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給看傷口的高年級孩子,和他們哭泣的老師。
是在校園穿梭這半年多來,屢屢出現的畫面。
這些老師的眼淚,一半來自於心疼學生所經歷的苦難,另一半,則是來自於學生為何對自己隱瞞的不解和自責。
曾經,與一位已經連續三年擔任一名11歲受害兒童級任導師的男老師,我們一起站在走廊上談話。
聽完我告知的他班上這名男孩的受害情況後,高高壯壯的老師低下頭,雙臂撐著女兒牆沈默著。
這片沈默持續了一會兒,所以有些不知所措的我只能盯著地面,安靜等待後續的處理溝通。
突然一滴水滴落在蓋著薄薄一層灰的磨石子地板上,才抬頭,就看到老師像洗臉般的正使勁用雙手搓著激動泛紅的臉,問我:
「妳怎麼辦到的?」複雜的情緒充滿了他的雙眼。
老師告訴我,班上這個男孩因為親人的離去,原本話就少了,更是變得封閉、失重,看似對任何事物都無感,渾渾噩噩地度日。三年來,老師一直不間斷的嘗試各種方法去關心這個標準的高風險家庭孩子,但從孩子那得到的答覆永遠都是「沒事啊」三個字。
因此,當聽到男孩告訴了我關於他自己從有記憶以來,就會被鄰居以假借幫忙照顧為由帶回家猥褻,並且持續到現在的事情後,老師告訴我,他真的很心痛,而且有多心痛,就有多自責沒有辦法去靠近、並發現孩子的傷口。
這讓我想到「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蘇,是號稱史上最血腥的1999年美國科倫拜高中槍擊事件裡的槍手的母親。
裡頭除了寫下了血洗校園事件發生後,她每個時刻的感受,更試圖爬梳兒子從小到大成長過程的點滴,好追尋一個永遠無解的答案:究竟自己是哪裡做錯,還是哪裡少做,才導致自以為瞭解的那個看似一切再正常不過的兒子,做出了奪取別人和自己生命之事?
在這本書裡,記錄下了一位女性的性侵害倖存者寫給蘇的慰問信,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她自己曾經無論有多痛苦,還是選擇對父母隻字不提的經驗,來讓蘇瞭解兒子沒有把面臨的困難對母親說出來的原因。
她在信上是這樣說的:
「受人騷擾侵犯,我感到無比羞恥。
我親身經歷過,所以可以告訴你們,年輕人受苦都會怪自己,我相信我一定是有什麼問題,人家才會這樣對我。
我希望爸媽心目中的我是最棒的。因此我覺得,我要是把我的遭遇全盤托出,他們就會跟我一樣,認為我有瑕疵、醜陋不堪。
對孩子而言,長大成人的過程十分艱辛,有苦難言時很難向父母或手足求助。」
其實,剛開始做兒童性侵害防治時,我也不是太明白,為何受害孩子會選擇把他們那麼難以啟齒的秘密去告訴像我這樣只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但對自己最親近的父母和師長卻選擇隱瞞;後來,和其中一些孩子深聊,發覺其實很多孩子的原因真的都單純的讓人覺得悲哀:
「我怕媽媽傷心。」A說
「我怕爸爸失望。」B說
尤其比起低年級的孩子,高年級的孩子們已懂的更多,保護色相對也重了許多。有的用冷漠來偽裝,有的選擇戲謔的態度來掩飾,但無論是何種樣貌,
這些筋疲力盡的孩子,都是在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強壯、美好、沒有瑕疵。
也因為他們更聰明、世故了,當他們不想被摸透的時候,如何將內心的秘密藏得密實,便一點也不是難事。
而大部份的孩子,也就這麼背著秘密往前默默地走,走到都長大成人了,還是繼續背著,繼續喘不過氣。。。
兒童性侵害是個又深又廣的議題,尤其當中又以加害人是孩童認識的人的「熟人性侵」為大宗,那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止無盡。
在這麼混亂的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儘早陪孩子認識性侵害、明白身體自主權、並還給孩子說不的權利吧,從孩子一兩歲就開始一點也不早,
而更重要的,是永遠要讓孩子知道:
「沒有任何事會讓我停止愛你。」
#我在恆春半島的日子
#兒童性侵害防治
#身體自主權
#蝴蝶朵朵
#熟人性侵
#種籽講師
#培訓課程請聯繫心家長協會
#為保護當事人資料經過適當修改以避免被辨識
#恆春國小南灣分校
#佳義國小
「科倫拜校園事件母親」的推薦目錄:
科倫拜校園事件母親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書展延期閱讀不停息 #文長慎入
上週收到黃郁芬 士林北投加分的點名,來跟大家分享我的書單,雖然最近幾天在看的,都是預算書...
☑️關於教養
📚《你的0~7歲小孩》
這是一系列 8 本的書,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想讓你大喊「你到底是怎樣?聽不聽得懂啊!」的時候,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可能是「你到底懂不懂我啊?!」
這一系列的詩,說著孩子在每個年齡可能有的狀態,了解孩子,就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理智線斷裂的時候,也可能因此大大減少!
📚《會玩才會學》
我們總擔心孩子玩瘋了、成了野孩子、擔心他變壞,但其實不然,野孩子不等於壞孩子!
對孩子而言,玩樂就是一種最自然的、有動力的學習。在玩樂中,孩子因爲年齡、遊戲種類的不同,而從中學習到不同的技術、社交能力、思考與判斷能力等等。進而討論學校制度,到底是教育了孩子,還是扼殺了孩子的學習。
📚《PET父母效能訓練》
這本書教你如何與孩子溝通,減少親子間的衝突,當中提到的溝通技巧,我認為其實不限定在親子之間,也可以是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之中!
聆聽、表達如何讓彼此收到對方的意思,是人際關係中的基礎,但卻不是這麼簡單,透過書裡的例子和說明,會發現我們離「好好說話」都有一段不近的距離。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Bubu老師的教養書是我很早期就接觸的,讀他的文章總符合我心中溫柔而堅定的教養哲學,大經說,他是快而不急的典範,不只這一本,一系列的書,從教養到煮食、到空間設計,我都很喜歡,一種我追求的有質感的,忙碌而充實的生活。
📚《懶得教,這麼辦》
知道這本書的作者-駿逸,是從部落格文章開始,後來因為孩子走了實驗教育這條路,因而認識了本人。
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那些,告訴你固定的步驟、告訴你XXX一定要OOO的十件事的那種教養書。養了 4 個孩子的經驗告訴我,每個孩子、每個人的個性都大不同,這也就是養兒育女、與人相處中的有趣之處。
這本教養書,絕對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但是透過這些故事,讓我們可以討論、可以省思,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拇指姑娘》
這個拇指姑娘不是我們小時候讀的那個童話裡,住在花苞裡的拇指姑娘,而是泛指這一個或下一個世代,頻繁「使用拇指滑手機」的世代。智慧型手機的來臨、網路的便利、資訊的爆炸,到底為生活、為學習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是否也因時制宜,而該有所調整?
這本書讓我滿震撼的,在看過這本書之前,我其實沒想過這麼多,也沒認真思考過這樣的世代,孩子的學習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關於婚姻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暴力,是我們最不希望使用的方式,但很多時候,雖然我們不使用身體上的暴力,但卻不自覺使用了很多語言上的暴力。
這本書教你如何談話與傾聽,希望能使人心意相通、和平共處。雖不限定於夫妻之間,但許多夫妻感情不睦,其實是生活中許多點點滴滴的語言、瑣事疊加而成,這本書能增加溝通技巧!
加碼建議:這本書不能只有讀完,要在生活中持續不段的練習,才會有效益。
📚《找一條回家的路》
如同教養一般,夫妻之間亦然,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不覺地在複製著上一代的做法。在跟先生相處的這些年,我慢慢認知到,許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生氣,其實是在對自己生氣,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跟自己和解,與原生家庭改善關係,重新檢視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好」與「不好」的情緒,這才是更源頭該修復的。
☑️關於創傷
📚《擁抱B選項》
那一年,許多的朋友因著對我們的關心與擔心,紛紛寄了許多物品給我們,希望能讓我們過得好一些,其中也有許多的書,我和先生確實從書中得到許多共鳴與安撫。其中這本,是我們兩個都覺得很有幫助的。
FB營運長-雪柔,頓失丈夫,這本書講著他的心路歷程,怎麼從悲傷與孤絕中,走出另一條路,「A選項已經不存在了,就從B選項開始吧!」
📚《教出殺人犯》
沒有人從小就立志「當個殺人犯」,沒有人天生就是個惡魔。他們都曾是別人心中的好孩子,到底長大的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
我會把這本書,界定在教養書和創傷後療癒的兩個面向之間。
或許我們都以為,我的孩子不可能這樣,但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那麼遙遠。
📚《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
18歲的狄倫,跟朋友犯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後自殺。科倫拜案是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之一,事情之後許多年,狄倫的母親在一次又一次的省思之中,回憶著孩子寫下這本書。
一開始,母親得知噩耗的時候,以為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受害者一樣,在這起事件中成了無辜的亡者;後來,他聽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兇手時,無法接受,覺得一定是搞錯了。
直到後來,他看見了孩子的另一面,回頭想著那些年孩子的點點滴滴,是有可能挽救、不讓孩子走上這一條路的。
我讀的時候,很意外的在某些片段,作者的心情讓我有很大的共鳴,我才認知到,原來不論孩子是受害人還是加害人,同樣身為失去孩子的母親,其實都會有著類似的心情。
☑️關於繪本
📚《蝴蝶朵朵》
這是一本關於兒童性侵的故事,是已逝作家-幸佳慧最後的作品。
兒童性侵往往出於權力、地位的不對等,因為不敢說,而錯過了被協助的機會;佳慧寫這本書,希望能透過故事,教孩子保護自己,也希望讓孩子擁有勇氣,開口說出、不再受傷。
佳慧被譽為俠女,他寫故事,希望能教孩子更多,不只蝴蝶朵朵,很多的書,例如《透明的小孩》《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希望小提琴》....都非常推薦!
📚《跟著小劉醫師,來玩性教育翻翻書》
認識小劉醫師,也是從部落格的文章開始,看他寫著外科女醫師的總總,到進入婚姻、到有了孩子。
他決心要出一套清清楚楚的性教育繪本,很多爸媽或許對於這樣很清楚的圖畫、很清楚的內容,會感到有些不自在,包括我自己一開始也覺得不太容易跟孩子談這些。但是現在的孩子發育得早、資訊源也多,跟許多孩子相處的經驗告訴我,不用到國中,如果爸媽不教、學校不教,很可能就是A片教!不如就好好的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性吧!
為的絕不是鼓勵他們早早嘗試,而是讓他們認識之後,懂得好好保護自己。
📚《228小水牛》
如同前幾天寫的,我總希望孩子能對他們生活著的這片土地有所連結,進而有感,更加珍惜,因此,我認為教育應該與生活、與環境結合!
這本講著228的故事,念著繪本,不用多說,他們就很有感,也可以隨著孩子的年紀,多說一些、多聊一點。
不只這本,直接貼上促轉會的書單,每一本都值得跟孩子講一講這些重要的事:http://bit.ly/2Tev7Lb
📚《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提到兒童人權,不能不認識柯札克,他為猶太兒童,創建了一家很特別的孤兒院,他是小兒科醫生、是孤兒院院長,同時也是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權利之父。
他陪著這些孩子生活、實現他的理念,最後甚至在納粹對猶太人迫害時,始終陪伴著這些孩子,原有機會倖免的他,最終卻選擇陪著200名孤兒院院童,一起走向死亡之路。
一樣直接貼上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書單,書單很長,我也還沒全部跟孩子念完,仍在持續中,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每一本書單上我看過的都很推薦:http://bit.ly/3cqH33R
推薦完了,接著來點名!
邱顯智 、黃國昌 、蘇巧慧 ,一起來分享你們的書單吧!
科倫拜校園事件母親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書展延期閱讀不停息 #文長慎入
上週收到黃郁芬 士林北投加分的點名,來跟大家分享我的書單,雖然最近幾天在看的,都是預算書...
☑️關於教養
📚《你的0~7歲小孩》
這是一系列 8 本的書,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想讓你大喊「你到底是怎樣?聽不聽得懂啊!」的時候,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可能是「你到底懂不懂我啊?!」
這一系列的詩,說著孩子在每個年齡可能有的狀態,了解孩子,就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理智線斷裂的時候,也可能因此大大減少!
📚《會玩才會學》
我們總擔心孩子玩瘋了、成了野孩子、擔心他變壞,但其實不然,野孩子不等於壞孩子!
對孩子而言,玩樂就是一種最自然的、有動力的學習。在玩樂中,孩子因爲年齡、遊戲種類的不同,而從中學習到不同的技術、社交能力、思考與判斷能力等等。進而討論學校制度,到底是教育了孩子,還是扼殺了孩子的學習。
📚《PET父母效能訓練》
這本書教你如何與孩子溝通,減少親子間的衝突,當中提到的溝通技巧,我認為其實不限定在親子之間,也可以是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之中!
聆聽、表達如何讓彼此收到對方的意思,是人際關係中的基礎,但卻不是這麼簡單,透過書裡的例子和說明,會發現我們離「好好說話」都有一段不近的距離。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Bubu老師的教養書是我很早期就接觸的,讀他的文章總符合我心中溫柔而堅定的教養哲學,大經說,他是快而不急的典範,不只這一本,一系列的書,從教養到煮食、到空間設計,我都很喜歡,一種我追求的有質感的,忙碌而充實的生活。
📚《懶得教,這麼辦》
知道這本書的作者-駿逸,是從部落格文章開始,後來因為孩子走了實驗教育這條路,因而認識了本人。
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那些,告訴你固定的步驟、告訴你XXX一定要OOO的十件事的那種教養書。養了 4 個孩子的經驗告訴我,每個孩子、每個人的個性都大不同,這也就是養兒育女、與人相處中的有趣之處。
這本教養書,絕對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但是透過這些故事,讓我們可以討論、可以省思,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拇指姑娘》
這個拇指姑娘不是我們小時候讀的那個童話裡,住在花苞裡的拇指姑娘,而是泛指這一個或下一個世代,頻繁「使用拇指滑手機」的世代。智慧型手機的來臨、網路的便利、資訊的爆炸,到底為生活、為學習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是否也因時制宜,而該有所調整?
這本書讓我滿震撼的,在看過這本書之前,我其實沒想過這麼多,也沒認真思考過這樣的世代,孩子的學習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關於婚姻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暴力,是我們最不希望使用的方式,但很多時候,雖然我們不使用身體上的暴力,但卻不自覺使用了很多語言上的暴力。
這本書教你如何談話與傾聽,希望能使人心意相通、和平共處。雖不限定於夫妻之間,但許多夫妻感情不睦,其實是生活中許多點點滴滴的語言、瑣事疊加而成,這本書能增加溝通技巧!
加碼建議:這本書不能只有讀完,要在生活中持續不段的練習,才會有效益。
📚《找一條回家的路》
如同教養一般,夫妻之間亦然,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不覺地在複製著上一代的做法。在跟先生相處的這些年,我慢慢認知到,許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生氣,其實是在對自己生氣,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跟自己和解,與原生家庭改善關係,重新檢視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好」與「不好」的情緒,這才是更源頭該修復的。
☑️關於創傷
📚《擁抱B選項》
那一年,許多的朋友因著對我們的關心與擔心,紛紛寄了許多物品給我們,希望能讓我們過得好一些,其中也有許多的書,我和先生確實從書中得到許多共鳴與安撫。其中這本,是我們兩個都覺得很有幫助的。
FB營運長-雪柔,頓失丈夫,這本書講著他的心路歷程,怎麼從悲傷與孤絕中,走出另一條路,「A選項已經不存在了,就從B選項開始吧!」
📚《教出殺人犯》
沒有人從小就立志「當個殺人犯」,沒有人天生就是個惡魔。他們都曾是別人心中的好孩子,到底長大的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
我會把這本書,界定在教養書和創傷後療癒的兩個面向之間。
或許我們都以為,我的孩子不可能這樣,但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那麼遙遠。
📚《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
18歲的狄倫,跟朋友犯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後自殺。科倫拜案是美國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之一,事情之後許多年,狄倫的母親在一次又一次的省思之中,回憶著孩子寫下這本書。
一開始,母親得知噩耗的時候,以為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受害者一樣,在這起事件中成了無辜的亡者;後來,他聽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兇手時,無法接受,覺得一定是搞錯了。
直到後來,他看見了孩子的另一面,回頭想著那些年孩子的點點滴滴,是有可能挽救、不讓孩子走上這一條路的。
我讀的時候,很意外的在某些片段,作者的心情讓我有很大的共鳴,我才認知到,原來不論孩子是受害人還是加害人,同樣身為失去孩子的母親,其實都會有著類似的心情。
☑️關於繪本
📚《蝴蝶朵朵》
這是一本關於兒童性侵的故事,是已逝作家-幸佳慧最後的作品。
兒童性侵往往出於權力、地位的不對等,因為不敢說,而錯過了被協助的機會;佳慧寫這本書,希望能透過故事,教孩子保護自己,也希望讓孩子擁有勇氣,開口說出、不再受傷。
佳慧被譽為俠女,他寫故事,希望能教孩子更多,不只蝴蝶朵朵,很多的書,例如《透明的小孩》《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希望小提琴》....都非常推薦!
📚《跟著小劉醫師,來玩性教育翻翻書》
認識小劉醫師,也是從部落格的文章開始,看他寫著外科女醫師的總總,到進入婚姻、到有了孩子。
他決心要出一套清清楚楚的性教育繪本,很多爸媽或許對於這樣很清楚的圖畫、很清楚的內容,會感到有些不自在,包括我自己一開始也覺得不太容易跟孩子談這些。但是現在的孩子發育得早、資訊源也多,跟許多孩子相處的經驗告訴我,不用到國中,如果爸媽不教、學校不教,很可能就是A片教!不如就好好的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性吧!
為的絕不是鼓勵他們早早嘗試,而是讓他們認識之後,懂得好好保護自己。
📚《228小水牛》
如同前幾天寫的,我總希望孩子能對他們生活著的這片土地有所連結,進而有感,更加珍惜,因此,我認為教育應該與生活、與環境結合!
這本講著228的故事,念著繪本,不用多說,他們就很有感,也可以隨著孩子的年紀,多說一些、多聊一點。
不只這本,直接貼上促轉會的書單,每一本都值得跟孩子講一講這些重要的事:http://bit.ly/2Tev7Lb
📚《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提到兒童人權,不能不認識柯札克,他為猶太兒童,創建了一家很特別的孤兒院,他是小兒科醫生、是孤兒院院長,同時也是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權利之父。
他陪著這些孩子生活、實現他的理念,最後甚至在納粹對猶太人迫害時,始終陪伴著這些孩子,原有機會倖免的他,最終卻選擇陪著200名孤兒院院童,一起走向死亡之路。
一樣直接貼上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書單,書單很長,我也還沒全部跟孩子念完,仍在持續中,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每一本書單上我看過的都很推薦:http://bit.ly/3cqH33R
推薦完了,接著來點名!
邱顯智 、黃國昌 、蘇巧慧 ,一起來分享你們的書單吧!
科倫拜校園事件母親 在 我兒子是科倫拜高中槍殺事件的槍手,這是我的故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ue Klebold是Dylan Klebold的 母親 ,Dylan Klebold是1999年 科倫拜 高中槍殺 事件 中兩名槍手其中一名高中生,這場悲劇 事件 導致12名學生和一名老師喪生。 ... <看更多>
科倫拜校園事件母親 在 Jo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999年,美國科倫拜校園的槍擊事件兇手之一狄倫.克萊伯德奪走13條生命後當場舉槍自盡,他的母親蘇.克萊伯德多年來努力研究相關資料,試著為兒子的所作所為找出答案, ... ... <看更多>
科倫拜校園事件母親 在 [心得] 我的孩子是兇手-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
(A Mother's Reckoning: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ragedy)
商周出版,2018 年 6 月 7 日上市
推薦指數:★★★★★(5/5)
部落格版:https://bit.ly/2NZLyFa
2018年10月17日,克里米亞(俄羅斯控制)東部發生校園槍擊案。一名十八歲的學生
持槍進校園,在餐廳引爆炸彈,開槍瘋狂濫殺,而後自殺。據媒體報導,已造成至少
十多人死亡,超過五十人受傷。
▌「到處都是孩子的屍體」
俄羅斯一度以為遭到恐怖攻擊,後來才知道是校園槍擊案。從監視器的畫面來看,有
人認為兇手的打扮很像1999年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的其中一位兇手:艾瑞克.哈里
斯(Eric Harris)。甚至,「先炸,後開槍,再自殺」的犯案過程也像。
這是俄羅斯今年發生的第五件校園槍擊案。今年五月發生在美國德州聖塔菲高中的,
則是美國2018年的第二十二件校園槍擊案。二十二件啊。
今年六月初,「商周出版」出版了《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作者是科
倫拜事件另一位兇手狄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的母親蘇(Sue
Klebold),她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從狄倫遺留下來的日記片段和部分錄影帶,重新認
識自己的孩子。遺憾的是孩子已經死了。
▌「你怎麼可能不知道?」
或許大家還有印象,在台灣,每當有年輕人犯罪上了新聞,常在電視上看到他的父母、
兄弟姊妹、師長或朋友說:「他平常不是這個樣子的!」或者「他在家都很乖啊!」
其實我一直很納悶,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說法。
但其實,我從自己的經驗曾經歸納出一個小小心得: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理解另外一
個人。我就是帶著這兩個自相矛盾的想法,過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不知為何,後者一
直沒有套用到前者。
初見這本書時,第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作者的身分兇手的母親。我好奇,
當一個媽媽面臨最親愛的孩子變成殺人犯時,她如何自處?她的心情會是怎樣?心碎
恐怕都不足以形容。她一樣也是「不知道」嗎?
▌母愛柔情與冷酷現實的交織
我找到蘇在TED的演說,她在台上為兒子犯下的滔天大罪道歉。她為了不是自己犯的
錯而道歉,讓我覺得很不簡單,也可以看出她真的很愛狄倫。為了愛的人低頭道歉,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懊悔、自責、痛苦,瀰漫在演講的每一句話中。她知道別人怎麼看她,她說:
「我知道我會帶著這個悲劇活下去,帶著這些悲劇度過餘生。我知道在許多人
心中,我失去的無法跟其它家庭失去的相比。我知道我的掙扎也不能讓他們
好過一點。我知道有人甚至認為我根本沒有痛苦的權利,只有無窮無盡的懺
悔。」
她的這些「知道」,一個比一個沉重。她承受的,遠超過我能想像。
我開始看書稿第一章,從蘇接到丈夫湯姆(Tom Klebold)的電話開始,父母對孩子
的擔心,焦慮,腦中無數的小劇場,身體與精神如何上沖下洗,隨著警探而來的苗頭
不對,無時無刻在腦中互相衝撞的理性與感性,以及數不清的情緒轉折,看得我沉浸
其中,跟著糾結。
看到第一章的結尾:
「我和所有里特頓市的母親一樣,祈求孩子能平安無事。但一聽見播報員說已
有二十五人喪命,我祈求的內容也變了。如果狄倫真的跟傷人或殺人脫不了
關係,必須有人阻止他。我曾在心裡默默祈禱過無數回,身為一個母親,這
次禱告實在令我無比折磨、無比錐心,可是在那當下,我明白我所能祈求神
賜予的最大恩典,不是讓他平安,而是讓他死。」
我的心也跟著碎了。
▌重要卻難解的題
克萊伯德一家是典型的中產階級,蘇是社區大學的職員,為了重新認識狄倫,她花了
很長的時間,訪談了許多專家學者,也擔任募款活動的志工,跟自殺未遂者交談。她
把傷痛與學到的經驗,都寫在書裡,我覺得至少可以看到這些:
1. 第一個是大家在兇案發生時最常問的,「身為母親,你怎麼可能不知道?」我們深
信兇手的家庭教育一定有問題,背後可能隱藏一個原因是,我們想要說服自己,我
有好好教小孩,所以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家和我小孩身上。但事件證明,小孩變成
兇手(可能)是無法預防的,再親近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尤
其當他想隱瞞的時候。
2. 喪失愛子的母親的心情、情緒轉折,我深受感動。《背離親緣》的作者安德魯.所
羅門(Andrew Solomon)在推薦序中寫到,他問蘇和湯姆,如果狄倫在旁邊,他們
會想跟他說什麼?「蘇低頭凝視地板,過了一分鐘才輕聲說:『我想請他原諒我,
原諒我這個當母親的,居然不知道他內心有多麼痛苦,原諒我沒幫上他的忙,原諒
我讓他覺得不能向我傾訴。』」
3. 面對死亡時,親朋好友、工作同事甚至某些陌生人對當事人的支持,可能是很重要
的力量。
4. 青少年的自殺問題,作者認為是心理健康,或腦部健康問題,包括青少年的憂鬱症
問題。但是如何分辨到底是青少年的一般行為,還是腦部疾病的徵兆,在行為醫學
上仍是待解的難題。「他們雖然很難搞,老愛死命把我們推開,但不代表他們不需
要協助。事實上,這些特徵或許代表他們需要協助。」不過蘇在書裡還是盡力提供
了線索。
5. 當孩子出現異狀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處理。在孩子心情不好時,就放著讓他們自行
消化情緒嗎?還是要出手干預,逼問出事情原委?「有位前同事注意到她十三歲的
女兒似乎變得有點孤僻。有狄倫作為前車之鑑,她決定逼問女兒(追問個不停),
女兒受不了終於崩潰,坦承她在溜出家門見朋友時,遭陌生人強暴。她十分憂鬱,
既羞恥又害怕,而且很認真地打算尋死。」
6. 校園霸凌問題,以及為什麼有些孩子被欺負後,卻選擇隱忍。
7. 當夫妻在面對與處理悲傷的步調不同時,婚姻也會受到影響。這個情況我在《悲傷
練習》裡面也看到過。
8. 媒體應該如何報導自殺和兇殺案件。模仿犯案並不是空穴來風,美國ABC News
2014年的調查報告指出:自從科倫拜高中攻擊案發生後,至少有十七起攻擊、三十
六起涉嫌預謀攻擊學校或嚴重威脅學校的事件,跟1999年的大屠殺有關。
9. 就是關於美國的槍枝取得,這個問題目前看起來還離台灣比較遠。
▌小小的盼望
我後來才發現,綜合以上九點,這其實是一部記述人性的絕佳作品,每個問題與困境
都是真實,每個角色的思緒、感受和反應都那麼理所當然。這些事情就活生生在我們
每天的日常中發生,而令人難過的是,恐怕還會繼續發生。
現在市場上有人出版了這本書,希望以後可以不用再出版這類書。
相關連結:
我的孩子是兇手:https://www.cite.com.tw/book?id=76524
蘇在TED的演說:https://bit.ly/2PRz2t1
背離親緣:https://bit.ly/2Sc7EaT
悲傷練習:https://www.cite.com.tw/book?id=74500
書評:
黃宗潔,凝視深淵的愛: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712cul001/
黃怡,她的兒子是恐怖殺手:https://bit.ly/2PQcVn1
番紅花的推薦序:https://www.facebook.com/wangpitsu/posts/175167894158073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138.21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40308612.A.839.html
※ 編輯: thinkerCKD (1.161.138.210), 10/23/2018 23:35: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