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餘書店 ] 2019.06.22 @高雄
-
(咖啡廳部分已結束營業)
-
這家三餘書店是在文化中心附近的獨立書店,賣很多很文青的書跟產品。
我的《雄好呷》就是在這間買到的。
一樓是書店,二樓咖啡廳(現改建為閱讀空間),三樓是展演空間。
-
那天早餐連吃兩家,什麼都想吃吃看結果吃太撐。中午吃不下,就來這裡坐著畫畫,假裝文青打發時間。
當兵期間真的是人生中難得徹底放空的空檔。
雖然我平常也沒做什麼正經事;
但身為一個拖延症不治的患者,不論大小事總是會把自己陷入來不及而要花更多力氣去彌補的困境。
當兵就是一個好藉口,徹底放下所有要假裝很上進的壓力。
就這樣三個月期間反而看了好幾本書,還重拾了畫畫的興趣。
-
檸檬磅蛋糕 80
略甜,吃起來像是那種橢圓形檸檬派的口感跟味道。
配茶吃剛好。
檸檬紅茶 價格忘了
真的就是紅茶+檸檬,
檸檬香很real,但紅茶略澀。
-
食物的部分就隨便寫吧。
反正現在也不賣了,ㄏㄏ
以下掉書袋,歡迎各路社會學專家指點,請鞭小力。
-
照片那句「食物,是所有品味的原型。」引自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秀異: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一書。
書中Bourdieu提出著名的「階級品味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社會階級,會塑造出不同的美學品味,並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同時受同階級/不同階級的外界眼光而進一步強化這種品味選擇;
而品味的分別也回頭鞏固這種社會階級劃分(也就是對岸用語:鄙視鍊)。
然而美學品味同時也受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影響。在資本累積或受教育的同時,這種品味的階級分別會漸漸模糊。
這時候就來到引言那句「食物,是所有品味的原型。」
在更日常、更私人、常規教育體系範疇外的生活品味,最能彰顯早期階級的區別。而飲食口味的喜好,就赤裸展現了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構築不可抹滅的社會階級的印記。
總而言之,看一個人的出身,就看他的飲食偏好。
-
所以沒有錢,又不學無術的我,只好寫食記展現飲食品味,來捍衛我最後僅存的階級優越感。
「秀 異 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的推薦目錄:
秀 異 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從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在1984年出版《秀異: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法文版書名為 La Distinction)這一經典之作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味與其社會位置之間的關連成為討論與研究的對象。在Bourdieu之後,已有多份研究挑戰了Bourdieu的文化再製觀點,指出「文化雜食」現象與社會流動對文化品味的影響。台灣從農業、工業生產轉向後工業社會,整體社會的文化品味輪廓 (cultural taste profiles) 會呈現何種樣貌?社會流動對文化品味的影響效果在台灣又是如何?
莊致嘉老師運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資料,依照台灣人的音樂品味區分出五種文化品味群體,並檢驗教育流動、年齡及主觀地位分數與音樂品味之間的相關性,初步發現相當有趣,提供了我們再次思考/反省Bourdieu階級品味論點在不同社會的適用性。
#大家可以比對一下自己落在哪一個音樂品味群體之中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8/08/14/chuangchihchi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