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告🇹🇼🇭🇰】「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會議
據近年學界所悉,廣東的說唱傳統最遲在17世紀衍生了出版事業,「粵語」由口述傳統演化為書寫傳統。作為起源自南中國的重要語言,21世紀以粵語為母語者在全球約有一億二千萬人。不論是歷史學者慣見的包括畫報、粵謳、粵劇、粵語小說、教科書、翻譯文本(如1862年丕思業(Charles F. Preston,?–?)粵譯的福音書),還是近年社會關心的粵語歌詞、詩、散文、小說等等,都可以看到粵語書寫傳統延綿不絕的生命力。在2010年代,由於香港社會環境與市民身份認同的變化,社會漸次浮現「粵語文學」的概念,但我們對它的敘述卻正面對種種艱難。「香港文學」看似尚未決定收編、串連抑或拒斥「粵語文學」,而自「粵語文學」的概念成為香港的社會議題以來,「粵語文學」、「香港文學」的定義、由來與其知識系統的建置,均不斷形成各式論戰。
無庸諱言,「粵語文學」概念成為潮流與2010年代以來香港的「本土化」思考有密切關係,但早見於17世紀的「粵語書寫」卻反映「粵語文學」有其非政治化的由來。究竟今天香港的「粵語文學」是對嶺南「粵語書寫」的傳承、20世紀中末葉以來「香港文學」建構出來的分枝、抑或是2010年代創作者想像與努力的成果?是次研討會旨於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邀請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
會議日期及時間:2021年10月1日(五)19:00–21:00
會議地點:網上視訊進行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公眾名額:250人
公眾報名網址:一律採線上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QxGGFt53AsYDXAm04YWQiSQHy8Yr_d5lzBB08Png9TTSDfQ/viewform
(QR Code of Google Form)
公眾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21年10月1日(五)17:00止。
洽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發表人:
李薇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
邢影,《伊索傳·驢仔》譯者
洛琳,文學評論人
梁柏堅,填詞人
鄧小樺,香港文學生活館
關煜星,《迴響》
(按筆劃排序)
主持人:
孔德維,臺港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
社會建構論環境議題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隨著近年香港「守護廣東話」的聲浪愈來愈高,社會亦浮現「粵語文學」之概念。到底什麼為之「粵語文學」?以母語書寫又有什麼文化和時代意義?
/
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 or Imagination? Cantonese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據近年學界所悉,廣東的說唱傳統最遲在17世紀衍生了出版事業,「粵語」由口述傳統演化為書寫傳統。作為起源自南中國的重要語言,21世紀以粵語為母語者在全球約有一億二千萬人。不論是歷史學者慣見的包括畫報、粵謳、粵劇、粵語小說、教科書、翻譯文本(如1862年丕思業(Charles F. Preston,?–?)粵譯的福音書),還是近年社會關心的粵語歌詞、詩、散文、小說等等,都可以看到粵語書寫傳統延綿不絕的生命力。在2010年代,由於香港社會環境與市民身份認同的變化,社會漸次浮現「粵語文學」的概念,但我們對它的敘述卻正面對種種艱難。「香港文學」看似尚未決定收編、串連抑或拒斥「粵語文學」,而自「粵語文學」的概念成為香港的社會議題以來,「粵語文學」、「香港文學」的定義、由來與其知識系統的建置,均不斷形成各式論戰。
無庸諱言,「粵語文學」概念成為潮流與2010年代以來香港的「本土化」思考有密切關係,但早見於17世紀的「粵語書寫」卻反映「粵語文學」有其非政治化的由來。究竟今天香港的「粵語文學」是對嶺南「粵語書寫」的傳承、20世紀中末葉以來「香港文學」建構出來的分枝、抑或是2010年代創作者想像與努力的成果?是次研討會旨於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邀請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
日期及時間:2021年10月1日(五)19:00–21:00
地點:網上視訊進行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島聚讀書會 一八四一書店
公眾名額:250人
公眾報名網址:一律採線上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QxGGFt53AsYDXAm04YWQiSQHy8Yr_d5lzBB08Png9TTSDfQ/viewform
(QR Code of Google Form)
公眾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21年10月1日(五)17:00止。
洽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發表人:
李薇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
邢影,《伊索傳·驢仔》譯者
洛琳,文學評論人
梁柏堅,填詞人
鄧小樺,香港文學生活館
關煜星,《迴響》
(按筆劃排序)
主持人:
孔德維,臺港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社會建構論環境議題 在 蔣月惠縣議員服務專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10年9月25日太平里迫遷議題
https://www.facebook.com/1415047975474831/videos/917874195604873/
110年8月21日星期六下午3點至3點半在仁愛國小正門口對面蓋地下停車場入口處開直播,關心太平里公園預定地,原住戶124戶未來即將被拆除,活的驚心膽跳,持續關注中第13次開直播
https://fb.watch/7xp7uWihCc/
110年5月8日太平里124戶未來即將被拆除
文化之旅開直播第12次
開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1415047975474831/videos/210800960595594/
相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241193832597761&id=100001215589335
蔣月惠質詢:空間就是權力:都市推土機,推倒的不只有家園摘自出版社:心靈工坊作者:畢恆達
蔣月惠質詢:太平里124戶.凌雲里179戶.擬收回公有地. 麟洛公園土地可變更健康產業.太平里公園用地可依據區域計畫法第 15-1 條為開發利用依各該區域計畫之規定.都市計畫法 第 26 條 都市計畫參考人民建議作必要之 變更縣政府可以為財團努力不放棄 .是否也可以為弱勢百姓 努力不懈?變更社會住宅用地.優先放售給原住戶.避免迫遷.避免屏東人口減少?
蔣月惠質詢:民進黨自認最民主最顧人民主權的國家 和地方政府 確連從38年就生活在地的聲音都聽不見(迫遷太平里124戶沒地方住)
蔣月惠質詢人民捐地與徵收農地24.1公頃麟洛公園. 政府變更地目為健康產業園區.賣給義大 開發蓋醫院. 這張義大醫院的建構圖.圈起來部分要做醫療超商? 申購地價1坪6.1萬元共26.7億元?南二高橋下這樣的地價太便宜了.109年10月付7億頭期款. 共分幾期?期限到什麼時候?會計科目歸屬哪個單位?歷任縣長頭一遭將人民公共運動的土地賣給私有財團
109/6/9日蔣月惠上午9點縣長總質詢:民進黨自豪重視人權和百姓 屏東人生活一輩子的地卻做聚寶盆在用(迫遷凌雲里179戶無家可歸)
109/6/9日蔣月惠上午9點縣長總質詢:屏東市雲鵬段989地號規劃 屏東縣運動休閒園區
蔣月惠質詢:屏工體育館前亦有10米寬逃生出入口.7月1日法院要強制拆除建國自助餐民宅154坪.讓人無處去.縣府應納入年度廢除徵收建國自助餐私有土地270坪的通盤檢討?
蔣月惠整理:都市更新被迫遷居民.心理受到的傷害像是失去一個最親密的家人一樣.住宅不只是一個空空的殼子搬家也不是將物品從一個盒子放到另一個盒子裡每個人需要一個熟悉生活地點能遮風避雨每天醒來看到熟悉空間繼續做昨日所未完成的事有一個 緊密的社會支持一個熟悉的散步與購物的路線這些熟悉連續的生活空間讓人的生命可以繼續向前.因此安置計畫必考量居民可以繼續維持生計小孩可以到同一個學校上學和熟識同學玩耍熟識的鄰居互相安慰保有生活的連續性這關係著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對於處在經濟、年齡與行動能力弱勢的人更是如此
(圖5 ) 推土機進入前的最後一 夜,火光四起。(謝曉龍攝 )(圖片掃描自《空間就是權力》書籍文本)
蔣月惠整理:回顧都市計畫史.使用疾病的隱喻.衛生論述.經常可見.事實隱藏在這種環境疾病或衛生論述的背後實則是一種社會衛生的論述它反映了對於社會失序的恐懼. 然後利用都市更新的方式來驅逐所謂非我族類的移民或少數族裔.其實貧民窟並不如想像中的失序.道德瓦解.行為偏差.它只是呈現不一樣生活方式.如果不處理經濟.階級問題.僅是建築環境的更新.也無法改善他們的生活處境
(圖6) (圖片掃描自《空間就是權力》書籍文本)
蔣月惠整理:開闢公園供市民使用.舊生活和新公園一定是互斥?誰在當中獲利最多?是否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空間成為一種控制的手段.藉清除破舊聚落.改建公園.周圍土地增值.房價房租上漲.龐大地產財富悄悄流向城市富有一方.搬走貧窮老弱居民面臨就業機會失落.鄰里關係瓦解. 試問.我們要的是一個驅趕窮人與老人的城市.還是一個不同族群共處.相互學習與尊重的場所?拆遷政府行動很少關心居民受到的衝擊.沒有從拆遷事件中得到教訓學習.城市如何能夠快樂?
(圖7)吳金傭攝 (圖片掃描自《空間就是權力》書籍文本)
社會建構論環境議題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嚴肅的議題。
近年來啊,每當有重大的社會案件發生的時候,像是公眾場所的隨機殺人事件,或者是前一陣子台鐵襲警案…這些部分。
我發現有很多民眾在看完這些新聞之後,常常會有一些感嘆跟疑惑;就像是喔「怎麼會有人這麼冷血?」、或者是「怎麼會有人這麼瘋狂,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
但我想邀請大家想一想,當我們感嘆完「瘋子越來越多」、「社會真的好亂」這樣的想法之後;這種讓大眾感覺到害怕的事情,就會自動停止、不再發生了嗎?事實證明,並不會啊!
這些可怕的事情還是重複的在發生,所以現在重點來了,我們明明知道這種不可預測的事情,還是會存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會有它發生的風險,難道我們就只能夠隨它去,坐以待斃嗎?
還是我們可以想一想,就算這樣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事先的預測,但我們還是更積極的去面對;也就是在發生這些慘案之前,起碼能夠辨識出這樣的人,事前做一些預防、保護好自己,才是讓自己好好過人生,更務實的方法。
我一直相信,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善良的;因此當一個人會走到某個極端,或者是會做出那些太荒謬、讓人覺得難以想像的行為,他一定有他背後形成的背景跟脈絡,和那一個人不得不的苦衷。
不過我今天不是要做任何的個案討論,我真正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些殘忍行為的背後,那個讓人「泯滅人性」的源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更簡單的說,也就是一個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到底是怎麼樣擺脫社會的常規,和基本教育的自我約束,去做出那些有害他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
在解開這個謎底之前,我來說個歷史事件,你可能就會有感受。
我們都知道喔,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納粹的領袖希特勒,他是一個打著「種族主義」的旗號,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屠殺的獨裁者。
在希特勒和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底下,當年的納粹政權,屠殺了至少550萬的猶太人;甚至於還有更多的身心障礙,和被他們視為劣等,或者是不受歡迎的少數族裔,都遭到納粹政權的毒手。
然而在希特勒徹底執行種族主義之前,這些猶太人和身心障礙者,本來就是住在德國的境內啊。
也就是說,在希特勒宣布進行種族淨化政策的同時,那些準備去抓人、殺人的德國軍官,和跟那些即將要被滅族的猶太人。
他們原本可能是鄰居,但是在希特勒的政令一宣布之後,這些軍官就翻臉無情的對鄰居動手。
即使這些猶太人曾經跟德國的軍官的孩子一起上學、一起成長,各自成家之後,兩家的家人還一起玩耍;但是這些德國軍官,還是可以說殺就殺,毫不留情。
那麼當你聽到這裡,你是不是很好奇,到底這些德國軍官,是怎麼樣一夕之間,變成了冷血的殺人魔,能夠對於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痛下殺手?
事實上呢,這些人並不是人格分裂,而是希特勒的政權,對於這些有惻隱之心的人、這些軍官進行了洗腦;給他們一個殺人的理由,讓他們感覺到殺人並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只是負責執行。
甚至於是為整個日耳曼民族的光榮來服務,讓這些軍官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不需要有罪惡感;而這樣的一個思想洗腦,就叫做「道德鬆綁」。
更直白的說,任何普通的正常人,只要被「道德鬆綁」的觀念侵蝕,就會變成泯滅人性的罪犯。
那麼,回到你我的日常生活裡,到底我們要怎麼樣去辨識出,有人正在進行「道德鬆綁」的過程,讓我們可以事先遠離危險呢?
其實這並不困難,因為這個過程,通常會有四個認知上面的特徵,在我說完之後,你也可以很容易的就能夠辨識出來。
這些隱藏著「道德鬆綁」的第一步,就是「把傷害的行為,重新定義成榮譽的行為」。
打個比方來說喔,假設有一個天性單純的孩子,偏偏遇上一個情緒管控有問題的長輩,這是他的主要照顧者。
於是這種壞掉的大人,在管教小孩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我會打你是在教你,要你學會看別人的臉色,將來長大之後才會得人疼啊!」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對不對?
於是呢,這個大人在合理化的過程當中,他就降低了對小朋友拳打腳踢的罪惡感,讓家暴事件不斷的上演。
這個大人把在本質上面,在身體跟精神的傷害,包裝成三個最可怕的字,叫「為你好」!
而第二步讓人道德鬆綁的階段,那就是「藉由分散或者是推卸個人的責任,用來逃避自我的譴責」。
這就像是喔,你在職場上遇到沒肩膀的主管,在你被奧客申訴的時候,不但沒有幫你伸張立場、討回公道;反而是向上級呈報,讓公司誤會你專業不足、服務不周,害你被資遣。
而且呢,還理直氣壯的跟你說:「這只是人力資源部門的決定,我只是負責通知你,有問題你去找人資部。」這樣的話你聽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果正在看視頻的你,就有這樣的主管,我勸你還是早一點幫自己找後路,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喔!
然而這個現象,其實不只是主管的問題,其實這裡它顯現出,這整個團體的集體卸責、集體去逃避每個人應該要有的擔當跟責任。
接下來的第三個步驟,就是喔「合理化自己對於對方造成的傷害,忽略所有的負面後果」。
這就例如喔,在一段疏離的親子關係裡,日子過得很混亂的大人,根本不會照顧自己的下一代;更別說是好好回應孩子對於愛的需求。
於是呢,給孩子的照應,經常是放任不理、忽略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從小就恐懼跟外界接觸,不懂得一些必要的人際技巧。
而大人卻還自以為是的說:「我把你生下來,我的責任就是給你吃、給你住,讓你讀書;其他的事情都要你自己要負責,等你成年之後,這就不會是我的事了。」
其實喔,傷害在本質上都是有脈絡、一環扣一環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成人階段的適應不良,往往可以在成長的階段裡,找到線索跟源頭,今天的加害人,通常是過去的受害者。
長期被忽略的孩子,日後往往會成為忽略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呢,他們會合理化的說:「啊我當初也是這樣長大的啊!」
最後一步那就是「重新建構對受害者的認知,把他們的所受當作是活該。」
這就像是一些恐怖情人,在施加暴力之後,往往會說:「我這樣子其實都是你害的,一切都是你自找的,活該!」
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受害者,就像當年納粹把許多的社會問題,都推給猶太人是一樣的。
當我們放眼今日,你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政治人物,很多時候也用這樣的手法,那其實跟當年的納粹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啊!
要是你對於我剛剛講的這些句型並不陌生,我會很建議你,早點看清楚你所處的環境,或者是你眼前的人,敬鬼神而遠之吧!
還記得希特勒是怎麼說服德國軍官的故事嗎?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會因為「道德鬆綁」的過程,解除對於任何破壞行為,或者是邪惡行為的道德底限,去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
只要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的暴行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說詞。
然而我相信喔,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但不能否認的就是,仍然會有一部分的人,或者是某些團體,會用道德鬆綁的過程,合理化自己給他人的傷害,甚至於會鼓吹他人一起進行集體的霸凌。
面對這種狀況,你就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否則喔,就像是一個光著身體上戰場的小兵,在短兵相接的時候,大聲呼喊說:「我很善良,不要殺我。」這是有沒用的啊、而且是非常、非常荒謬的,不是嗎?
談到這裡,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它會讓你學會怎麼樣面對這些有害的關係的時候,不只是被動的承受,你更可以主動的取捨、積極的調整你和他人的距離;更進一步的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的具體作法。
然而,如果你生命當中的相遇,並沒有這麼極端的話,那麼【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也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跟人進行「建設性的衝突」,去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讓別人輕易的剝削、或者是勒索你,讓你的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但無論如何,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他人跟環境,但是可以讓自己更有力量!
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永遠是我們自己每個人的責任。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所提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我很期待你能夠參與並且加入。
我相信綜觀我們的人生,你難免就會遇到一些罔顧你的權利、忽略你的需求,甚至於把侵犯你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人。
當面對這樣的人,他可能是你在工作職場上遇到的人、他更可能是你親近的家人;你該怎麼辦?
所以呢,【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並不是要讓你決絕的去切斷這些關係;而是知道怎麼樣把那些對自己有害的信念。
或者是讓自己放不下的一些需求,甚至於能夠拉出一個不管是心理還是物理的距離,讓你能夠一步一步的保護自己之餘,長出自己的力量。
我常常說:「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那麼當你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你才能夠把你的心力,留給那些「對的人」。
【人際斷捨離】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BROQqYqAgQ/hqdefault.jpg)
社會建構論環境議題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解嚴世代 民主深化】
解嚴世代 民主深化|時代力量 林于凱(高雄市三民區市議員參選人)
31 年前的今天,也就是 1987 年 7 月 15 日,台灣宣布解嚴。生於解嚴世代的我們,將成為社會的中堅,與台灣一同探索民主深化的進路。
台灣戒嚴史上第一次的街頭示威「橋頭事件」,異議人士從橋頭轉往鳳山,最後匯集在高雄車站前廣場;高雄車站作為高雄民主的濫觴,也成為去年解嚴 30 週年我們街頭宣講的位址,一方面回顧歷史、同時也展望未來。
隨著黨禁報禁的解除、社會運動的發展,台灣人漸漸有了發聲的自由,即便解嚴,但台灣並沒辦法一下子就走出戒嚴與白色恐怖的陰影,所以在解嚴世代成長的我們,還是常常被長輩告誡不要碰政治。
直到參與環境保護運動後,我才了解,我們必須主動關心社會議題,否則等到事情千瘡百孔時,就難以挽救了。
在新的時代,需要的是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政治。許多人原本以為,投票給好的政治人物就會有好的社會,然而信任卻往往遭到背叛,造成對政治更加冷感。但是,當我們把民主簡化為投票這件事的時候,就得承擔被選後不理的風險。
除了投票之外,還能做什麼?當今政府在擬定許多決策時,人民往往事後才知道,資料也常常難以查詢,使得政策的形成缺乏政府與人民共同形塑未來願景的過程。
我認為,無論政黨政治型態為何,政治場域中必須永遠保持人民參與的空間,而我們唯有持續關心自己的土地與社會、關注選區的民意代表的作為,才能真正找回人民作主的民主真諦。
解嚴世代成長的我們,即將成為台灣多元政治參與的平台,我們將一同建構出資訊更透明、人民能參與的政治環境。鄭南榕說:「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台灣值得我們所有的公民一同努力、讓國家變得更好。
【公民參政 · 與凱同行】
高雄市議員參選人(三民區)林于凱
小額捐款 | http://npptw.org/4QxP0F
物資募集 | http://npptw.org/5VTtVe
志工招募 | http://npptw.org/kV2X7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b0C80JZeoQ/hqdefault.jpg)
社會建構論環境議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林辰勳 – 藝術創作展
專訪: 林辰勳
以土展現作品生命力,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最初以空間維度為探討、社會性別為議題,形塑人體與動物的個體交融,對觀者提問。近期以哲學思考為切入點,回歸自然與身體風景作為探討主題。
濃眉大眼、帶有新世代叛逆氣息的創作者林辰勳,說到自己走入藝術創作,沒有戲劇性的故事或轉捩點,源自國中時期對於學科課業不上手,因此進入復興商工美術科就讀,在接受基本繪畫訓練的過程漸漸產生興趣。2011年進入台藝大雕塑系。
▶經驗的傳承◀
林辰勳的作品以「土」為主要創作媒材,他認為土能展現作品特有的生命力,展場作品則使用土翻為FRP或銅的材質作表現。在他作品中常見人體和動物特徵,這些部位有時相互結合、或是個體帶有多種性徵,作品色澤晦暗而風格寫實。林辰勳談到自己的父親,是一位以多媒材創作藝術家。他自幼看到父親創作,這樣的過程與時間累積了自身的審美經驗,創作多少有些受到父親的感染,融合生活感知,體現對於藝術與自身探討的追求表現。
▶空間解構與置換◀
首次面對創作時,林辰勳感到毫無頭緒,身為一位立體媒材的創作者,他決定嘗試以空間為探討方向、以及人類對於窺視的慾望本能為出發點,闡述手法以理性的科學論點去闡述維度空間,將人體拆解、重新建構,觀者透過新組合的樣貌,窺探作品內部,成為一種新的視角《型釋系列》作品。而這樣使成品「內部外顯」的手法,也是貫穿這幾年作品脈絡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切入社會&性別議題◀
在《型釋系列》作品發表後,林辰勳發現以建解構空間為理念,使觀者與作品難以產生共鳴。於是他將空間的探討,轉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以人體與動物為要素、展現赤裸軀體或動物樣貌,以及主流審美所謂的「不完美狀態」他表示這些特點的存在,彰顯出其它完美的部分。這個階段,作品帶點諷刺調性的視覺刺激,林辰勳試圖反問觀者,如何反思人與動物的主客體關係?這些在作品中無聲的提問,推翻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例如:男女性別二分法的存在為何是主流?此系列當中具有意題性的作品《騸》與《犬孺》,由澳洲的白兔美術館(White Rabbit Gallery)所典藏。
▶自我探索的回歸◀
以社會與性別議題為主軸的創作,衍生出後來林辰勳對於人與本我之間的探討、存在主義的理論應用。在後來他認為這樣浩瀚的學術範疇、理論無止盡的辯證沒有對錯,也沒有結果,如同藝術一般重要的是釐清過程,作用為刺激觀者與雙方跳脫思維、催化議題發生。沒有終點的學術理論,使林辰勳再次思考創作心路歷程,如同自我探索的進行式,他反思自己對於負面、悲沉議題的興趣與常態表現,以及自己在與人對話時不自覺地觀察、產生的異想小劇場,將這些覺察回歸到的自我狀態,將對外的問號引導回本身,他認為唯有充分探討自我,紛雜的思緒終能歸為平靜,進而展現真實的自我。
▶回歸故居◀
在台藝大就讀研究所階段,林辰勳搬離宿舍、離開學校共同使用的工作室,回到瑞芳故居,諾大的空間獨身一人創作與居住。脫離群體、環境的變動,讓他隔離外在,更能沉澱自我。兒時全家常前往瑞芳山區,在周末走入自然當中,對居於城市的人們而言,嚮往自然成為一種本能的驅使。然而身處自然環境的人類還是穿著衣物,在平日返還城市,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都是林辰勳藉在觀察自我與他人之後,將自己對於自然界的依戀結合這樣的狀態,轉換為創作,新系列作品以解構後的軀體片段結合自然風景,貫穿創作脈絡、回歸自身的探索。
▶創作意義與目標◀
對他來說現階段的創作為自我探索的脈絡,旅程走到此站停留於自身的回歸與思考。談到藝術呈現的方式,他認為無論是自然環境、宇宙空間、宗教與各行各業當中,人們生活的不斷進行就是一種創作,在他的認知當中藝術其實沒有距離。將生命中片刻的時光,透過藝術創作來探討追尋、細思品嘗,將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體悟化為作品,進而與觀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與對話。
林辰勳-回歸自身為探討主題,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簡歷:
學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研究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獲獎 :
2017 106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金牌獎
2016 第28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6 105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 銀牌獎
2016 第79屆台陽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新北市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第27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5年前因篇幅省略)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RTK6nWY3n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