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設計 #服務設計 #原來公眾服務可以這樣設計
環境變化太快,如何透過設計改善繁複的政府體制,讓公眾服務能更貼近人民的需求,而能夠真正的「親民且便民」?
本週 SDN Taiwan 分享了一段Louise Downe(致力於公眾服務的先驅者)的精彩演講,以「公眾服務設計規模化」為題,分享她在英國政府推廣服務設計的經驗與案例。
Service Design Network Taiwan 很貼心的為大家整理了演講中的幾個重點,包含公眾服務設計會經過的階段、Louise 觀察到的關鍵問題,並提出政府如何運用服務設計推動改變的 10 個觀點。身為「公眾」的一份子,其實「公眾服務」這個議題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但多數的我們其實並不知道怎麼為自己發聲,不了解可以怎麼參與,而這段演講,也許能夠讓每個想要關心的我們ㄧ些不同的啟發!
#一起閱讀 #服務設計 #精神食糧 #服務設計的學思達
#台灣政府什麼時候會有設計師公務員呢
講題:Scaling service design in government (公眾服務設計規模化)
影片講者:Louise Downe
Louise 是致力於公眾服務(public service)的先驅者,片中分享了她這些年來在UK GOV推廣服務設計的寶貴經驗與案例。
首先,她提到公眾服務的設計一定會經過下面三個階段:
1.合法性(Legitimacy)
2.設計的定義(Definition)
3.設計交付與執行(Delivery)
然而,她認為更重要的是:
4.規模化與永續發展(Scale and sustainability)
Louise提到兩個例子:
1.公眾服務只要有一個小小決策改變,就會影響到數以萬計的人民,舉例來說,只要當天有2%的飛機停飛,就會足足影響40萬人,包括空服員、地勤、民眾等,也就是說,公眾服務的任一細微環節,都必須被仔細的設計與規劃,因為公眾服務的使用者是所有人,而不是一群人。
2. 只要進口或出口一項貨物,你必須至少經過14次的檢查(政府4個部門),有非常多的政策與規定要遵守;開一間新創公司,你必須經過9個政府部門的審核,這些層層關卡對於社會、經濟、環境等發展,都是很大的限制與阻礙。
現今的社會發展因為科技跟環境改變的速度實在太快,所以公眾服務必須全面地重新被設計,要如何透過服務設計去協助政府交付與執行公眾服務,同時能夠因應各種狀況去做變革,服務設計師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Louise提到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如下:
一、政府的穀倉效應(silo)
二、政府有大量的成本花在各種服務規劃與管理的環節上,層層關卡層層浪費
三、公眾服務的「服務是動詞,而不是名詞」,必須為"改變"而設計,而不是設計完就結束了
於是Louise提出以下10點給大家參考,希望讓每個政府都能透過服務設計的推動產生變革的力量:
1.招募設計師並為他們創造社群(Hire designers and build communities)
2.標準統一化,而非中央化(Standardize, don't centralise)
3.運用工具讓設計流程能標準化規模化(Enable the network)
4.模組化的設計,未來可再用(Design something the future can design)
5.捲起袖子做就對了(Get your hand dirty)
6.開放的工作模式讓公部門能齊步前進(Design it forward)
7.不要自我感覺良好,聽聽大眾的真實想法(Understand how well you're doing)
8.團結力量大(Enable people to work together)
9.以服務為導向,形成另一種有能力造成改變的結構(Create alternative structures of power)
10.公眾服務設計必須是有道德的實踐者(Be critical)
若要了解以上10點的詳細內容,歡迎讀者一同慢慢欣賞影片,小編在這就不暴雷了。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U5CSwinM
策劃/責任編輯:沈美君 (Diane Shen) 編譯:湯士賢 (Chris Tang)
穀倉效應例子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府部門的大穀倉在財政部】
當初我們在推國家資訊長立法的時候,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人員、系統跟指揮整合的必要性就不必多說,在施政上的核心想法是,提升資訊在政府決策中的重要性、主動性,對外透過資訊搜集分析,能更即時、緊貼民意需求,並立即提出溝通,再來就是對內增強各部門的橫向資訊整合,後面這點尤其是提升政府效能的關鍵。
原因現在大家比較熟悉了,就是穀倉效應。
舉一個例子,今年主計總處剛做過五年一次的工商普查,結果有業者遇到我的時候說,工商普查上面登記的資料是十年前的舊資料不說,才剛報過稅,很多營業資料還要再寫一次,政府不是一體的嗎,怎麼會這樣?結果一個普查做下來,普查的人無辜,業者也無奈,整個政府的形象直直落。
後來我們去查原因才知道,最大的問題在財政部賦稅署,因為他們的工商基本資料最齊全,但卻什麼單位要都不肯給,財政部跟其他部會一樣大,無論勞動部、主計總處、內政部來都一樣,不給就是不給。
一樣是政府單位,光平行的資料交換,就這麼困難了,遑論開放資訊的品質及有效性,有人想卡死大家,就沒有人動得了,除非自己編預算,自己去蒐集,但那又變成重複做的預算浪費,以及浪費大家時間的民怨升溫。
要怎麼把這些穀倉再整合起來,是下一階段改革的重要方向,組織改造之外,把無能的文官淘汰,堵死他們成為門神跟肥貓的門路,也是必要手段。
穀倉效應例子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作者: 蘇治芬(現任立法委員/前雲林縣長)
六輕營運即將迎來第20年,整個台塑麥寮石化園區產生的大小事故不斷,勞工、居民與環境都蒙受嚴重的影響。在我擔任雲林縣長任內,台塑甚至在一年內發生7次大火,在數度斡旋後,終於促使部份園區停工檢修,並進行大規模的管線改善。
近年來事故頻率雖然降低,但在今年3月,台塑麥寮園區又接連發生兩次工安事故。我隨即要求經濟部進行總體檢,經濟部也回文允諾將於7月進行體檢。體檢進行前又再度發生了台塑芳香烴一廠事故,顯見台塑工安問題絕非個案。
缺乏系統性的石化產業治理
為何大幅替換管線後,六輕再度出現頻繁事故?因為除了管線之外,化工廠還會有壓力容器、燃燒裝置、熱裂解系統、安全連鎖系統等各種設備、各種不同的物質,加上人為的操作跟設定,整套生產流程才構成了所謂的「製程」。因此要維護工安,就得落實製程安全管理(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 PSM),以系統性的方式進行人員訓練與設備養護。
台塑並非沒有進行製程安全管理,但麥寮園區的廠房設備跟技術知識(know-how),幾乎都是從國外分頭採買,再自行拼裝而成,以大幅降低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購買整套系統,自然也沒有原廠的技術服務,在缺乏系統介面整合的狀況下,隨著設備使用時間漸長,問題會逐漸浮現。
加上台塑集團採取利潤中心主義,誘使各廠管理幹部為了績效,壓低養護成本,甚至更改原廠設定,讓設備超限運轉來提高產量。上述情事都對製程安全產生不良效應。3月由於廠方旁通(bypass)安全連鎖系統所導致的台化SM廠事故就是一個例子。
為了進一步瞭解台塑的製程安全管理狀況,我向管理工業區的經濟部工業局、管理職業安全的勞動部職安署,分別索取台塑麥寮園區的製程安全資訊,以供體檢參考使用,卻發現兩個單位都沒有資料,然而這卻是《製程安全評估定期實施辦法》的評估項目。職安署才因此請台塑準備相關資料,而在會議前我們收到的檔案,也有許多資訊闕漏與問題。不論是主管機關或台塑本身,都缺乏對製程安全資訊的系統性掌握。
政府機關陷入「穀倉效應」
根據2014年底公布實施的《製程安全評估定期實施辦法》,石化園區每5年應進行一次製程安全評估。然而在行前準備會議當中,職安署表示台塑麥寮園區60幾個廠,皆尚未透過進行評估,獨立於該辦法之外,職安署兩年來已經完成20個廠的報告,作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經濟部工業局在這場會議才知道有這項報告的存在。
這顯示政府部門已經陷入了「穀倉效應」: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橫向溝通與整合,最終導致治理失能。行政部門應針對石化工業園區的治理進行跨部門整合,作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經濟部應該會同職安、環保、能源、消防部門建立完整跨部門溝通與治理機制。
三個面向的系統性升級
在這次體檢的總報告書中,台塑麥寮工業園區四大公司各自提出既定專案改善計畫與中長程工安體檢計畫,列出不同設備的體檢與汰換時程。這點值得肯定。若麥寮園區要向德國洛伊那(Leuna)工業區看齊,進行全面的轉型升級,就必須效法其方法與決心:每5年停機大修一次,調度各國專業人力,於6周內完成全面性的檢修與清潔,汰換眾多零件;更藉此機會改善設備與修改製程,以因應工安與市場需求,最後還得通過第三方獨立機構的檢查。
然而台灣目前的體檢機制皆為單點式檢查或事故檢討報告,缺乏系統性的診斷,當然無法有系統性的提昇。很遺憾地,在年中臨時編列的預算有限的狀況下,經濟部表示這次7月的體檢僅為期兩天,只能聚焦在部份製程安全項目與少數廠房,難使整個園區有系統性的改善,與會的專家學者也表示相當不足。
鑑此,我建議經濟部應該會同環保署、勞動部職安署,擬定進化,針對台塑麥寮園區各廠的能源效率、環境汙染與職業安全三大項目建立基線(baseline),充分掌握實際現況,訂出各廠逐年的改善計畫,逐年降低能源消耗、汙染排放與工安風險,有效促使園區升級,才能讓營運滿20年的六輕工業區轉型升級,不再成為居民、勞工與環境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