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永遠是一個說不盡爭不完的話題。兩千年前,他創建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不知什麼原因,竟觸怒了今天的一些學者,又再次被指責為「暴君」,並扣以新制的大帽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始作俑者。當然,這樣的觀點有人讚成,但也有人反對。反對者認為:中央集權制應當肯定。因為它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為歷代天朝所繼承,而且行之有效。至於「暴君」問題,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今將淺見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績,是「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有人認為此話是老生常談。雖是老生常談,但不能就認為是人云亦云,其實是各有見解的。如一位歷史循環論者看此話,就會「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觀點評價秦始皇,其功業必然不甚了了。但請一位歷史發展觀者看此話,其議論可能大大不同。他會說:秦始皇消滅了一個舊時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不僅如此,還會說:秦始皇又「廢封建,置郡縣」;繼續開疆拓土,為後代的帝王樹立了「天子經略,諸侯正封」(《詩·小雅·北山》)的好榜樣。
所謂「舊時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週三代。所以言其「舊」,是因為三代時的所有國家的制度都很落後,而且疆域從未統一。就其制度而言,當時的大小國家都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來,依託於血緣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週三個王朝原為三個大國,文化比較發展。中等國謂之方國或諸侯,小者以族屬為名,星羅棋布。其生存狀態,一直處於融合與兼併的過程中。史稱: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是社會轉型時期,戰爭之多,惡性循環。至有「春秋無義戰」之說。戰國時期之七雄,都號稱「萬乘之國」,每逢大會戰,雙方出兵都以十萬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其慘烈之狀,難以言表。以致更加劇了社會混亂,經濟凋敝,壯者散至四方,老弱轉死溝壑。事實說明,這個舊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
梁襄王的魏國雖相當落後,但還是個大國。他為長期戰亂而憂心,曾向孟子請教。他問:「天下惡乎定?」答:「定於一。」又問:「孰能一之?」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兩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樣實現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戰」,孟子「反戰」,兩人的主張,南轅北轍;而且都不切合實際。但當時的秦國卻為「舊時代」找到了一條比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過「商鞅變法」,破舊立新,以農養戰,富國強兵,逐步吞併六國,走「海內一統」之路。秦經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之經營,至秦王政時,誅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時間(前230-前221),就「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紛紛擾擾長達數百年的舊時代,開啟了天下大一統的新時代。
關於舊時代的疆域,文獻記載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黃河中游的南北兩側,商滅夏朝,疆域擴至黃河中下游兩側,但均無明確疆界。西周滅商之後,號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山》)據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周王室在這個範圍之內仍未統一,王室只佔據邦畿以內地區,其他皆為大小封國,都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態,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爭,都談不到統一。只是到秦始皇時,才「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疆域形勢。然而,秦始皇的可貴之處還不全在於此;而又在於他已滅六國之後,並不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命滅楚的軍事統帥王翦繼續向東南進軍。東越投降,將其疆土劃入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閩越投降,就地設閩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進軍嶺南,在南越北區設南海(治今廣東廣州)、桂林(治今廣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進軍,開五尺道,自今四川宜賓南通雲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將軍蒙恬率士卒30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34縣。又北渡河,據陰山,連接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以北防匈奴,這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此時,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秦始皇本紀》)比西周時之疆域至少要超過五倍,為今天祖國之疆域奠定了基礎。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績,是「廢封建,置郡縣」。此「封建」一詞不是指社會性質,而是指政治制度。即「封諸侯,建藩衛」之省語。有人理解:這只是改變了地方行政制度,如說:「改國稱郡,罷侯置守。」這一理解過於膚淺。其實際的內容很多,包括了從中央到地方所有政治制度的全面徹底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舊的政治制度是依託於血緣宗法關係建立起來的,始行於夏朝,發展於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價值為:嚴格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時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西周前期,就是用這一制度統治天下,王室和諸侯國都獲得了穩定和發展,證明此制在當時是有效的。可是,二百年後,此制日益腐朽,不為人所遵守。首先嚴重破壞宗法政治的事件發生在周王室。如周幽王廢申後,另立妾褒姒為後;又廢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另立褒姒所生伯服為太子。此事惹怒申後之父申侯,他聯合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殺幽王,西周滅亡。太子宜臼立為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和諸侯們似未從幽王事件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從平王之子桓王開始,幾乎代代都有廢嫡立庶之事發生,而且都引起戰亂。諸侯大國如齊、魯、衛、晉、鄭等莫不如此。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辛伯曾警告曰:「並後,匹嫡,兩政,偶國,亂之本也。」「並後」就是「妾如後」;「匹嫡」就是「庶如嫡」;「兩政」就是「臣擅命」;「偶國」就是「都如國」。(《左傳·桓公十八年》及杜注))由於這些原因,致使春秋二百數十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至戰國時期,宗法政治因腐朽而內鬥更加嚴重,異姓卿大夫乘虛而入。春秋末年,晉國異姓韓、趙、魏三家已經控制了姬氏的國家大權,並三分其國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前376年,三家滅晉。齊國國君本姓姜氏,而異姓的田氏卻早已控制了姜氏的國家大權,前386年,周安王賜田和為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齊為國號。關東,包括燕、楚兩個舊國在內,新舊六國都曾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舊制度、舊勢力在垂死掙扎。一旦強秦進攻,即丟盔棄甲,束手待斃。
秦始皇所創新制,可以說比較徹底地消除了舊的宗法制的羈絆和模式,從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創建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國家制度。本文為了說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兩級,各舉兩例,略述於下。
一、中央——以皇帝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機構
1. 皇帝為國家元首——秦始皇敢於「壞先王之制」,廢「王」號,稱「皇帝」,這是出於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舊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此新制創行,將降低舊制時發生「並後、匹嫡、兩政、偶國」的幾率,清除亂政之源。
2. 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廢除舊時之世卿世祿制或謂之世官世職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以處理日常政事。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長」,但非舊時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監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錢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設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職,由皇帝任免。
3. 秦朝是多民族國家,九卿中之典客與列卿中之典屬國分掌民族事務。《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屬官,九譯令。」秦之中央僅有十六卿,而以兩卿掌民族事務,說明瞭秦始皇對民族問題極重視。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區分郡縣兩級,基層分鄉、亭、里
1. 地方行政為郡縣兩級制——秦始皇徹底廢除舊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監察。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由命官充當,由皇帝任免。
2. 鄉亭里——歸併自然聚落為基層政區鄉亭里。縣下設鄉,鄉下設亭、里。基層官吏有鄉三老、亭長、里正等,均推舉本地殷實戶主充當,各有執掌。
3. 秦始皇所創新制是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這套新制度的創建,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到更高階段的標誌,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典範。自「漢承秦制」(《後漢書·班彪傳》)直到明清,歷代王朝都以秦製為國家制度的基本模式。這套制度是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疆土的保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有賴於這套制度得以實現。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績,是「統一經濟制度,統一文字」。舊時七國的經濟制度和文字的形狀有很大差別。東漢學者許慎曰:「(戰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會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序》)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統一的國家極為不利。秦始皇下令統一的事項很多,今擇其中最重要者簡述如下。
1.「使黔首自實田」,實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謂「田疇異畝」,不僅謂畝積的大小不一,還有土地所有制及與之相關的問題在內。問題長期積累,形成了老大難。西周時期行土地國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時期,此制已過時了,以致發生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詩·齊風·甫田》)的情況。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關係與新的生產力不相適應。亦影響到國家的賦稅徵收。在此情況下,各國多在進行「稅改」。前645年,晉國首先「作爰田」;繼之為齊國「案田而稅」,或曰「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稅畝」;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鄭國「作丘賦」;秦國的稅改最晚,於前408年「初租禾」。但是僅僅稅改不解決根本問題。秦國又在「初租禾」之後50年,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漢書·食貨志上》)秦國率先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的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於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實田」,(《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徐廣語)就是在全國範圍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農戶據實登記田地,按畝納稅。秦始皇此令的頒行是我國古代土地私有制確立的標誌。
2.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狀和王綰主持,以原秦製為基礎統一之。此舉對穩定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國家稅收,促進民間貿易,形成較大的共同市場等,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3.統一文字——漢字同源,傳至商代的甲骨文階段,已相當成熟。到戰國時期,列國長期分立,「言語異聲」等各種因素影響到文字的發展,出現了「文字異形」現象。秦滅六國後,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國字體為基礎,創製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方便的小篆(或稱秦篆)作為規範化文字,推行於全國。統一文字對於鞏固國家的政治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
秦始皇的錯誤也是嚴重的。最主要的錯誤有兩項:
1. 焚書坑儒——秦始皇燒盡民間藏書,坑殺大批無辜的士人學者,嚴重摧殘了我國古代文化,這是一種政治暴行。
2.繇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應立即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給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是他卻好大喜功,內則大興土木,外則勞師遠徵,使廣大人民群眾苦不堪言。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總的說來,秦始皇功大於過。他的功過都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好的,我們應當珍惜,批判繼承,發揚光大。壞的,也應當總結,作為教訓,永遠引以為戒。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秦 惠 文王 之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秦國外戚勢力關係圖(二之二) | 長知史
(續前文)
3. 秦國外戚勢力的政治鬥爭
下面簡單描述秦國內部外戚關係,以及外戚勢力的政治鬥爭過程。
秦國最具影響力的外戚來自楚國。
文章第一部分提過,秦楚兩國的姻親關係,有數百年的歷史。史書對此記載不詳,但根據宋朝的考古發現可以確立這個關係。(考古發現者居然是蘇東坡!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秦國外戚關係圖顯示,秦楚姻親關係緊密,長久以來讓楚系外戚在秦國呼風喚雨。例如,來自楚國的宣太后羋月,雖然是秦惠王的側室,卻是繼位的秦昭王的生母。當時除了宣太后攝政外,也由她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戰國「四貴」)輔助秦王執政。
「四貴」指:(1)華陽君羋戎(宣太后弟),(2)穰侯魏冉(宣太后異父同母弟),(3)涇陽君,即公子巿(宣太后兒子,秦昭王弟),(4)高陵君,即公子悝(宣太后兒子,秦昭王弟)。
其後,秦昭王的兒子秦孝文王的正妻也是楚國人,就是華陽君的孫女。秦孝文王和華陽夫人是表兄妹,親上加親。
由於華陽夫人沒有兒子,楚系影響力將隨著秦孝文王傳位給非楚系王子而下降。因此,為了保持楚系外戚的影響了,華陽夫人接受了衛國商人呂不韋的建議,將正在趙國做質子的孝文王之子子異當做自己的養子,並立他為太子,改名子楚。如此,楚系勢力可以延續下去。
這就是出名的「奇貨可居」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呂不韋成功讓子異成為秦王,自己則成為秦國的相國,也獲得大片封地,這樁生意讓他獲得巨大回報。
也由於呂不韋將自己的情人趙姬介紹給子異,趙姬生下後來的秦始皇嬴政,這讓趙系勢力抬頭。
另外一方,子異的親生母親,來自韓國的夏姬(後來的夏太后),也因為兒子和孫兒成為秦王而身價大增。
夏姬更推薦娘家王女韓姬給親生兒子子異作為側室,韓姬替子異生下成蟜(始皇帝弟弟),如果滯留在趙國的趙姬嬴政母子遭遇不測,成蟜很大機會成為子異的接班人。
前240年,韓系首腦夏太后過身,加上嬴政早已返回秦國,並於兩年後親政,迫使支持成蟜的韓系勢力急於發難奪權,削弱楚系勢力。前239年,奪權失敗的成蟜逃亡韓國,史稱「成蟜之亂」。平定成蟜之亂的是楚系勢力。
平亂後不久,前238年,當時22歲的秦王政前往秦舊都雍城,在祖廟行冠禮,隨即準備親政。但正當這個節骨眼上,趙系勢力蠢蠢欲動。
趙系勢力的首腦不是呂不韋,而是趙姬。因為秦莊襄王早死,嬴政13歲便繼位,趙姬以太后身份干政。呂不韋成為相國後,刻意疏遠舊情人趙姬,加上他原來是衛國人,所以也只能算是半個趙系人物。
為了疏遠趙姬,呂不韋推薦據說床上功夫了得的嫪毐給趙姬,嫪毐也是趙國人,與趙姬同聲同氣。總之,嫪毐假裝已經淨身,得以留在宮廷服侍趙姬,後來他們生了兩名私生子(始皇帝的弟弟)。史學家稱趙姬對嫪毐是「絕愛之」,應當沒有誇大其詞。
嫪毐隨後也作為趙姬的代理人干預朝政,更趁秦始皇行冠禮之際,發動政變,史稱「嫪毐之亂」,最終由呂不韋和楚系的昌平君熊啟平定,嫪毐被處死。秦王政趁機將呂不韋貶回家鄉,並迫使呂自殺。但秦王政沒有殺他母親,只是把她送去雍城幽禁,但後來又將她接回咸陽。
近年的研究讓昌平君的身世逐漸清晰起來。原來他是秦始皇的表叔。秦始皇親政後,可以想象他一邊籌備滅六國統一大業,一邊也逐步削弱楚系外戚勢力,落實君主集權。這個論點雖然欠缺具體證據支持,但應該非常接近事實,就是說,楚系表叔和楚系王后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受到壓制。
果然,前225年,昌平君叛秦。其後,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祖父)更擁立昌平君為末代楚王,進行抗秦反攻,但最終失敗。(全文完)
#知史 #長知史 #中國歷史 #中國 #秦帝國 #秦始皇
秦 惠 文王 之子 在 歐崇敬博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3029戰國爭霸系列12:二十五位策士名相/戰國指點江山/係年
O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12
子夏/魏文侯國師/戰國初期開場/百餘歲高齡
田子方/儒門名士/魏國開場君主/姬斯禮敬
李悝/儒學法家用途/在魏指點江山/前455到前395/協助戰國開場八年
翟璜/姬斯的策士/同列於李克/魏國的思想重鎮
樂羊/樂毅的曾祖父/樂家名將開創人/魏國所謂知名將軍
吳起/先魯後魏/前往楚國變法/一人力拚/楚地百餘老派家族/孫子後的兵家奇才/前440年到前381年/在位二十年/楚悼王/吳起伏身/與巨室家族同盡
龐涓/鬼谷子的門人/公元前348年/馬陵戰畢/魏國自此成為二線/齊威王轉為首位
孫臏/傳說/鬼谷弟子/龐涓師兄/齊王軍師/勝戰馬陵/帶領齊國/協助威王/統御稷下/號令戰國群英
申不害/前420到前337/入韓為相/八十四歲/法家高人
商鞅/B.C.390到B.C.338年/由魏入秦/商鞅變法/百二十年後/秦滅六國/建立基礎/作法自斃/尚首功/車裂而盡/另一型態/第三位法家名士
慎到/前395年到前315年/又一位八十歲高齡/法家理論高手/韓國大夫/強調勢法/商鞅同代/卻是法家思想好運人
張儀/齊魏皆相/二次改變秦國命運/玩弄齊楚大國/運於掌間/獨立求學/縱橫家言/B.C.370到B.C.310
惠施/名家開創/科學家思維/魏惠王宰相/張儀同代競爭人
公孫衍/公元前325年/魏將地位/連結齊國/打倒趙國雙將/韓舉趙護/又過七年/B.C.318年/連結魏趙韓燕楚/攻秦函谷關戰役/公元前300年前後離世
魏冉/宣太后異父之子/權傾昭襄王前期/伴隨著蘇秦遊說時期/接替了張儀/數十年宰相國舅爺/排除異己
蘇秦/絕非張儀師兄弟/更非鬼谷子門人/燕昭襄王埋伏的策士/十一封書簡/出土為證/活動時間/B.C.310到284/與張儀名相/全然擦身而過/不曾同台/後生晚輩/縱橫家/未曾合縱/倒是連橫/五國聯兵第二次戰爭/打得不是秦/卻是秦閔王/七十座城池/配合樂毅
樂毅/樂羊曾孫/趙國名將/武陵王後/公元前298/轉入燕地/十五年後/攻齊任務完備/重返趙地/戰國最是好運/名將身分/名將家族子弟
田單/基層官員/直到樂毅攻城/包圍莒城即墨/火牛陣一出/天下文明/二十年間相齊/再入趙國/帶兵抗秦/戰國另一位好運好命的將軍/直到公元265年
趙奢/趙國名將/趙括之父/公元前269閼與戰役/戰勝秦軍/山西境內/阻秦西進/趙惠文王/公元前298年到266年的任命
藺相如/前315年到前260年/趙國名相/完璧歸趙/縱橫家人物/第五位代表高手/走過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期間
范雎/遠交近攻/秦國改革/第三位高手/縱橫家第六位代表人物/牙疵必報/魏國出生/身世崎嶇/擠下魏冉/引領昭襄王/再次革新/權臣久任/終遭猜忌/昭襄王下令給的毒藥
趙括/紙上談兵/長平戰役/趙孝成王力邀/趙括夫人力阻無效/只求兵敗免去牽連/怎料/長平戰役/四十五萬人/山西高平/兩千年/千古長嘯
白起/坑殺戰國晚期/百萬軍民/范雎公元前257年/設局撲殺/昭襄王世代名將/雖然白起也已八十高齡
廉頗/父親請罪/趙國名將/邯鄲保衛戰勝/郭開反間計/奏效/趙悼襄王期間/流亡國外/公元前327到前243/另一位/八十多高齡的大將軍
郭開/趙國大夫/秦國反間/一人之言/喪邦亡國/弄倒廉頗李牧兩大將軍
一部戰國策士發展史/一百八十二年/初中早期各六十一年/群英會集/開創出稷下學派/黃帝學派/管子學派/莊子學派/縱橫家社群/名家學派/法家學派/陰陽家學派/呂氏春秋學派/易學數術學派
風起雲湧/聊列係年於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