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溝通限制
「要不是因為你……」
「看你害我做了什麼事……」
「都是你逼我的……」
從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到職場生活,
我們的每一個互動、每一段溝通都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
這些心理遊戲可能是無意識的心理過程,
為了隱藏我們的真實恐懼、
為了避免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
為了獲得更多的安撫與關懷……
我們受到兒時父母訓誡的聲音操控、
被隱藏在內心的兒童自我所引誘,
我們被隱藏的心理遊戲掌控,想要逃離卻又不斷的落入輪迴當中。
然而,只有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溝通模式,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結局。
拆解日常溝通模式,解開生活中的隱藏訊息、人際溝通間的心理遊戲
解析你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狀態,
從模糊、容易誤解的「交錯溝通」,轉化為一致且有效的「對應式溝通」
我們的每一段溝通,都是三個自我型態的交互作用:
►「父母自我狀態」:腦海中的父母形象,代表命令、控制、批評、撫育、關愛。
►「成人自我狀態」:代表組織、客觀、理性。
►「兒童自我狀態」:我們早年固著的兒童形象,代表自然、快樂、衝動。
當我們用對應的自我狀態溝通才能順暢無礙。然而,如果是交錯的溝通狀態,便會產生衝突與誤解:
案例1:「也許,我們應該找出你最近開始酗酒的原因。」
→「的確應該談談,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總是批評我,跟我爸一樣!」(「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案例2:「你知道我的襯衫袖扣在哪裡嗎?」
→「袖扣在桌子上。」(「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什麼事情都要怪我。」(「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解開你遭遇的各種「心理遊戲」,拒絕成為他人遊戲中的「既定角色」。
.
自我狀態(Ego-State):思想、感受以及行為同時運作的一連串狀態
伯恩將自我狀態描述為一種思想、感受以及行為同時運作的一連串狀態。現在我們也可以將它們理解為大腦特定神經網絡的表現形式。得益於腦成像技術發展,我們可以真實呈現神經網絡的活動。
伯恩將早年形成的神經網絡稱為「兒童自我狀態」。一旦活化這種神經網絡系統,我們的言行就會像兒童時期的自己一樣。
隨著成長,我們將養育者的思想、感受以及行為潛移內化,這種內化的產物所對應的神經網絡便是伯恩所說的「父母自我狀態」。當我們處於父母自我狀態之中時,我們就會像父母親或者承擔父母角色的其他人那樣思想、感受和行為。
用超過一種非感性方式處理當下事宜的是「成人自我狀態」,我們在成人自我狀態之中客觀評估現實、基於事實做決定、同時確保兒童自我狀態或者父母自我狀態的情緒或觀念不會汙染這個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狀態是真實可見的,而不是像精神分析中自我、本我和超我那樣的理論假設。我們還應該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擁有這三種自我狀態,並且會根據不同的場合活化相應的自我狀態。因此,成人自我狀態是一種或一組自我狀態,而不是指一個長大成年的人。
自我狀態一經識別,我們就很容易再次識別它,而且我們可以用這個概念來描述發生在個人內部或者不同人之間自我狀態的溝通。
每一次溝通都包含兩個部分:刺激和反應。單一溝通往往是一連串溝通中的一部分。分析該溝通串可以讓我們觀察有效溝通與非有效溝通,並且更詳細的考察人們如何獲得安撫、如何度過時間,以及如何與其他人發生連結。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我喜歡溝通交流分析的概念,我有時候會內省:我現在所說的這句話,是出自我的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還是兒童自我狀態?
我常提到的「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三角形,就是延伸自本書作者艾瑞克.伯恩的理論。不過,因為我的所學,跟溝通交流分析有段距離,所以我在晚上直播的時候,也許沒那麼專業。
但我可以找幾個心理遊戲,用我的理解來試試看,也許很好玩也說不定。
祝願您,能帶著覺察溝通,並且自發性地親密!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XMEN330 身心靈學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什慶是出神狀態? 出神狀態指的是意識的一種轉換,在這狀態之中時,人既沒有完全清醒,也沒有完全腫著。本質上,出神狀態就是在意識和潛竟識世界之間遊走。出神狀態有時被稱為 「發呆」,「跟精靈在一起,甚平是「做白日夢」。 意識改變狀態的五個層次 你可能會想,我需要進到多深入的出神狀態來進行內在工...
「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社會學小辭典】角色衝突 你知道自己一天扮演了多少個社會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社會角色理論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社會角色理論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 ... 的評價
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22 恭喜 吳曉萍和Jo Wfa抽中書。請私訊收件人姓名、地址、手機,由出版社協助寄出。謝謝。
🤤【抽書活動】--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小樹文化
。
推銷員說:「這個最高級,但是你買不起。」
你:「給我包起來!」
很熟悉的對話嗎?
。
在伯恩的理論裡,這是一種心理遊戲。
表面上有一種溝通,但是還有另一層隱藏的溝通。結果你被激了,衝動買了,一時忘了之後的分期付款經濟壓力。
無論是你或推銷員,所有人日常都在進行心理遊戲,有的有意識地,多數人則是無意識的,彷彿有一套寫好的程式或腳本,自動化的交流著。
不用講那麼術語,心理遊戲就是「人際社交」,但僅是其中一部分,其他還有情境、腳本、角色…而伯恩把它們分析出來,套以數學方程式的比喻說明人們是怎麼互動的。
伯恩最廣為人們熟知的自我狀態分為三種:P父母我、C兒童我及A成人我,各有特性,維持個人的健康平衡。參照下列圖片,雙方狀態的溝通分析,會出現好多種交流及不同層級。(但如果數學不會就是不會,會看得霧煞煞)
。
那麼,最原先的信念,人類為什麼要這樣溝通?為什麼不直來直往就好?
本來確實是可以的,在兒童期幾乎都是如此,可是成長中被社會撫育、被文化形塑,這些無形的潛規則讓你後來覺得「直白=沒禮貌」,加上所有人都是這樣做的,習慣傳承下來,你不得不學會了「婉轉溝通」,你若要特立獨行,就會被排斥、說是外星人…
早先兒童期的溝通除了直接,還有更重要的生存目的,人類需要「安撫」--即被另一個人認可;需要「親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若缺乏這些將形同行屍走肉。兒童還可以直接說「我要抱抱」、「我就是要」,但成人後就被限制了,你還是這樣說會被套上不成熟或幼稚的標籤。那成人還是要安撫及親密怎麼辦?心理遊戲於是誕生,一方面消遣無聊(EX:在團體裡講幹話),一方面調情曖昧(EX:我家有貓會後空翻,要來看嗎?),進可攻退可守。大家都在追求安撫與親密,但是都用婉轉的心理遊戲。
。
溝通分析模型:互補溝通(理性的好溝通)、交錯溝通(產生困境)、隱藏溝通(言外之意、暗示)。參看下圖。
「心理遊戲」的定義:一系列朝著明確、可預測結局連續進行的互補式隱藏溝通。表面合理卻藏了內在動機,甚至是有陷阱的溝通步驟。
推銷員說:「這個最高級,但是你買不起。」
若是直接溝通,對方是善意提醒,你會說:「對,你說的沒錯,真可惜!」
但社交上這是隱藏溝通,對方暗示與貶低你窮買不起,而你被激了要證明給他看,結果進了推銷員的陷阱。
心理遊戲是全人類社交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參看心理師粉專的問體重遊戲:https://reurl.cc/n5zGke)。書裡第二部分析了36個常見的心理遊戲腳本:生活遊戲、性遊戲、婚姻遊戲、聚會遊戲、諮商室遊戲及暗黑遊戲。在第十一章裡,諮商師、社工與案主也會進行類似的遊戲:「我只是想幫你…」或「我就是不行,做不到…」。大家都無意識地交流,全都陷在遊戲裡,並導向負面結果。
。
其實很多人害怕脫離腳本,因為舊有的、熟悉的(但效果差)他們才放心。伯恩作溝通分析,是要我們準備好,因為解決之道需要主動與創新,有以下三要素:
「覺察」:超越所有類型的行為
「自主性」:不被過去程式影響
「親密」:你能直接往這目標去就不會想心理遊戲有何報酬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316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874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需TAG一位朋友+留言:「人類心理遊戲的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P.44)」
🤤🤤
。
活動日期:110/9/17(五)18:00~9/22(三)12:00截止喔(放連假所以比較長)
9/22(三)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得書一本🙋♀️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限台灣本島)。
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神隊友在哪裡?>
昨天讀完《他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other )一書,覺得很有意思,立刻和在我旁邊的豆豆分享心得,也和他進行了一場有趣的討論,沒想到引導豆豆順利了說出了許多內心想法。
我覺得作者亨利克勞德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檢視自己人際關係,幫自己找出「神隊友」的方法。
忍不住想分享給大家。
-----------------------
《他人的力量》作者亨利克勞德博士是一位著名的領導學專家以及臨床心理學家,他寫過許多關於「健康人際界線」的書籍,我已經列入閱讀清單的下一本是《為孩子建立界線》。
《他人的力量》一書的主張是「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關係絕對和你的身心健康以及成就有絕對關係。」
而「如何辨識什麼是良好有助益的關係?」「哪些人是你的神隊友/貴人呢?」
-----------------------
作者提出了「4個角落理論」
1.「孤立狀態角落」
無法相信別人,覺得人際關係很麻煩,活得像是孤島狀態。
這個角落看似安全但是很危險,很容易陷入鑽牛角尖,做出傷害別人或是自己的行為。我覺得突然換環境,社會角色改變(例如結婚or變成媽媽),都有可能突然來到孤立狀態角落。
2. 「壞的連結角落」
在這個角落的關係讓你產生羞辱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必須要委屈自己去配合討好對方。
可能是父母,婆媳,師長,老闆同事也可能是朋友同儕,心靈不夠堅強的人就會覺得「我必須改變真實的自己去配合對方的期待」,因此就會變成只有一方在猛出拳一方被在角落持續挨打的狀態。
這個角落聽起來很像業障,如果挨打者不讓自己強大起來,心靈會不停地受到傷害與剝削,不幸就會一直輪迴。
3.「表面看起來好的連結角落」
當一個人待在1和2角落久了,就很容易跑到3這個角落去。
這個角落的可以提供你像是快速止痛藥的東西,例如瘋狂購物,喝酒。在3這個角落遇見的人大多是同樣的心理狀態,就是「彼此尋求短暫慰藉」,但是藥效過了,你的空虛感依然還在。
因為你和角落3的人並沒有進行「真實的情感連結」。
很多人在3覺得空虛又會跑回2 or 1,在1感覺寂寞又會回到2.3。作者說這3個角落就像是不幸的圓環,讓人鬼打牆出不去。
4. 「真正的聯繫角落」
這個角落是作者提倡的「貴人神隊友角落」,這個角落的人可以讓你做最真實,完整不虛假的自己。
這個角落的人可以給你安全感,他們會協助你「自己強大起來參加自己的人生戰局」,將來即使他們不在了,那份曾經從他們身上得到的強大力量,也會內化成你自己的力量。
有可能自己的家人和老朋友就在4號角落,或是長期可以帶來力量和能量的習慣也是(例如閱讀,持續運動等等)
最後作者主張,想要提升人生的幸福層次,就必須強大第4個角落。
(有許多方法,請大家自己去讀書吧會受益良多!)
-----------------------
我覺得很有意思,拿出了一張紙畫出4個象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狀態。
1,2,3,4角落的關係,有時會有重疊,也會隨著自己以及對方的成長漸漸改變。
回溯一下發現1,2,3的關係都需要靠著不停檢視Delete自己和強化意識來平衡自己心的耐受度,而看著角落4,想想這些一直提供給我能量的關係,心裡面則是充滿感謝與安心。
-----------------------
檢視完自己,我也請豆豆檢視了自己的4個角落。
他說:「去到公園時,不管怎麼邀請都沒有人想和我玩時,我覺得心情像在1。」
「班上有固定2個同學,有時候會突然罵我會推我,我覺得我跟他們的關係是2。」
「在公園遇到的,可以一起玩一下下的朋友,還有看卡通,我覺得是3。」
「4的角落有好多人喔!有爸爸媽媽,幼稚園老師,幼稚園的好朋友,不同幼稚園的好朋友......」
「你看你是一個超級超級幸福的人耶!這些人都是幫你人生加油的人喔!」我說。
「真的耶!這些人都是我的重要寶物!我真的是超級幸運星!」
「那你也要好好想想怎麼珍惜和維持4號角落的關係,讓你自己也待在這些重要的人的4號角落喔!」
「這樣想一想,我好像比較沒有在意角落2遇到的人了耶!」豆說。
「而且搞不好,他們也不會一直待在2哦!」
-----------------------
其實書裡面還有許多有趣的見解,但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了,改天有機會再繼續分享。大家也可以自己檢視或是和小孩一起討論看看^^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entaikotokyo/
pic:和10年前來日當天認識的好朋友的固定聚會,感謝命運讓我們彼此成為4號角落的夥伴。Shiseido Parlour的甜點實在好療癒我喜歡!
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什慶是出神狀態?
出神狀態指的是意識的一種轉換,在這狀態之中時,人既沒有完全清醒,也沒有完全腫著。本質上,出神狀態就是在意識和潛竟識世界之間遊走。出神狀態有時被稱為 「發呆」,「跟精靈在一起,甚平是「做白日夢」。
意識改變狀態的五個層次
你可能會想,我需要進到多深入的出神狀態來進行內在工作?
但首先,重要的是要先瞭解五個出 神狀態的深度:
1級 -非常輕微的Trance
這個階段涉及對自己的內部運作吏加白我意識。例如『在短暫的Trance時刻裡,你可罷會雨加競 識到自己的思想,身體戚覺和情緒變化。那些練習正念冥想的人經常會經歷這樣輕微的出神狀態。
2級 -輕度的Trance
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像在夢中一般的竟識狀態。經歷輕度出神狀態的人可能會在白日夢或幻想中沉 溺。那些沉迷於看電視,閱讀書籍或開車卻不記得旅行的人,都經歷了這樣輕度的trance。
3級 -中度Trance
這個階段的特徵是有好像「處在白己世界裡」(in the zone)的威覺也稱為流動狀態。在這種意識 狀態下,通常會失去對周圍環境,時閒甚至白己身體的竟識廬知。
4級 -深度Trance
當我們陷入催眠和日常腫眠狀態時,就是處在此階段。坦種奇怪而短暫的竟識狀態就發生在我們 入睡之前,我們的竟識逐漸消退。通常會看到奇怪的視覺影做,古怪的故事在我們的腦海中浮 現,甚至經歷驃覺說觸覺的幻覺。
5級 -非常深度的Trance 這個階段的定義是完全失去意識,例如我們在無夢的深層睡眠或昏迷狀態下所經歷田。在上面列 出的所有狀態中,最適合我們進行身心靈調整工作的程度是1到4級。
利用出神狀態來進行內在工作
你可能想知道trance狀態如何幫助我們創造內在(psychospiritual) 層面上的改變。答案很簡單:進入出神狀態可幫助我們繞過會干擾深層轉變的批判性思維,並直接與無竟識的心理世界進行交流。
為什麼批判性思維會干擾我們的內在成長?
答案是理性腦旱非理性腦(或無章增心智) 的一種障礙而潛意識世界才是我們大部分疼痛、神經症狀和未解決的創傷被埋葬的地方。 自我(ego)的作用
本質上是保護我們不受廬知到的威晉侵優『但是自我防禦和頑固的特性卻會讀我 們難以探脫有毒性的舊角色,難以養成新習慣和釋前庫抑的痛苦。你可以將自我或理性視為永不 下崗的守衛士兵。我們的自我就做士兵一樣『擁有多種武器『將我們鎖定在某些角色和生活方式 中,這些角色和生活方式被認為是「安全的」。這些武器被稱為防禦撇制。常見的防禦機制包括 否認(denial),投射(projection),分離(splitting)和壓制(repression)o 唯一的問顆旱,白我所認為的「安全」,雖然為我們提供了表面上的舒適感,卻容易使我們無法 履行社會上可接受的公民能力「自我(ego),不瞭解的是,那些被掩埋,被避免蛻被拒絕的所有事物 並沒有因為躲藏而成功逃避,埋進我們內心的一切都會增長。就像種子一樣,我們所有的恐懼,創傷和痛苦都將在潛意識這肥沃的土壤中織續發芽,開花,長成某種駭人的龐然大物。
我們無法逃脫內心壓抑的一切。最終,深層的「怪物」將爆發到我們的表竟識中,並且將繼續作亂,直到 我們面對他們為止。 進入出神狀態可以讓自我(ego)暫時休兵,是一個能讓我們探索『擁抱和療癒自己的強大方法。
那心靈層面的工作呢?
在幾千年來「出神狀態」被廣泛用於靈性目的,例如與指導靈聯繫,尋求動 物盟友,與祖先交流以及與自己的靈魂交流。情況如何?已有許多解釋,詳細說明trance狀態如何「打開一扇鬥」,帶我們通往現實的另一面向。在此我不會探討各種各樣的理論,但是對我而言,最可信和最準確的理論是,我們的潛竟識與集體潛竟識是被豆廣闊的網絡聯繫在一起,這是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無意識(the Collection Unconscious),包含了所有生命所經歷的 能量藍圖。在集體無意識中,存在著被古代人稱為「神和女神」的原型。從我進入集體無蕙識的 薩滿經歷中,我所能證明的是,我們的靈魂生活在唁個原始空間之中。不管是什麼解釋,不可否 認的是,出神狀態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吏深的竟識狀態,甚平評歷會改變人生的神秘體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cjnF6cYkio/hqdefault.jpg)
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作者粉絲頁: 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RCF0EAsA0/hqdefault.jpg)
社會角色理論心理學 在 【社會學小辭典】角色衝突 你知道自己一天扮演了多少個社會 ...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學小辭典】角色衝突 你知道自己一天扮演了多少個社會角色嗎? 從學校裡的學生、家庭中的小孩、 職場中的員工到超商內的消費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