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月前達明一派的演唱會)
【達明一派及《神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我應該是二十來歲接觸達明一派。一開始是因為聽黃耀明。非自《春光乍洩》那堆首本名曲開始,第一隻聽的大碟是《若水》(2006) 。因為那個封套非常華麗和詭異,合眼緣,就開始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摸過那隻真跡,封套大得好像黑膠唱片。然後就往回聽,像《光天化日》(2000)、越夜越美麗 (1997);後來因為研究黃,聽了他某一次 live 翻唱的《Saturday Night》,知道了 Brett Anderson 此妖,進而栽進 Suede 之中。
不是黃耀明,我應該不會聽那麼多英倫搖滾;不是劉以達那代老文青吹奏那麼多年,我也不會隨而接觸 David Sylvan、Japan、Culture Club 等等。達明一派那兩個人在三十歲左右就已經成為經典,受到一整樂迷和社會評論家禮贊,如此激烈和空虛。之後黃耀明單飛,劉以達則做幕後以及演出周星馳電影因而「大紅」,後來還信了基督教。
很多的後來。後來黃耀明的音樂更加的電子化、更加的都市和華麗。達明一派相當「九龍」,而黃耀明則很港島。《越夜越美麗》當然有《春光乍洩》,但整張大碟是統一的精緻和迷離;後來《光天化日》有《下一站天國》這樣刻骨銘心的情歌,林夕「介入」之下,也真是掏心掏肺,一字一血。
達明累積下來有很多中國歌迷,後來據說黃耀明經常跑中國,專輯也越來越多國語歌。到了《拂了一身還滿》(2011) ,國語歌去到接近一半的比例。然後時間去到 2014 之後,明先被封,之後達明也被封。距今九年,不禁會想如果香港沒有出事、黃耀明又不是那麼「敢言」,不知他以香港教父級歌手的地位,會在中國紅到甚麼程度。
後來黃耀明終於出了櫃,在政治上也是。看得出他因為某些原因,非常關心苦難中國;但你又不能說他是「大中華膠」,因為歌迷就會看到,「著作等身」的黃耀明在後來還是孜孜不倦的改編翻唱香港黃金時代的粵語歌,顧嘉輝黃霑的一堆、黎小田盧國沾的又一堆,將香港的經典流行砌成了一個獨立體系。不是他,我學不懂欣賞那個老正年代的歌。當然用後來出現的政治觀念將他們歸類,也有點褻瀆。2014 年前後,你會覺得他們有點膠、太過金鐘,不過他們是藝術家,不是社評家不是政治人。就算他們曾和 Deadbody 一起出鏡,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活遺產,活著的傳奇。
近來達明的翻唱音樂會,我看的是尾場。他們翻唱《意難平》和《神經》這兩張在六四前後的唱片。我們這一代,對那時基本沒有記憶,對他們一直的紀念方法不是反感就是無感。這件事也十分奇怪,你問上年紀的人,都無法找到實感的六四。一些人非常激烈、情感滿瀉,而且假定所有人都應該有一樣的反應;一些人則閃爍其辭,總之時間將你隔開,你就無法真正經歷。聽《神經》這張達明告別作來研讀上一代的 psychohistory,也許比直接問上一代還要像真。
《神經》音樂上非常濃烈,甚至驚悚;文本上,由英國殖民末期、移民、六四、政治運動的碎片等等形成一個時代劇場;意象上,中國的天、殖民地的皇后大道、「地獄荒土流離」的毀滅意象、夢魘與 PTSD 的指涉頻繁出現。我們不會知道具體上他們當年為何解散,但做完這張唱片,一定十分創傷,或者唱片本身就是創傷的反映。你還能做甚麼更加介入社會或政治的唱片呢?已經沒有更加,《神經》已經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準。
後來當然有很多抗爭歌、或我後來才知道 Supper Moment 的《無盡》也被聽者寄托政治鬥爭的意味,但那些歌都是打氣,是身處於震央之中的人寫來為自己人打氣;《神經》則遙距一點、卻陰暗殘暴得多。可能是因為有距離,才能盡情描寫旁觀者特有的焦慮和痛苦。當你是經歷者,有時反而語塞。
19 年到現在,大部份人其實都無法對自己、對他人言傳,究竟發生了甚麼,而自己又是甚麼感受。很多人渴求「黃圈」活動,是因為其有解氣和情緒互助的作用;但《神經》不是,你越聽,只會更覺如臨深淵,不會覺得有輕易的解脫。這才是我們需要聽的歌,它不令人舒服,它令人直面現實,像在一個斷癮的午夜醒來,滿身冷汗的恐怖感。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佈在珠三角及粵西地區。廣東醒獅被認為...
粵劇文化道具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九個月前達明一派的演唱會)
【達明一派及《神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我應該是二十來歲接觸達明一派。一開始是因為聽黃耀明。非自《春光乍洩》那堆首本名曲開始,第一隻聽的大碟是《若水》(2006) 。因為那個封套非常華麗和詭異,合眼緣,就開始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摸過那隻真跡,封套大得好像黑膠唱片。然後就往回聽,像《光天化日》(2000)、越夜越美麗 (1997);後來因為研究黃,聽了他某一次 live 翻唱的《Saturday Night》,知道了 Brett Anderson 此妖,進而栽進 Suede 之中。
不是黃耀明,我應該不會聽那麼多英倫搖滾;不是劉以達那代老文青吹奏那麼多年,我也不會隨而接觸 David Sylvan、Japan、Culture Club 等等。達明一派那兩個人在三十歲左右就已經成為經典,受到一整樂迷和社會評論家禮贊,如此激烈和空虛。之後黃耀明單飛,劉以達則做幕後以及演出周星馳電影因而「大紅」,後來還信了基督教。
很多的後來。後來黃耀明的音樂更加的電子化、更加的都市和華麗。達明一派相當「九龍」,而黃耀明則很港島。《越夜越美麗》當然有《春光乍洩》,但整張大碟是統一的精緻和迷離;後來《光天化日》有《下一站天國》這樣刻骨銘心的情歌,林夕「介入」之下,也真是掏心掏肺,一字一血。
達明累積下來有很多中國歌迷,後來據說黃耀明經常跑中國,專輯也越來越多國語歌。到了《拂了一身還滿》(2011) ,國語歌去到接近一半的比例。然後時間去到 2014 之後,明先被封,之後達明也被封。距今九年,不禁會想如果香港沒有出事、黃耀明又不是那麼「敢言」,不知他以香港教父級歌手的地位,會在中國紅到甚麼程度。
後來黃耀明終於出了櫃,在政治上也是。看得出他因為某些原因,非常關心苦難中國;但你又不能說他是「大中華膠」,因為歌迷就會看到,「著作等身」的黃耀明在後來還是孜孜不倦的改編翻唱香港黃金時代的粵語歌,顧嘉輝黃霑的一堆、黎小田盧國沾的又一堆,將香港的經典流行砌成了一個獨立體系。不是他,我學不懂欣賞那個老正年代的歌。當然用後來出現的政治觀念將他們歸類,也有點褻瀆。2014 年前後,你會覺得他們有點膠、太過金鐘,不過他們是藝術家,不是社評家不是政治人。就算他們曾和 Deadbody 一起出鏡,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活遺產,活著的傳奇。
近來達明的翻唱音樂會,我看的是尾場。他們翻唱《意難平》和《神經》這兩張在六四前後的唱片。我們這一代,對那時基本沒有記憶,對他們一直的紀念方法不是反感就是無感。這件事也十分奇怪,你問上年紀的人,都無法找到實感的六四。一些人非常激烈、情感滿瀉,而且假定所有人都應該有一樣的反應;一些人則閃爍其辭,總之時間將你隔開,你就無法真正經歷。聽《神經》這張達明告別作來研讀上一代的 psychohistory,也許比直接問上一代還要像真。
《神經》音樂上非常濃烈,甚至驚悚;文本上,由英國殖民末期、移民、六四、政治運動的碎片等等形成一個時代劇場;意象上,中國的天、殖民地的皇后大道、「地獄荒土流離」的毀滅意象、夢魘與 PTSD 的指涉頻繁出現。我們不會知道具體上他們當年為何解散,但做完這張唱片,一定十分創傷,或者唱片本身就是創傷的反映。你還能做甚麼更加介入社會或政治的唱片呢?已經沒有更加,《神經》已經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準。
後來當然有很多抗爭歌、或我後來才知道 Supper Moment 的《無盡》也被聽者寄托政治鬥爭的意味,但那些歌都是打氣,是身處於震央之中的人寫來為自己人打氣;《神經》則遙距一點、卻陰暗殘暴得多。可能是因為有距離,才能盡情描寫旁觀者特有的焦慮和痛苦。當你是經歷者,有時反而語塞。
19 年到現在,大部份人其實都無法對自己、對他人言傳,究竟發生了甚麼,而自己又是甚麼感受。很多人渴求「黃圈」活動,是因為其有解氣和情緒互助的作用;但《神經》不是,你越聽,只會更覺如臨深淵,不會覺得有輕易的解脫。這才是我們需要聽的歌,它不令人舒服,它令人直面現實,像在一個斷癮的午夜醒來,滿身冷汗的恐怖感。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粵劇文化道具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達明一派及《神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我應該是二十來歲接觸達明一派。一開始是因為聽黃耀明。非自《春光乍洩》那堆首本名曲開始,第一隻聽的大碟是《若水》(2006) 。因為那個封套非常華麗和詭異,合眼緣,就開始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摸過那隻真跡,封套大得好像黑膠唱片。然後就往回聽,像《光天化日》(2000)、《越夜越美麗》 (1997);後來因為研究黃,聽了他某一次 live 翻唱的《Saturday Night》,知道了 Brett Anderson 此妖,進而栽進 Suede 之中。
不是黃耀明,我應該不會聽那麼多英倫搖滾;不是劉以達那代老文青吹奏那麼多年,我也不會隨而接觸 David Sylvan、Japan、Culture Club 等等。達明一派那兩個人在三十歲左右就已經成為經典,受到一整樂迷和社會評論家禮贊,如此激烈和空虛。之後黃耀明單飛,劉以達則做幕後以及演出周星馳電影因而「大紅」,後來還信了基督教。
很多的後來。後來黃耀明的音樂更加的電子化、更加的都市和華麗。達明一派相當「九龍」,而黃耀明則很港島。《越夜越美麗》當然有《春光乍洩》,但整張大碟是統一的精緻和迷離;後來《光天化日》有《下一站天國》這樣刻骨銘心的情歌,林夕「介入」之下,也真是掏心掏肺,一字一血。
達明累積下來有很多中國歌迷,後來據說黃耀明經常跑中國,專輯也越來越多國語歌。到了《拂了一身還滿》(2011) ,國語歌去到接近一半的比例。然後時間去到 2014 之後,明先被封,之後達明也被封。距今九年,不禁會想如果香港沒有出事、黃耀明又不是那麼「敢言」,不知他以香港教父級歌手的地位,會在中國紅到甚麼程度。
後來黃耀明終於出了櫃,在政治上也是。看得出他因為某些原因,非常關心苦難中國;但你又不能說他是「大中華膠」,因為歌迷就會看到,「著作等身」的黃耀明在後來還是孜孜不倦的改編翻唱香港黃金時代的粵語歌,顧嘉輝黃霑的一堆、黎小田盧國沾的又一堆,將香港的經典流行砌成了一個獨立體系。不是他,我學不懂欣賞那個老正年代的歌。當然用後來出現的政治觀念將他們歸類,也有點褻瀆。2014 年前後,你會覺得他們有點膠、太過金鐘,不過他們是藝術家,不是社評家不是政治人。就算他們曾和 Deadbody 一起出鏡,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活遺產,活著的傳奇。
近來達明的翻唱音樂會,我看的是尾場。他們翻唱《意難平》和《神經》這兩張在六四前後的唱片。我們這一代,對那時基本沒有記憶,對他們一直的紀念方法不是反感就是無感。這件事也十分奇怪,你問上年紀的人,都無法找到實感的六四。一些人非常激烈、情感滿瀉,而且假定所有人都應該有一樣的反應;一些人則閃爍其辭,總之時間將你隔開,你就無法真正經歷。聽《神經》這張達明告別作來研讀上一代的 psychohistory,也許比直接問上一代還要像真。
《神經》音樂上非常濃烈,甚至驚悚;文本上,由英國殖民末期、移民、六四、政治運動的碎片等等形成一個時代劇場;意象上,中國的天、殖民地的皇后大道、「地獄荒土流離」的毀滅意象、夢魘與 PTSD 的指涉頻繁出現。我們不會知道具體上他們當年為何解散,但做完這張唱片,一定十分創傷,或者唱片本身就創傷的反映。你還能做甚麼更加介入社會或政治的唱片呢?已經沒有更加,《神經》已經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準。
後來當然有很多抗爭歌、或我後來才知道 Supper Moment 的《無盡》也被聽者寄托政治鬥爭的意味,但那些歌都是打氣,是身處於震央之中的人寫來為自己人打氣;《神經》則遙距一點、卻陰暗殘暴得多。可能是因為有距離,才能盡情描寫旁觀者特有的焦慮和痛苦。當你是經歷者,有時反而語塞。
19 年到現在,大部份人其實都無法對自己、對他人言傳,究竟發生了甚麼,而自己又是甚麼感受。很多人渴求「黃圈」活動,是因為其有解氣和情緒互助的作用;但《神經》不是,你越聽,只會更覺如臨深淵,不會覺得有輕易的解脫。這才是我們需要聽的歌,它不令人舒服,它令人直面現實,像在一個斷癮的午夜醒來,滿身冷汗的恐怖感。
我的 Patreon 需要你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粵劇文化道具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佈在珠三角及粵西地區。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鬚"、"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臺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樑,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粵劇文化道具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大型表演藝術場地「戲曲中心」已於2019年1月20日開幕,戲曲中心最受注目的必定是離地100呎、屬懸浮設計的大劇院,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指,劇院的冷氣出風位設於座位底部,樓座座位較堂座為高,加上沒有支柱,相信觀眾會有最佳欣賞體驗。他指,目前有逾30個團體租用大劇院,形容租用情況十分理想,不過就沒有回應業界對於租金及覺得分帳太貴的意見,僅稱適當時候會進行檢討。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早前明言總樓面面積有28,164平方米的戲曲中心將定位為一個「殿堂級場地」,有如盛極一時的利舞臺劇院,將上演全港、全國、全世界最高質素的戲曲作品。劇院位處戲曲中心的4至5樓,共有逾1000個座位及18個輪椅位,分為堂座及樓座。整個大劇院屬懸浮設計,離地100呎,他解釋,這樣的設計在聲學上,可避免因鐵路震動等而造成的震動及聲音,在大劇院一層亦可遠眺維港景色,「殿堂級層次。」茹國烈指,座位其中一個設計特色是把冷氣出風位設於座位底部,他稱可更好控制冷氣量及冷氣發出的聲音,避免影響表演。而4樓樓座亦較堂座為高,「外面少見座位設施把樓座升高,但這樣可令不同位置的觀眾視線也很好。」大劇院中亦沒有支柱,觀眾視線就不會受阻擋。大劇院設計亦考慮到表演團體的需要,舞台台口闊度有14米,高8米,雖然不是本港最大型的舞台,但就適合戲曲界的演出。戲曲中心又把化妝間的門框、走廊加高,方便身上有靠旗等大型道具的的演員出入,並把化妝間與表演場地建在同一層,方便演員更換衣飾。此外,一般樂師表演時多坐於舞台旁邊,但大劇院就特設一大一小的樂池,樂師可正對演員而坐,方便因應演員的一舉一動而奏出更加合拍的音樂。舞台設有「拱門型LED字幕」設計,中文字幕會以垂直方式在舞台兩側展示,以英文字幕就會以打橫形式在舞台上方展示,並可能因應演出而展現不同顏色。對於有不少粵劇界人士,包括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都認為戲曲中心的租金及分帳安排,屬過於昂貴的水平。2樓及3樓為演講廳及8間排演室,茶館新星劇團藝術策劃羅家英今正於樓高8米的3號排演室,指導茶館新星劇團排練《追夫》一表演。而演講廳就會在未來設放映會、座談會及文化交流活動。另外,公眾未來可參加戲曲中心的導賞團,今戲曲中心亦安排導賞員作講解,沿途介紹戲曲中心的設計特色。被問到戲曲中心何時能收支平衡,茹國烈僅稱現正處理開台日及開幕季的演出,滿意售票情況。戲曲中心有5,500平方米的零售、餐飲及消閒設施,當中包括中式酒樓、茶餐廳、特式糕點店、紀念品店、零售商店等。現時部分商店及餐廳正在裝修,部分於開台日已同時啟用。
粵劇文化道具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時代廣場 (英文:Times Square)是香港銅鑼灣的購物商場及商業大廈,是該區的地標性建築物,擁有香港唯一的四條螺旋型扶手電梯,由香港九龍倉擁有,其上蓋為辦公大樓:一座(前稱國民西敏大廈、蘇格蘭皇家銀行大廈)及二座(前稱蜆殼大廈)。時代廣場前身是香港電車的銅鑼灣電車廠,九龍倉早已在1974年擁有。在1986年,行政局通過將電車廠遷至西營盤及西灣河後,便開始重建工程,而銅鑼灣電車廠最終於1989年3月30日遷出。當年該地區為住宅用地,而城市規劃委員會堅持重建項目不包括任何更多住宅空間。在1987年7月,九龍倉將160萬平方呎(148,600平方米)重建為寫字樓及零售用地的圖則。隨銅鑼灣電車廠搬遷,該地於1989年出讓予其合伙人。到了1991年,整個計劃正式宣布,該項目會興建186,000平方米零售及辦公室用地,整個興建成本為20億港元。最後項目在1994年4月13日正式開幕,成為當時銅鑼灣最大型的購物商場。時代廣場落成前的羅素街與霎東街一帶,是傳統街市與維修廠等,重建計劃徹底改變了附近的面貌。原本潮濕陰暗的羅素街,蛻變成名店林立的街道。時代廣場落成初期,連卡佛位置是位於商場地庫。商場地下及一樓則命名為時代坊,設有多家國際級時裝名店,場內的裝修與其他樓層不同,亦設有香港首兩對弧型的扶手電梯,分別連接地庫1層與地下,及地下與一樓。但到了1996年12月,c!ty'super在商場地庫開業,連卡佛被迫遷移至時代坊位置。最後時代坊便成為連卡佛一部份,原有的地板仍保留至今。時代廣場設施包括門口的大時鐘、露天大電視、大型購物商場、兩幢辦公室大樓、數十家食肆、內設57部扶手電梯、有7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等,商場設有多家名店,而10-13樓的「食通天」飲食廣場則可在地面乘升降機或在設在9樓的扶手電梯到達。而地庫更連接港鐵銅鑼灣站A出口。目前時代廣場的食肆呎租約60元,零售業呎租介乎240至520元,最高呎租的一間舖為1,200元。
《高達系列》為富野由悠季自1979年所製作機動戰士高達一作所派生出來的一連串續作、外傳及其他系列的總稱。ガンダム(GUNDAM)在中國大陸一般譯為高達或敢達、港澳譯為高達,臺灣譯為鋼彈。這個由日本動畫公司日昇(Sunrise)之下製作的系列SF動畫作品,對以日本為首的世界全球次文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除了動畫以外,作品還廣泛出現在電影、OVA、漫畫、小說、電子遊戲、特攝、模型等。本身品牌市值據估計逾500億日元。之前的巨大機械人動畫只是單純描述「英雄式的戰鬥」(超級機械人),而機動戰士高達則是在固定的世界觀中對國家、戰爭、人物有着深層的描繪。其中被稱為機動戰士的人型機械人作為武器和道具,被稱為「寫實機械人」,其後類似的機械人動畫因為高達系列的影響也進化真實系科幻類作品。今年適逢是機動戰士高達劇場版《馬沙的反擊》上映 30 周年,在日本有多個紀念活動。而銅鑼灣時代廣場亦會於 8 月11 日至 9 月 2 日期間,再度展開以高達為主題的展覽「GUNDAM DOCKS AT HONG KONG III」,並展出 6 米高的 RX-93 Nu高達及 MSN-04 沙煞比之間的激戰場面。Nu高達及沙煞比分別是高達系列人氣角色阿寶及馬沙的最終座機。在原作中,他們以這兩台機體進行決戰,為橫跨多套作品之間的恩怨作出了斷。在下月 11 日至 9 月 2 日期間,這個經典場面就會首次以 6 米高的立像呈現於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