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王蜂八卦 - 校園性騷擾 |
台灣大年初一的這一天,也是巴黎中小學上課的最後一天,明天就開始放寒假了。這天的巴黎,女王蜂群組八卦的驚天動地,後來新聞也開始大肆報導。
什麼事情讓家長們激烈反應成這樣?原來是巴黎排名第一的天主教私立中學的校長被學生控告性騷擾。根據這位14歲的學生指出,他上週因為不守學校規矩被校長約談。在校長室裡,校長偏離主題問他的性經驗,還要求他為校長口交。
這名現年71歲的校長之前是在巴黎另一所也是非常頂尖又知名的天主教私立中學任職,他去年因為該校上一任校長有問題才被聘僱來到該校。上一任校長又怎麼了呢?據悉是分化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關係,而且霸凌某些學生。
蝦密?校長霸凌學生是怎樣?不是只有學生之間才會有霸凌的事?很多法國家長都希望把小孩送到這種私立天主教的學校,這類的學校通常排名很前面,國高中會考成績優秀,有的甚至還比前幾名的公立中學強。而且私立學校老師比較少罷工、回家功課多、考試也比較多,家長有點像是把孩子丟給學校管的意思。
但是這些天主教私立學校的升學率之所以高,是因為校方會把成績不好的學生踢出去,以免影響整體成績。為了學校成績好看這麼做,我相信很多台灣家長不會覺得怎麼樣。但如果是自己的小孩不小心沒有得到極優秀的成績,而是只有優秀或很好的成績就要受到學校從上到下的排擠,那也真是太恐怖了。
大概是因為聽到太多這類型的故事,我從來沒有想過把女兒送到天主教私立中學唸書,倒是女兒看成績排名,個性愛挑戰的她就很想轉去今天出事的這所學校。
今天校長室發生的事件非常嚴重,性騷擾加戀童癖,對這個老校長來說是事業重挫、名譽掃地。不過在法院判決出來之前,我們都不宜未審先判,因為一個14歲不聽話的叛逆少年因為不守校規被校長約談,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在咪兔指控四起的歐美,大家更需要冷靜思考觀察和等候法院的判決。
下圖:截自Franceinfo網站
私立高中升學率排名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暗箱掐尖”損害義務教育公平公正
由於中國各地民辦初中的興起,上海和廣州多地,小升初秘密考試盛行。分析人士指出,這樣的“暗箱掐尖”違反了中國的義務教育法,損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報道說,《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免試就近入學,不得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教育部也三令五申,嚴禁奧數與升學掛鉤。然而近日,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多地,小升初秘密考試盛行,不僅報考資格、考試內容與奧賽成績、奧數有關,而且普遍以校外培優機構的統測排名為重要選拔依據。
現階段,中國教育資源在區域、城際間分配不均,短期內還難以做到完全均衡,因此,孩子在入學升學中能否真正享有平等權利,就有了更大的現實參考價值。可是,秘密組織考試掐尖,為重點班挑選苗子,已經人為地把幼小的孩子分成了三六九等。而在其選拔過程中,還參考校外培優機構的統測排名,更為近年高燒不退的“培優熱”推波助瀾。
北京的律師李靜林對此表示,公辦中學改為民辦學校不僅出現在一線城市,全國各地都有,
“這是官僚體系腐敗造成的一個現像,在我的老家四川遂寧,當地的遂寧中學很有名,幾年前成立了新校區,高價學費,後來更加貪婪,直接改為私立學校,由校長和教育局長接手,建立了股份公司。”
李靜林律師說,由於缺乏監管,各地政府官員試圖從公共資源的分配上謀取利益,
“不僅學校有這個問題,公立醫院也是如此,我們老家的公立醫院前幾年也說要改為私立醫院。這樣的事情老百姓管不了,媒體也不敢報道。現在國家都承認有利益集團,那麼教育官員當然希望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團。”
報道說,校外培優的火爆有其歷史原因。以廣州為例,2000年前後,廣東一些公辦中學以國家要重點發展示範高中之名,紛紛停辦初中。為保留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政府當時鼓勵引進社會力量合辦初中,於是出現了一大批“名校辦民校”的初中。
民辦初中為搶奪優質生源,打著公辦名校的招牌, 享有民辦學校招生自主權,在義務教育小升初階段大肆選拔掐尖。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鬥對此表示,這種做法違反了中國的義務教育法,各地政府應當保證居民的子女享有免費的義務教育,
“過去一些年的教育產業化是錯誤的,義務教育必須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聯合出資興辦。即使在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公民的義務教育也使各級政府出資興辦。地方政府沒有權利逼迫民眾去上私立學校。”
胡星鬥教授說,中國的應試教育圍著考分轉,忽視了學生的素質教育,他希望各地家長不要迷信升學率高的私立學校,
“升學率高不代表學校好,如果一個私立學校看重中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如果該校的老師僅僅會出怪題難題,圍著高考轉,這樣的私立學校不值得花高價去上。”
胡星鬥教授說,各地教育部門應該對“暗箱掐尖”現像加強監管,切斷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以及培訓機構的利益鏈,讓公辦中小學回歸依法依規辦學和招生的軌道,給所有的孩子一個公平的教育機會。
(記者:高山;責編:嘉華 網編:李想)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