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張照片,看出目前海事教育/訓練系統VS.國際檢查系統間的落差
東方人由於歷史的進程,海事教育與管理公司訓練著重在”技術培養”,輕視”體系管理”這些由學校開設的課程,證照訓練及考試中所佔的比例,可見一般;因此非但是管理級以下的船員不熟悉SMS文件,甚至是大副大管輪對SMS的管理體系亦顯生疏,這是東方”人治文化”下的共業;
西方社會早已感受到”制度”比起”人治”在跨文化及”個人的差異性”方面能有較穩定性的表現,因此大力推展”體系管理”並且入法(SOLAS),並以配套的PSC檢查來確保實施的效果;
因此就照片上的原理來看,在全球統一的PSC檢查標準與文化思維之下,西方船公司之體系文件過渡到船舶上的執行面時,較為順暢(因為西方人管理的船隻上非常注重”在職教育,訓練與考核”),憶起當時去由德國人手中接船時,對他們在”船員在職教育的內容,資料,考核程序,..”所花的功夫非常吃驚.
東方人的船隻,在”在職教育”這一方面幾乎一片空白,加上傳統文化上的人治管理,因此在面對全球一致的PSC檢查時就難免捉襟見肘的水土不服,產生”公司與船上接縫處之高壓洩漏”
因為船員的來源非航海即輪機(專業技術之專長);船上沒有”航管系”之來源與編制,"管理"對船員來說都屬"行外之兼職"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ISM) code, every ship must appoint a ship safety officer (SSO) who has the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skills to look over the important 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the ship and its crew’s health."真的有那麼能幹的SSO,那絕對值得付他一份船長的薪水.
法規歸法規(岸上人定的),然而在緊縮編制,大量的文書工作之外,能把航行當值做好,睡足8小時,還有多少精神體力來從事這些”額外無給兼職”的SSO工作?
最近在模里休斯擱淺的Wakasho輪就是船上人力資源”高壓洩漏”的最佳案例,但是當海事調查官,保險公司,等相關人員登輪時,我可以保證所有的相關證書,稽核,體系文件都是井然有序,成疊成冊!(因為船舶管理公司是日本人),不知這些人在檢查完之後,望著船邊岸際無盡的浮油,心中作何感想?
我的建議是由各校航管系研發"完全AI的SSO機械人",並列入SOLAS法規配置在船上.補足"船舶安全管理體系"最後的一塊拼圖,大家安心也開心!
稽核證照課程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醫院不是只有醫生護士,就像社會絶對也不是只有一兩個職域維持運作,大家都説每個職域都重要,一個都不能少,但就像我們説不會歧視,心中還是默默的有一把尺在衡量,站著説話不腰疼,所以是真小人還是偽君子,各自心裡有數,我先承認我是真小人,人性的醜陋面我都有,可是因為受過教育、明白輕重、了解法律,所以壓抑住了潘朵拉的盒子。
這次的疫情大多數人都説醫護人員辛苦了!我的老婆是感染管制師,從二月到現在幾乎沒有一天準時下班,應該很少人了解這職位在幹嘛的!要不是之前的SARS,也根本沒人重視,因為以利益導向的醫療集團,感控的設置只會花錢,無法賺錢,不見棺材不掉涙,等疫情發生了,又想到其重要性,預防重於治療,要知道感染控制不單單只有新冠肺炎,每天都有許多傳染病威脅人類的健康,這都必須做好管理,否則也會野火燎原。
大家現在都知道要洗手,其實所有的疾病預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但醫院最難管理的就是醫生,就跟大學裡面最難管理的就是教授一樣,知識會帶來傲慢,而且很多人覺得這些人是智商180,好像每個領域都很強,但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不見得大醫生會做的到,感控師需要扮演黑臉,承平時期還會被嗆小題大作。
疫情時期大家都辛苦,但最辛苦的還有醫院清潔人員,不是掃掃地就完了,必須根據感控師的規劃進行清潔,我家老婆説一個負壓病房清潔下來得花一小時以上,想想看你全身包緊緊打掃家裡一小時會是怎麽的光景,但事後的奬賞通常沒有她們,鎂光燈前的只有少數人,一將功成萬骨枯。
很多事不是你想的那麽簡單,所以重點是:不懂的請閉嘴,網路上生活中有太多自以為是的言論,真是打嘴砲行,又無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是外行人硬要講內行話,這世界已經夠紛擾了,閉嘴就是最好的防疫。
(非討拍文,請不要再説辛苦了!加油!)
——————————————
詹明錦:醫院保衛戰 感管師是關鍵
詹明錦/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祕書長
在2019年底出現武漢肺炎時,讓全國開始「疫」常緊張,全國民眾人人都聞疫色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了我們醫療常規的腳步,各家醫院為維護院區安全,無不竭盡所能地防堵疫情入侵,不同職類的醫護人員都盡力做好自己該有的職責,在全世界稱讚台灣防疫表現,在眾人為台灣的醫護人員豎起大拇指的時刻,大家是否有興趣知道,在背後還有著一群日夜辛苦付出的醫院守護者,他們的職稱叫做「感染管制師」。
「感染管制師」在醫院扮演者甚麼角色呢?身為感控專業人的一份子,我自豪地認為感控人員像大家庭中默默付出的「巧婦」,因為醫院不能沒有他們,醫院評鑑或各項查核都有明訂配置感染管制師及感染症專科醫師的規定,感染管制師需要先有國家級的護理師或醫檢師證照,有過臨床經驗後,再經過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制定專業的審核,讓感染管制師參與專業培訓課程,通過甄試認證後,才能進一步取得這張專業證照。
透過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各家醫院將平日感染管制作為再次檢視,確認各項措施是否落實,如:手部衛生、環境清潔消毒重點,院內感染收案分析監測,增修訂防疫作為:TOCC詢問、進入院區戴口罩、入口體溫監測、全院員工疫病教育訓練、個人防護裝備(口罩、手套、隔離衣、防護面罩)的實地穿脫演練等防疫措施,靠的是「感染管制師」平日持續不斷的教育訓練、稽核、檢視修正與院方高層的支持。若等到疫情來時再進行準備,恐怕無法有效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您洗手了嗎?」這通俗的5字問候語,卻是預防武漢肺炎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手部衛生5時機及手部衛生7步驟是醫療工作人員的基本功,進入醫療院所須先通過「感染管制師」洗手認證,醫院遭遇任何疫情發生時刻,感染管制師對內:要制定病人收治動線與各項感染管制措施讓員工遵循、還要扮演查核監督的角色。
對外:要做為衛生主管機關因應疫情政策並配合處理的聯繫窗口。因此為何以「巧婦」來稱呼感染管制師,就是因為感染管制師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均要於平日整備,疫情來時是醫院與衛生單位最佳溝通橋樑。
醫療院所每位感染管制師雖不是第一線照顧病人,當醫院環境有污染疑慮時,卻是第一線進入現場採檢的人員。例如最近國內第34例新冠患者住院病室及其浴廁發現冠狀病毒潛藏,就是由感管師採檢送驗,藉以更加掌握環境清潔消毒之重點。
也在第一時間進行教育、檢視所有高風險單位、人員的認知、防護是否確實;在通報過程有疑義時,也是給予第一線人員最快速的解答,在採檢或輸送時都擔心第一線人員未落實造成風險,這時感染管制師就會親自現場引導或叮嚀,讓第一線人員更安心做好每件防疫作為。在疫情高張下,為了讓醫院人員不慌亂,感染管制師擔任疫情監控者,隨時將最新疫情消息、政策彙整,使疫情資訊透明化,讓工作人員知道,避免恐慌。
這是一場世紀大疫,防疫戰爭不會很快結束,醫療照護體系一定要維護住,感染管制師絕對不能也不會缺席。
稽核證照課程 在 聽說荷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三個月學習理論 ] 網誌版:https://bit.ly/32jY21K
你是不是一個興趣很多的人?你是不是一直想做其他事但總說自己沒時間?你是不是一個不太有耐心的人?你是不是一個不知道自己可以堅持多久的人?
想當畫家、想當作家、想學英文、想學做菜、想學開車、想減肥~~~每天都覺得自己有好多事想做,可一年過去了,卻還是懊惱自己一事無成呢?
如果你跟我的答案一樣都是「以上皆是」的話,也許可以試著用三個月去做好一件事?
會有這樣的三個月理論,其實是在一次的證照考試通過後下的體認。之前為了考一個財務證照,第一次考試抱著僥倖心情,死背硬背求短時間速成與運氣,但老天有眼沒讓我通過(拭淚)。
想到貴鬆鬆的考試報名費與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我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把考試內容融會貫通,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砍掉重練,把這證照趕快拿到手,這樣我人生就可以 move on 去做點別的事 。
於是上下班找時間學習,每天早也念,晚也念,反正就是一個廢寢忘食的概念,當自己有了明確目標,全世界都安靜下來,時間真的就像乳溝一樣擠一擠就有了,把零碎小時間化整為零,有空檔就學習也讓自己千頭萬緒的腦袋有個方向。
一開始重新手寫整理筆記的時候,不斷的在心裡哀號,天吶怎麼還有這麼多不懂的地方,不過報名費都繳了,看在錢與青春的份上,沒有後路地一步一腳印的練功。度過一直撞牆的第一個月,還好到第二個月我開始享受學習曲線的上升,一切漸漸步入軌道,到第三個月就是在複習與思考。我當時心想,都這麼努力了,就算還是沒通過,這些知識對我還是很受益(其實是安慰自己的鬼話,因為沒通過還是會很痛苦 XD)。
如果對考國際稽核師(CIA)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這則心得分享:https://bit.ly/2Cks7Ue
關於這三個月的心路歷程,我有下面的總結:
「第一個月的混亂與撞牆」:
通常在開始之前,我的前置作業是找到資源與訂定時間計畫表。找到資源是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教材,可能買書買(線上)課程還有詢問前輩,通常買筆記本的挑選過程,算是給自己一個下定決心的儀式感也蠻有趣的。 接著,我會用 Excel 制訂一個 90-100天的計畫表,分配每一天的進度如何,通常進度會延誤 XD,但這計畫表至少讓自己知道落後多少,還有多少時間,讓自己有心理準備(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玩耍 XD)。 這其間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不斷的懷疑自己懷疑人生,但先別放棄,試著堅持下去,反正 Nothing to lose.
「第二個月的循序漸進」:
經過第一階段的沮喪與撞牆期,我會在網路或者遇到同好中討論找到方法,也可能在常犯的錯誤中悟出一些心得,帶著這些心得(所以作筆記很重要!),自然地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式。另外,一旦悟出一些心得後,我自己也不想再像以前考聯考一樣,每天日子只有工作與念書,我也相信學習在精不在多,人生處處是學習, 所以有趣的活動與朋友聚會,我也會挑著去參加,讓自己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
「第三個月的架輕就熟」:
這階段通常是心理上最輕鬆,但腦袋最忙碌的時期,經過前面的錯誤與歸納後,在沒有追趕進度的壓力下,複習、反思與應用,整個融會貫通後與現實連結,讓知識得以活用,順便加強自己比較弱的部分。
「其他應用」:
這樣的三個月理論後來也幫助我學習用coding 做數據分析,第一個月我真的非常挫敗,總覺得天吶,這根本是另一個世界,連個短短小小的coding,我都有bug,而且有些簡單的 bug 想自己 Google 解決,但摸索了幾小時還是沒能解決,得靠工程師友人指點迷津,對於自己不能解決簡單問題,我感到非常挫敗,心想我怎麼可能有一天以此為生。
但之前的考試經驗告訴自己,這都是過程,只要再幾個禮拜,我一定會搞出點什麼,加上人很好的工程師友人常說這些過程很正常,就算已經寫程式十年了,他們每天還是在學習。這樣的挫敗與(自我)鼓勵就這樣反覆一段時間,直到突然有一天好像開竅了,我開始興奮於自己弄出點像樣的東西了,後來連每天必看的八卦新聞都沒時間看了,因為上網都在忙著去 Google GitHub 想辦法解決自己的 bug,我很喜歡這樣充滿幹勁的自己,雖然有時候還是要求助他人,但漸漸的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那種成就感只有歷經才能體會。
最後我沒有做相關的工作,因為經過 SWOT analysis 以及我還是喜歡財務管理的工作,但這些歷程又打開了我另一扇窗。對於數據分析寫程式我雖然還很嫩,但至少跟一些專家聊天甚至去參加專門給 IT 人的研討會或 Meetup,我可以聽懂一些甚至問上幾個問題發表意見,不再只是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或亂開玩笑。
「不只是學習」:
出社會一段時間後,如果只是因為突然的興趣而轉職,可能因為面臨的他人的挑戰與自己對未來的恐懼而心生退意。這三個月的時間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是個實習生,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件新事物,還是只是一時興起。在有朝九晚五的安穩上班日,連續三個月後,如果還是忙得不亦樂乎,那就應該是真愛可以向前衝了!
後來我發現三個月90天的時間,其實短到讓我願意開始,但又不長到讓我想放棄。我不能說三個月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成為專家,但一定有辦法 get somewhere,有一些進展後,想發展成專業或改走他路都可以。至少都試過了,而且 You never know,這些曾經的努力,也許有一天會連成一個漂亮的故事喔!
「萬事起頭難」,「頭過身就過」,這些話真有他的道理在。自從碩士畢業後,這幾年都在職場打滾,這些日子重拾書本或重新學習一項技能, 努力摸索回想以前是怎麼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學習如何學習」, 終身學習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切切實實的職場生存技能。
人生很長,何不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專心去嘗試一些新事物呢?
人生很短,何不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寬廣一些?
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故事,一起共勉之囉~
[ 圖文不符] 最近回亞洲度假,離開前在公司附近走走拍的楓葉照,現在已經掉滿地,一年又快過了~
稽核證照課程 在 ISO27701主導稽核師課程線上說明會v1 4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ISO/IEC 27701:2019 個資管理系統主導 稽核 師國際登錄 課程 (符合ISO 17024規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