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國際女性科學日
#科學界還很性別不平等
#推動制度化改革
今天是除夕,也是國際女性科學日!2021年,我們一起 #牛轉歧視 #平權前行!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Tim Hunt公開說:「實驗室僱用女孩有三個麻煩:你會愛上她們,她們會愛上你,以及你批評她們時她們會哭。」他甚至坦承自己是沙文主義者,支持實驗室應該只有單一性別,男性女性分開做研究。
2019年,世界首張黑洞照片功臣女科學家Katie Bouman遭網友圍剿,說另一位男性科學家Andrew Chael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後來Chael自己跳出來澄清,表示許多網用挪用他的名字和照片來滿足自己的性別偏見,還說:「身為出櫃的男同志科學家,其實我也是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領域中被統計學忽略的那群人。」他由衷希望Bouman的事蹟能激勵更多女性投身電波天文學領域。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指出,全世界只有29.3%的科學家為女性;亞太地區更低,只有23.9%。而台灣,總體研發人力只有26.72%為女性,STEM領域的大學專任教師更只有15.5%為女性。
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直到近年,沒有消散。
這從聯合國2015年「還需要」(或是直到2015年「才想到」?)訂定「國際女性科學日(International Day of Women and Girls in Science)」可看出來。211女科日用意在鼓勵更多女性投入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領域、爭取參與科學相關工作的權利。
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早已有專家研究指出,是後天社會、家庭、學校環境的影響下的結果。從學習過程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到社會對女性生產及家庭照顧的期待;科技與工程領域的女性比例,隨著大學、碩士、博士、研究機構或業界這一路走來,比例漸漸下滑,不斷從研究領域流失,這個現象稱為科技女性的 #管漏現象。
根據科技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教部門研發人力中,女性研究人數已佔36%,但同年女性計畫主持人占比只有25%。對此科技部「性別平等推動計畫(108至111年)」設定的績效目標僅為每年成長不到0.2%,需要再50年才能達到目前女性占比的36%。
科技部還有「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專案計畫」,但是2018、2019年審定率偏低,2019年申請件數開始減少;2020年還引發女學者組織反彈,指出計畫執行方式及申請限制,難以實質協助女性科研發展,還會造成貼女性負面標籤的效果。
進到立法院後,我非常關心這個議題,跟科技部、教育部多次質詢與討論。(可參考 https://reurl.cc/R6OzND 、 https://reurl.cc/8y5jkM )
很高興,科技部的 #林敏聰次長 也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上個月來我辦公室報告與討論,目前規劃的協助女性科技研究人員的各項方案,以下舉例其中幾項:
-對於因生產或育嬰假之女性計畫主持人,研議友善補助機制,例如生產前6個月到小孩3歲前多核給1位博士級研究助理。(但是我要提醒,男性主持人也可能會請育嬰假,這個補助,不應該只針對女性。)
-遴選學門召集人及複審委員,應考量學術專業及性別衡平。
-科技部及所屬擔位增設公共教保服務場域。
其中,我認為有一個重大的變革,是科技部和所屬的4大學術司,將成立女性工作小組,這個平台,會類似企業端推行已久的「女性導師制度」,能夠協助女性科學研究人才彼此間的輔導、傳承、分享及交流,針對科研生涯共同的生命經驗,發展更適切的需求與協助方案。
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到現在還存在,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
在 #女性科學日 的這一天,邀請各位女性科學家或是瞭解這個議題的大家,跟我分享妳在從事科學研究這條路上,曾經遭遇過的困境、不平等或歧視經驗(當然,如果有美好的經驗,也很歡迎)。
我會持續和科技部一起推動 #讓女性科研人才留在職場,能夠堵住漏水的水管 #停止女性人才流失 的各項政策方案。
------
想問問大家,講到耳熟能詳的女性科學家,你會想到誰?
是不是瑪里‧居禮?(就是「居禮夫人」,看,連這名字都充滿性別刻板印象,台灣在2018年國教院才將她的譯名正名。)
她已經是一世紀以前的人物,之所以還是今日大部分人唯一記得的女科學家名字,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在學術研究頂峰的女科學家太過稀有,以至於諾貝爾物理獎長達120年只出過4位女性得獎者。
------
今天也是除夕,是闔家團聚的歡樂時刻,在關心晚輩求學方向時,請記得別用性別刻板印象,限制了他們的選擇哦!
#牛轉歧視
#台灣更好
科技部教育學門 在 民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民意論壇】國防產業有益於台灣自主
文/張惠博(大學退休教授)
近日,適有立委提案主張,要將教育部改制為「國民教育部」,高等教育則歸併於科技部,這項變革肇因於高等教育與科技部的關係較為密切,大學倘能改由科技部支持,將更能與時俱進,培育人才,例如:科技部的前身國科會,即設有:自然、工程、生物、人文、科教等五個學術處,處長概由大學借調學有專精的學者擔任,處以下又分設多個學門,以對應大學、學院、系所的學術專業領域。2014年起國科會改制為科技部,但五個學術處仍保留原來的規模與功能。所以,一個大學的茁壯成長、教師專業的養成,以及大學、碩博士生的人才培育,在在皆與國科會有很高的關聯性。再以學術內涵而言,國科會(科技部)對於大學、教師的協助,以及對於全球科研趨勢的掌握,遠比教育部來的精確與到位。當然,教育部改制為「國民教育部」以後,中小學的教育較能獲得足夠的資源,也能提升國民教育的效果,可謂互蒙其利。
#教育部 #科技部 #高等教育
科技部教育學門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讓人工智慧教育從小扎根,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教授吳聲毅今天發表由科技部科學教育實作學門計畫補助開發的「特徵小偵探-人工智慧概念桌遊」,讓學童透過不插電的桌上遊戲,了解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邏輯。
Youtube:免費訂閱→https://www.youtube.com/ptnews2012
IG :踴躍追蹤→https://instagram.com/ksptnews
#一起來eye台灣 Youtube→:https://lihi1.cc/JasJi/Ksg
#屏東新聞PTNews #掌握屏東地方脈動
科技部教育學門 在 科技部學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科技部學門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科技部補助人文沙龍計畫、科技部人文司學門代碼、 ... 科技部科教國合司「資訊教育學門」106年度專題研究計畫重點說明. ... <看更多>
科技部教育學門 在 科技部學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科技部學門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科技部補助人文沙龍計畫、科技部人文司學門代碼、 ... 科技部科教國合司「資訊教育學門」106年度專題研究計畫重點說明. ... <看更多>
科技部教育學門 在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科技部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rofile picture ... 今年將於#4月21日(四)舉辦文學二學門「人文大師下午茶• 卻顧所來徑:四者合一的學思歷程」,本次的人文大師下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