常強、學生時代爸媽保護得太過頭,
大學沒打過工(我承認自己是媽寶...掩面)、
導致畢業後嚴重無法適應社會,也招來很多歧視的眼光,非常痛苦
2.目前狀況:
因為年齡不小了(27),
能力與想法卻沒有跟隨生理年齡成長。
不論是說話技巧、情緒控制、觀點跟大學生沒兩樣,
常常被朋友訕笑幼稚、不成熟,雖然是玩笑話聽了還是會往心裡去R
在工作表現上穩定度不高,表現極端,不是大好就是大爛,
給人的印象就是:專業領域上很有才氣、但無法和他人配合、責任感稍弱
曾被主管反映過我聽不懂他的話、粗心、難溝通,
除非一針見血,很多時候真的聽不出話語背後的含義以及意圖。
一連串的挫折使我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
3.我的疑問:
希望板上大大能幫忙戳破盲點,提供改進的書籍或方法,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161.2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CH/M.1539190377.A.E1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