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收聽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qrv91n3jdq0910pxg1sndo/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1999-APR. 20 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 / 《#大象》Elephant
美國校園槍枝問題的開端
1934-APR. 21 尼斯湖水怪 / 《#大冒險家》Missing Link
全球知名的神祕怪物
1937-APR. 22 傑克尼克遜 /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好萊塢最可愛又迷人的反派人物
2005-APR. 23 我在動物園 /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全世界第一支YouTube影片
1990-APR. 24 哈伯太空望遠鏡 / 《#地心引力》Gravity
開拓人類宇宙世界的靈魂之窗
1945-APR. 25 易北河會師 / 《#兔嘲男孩》Jojo Rabbit
敲響納粹德國喪鐘的歷史時刻
1986-APR. 26 車諾比核事故 / 《#核爆家園》Chernobyl
人類面臨核能事故最危急時刻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歷史 #影史7日談 #歷史上的今天 #電影 #history #movie
「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的推薦目錄: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科倫拜校園事件:真實是什麼? -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科倫拜校園事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大叔Pi 的裘生漂流- 「他們的思考能力受損,並失去掌控自我的 ... 的評價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美國校園槍擊電影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殺人先預告~犯罪人心理全在youtube - IT達人 的評價
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天是《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的20歲生日。20年後這部仰賴DVD成為邪典的電影還直挺挺地站在經典的殿堂,但DVD這個一度統治地球的媒介卻已經是迎向夕陽的牛仔,來日不多了......
#冷飯熱炒
#葉郎電影徵信社
【Fight Club: 立足原爆點回顧DVD生與死】
事隔近二十年,記性不好的影迷或許已經很難相信被X世代視作經典的David Fincher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其實在1999年上映時是票房、評論兩失意的滑鐵盧之作。奇妙的是這部強力攻擊消費主義的「失敗」之作稍後藉以谷底翻身甚至直接躍昇邪典(Cult)的神奇道具,居然還是消費史上普及最快的電子娛樂消費產品——DVD。
二十年來DVD產業劇烈撼動電影這個產業,也強佔你我家中書櫃空間許多年,即使現時已經日薄西山也算是轟轟烈烈活過一場。是時候打破Rule No. 1,談談DVD大爆發的原爆點:《鬥陣俱樂部》。
▇ 都是廣告惹的禍
導演David Fincher本身也是另外一個日薄西山的消費產品——MTV音樂頻道——的「遺產」。憑藉快速、直接、精確控制的鏡頭語言,同輩音樂錄影帶導演中他是極少數進入殿堂得到廣泛、持續認同的作者。
當他看中作家Chuck Palahniuk這本同名小說《鬥陣俱樂部》來改編電影時,這本賣得普普通通的書大約只賣出了5000本左右。「誰不想看信用卡公司被炸掉!」David Fincher如此形容他對這個故事的狂熱。
但包含Rupert Murdoch在內的Fox高層對於David Fincher熱衷的社會議題不太有感,最後斷然決定在電影宣傳期把這些資訊都先隱藏起來,集中火力宣傳電影的暴力畫面和動作橋段。
歷史證明這個錯誤的宣傳策略最後讓他們徹底灰頭土臉。夏天還沒到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錯愕的Fox即便把電影從暑假熱門檔期延後到十月上映,仍然抵擋不了美國輿論對於《鬥陣俱樂部》中暴力內容的強烈質疑。氣憤的電視名嘴Rosie O’Donell甚至不惜在節目中直接爆雷公佈結局,企圖摧毀觀眾樂趣以求徹底毀滅這部電影。
耗資6,300萬美元的《鬥陣俱樂部》在爭議聲中只賣得3,700萬的北美票房,在全球也只有差強人意的1億美元。雖不致血本無歸,但這個慘烈成績間接促使Rupert Murdoch幾個月後毅然開除帶領Fox創造好幾年空前榮景的執行長 Bill Mechanic。
▇ 所有權的消費革命
這時候我們故事的主角——DVD還不滿三歲。
少為人知的是,跟早年的VHS vs Betamax以及後來的Blu-ray vs HD-DVD一樣,DVD原來也有Sony和Warner為首的兩大陣營規格戰。不同的是這一回的規格戰在正式上市前就達成和解,預先替1996年上市後的成長之路掃除障礙。
但真正促使這片薄薄的光碟片化身成為好萊塢自動印鈔機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所有權」消費革命:
電影產業跟音樂產業有一個根本差異,音樂產業過去百年以來都以賣斷實體消費端產品給消費者做為最主要商業模式(直到近年),鼓勵消費者擁有音樂的「所有權」。
發明人愛迪生一開始對留聲機和電影放映機的設想都是成為仰賴消費者投幣使用的個人娛樂機器,不過留聲機跟唱片(其實是一種臘筒)很快就出現個人買家,進入競相購買「所有權」的消費時代。
電影產業在錄影帶時代雖然已有高單價、小規模的發行,但一直到DVD出現才真正有賣斷權利給消費者的規模化市場。一開始各家片商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太相信自己說服(誘騙)得了影迷花大錢把很可能早就看過的電影收藏在自家的櫃子上。連原本在兩大DVD技術陣營中領軍也擁有最大片庫的Warner,頭幾年都只是把少量片庫拿出來發行DVD試試水溫。
1996年12月20日Warner在日本發行的歷史上第一批電影DVD:分別是《Point of No Return 雙面女蠍星》、《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Eraser 魔鬼毀滅者》和《The Fugitive 絕命追殺令》。DVD大爆發自是日引爆。
▇ 英雄出場神救援
兩年多後,《鬥陣俱樂部》在1999年11月11日發行了那張改變命運的DVD,幾個月後還發行了收藏版的DVD。根據2014年David Fincher自己在Comic-Con大會上的說法:「《鬥陣俱樂部》已經賣掉1,300萬張DVD。老早就回本了!」
因為DVD的實體店面銷售數據不如戲院票房這麼透明,各種銷售量統計的出入頗大。但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鬥陣俱樂部》透過DVD真正贏回了觀眾的喜愛,不只成為這個載具上第一個Blockbuster賣座影片,更是史上第一個與戲院大銀幕無關、專屬DVD這個載具自己的文化現象。
《鬥陣俱樂部》這張DVD最終得以和電影裡那些消費文化要素(如星巴克、Ikea、DKNY)並列大眾文化的神明廳裡,因為你、我、他分別都乖乖地用Visa卡刷了一張DVD,虔誠供在發音困難的Ikea書櫃上、星巴克馬克杯旁。
另外一個被DVD即刻救援的,是已經在唱片市場崩解中被震得七暈八素的唱片行。尤其對Tower Records、HMV等大型連鎖通路來說,DVD這劑強心針至少讓他們多活了好幾年,因為DVD很快就取代百年歷史的唱片,成為家庭娛樂消費產品的龍頭。
三年後,才問世六年的DVD已經超越戲院放映,變成好萊塢片商最大宗的收入來源。後來的巔峰時期,DVD的收益甚至是戲院收益的兩倍多,也就是說當時許多電影的製作費用根本都是DVD買單的。
同樣也有百年歷史的戲院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讓本來最隆重的「戲院上映」儀式淪為一種代價高昂、不求回本的「事件行銷」,以換得日後可以在DVD上貼上「全美賣座冠軍」的促銷貼紙。片商愛DVD多於戲院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可以從一張DVD收到六到七成的收益,卻只能從一張電影票收到五成多一點的收益,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在戲院上映的週數增加而快速遞減。更別提DVD的產品生命週期長過戲院上映百倍以上。
在DVD的輝煌時期,一度戲院放映前播的不是電影預告,而是DVD發售的廣告。戲院跟電視對抗了數十年也都沒出現過在戲院播放電視節目廣告的局面,誰預料得到DVD才問世不到十年戲院就已經淪為替一張8.5GB容量的光碟片打工的淒涼情景。
不只有自己的廣告,這時候DVD有自己的行銷策略、自己的海報(以適應空間有限的大賣場貨架)。DVD甚至回頭影響電影企劃的開端和選角,並且左右續集的開拍與否。業界盛傳Warner就是看到《The Matrix駭客任務》的DVD銷售報表,才罕見地同意一口氣開拍兩部續集。
▇ DVD自己的小宇宙
DVD產業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給了像《鬥陣俱樂部》這樣的小眾電影或是票房失敗的電影第二次機會。類似的命運也發生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Donnie Darko觸目驚魂28天》等電影上。
David Fincher當年堅持要替《鬥陣俱樂部》加上Edward Norton快速而且量大的碎碎念旁白,甚至開除掉企圖拿掉旁白的製片。電影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他就知道戲院的票房會完蛋了,因為成堆的義大利文字幕佔據了畫面的將近一半,沒有戲院觀眾會願意看這麼多字幕、消化這麼多資訊。
小眾、多元、更具包容性的DVD觀眾願意。事實上DVD的觀眾還享有特權可以看到那些戲院觀眾看不到的線索:比如慢速放映或是定格才找得到David Fincher在Brad Pitt角色正式登場前就不斷插入、在戲院根本就不可能看到的Brad Pitt畫格。
DVD也成為導演的第二次創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補正錯誤或是延伸創作。比方《鬥陣俱樂部》DVD播放前仿效FBI反盜版警語的畫面,其實是出自精心設計的一段Brad Pitt角色Tyler給觀眾的警語。
關於二次創作更極致的案例或許是2005年Ridley Scott的《Kingdom of Heaven 王者天下》。電影上映的版本是不忍卒睹的災難,但Ridley Scott爭取到了重新剪輯一個DVD專屬的Director’s Cut導演版的機會,透過DVD的發行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好評。
Ridley Scott本人也貢獻了DVD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用英文來說叫做Milking擠奶,用中文來說就是一條牛扒好幾層皮。
二十年來他的邪典名作《銀翼殺手》(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張DVD)發行過各種版本的DVD,其中2007年發行的五碟終極收藏版甚至包含了五個剪輯版本的電影正片:包含1982年美國戲院版、1982年國際戲院版、1989年出土的Workprint原始初剪版、1991年導演未認可(!)的導演版以及2007年導演認可的Final Cut終極版。收藏版、特別版、限量版、加長版、修復版、導演版、終極版、重生版…..等等眼花撩亂名詞背後,是殺到眼紅的片商想盡辦法在末日來臨(影迷的DVD櫃再也放不下)前搾乾你荷包的緊繃情緒。
各大片商甚至競相在市場上搶購原本剩餘價值不多的舊片版權,以便在神奇DVD市場上變現。2004年Sony領軍的金主耗資50億美元的豪賭,買下虧損連連的老片廠MGM,打的如意算盤就是把整家MGM的片庫放進DVD自動印鈔機裡提款。
▇ 迎向夕陽的牛仔
Sony的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影迷的櫃子真的滿了。
兩年後那種市場倍數成長的神奇魔法終於消退,2006年DVD市場最後一次正成長之後,就是漫長死亡的軟著陸。Sony領軍的MGM Holdings也不得不在2010年申請破產。
原先大家預期DVD會像錄影帶一樣死於下一世代的載具手上,比如Blu-ray藍光。
結果DVD大爆發的奇蹟沒有發生在藍光身上。對比賣出1,300萬張的《鬥陣俱樂部》,目前只有四部藍光電影跨過500萬張的門檻。它們分別是《Frozen 冰雪奇緣》、《Avatar 阿凡達》、《Despicable Me 2 神偷奶爸2》和《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原力覺醒》。David Fincher導演備受好評的近作《Gone Girl 控制》藍光銷售量甚至連百萬都跨不過。
DVD的成敗都來自影迷難以滿足的求知慾。一開始影迷著迷於那些正片以外的花絮、訪談、刪減片段、導演講評,但2005年成立的YouTube網站取代了DVD供給了更多、更生猛、更即時而且免費的花絮影片,讓DVD看起來既過時又不划算,即便容量加大數倍的藍光都無力可回天。
壓垮DVD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從錄影帶出租轉向線上串流的Netflix。2017年底為止該公司已經有1.18億用戶,創造117億美元年營收,市值也突破1300億美元。就像音樂串流服務Spotify一樣,Netflix預告的是DVD這個所有權革命的終點站。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已經陸續到站下車,把他們對「擁有」的愛轉移到了「隨選隨看」的自由。
電視、戲院、DVD多年的糾纏爭戰,最後讓他們投降的大魔王全是「網路」。網路不只清空了大家的CD櫃,連DVD櫃也一併騰空。根據Digital Entertainment Group發佈的2017年美國市場統計數據:線上串流訂閱制產值95.5億,DVD和藍光加總起來已經只剩下4.5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萎縮中。
不用等到《鬥陣俱樂部》中無政府主義者的炸彈攻擊,二十年後這場光碟片消費狂熱已經就地自爆,人去樓空。而DVD就像任務完結的老牛仔一樣,正搖搖晃晃地騎著馬邁向銀幕遠方的夕陽。The End.
#電影冷知識by葉郎
本文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17-culture-dvdstories/
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紀錄觀點x聯影電影cineplex】★贈票★紀錄片《#插旗攻城市 》!
美國影壇頭號憤青,《科倫拜校園事件》《華氏911》奧斯卡金獎導演 #麥可摩爾 重炮回歸,他為解決美國層出不窮的 #槍枝,#性別平權,#學貸 等社會議題,決定進攻全世界!他想「偷走」芬蘭的教育制度、剽竊義大利的有薪假、法國營養午餐。他要追根究柢,挖出驚人秘辛…在這個糟透了的時代,世界需要一點希望!
【活動辦法】:1. #轉貼分享本貼文,並設為公開
2. #於本篇留言 簡單分享想看的理由,就有機會獲得特映券2張
3. 《插旗攻城市》特映會,時間:9/13 21:00,地點:國賓長春廣場
恭喜以下得獎者可以獲得電影特映券2張!
莊傑翔 ,沈怡昕 , Yu Shuan Chen , 陳冠哼, Staci Chiang, 鄭玉慧, 張世鋒, Tommy Tsui
.
★ 芝加哥、漢普頓國際影展 觀眾選出的最佳影片
★ 紐約時報、BBC 等知名國際媒體 一致讚譽
#你所不知道的美國…
全美有1.3兆的學生貸款
80%的職業女性收入,比男性少兩成的工資
以目前薪資不均的比例來看,要超過100年,才有可能達成薪資平等
全美約13.7%的高中生有肥胖問題
.
.
曾拍攝【哥倫拜校園事件】、【華氏九一一】等代表作的奧斯卡金獎得主麥可摩爾,面對爭議議題總是毫不手軟,這次在【插旗攻城市】中卻一改大砲式的批評風格,用理想詼諧的角度,#重新省思美國的社會議題,開啟摩爾式電影全新風貌。
對比美國國內層出不窮的槍枝問題、惡劣的升學環境、還有比天邊還遙遠的性別平權,他要追根究柢,挖出每個國家的驚人秘辛…
.
中文版預告➤https://goo.gl/uYLHO4
上映戲院|真善美劇院、國賓影城@長春廣場
2016.09.16 全面進攻
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科倫拜校園事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我們講一下上個月剛剛發生的德州小學槍擊事件也僅以該影片來紀念在此事件中無辜喪生的 ... ... <看更多>
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大叔Pi 的裘生漂流- 「他們的思考能力受損,並失去掌控自我的 ... 的推薦與評價
1999年時美國也曾發生#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 ... 完整影片https://pse.is/S5VMF 報名:TED Circles hosted by Joey Yeh:充實地生活2020 May #TEDTalks ... ... <看更多>
科倫拜校園事件影片 在 科倫拜校園事件:真實是什麼? -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麥可摩爾絕對是個擅長倡議的人,不只是他的影片,還有他利用場合創造聲勢、贏
取目光的本事,誰能忘記他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大罵布希的模樣?而【科倫拜校園事
件】有的不只是聲勢而已,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凱薩獎最佳外語片、坎城影展
評審團大獎等超過一百個獎項,這部探討美國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所謂紀錄片,
似乎確實反映出美國的社會現況,更對諸多利益團體提出了深刻的批判。
然而,本片的知名度與獲獎肯定雖可視為斐然的倡議成果,做為一部「紀錄」片,
本片到底反映出怎樣的真實?由於以紀錄片觀點對本片提出批判的文字非常多,我
也並非對本片懷有多麼沈痛的批判意識,所以就隨便說說我的感覺好了。
麥克摩爾的立場鮮明是眾所皆知的事實,而【科倫拜校園事件】與其說是探索美國
文化現象的思索歷程,不如說是以特定立場選定批判對象,再以必要的資訊組裝整
合出具說服力的敘事脈絡,進而達到獲取觀眾認同的目的。
並不是說片子裡的資訊沒有價值,事實上觀影過程我十分愉快—用愉快形容似乎有
點奇異,但當時的感覺就是這樣—大量的反差與對比讓影片本身趣味無比,其中又
以卻爾登希斯頓慷慨激昂的發言搭配科倫拜血案的慘狀為最,麥克摩爾隱藏立場深
入卻爾登希斯頓宅邸,迫其落入說理不清的窘境,也是大膽而奏效的嘗試;而本片
對各國治安的比較,以致於對美國媒體環境的剖析,亦頗有參考價值—許多論述搬
到台灣也能成立,值得台灣觀眾與當局深切反省。
然而,雖然這樣的質疑有點沈重且期望過多,但【科倫拜校園事件】終究不是一部
企圖為現況提出改善方向的作品,更進一步來說,麥克摩爾真正的目的,似乎僅僅
是對美國槍枝協會、軍火商以致於美國政府提出攻訐,至於批判是否合乎理性與邏
輯並非他的主要考量,確實打擊其批判客體才是他的主要堅持。
試想,縱使科倫拜的慘案令人鼻酸,縱使國小孩童槍殺同學是如此荒謬又詭異的悲
劇,這終究只是激發情感的戲劇符號,這些慘案是否能做為反槍枝販售、反軍火商
以致於檢視美國文化的手段,卻是另外一回事。麥克摩爾很高明地以槍枝死亡人數
做為客觀比較的基礎,卻少對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社福系統、種族複雜度、經濟發展
脈絡提出說明,而他不說明的理由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說明將會降低他主要論
點的力道,也會讓他塑造出的邪惡反派—擁槍者、政府、右派份子—褪去尖銳的外
衣,責任也會分散到大多數的身上。
而這部片最煽情的部分,就是暗示貧困單親媽媽被福利系統與企業剝削進而造成孩
子缺乏照料從而促使了慘案的發生,接著問題的矛頭被指向福利政策與大企業,然
而問題的根本卻可能是避孕與人口控制,以及是否人人有權生子的亙古爭辯:如果
沒有能力飼養小孩,為什麼要生下來呢?
當然,美國政府做過的黑事絕對說不完,軍火商以降的企業團體也絕對是唯利是圖
的吸血蟲,然而這世界本來就不是共產主義理想中的烏托邦,福利良好造成的青年
人怠惰甚至厭世也是歐陸諸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美國目前依舊是整體而言最強的
經濟體與軍事強權,麥克摩爾能不能提出一個整體可改善美國社會現況、同時維持
美國優勢地位的可能方向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只是個批判者,狙擊利益團體的暗殺者,他狙擊的武器,是
紀錄形式的宣導影片。這樣的影片,有娛樂性,具煽動力,也適合在政治集會上播
放,然而它究竟反映了什麼真實?似乎也沒有,它如同共和黨或軍火商的宣導廣告
一樣,意在說服,不在探究真相,也難怪許多堅持紀錄片典範的學者與創作者會直
指麥克摩爾這樣的手法,與其批判的對象不無二致。
然而,手法一樣又如何呢?我畢竟也是個相信有限度以暴治暴的人。這世界從來就
沒有改變其叢林的本質,理想不必被拋棄,暴力、陰謀與手段也不應該被忘記,愛
好和平的同時一樣能用武力殲滅對己造成危害者。麥克摩爾的倡議或許夾帶著許多
偏激與跳躍性論述,但他引起了關注,激發了許多人對槍枝問題與媒體亂象的重視
,這不就是最珍貴的成果嗎?
所以,無論他的立意是什麼,無論他的運用了多少灑狗血的情緒性訴求,我都希望
他繼續開砲,因為他至少是個認真而手段高明的倡議者,比起台灣許許多多的政論
與媒體。
--
文字是迷途者在黑森林中唯一的慰藉。
我的網誌:https://www.wretch.cc/blog/woose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77.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