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東京奧運射箭賽程告一段落了,首先感謝每一位家人及支持我的親朋好友們,成為我努力奮鬥的力量,大家的祝福我都有收到唷🙇🏽♂️。
感謝體育署、中華奧會、國訓中心、射箭協會、桃園市的每一位長官及老師們的照顧,還有所有在國訓中心一起努力的團隊、隊員們與最照顧我們身體健康的防護室、物理治療師與防護員和長庚運動醫學團隊的醫師們,以及射箭旅途從啟蒙到國家隊的每一位教練和求學過程從國小學到研究所所有母校、師長們,成為我學生運動員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我會繼續努力精進自己💪🏾。
感謝企業賽的所有老闆們和寒舍集團細心的呵護,有了企業聯賽的創立讓比賽氛圍瞬間升級,讓選手們在國內就可以享受到國際決賽舞台的張力。
謝謝所有願意支持我們、贊助我們的廠商,有您們的加持使團隊變的更多元、完善,在這邊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這一刻來的太突然,在這疫情肆虐的時期,對於所有運動團隊無疑是一大挑戰,但也能適時展現所有運動員對於目標的執著與堅毅。而我自認為不是一個很有天份的選手,且這幾年間的國家賽成績起伏不定,出發前內心集滿了懷疑及焦慮,索性透過教練團與隊上所有隊友們的鼓勵,包括兩位心理師的幫助之下,把狀況調整到可以接受的地步,勇敢踏出國門迎接挑戰。賽前收到啟蒙教練的鼓勵和許多師長教練的祝福,和研究所指導教授帶領研究室與師大射箭隊的加油影片就像身上帶著無限量行動電源般讓我電力滿滿。比賽開始的過程較為冗長這裡就不再贅述,若想特別了解歡迎大家後續提問。回到團體賽當下,我沒有太多高水準的演出,大家一定都知道我們在第一場就比到了加射,岌岌可危的情勢還好有場上場下教練與隊友們的超連結加上螢幕前所有人的集氣,硬是闖過了第一道難關。俗話說得好,頭過身就過,順著這股氣勢一路殺進了金牌賽,儘管我們已發揮的淋漓盡致,無奈對手始終保持在不同的檔次,讓我們見識到射箭強國在高張力下的頂級表現,也是我們日後要努力的方向。再次謝謝場上帶領我們的展明老師和兩位凱瑞我的隊友,感謝湯神的精彩演出和鄧爺的穩定輸出,帶領小弟我一起向前衝,之後還要再麻煩老師及隊友多多關照。
競技舞台的殘酷眾所皆知,沒有突出的成績並不代表平時沒有努力,有時候真的是運氣運氣,也希望透過小弟我的一點力量呼籲所有喜歡、支持我國運動員的大家用鼓勵代替責備,我們也會持續努力往下一個目標邁進,最後要再次感謝大家對我們的肯定與祝福,有各位的加持是我們最大的福氣,榮耀與各位共享,謝謝大家。
Win&Win Archery
TRU Ball / AXCEL Archery
VICTOR 勝利體育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
720armour運動眼鏡
Sheraton Grand Taipei Hotel 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中華企業射箭聯盟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 Chinese Taipei Archery Association
中華民國體育署
中華奧會 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Tokuyo
桃園市體育局
PTT Lubricants Taiwan
突然 焦慮 ptt 在 林薇Viv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封寫給親愛的臺灣與我們的信
親愛的臺灣,還記得前年十二月,
一則傳上PTT的消息,讓你響起了警鈴,
超前部署地開始了物理性的防禦,
用了當時你可以做到的各種方式,
守住了這片島嶼,我們的家。
那個時候,
即便備受質疑,也有反對的聲音說著,
有需要這麼緊張、這麼大費周章嗎?
你依舊沒有動搖,選擇在最快的時間內,
將各式專業,各就各位,同島一命,守護家園。
興許是想起了過往沉痛SARS的記憶,
興許是習慣了令人懷疑的,來自中共的消息,
也興許,是你我都不願讓任何一絲萬一,
降臨在我們都最愛的家園之上,
成為拆散你我的原因,
所以選擇承擔質疑,也要守住防線。
於是當世界共同陷入危難,
當這場戰疫成為了人人自危,
成為了沒有人得以倖免的全球大空襲。
城市停擺、交通阻斷、一切事務暫停,
原本地球村引以為傲的無邊無際,
突然之間,變成了你我從沒想過,
那沒有結束期限、更無法預測下一秒,
不知何時才能再次抵達的,最遙遠的距離。
但親愛的我們,
在過去那一年裡,
我們卻曾經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的,
自在生活著,自由穿梭著,自信擁抱著,
在臺灣,這片我們稱之為家的土地上。
這不是因為我們得天獨厚,更不是湊巧,
是因為有多少人在這段時間裡,
持續犧牲著每天的生活,
承擔著無法想像的壓力,
持續守在那病毒隨時都可以衝破的邊際,
用他們的所能所長,守護著這片島嶼,
還有那在家園裡,持續歡笑著的我們。
過去一年裡,邊境一線人員的檢疫、防護,
沒有停歇、沒有休息;
過去一年裡,防疫工作者的研究、調查,
沒有停擺、沒有鬆懈、更沒有一刻不感到壓力;
過去一年裡,病毒對世界的威脅,
也從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
只是我們被保護的,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是的,我們在這一年當中,
確實還有很多的超前部署可以做,
但沒能來得及做到、做好、做得盡善盡美。
是的,在這一年當中,
面對每一個不一樣的決定,即便已經參考了多方觀點,
還是有那麼一絲一毫的機會,會產生差錯,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
是的,站在不同崗位上的人們,
承載著不同的期待,確實有他們的責任,
也有他們義務上需要承擔的風險,
更不代表即便他們盡力了、嘗試了,
就可以去解釋任何產生的差錯。
但是也是的,在過去一年裡,
我們過了與世界上好多人幾乎完全不一樣的舒適生活,
而那是多少人,一同負重前行,才得以換來的歲月靜好。
所以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
親愛的我們,
一起看看身旁的家人,或是螢幕前的自己。
現在的你我還能待在家中,吹著電風扇
想著這餐要煮什麼,下一部影集要看什麼,
盤點明天WFH的工作項目有哪些,
其實已經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
親愛的我們,
這樣新型態的生活模式,確實算不上是最舒服,
甚至讓人開始難受、焦慮、不知所措,
不斷思考著,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但讓我們想想,那每天上升的確診與消殞數字,
每一個,都是跟你我一樣,是被人們愛著的人,
是這片島嶼上良善的生命、努力的人們。
因此,在這段時間裡 #如果可以,
請讓我們一起努力守在家中,
不要移動、不要群聚、做好防疫,
忍著一時,保護家園度過這多舛的一年。
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練習相信專業,
不再因為焦慮,而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發表斷言,
不再因為恐懼,而開始對專業失去信心。
讓我們練習相信醫療、研究、防疫工作者,
他們這麼多年不辭辛勞的訓練與經驗,
會能夠在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派上用場。
讓我們一起學習,可以對不同的決定與執行方法,
提出質疑,提出討論,提出不同觀點,
但不去對於不了解的事情惡意指責,
更謹慎小心不造謠,不刻意製造恐慌,
讓早已複雜的現況,更加陷入無解。
如果可以,#讓我們趁這個機會跟上數位轉型,
跟著世界的腳步與趨勢,讓不同的產業,
都有機會可以透過新時代的科技,
超越距離與時間的限制,打出新一片天下。
讓我們將這次的危機,
轉變為突破另一種限制的轉機,
讓疫情之後的我們,無論身處哪一個崗位,
都多加上了數位科技的強項,
不僅不會再因為距離無法到達,而備受限制,
更因為擁有數位的能力,而擁有更多的彈性。
如果可以,#讓我們多關心WFH又要顧孩子的家長,
他們真的真的一點都不容易,
每天都在即將爆炸的邊緣徘徊。
如果你的同事在開會時有孩子不小心闖入,
請別急著指責他,因為他可能已經好努力地,
將孩子放在遠方的椅子上、房間裡,
但他們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的,
有需求需要即刻尋求家長協助。
讓我們多一點體諒,也多一點關心,
現在的家長24小時之中得一邊適應新的工作方式,
還得一邊適應突然整天都在身邊,
時刻不得停歇的,有孩子的生活。
他們或許需要找人暫時放鬆聊聊,
或許需要你我營造更友善的環境,
也或許,就只是需要片刻的寧靜,
而這些,總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更多做一點,
讓他們生活可以更好過一些的。
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接住同在疫情之中的你我,
這片土地上,雖然每一個人在病毒面前,
都是弱者,都無法抵抗,也都是平等的,
但受到疫情影響的衝擊程度,卻是有所差異的。
在平常的生活裡,我們思考著未來、思考著方向,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敢夢敢想的權利;
而疫情嚴峻的現在,
當我們思考著要用什麼方式維持運動習慣、
維持心情、維持健康飲食,
卻有些人需要擔心的,
是孩子會不會斷糧、水電瓦斯會不會斷線、
房租會不會無從籌措,
連下個月會不會有個遮風避雨之處,都成了未知。
此時的我們,如果還有能力,
且讓我們用各種方式,捐款捐物,
甚至是分享資訊,都是種支持,
一起接住,那一樣身在疫情之中,
或許素昧平生,但真的需要協助,
且就身在你我身邊,如此靠近,
同住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如果可以,#讓我們多體諒一線與戶外工作者,
不論是風雨疫情皆無阻,甚至沒有他們,
許多人在現在根本難以溫飽的外送員,
又或是本就在互外工作的,做工的人們,
還有那些日夜替我們在這個接觸被限制的情況下,
將文件、包裹順利送達不同目的地的物流人員們。
他們跟我們一樣害怕病毒,
擔心自己的家人會受到影響,
但他們不只是為了維持工作、維持生計,
也為了我們的生活得以持續運行,
所以忍著不能接觸家人孩子、
忍著在30多度悶熱的夏天,
戴著早已濕透的口罩面罩,
忍著得蹲在路邊偷偷拿下口罩吃飯,
還有可能會被罵防疫破口,忍著隨時會被染疫的風險,
卻還是堅守在第一線努力著。
而我們能做的,是別刻意用鏡頭與言語,
做出我們絕對不會對自己家人朋友做出的針對行為,
多一點體諒,也多一點同理,
讓疫情期間,能少一點衝突,多一分團結。
如果可以,#讓我們對醫護與防疫人員表達最誠摯的支持與感謝,
他們在疫情尚未降臨的時候,
就日夜在生死交關的第一線,
承擔著無比的壓力與無數的挑戰。
而在疫情籠罩的現在,
他們更是不曾停歇、不曾鬆懈,
持續守在與病毒最近的距離
用他們的專業,與病毒直球對決,
只為盡力讓每一個岌岌可危的生命,
每一個在這片島嶼上被人們愛著的人,
都能不在這場戰疫之中,被無情帶走。
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守護我們的家臺灣,
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機點,
每一天,也都有可能是得以守住防線的致勝關鍵,
而我們能做的事情,雖然一直一直都不多。
卻每一項都無比重要、必要,
而且得要每個人,都努力做到,
因為透過微小的行為,
待在家、戴口罩、勤洗手、不接觸、
端午節不跨區移動、不多人群聚,
我們才真的有機會,可以讓疫情不再蔓延,
也才真的有機會,可以在九局下半,
守住最後防線,逆轉勝出。
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病毒面前,你我也都是同等脆弱,
同島一命,團結抗疫,
現在的我們,
正站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十字街口,
只要我們願意,
讓那些如果,#不再是如果,
親愛的臺灣,與親愛的我們,
一定可以再次打贏這場戰疫。
2021/06/10
Vivi Lin
一個跟你一樣深愛著這片土地的臺灣人
背景:Photo by Henry & Co. on Unsplash
突然 焦慮 ptt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台灣是「歸隊」美國封鎖線還是繼續幻想跟中國發大財】
據說台灣有「亡國感」之爭,但人類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絕不亡國感」過盛,也就是大安旨意,低估日常的危機。安逸和危機感都不是意識形態憑空降臨,而是由歷史經驗養成。英國在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8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前途問題的討論和焦慮,最後的結果是英國在談判桌敗陣,中國強勢進佔。
當然有很多人憂慮政權易手之後的生活,有能力的大多數都移民,所以香港在上世紀有過很大的移民潮,很多行業的中流砥柱走光了,於是就變成一些沒有能力的人進佔高位,本土社會的能量從內部裡開始空洞化。留下來的也不是沒有「亡國感」,只是現實迫人,走不了就只能自我說服「明天會更好」,寄望中國會信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生活可以馬照跑舞照跳,並不是香港人普遍上真是如此樂觀,而是現實無法改變之下的集體心理扭曲。
末代港督彭定康表示,自己離港前曾在一家精神病院和病人聊天,其中一個病人質問,為甚麼號稱是世界上最古老民主國家的英國 ,既不徵求市民意見、又不給他們留下民主前景以捍衛自己未來,就把香港交給政治體制非常不同的中國?彭表示自己感到驚訝,一個精神病人竟然提出了香港最清醒的問題。但其實精神病院外的人也清醒,只是他們沒有精神病院和精神病的「保護」,只能直面現實,面對殘酷的現實就只能變得痴愚,製造一種「不亡國感」來安慰自己,使日常的日子過得下去。
加上香港在以前是難民社會,這些大部份來自中國的難民和移民,都是一窮二白地挨過來,貧富懸殊是一定的,這是雙十暴動和六七暴動的社會背景,還有別具風情的九龍城寨四處是公開白粉檔的回憶,但到了七十年代,「不知為何」香港就經濟起飛了,不知哪來的港督麥理浩開始大刀闊斧改革,香港變好了,而這好卻是大部份人「不知為何」出現的。
天生具有「不亡國感」
因此大部份那個年代出來的人,都是天生具有「不亡國感」,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自豪香港人「適應力強」,沒甚麼好擔心的。台灣的不亡國感養成過程,都是實際歷史經歷。雖然悠久的抗爭傳統是有的,但對大部份人來說就是國民黨不知為何就解嚴,開始民主化,之後反對黨還成功上台執政,台灣突然成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燈塔」,之後連外國方興未艾的性小眾平權也大踏步上場,成為高雄或者台北經常出現的大遊行風景。
但這一切其實都是國際大氣候之下的結果,國民黨的專制統治獲得美國祝福和加護,這是冷戰的結果,而這個國家的存在,不是因為中華民國本身的生命力,而是因為美國需要第一島鏈;後來國民黨後期侵害人權也許令美國也受不了,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已經跟中國結盟,對台灣絕對控制需求已經下降,冷戰即將終結,反而讓台灣放任自流。這就是民主成功背後的冷酷異境。
這個經驗是近代台灣「不亡國感」的根源。中國對台灣的滲透是最深的,例如外國的研究指中國的「假新聞」進攻地,台灣是第一嚴重;介入各級選舉當然是理所當然,就算沒有叛諜王立強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少台灣人,不分藍綠都會打出「民主必勝論」:民主優於專制,民主不會那麼容易被顛覆。這就成為價值的玄談而不是具體的國政。藍營人面對王立強案,為了避重就輕也會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沒那麼容易被滲透。但這不代表滲透就不存在,而且滲透管道有很大部份都是經過親中政黨;威瑪共和也是主權國家而且是民主的,但一下就被改造成納粹德國。
迷信民主有魔法
至於自由派,則是迷信民主有魔法,同樣對防守國家的問題不甚了了,有「亡國感」是因為有選舉需要,但不用選舉的時候還是「不亡國感」,一些「民主人士」在日夜想侵略自己的國家旁邊,擁抱多元主義甚至左統的世界主義,用西方人的「不要歧視」、大愛、「和平真好」來假裝自己是一個西方現代國家,這都是基於以前的歷史經驗,認為事情放著就好,不會那麼容易亡國的。但亡國也可以是無形而快速,不需要改國號,改變了就改變了。務實正常人都不會認為1996年之的中華民國跟兩蔣年代的是同一個,那麼中國在無形中佔據中華民國也不是那麼難想像的事。
談到王立強叛諜案,北京和台灣的親中派批評他是騙子是罪犯,但其實我們不必看王立強自己,只需要看到他是如何出來的,就可以了解問題從來不在王立強本身的可信性。王立強叛逃到澳洲,澳洲當然不會胡亂就背書,王立強爆料是在安排之下爆料,在安排之前澳洲肯定查證過,參與過。爆料內容涉及香港的特務頭子,也有很多中方資助台灣政客的內容,不論真假,澳洲、美國都必然有參與。澳紐英美加這五個英語系國家背後是「五眼聯盟」這個情報體系,王立強背後是澳洲,澳洲背後是美國。
澳洲情報界本身就非常反中,他們嘴上不說,但從他們幾年前切斷華為建案開始,真身已經浮上水面。上次台灣地區選舉的網軍和支援有很多來自中國,已經是公開秘密,在王立強之前已經有網民在PTT上實證過。如果說韓國瑜曾經(現在)得到中方的祝福,那麼王立強就是世界體系在台灣對這種干預的回應。
王立強案在總統大選固然有其位置,猶如美軍空投步兵到諾曼第,西方判斷,台灣靠自己是不行的,這就值得反省,台灣社會究竟是亡國感過重,還是亡國感不足呢?當國際對中國的封鎖線已經成形,究竟是「歸隊」回到美國的封鎖線後,還是繼續幻想能跟自身難保的中國發大財呢?
中國不能給你自由,至於錢,中國經濟學家高善文在安信證券2020年度投資策略會上,預測中國來年經濟增長不太可能高於5%,一些因素如果處理不好,可能跌至4%。中國經濟不景,中共可以收縮而生存,但對於周邊的政治共同體,只要做好壓抑清剿親中派的本份,一個媲美冷戰末期的戰略機會是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