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彥【漁夫與國王】(featuring Zamzuriah Zahari)
中文音樂和「瑪蓉」的首次結合
Spotify, Apple Music, Youtube, KKBOX
全球數位平台經已上線:https://ffm.to/yufuyuguowang
Youtube: https://music.youtube.com/watch?v=4tmsDF0fFQc
——
王朝更迭,城國湮滅,恆常不變的,唯愛情與苦難。
這是一首神話與歷史相互交纏的詩,背景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的馬哈巴里普南﹐海嘯來襲的前夕。當時,潮水退去﹐有漁民目睹海床露出古城遺跡﹐多處為珊瑚所覆﹐印證了當地流傳已久的古文明傳說。
切合題旨,編曲人用馬來半島最古老的戲曲音樂形式「瑪蓉劇Mak Yong」配樂,更邀得2006 年國家藝術獎得主Zamzuriah Zahari演唱瑪蓉段落,是中文音樂和瑪蓉的首次結合。
瑪蓉劇Mak Yong,估計至少800年歷史,200多年前由北大年古國傳播到馬來半島。瑪蓉有古印度音樂的痕跡,內容中含有感謝神明、民間傳說和巫術治療等元素。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瑪蓉劇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Zamzuriah Zahari來自吉蘭丹,馬來西亞傳統舞蹈及劇場的習舞者、編舞者及研習者,被喻為帶動及復興馬來西亞傳統舞蹈及劇場的中堅分子及青年專家,演出足跡遍佈全國及世界各地。
——
〔單曲連發〕
1. 如果世界末日我不在妳身邊 https://ffm.to/ifshijiemori
2. 漁夫與國王 https://ffm.to/yufuyuguowang
【神秘之歌】詩曲專輯
欣彥 ✕ 周若濤 ✕ 王修捷 詩與音樂 相結合的作品
著名畫家 龔萬輝 為每首單曲手繪精美畫作
數位發行:Seed Music 種子音樂
#欣彥 #周若濤 #王修捷 #龔萬輝 #陳穎豪
#ZamzuriahZahari
#神秘之歌 #詩曲專輯
#如果世界末日我不在妳身邊
#漁夫與國王
#SeedMusic #種子音樂
——
【漁夫與國王】
唱:欣彥 Z Yan
瑪蓉劇演唱:Zam
曲:Cecilia Yeoh 楊智淵、王修捷
詞:周若濤
編曲:Inner Voices Productions
音樂總監:陳穎豪
海洋把領土歸還給傳說
那曾瞬間覆滅一座王朝的災劫
瞬間又賜予短暫的復生
彷彿集生滅於一身的濕婆神
於天界偶然憶起遺棄千年的大陸
僅僅一念的潮起潮落
海潮把方向歸還給道路
那偏斜的南北是停頓的時針指向死亡的時刻
我每日的航行, 原是昔日策馬的石磚大道
蹄印終結於大理石塔樓, 我曾下網的豐腴海域
鋪張的漁網或曾罩上妳的窗口
如慾望高漲的午後, 一場熱雨
也許印證了妳重複的夢境:
天神在窗外密謀擄掠, 晃過一角羅衫
也許曾纏捲妳的手指與髮絲, 稠鬱如昔日之吻
而我確曾撈起一撮不知名的海藻
次日醒轉, 竟滋長滿覆我的身軀
海潮把記憶歸還給塵土
我於無數愁悶的時刻, 閱讀浪在海面的書寫
原是昔日牆上, 精雕細鏤以傳世的圖文
所有神話與詩, 律法和美德
經受不住鹽晶與暗流的竄改、褻瀆
連同妳的名姓與所有好聽的古音
已是某個假寐的午後, 一聲泡沫的破滅
反而, 妳於無數等待中培植的花樹
從窗台開始, 已開滿每道牆與牆縫
庇護了多少於輪迴中戀棧此地而遺棄腿腳
與羽翼, 吞食泡沫與囈語以為生的生靈
如此完成了所有俗世王朝無以為繼的永恆
我曾是國王, 如今是漁夫
曾經為妳耗損一座城國, 招致天譴
如今一整片海洋為妳驚動
為把妳從傳說引渡入歷史而湮沒生靈
是否值得
我的妻兒也許正在烈日下曬網、醃魚
那是當船傾覆, 我仍虔信的簡單儀式
於時空裡反覆刻鑿, 生活的樸實線條
當陷溺於昔日寢宮, 我仍虔信
明日一如往昔﹕
我從灘上步向沉默的妻兒
因背上漁獲稀少
刻劃魚骸一般的腳印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家祠(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間,由黎巨林設計。作為書院,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
精雕細鏤 在 我愛精品代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春夏必敗單品🔥特價優惠預購中🤩
🔺2020 春夏款 絲巾、圍巾
🔹「馬鐙混搭」90*90 100% 純絲
🛍專櫃全配+購證影本
💌本店商品全都是本團隊親自專櫃購買
🙏敬請您安心購買
👍10萬以上商品基北市可面交
👉查詢商品1對1回覆請Line我們⬇️
https://line.me/R/ti/p/%40hzm5848r
愛馬仕這款經典方巾圖案以全新的豐富色彩再次呈現。 弗朗絲瓦·德·拉佩里(Françoise de La Perrière)所設計的“馬鐙”(Étriers)方巾圖案,從埃米爾·愛馬仕私人珍藏中眾多鞍轡作品裡汲取靈感,這些精美的珍藏品 反映了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無限多樣的技術和美學創新。 在本構圖中,設計師突顯了一系列源自十八及十九世紀的馬鐙圖案,並帶領我們進入了奇妙的旅程:從南美洲到中東,途經法國及西班牙,這是一場精彩的“ 馬鐙之旅”。 這些特別為跨式騎乘和橫鞍騎乘設計的馬鐙,擁有細緻華美的裝飾。 精雕細鏤的花卉、星星、奇幻的動物裝飾,使得馬鐙猶如珠寶般珍貴。
精雕細鏤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宜興紫砂壺細介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範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中文名
宜興紫砂茶具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部
起源
春秋時代
創始人
範蠡
簡介
宜興市位於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江浙皖三省交界區,是滬寧杭區域中心。宜興已有五千多年的制陶歷史,現有陶瓷企業近千家,2005年實現工業銷售收入達60億元。
產品主要有日用陶瓷、建築陶瓷、藝術陶瓷、工業陶瓷及紫砂陶瓷五大類2000多種產品,其中無鉛釉下彩餐具、耐磨耐腐的工業陶瓷、美術陶瓷、納米陶瓷材料、陶瓷機械、紫砂工藝品等在國內外市場佔有較高份額。
宜興制的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一般人所用的普通紫砂壺,則用模具製作,泥質較粗,但仍不失其紫砂茶具「泡茶不走味」的特色。
起源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範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然最講究、最有創造精神的要數蘇東坡了。他總結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
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序,做了詳盡的介紹:「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後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兩壺後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麼不同。烹茶演變為沏茶,對茶壺的質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於是,紫砂壺也就應運而生,製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台,他們的名字和業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2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贋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啓、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划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乾隆以後,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製作也愈來愈不景氣。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其餘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徐秀棠、李昌鴻、沈蘧華、顧紹培、汪寅仙、呂堯臣、徐漢棠、蔣蓉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特點
宜興紫砂茶具始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用紫砂燒制的陶壺泡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其泡茶,色香味皆蘊,尤能保味。由於其砂透氣性能好,含鐵量高,茶壺蓋製作嚴實合縫,茶湯久放不易變質,陳茶不餿,而且對人體亦有益處。紫砂壺裡外均不上釉,用的久了,茶汁滲透,愈久彌香,即使倒入白開水也會茶香瀰漫。此壺還有適應冷熱急變的特性,不裂不炸,不迅即炙手,而且便於洗滌。
紫砂壺
構造獨特
紫砂茶具中的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比較欠缺。
原料獨特
紫砂茶具與施釉的陶瓷茶具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餿。這種功能由茶具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紫砂茶具中的紫砂壺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壺口壺蓋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構。而施釉茶壺,壺嘴大都口朝上,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mm左右,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構。由於紫砂壺製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壺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因此,相對地延長了茶汁變質發餿的時間。
工藝獨特
紫砂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需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顯微觀察發現,紫砂泥主要成分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同時這些礦物的顆粒組成(自然形成的顆粒的大小尺寸)適中,具有類似中國大陸南方制瓷原料的特點,即其礦物組成屬於粘土。
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具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而降低燒成溫度,則發生氣泡缺陷。過60目篩的泥料,大的顆粒尚粗,在成型過程中用精加工這道關口,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致密的表皮層。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
氣孔獨特
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具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作用,從而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
紫砂泥經過1150℃燒成後,形成了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雙重氣孔使產品具有較高的氣孔密度和一定的氣孔率。此外,紫砂泥試樣中的結晶相較多,玻璃相對較少。
紫砂泥是一種紫紅色或淺紫色的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陶土,由於紫砂茶具坯體不施釉,所以燒成後仍有較大的吸水率和氣孔率。據測定,紫砂茶具的吸水率在1.6%-7.05%之間。因此,製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氣體性能和透氣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由於紫砂壺傳熱緩慢,雖然用沸水泡茶它也不炙手。同時還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燒裂。
精雕細鏤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陳家祠(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間,由黎巨林設計。作為書院,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為私人物業。中華民國年間,陳家祠內供奉的牌位,據統計有上萬塊之多。日軍佔領廣州期間,陳家祠並未遭遇嚴重損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進行了全面維修。1959年,陳氏書院被政府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此停止祭祖功能。1964年對頭門和聚賢堂進行維修。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萬塊牌位盡被燒毀,儘餘兩塊倖存。兩棟堅厚的木大門上的兩個門神公,被人用鑿子挖成大坑窪。大廳兩面的壁畫被鑿毀。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開放。政府重修陳家祠時,將木大門、牆壁用塗料填充平整,請門神畫原作者陳略用中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陳氏書院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2001年進行了局部修葺,2002年對全祠灰塑進行維修。陳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兩個版本的羊城八景,名為“古祠留芳”或“古祠流芳”。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築深三進,廣五間,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中心是高達14.5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佈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裡,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有《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6幅大型磚雕;全院的門、窗、屏、牆、欄、樑架、屋脊等處裝飾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上下呼應、相得益彰。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有石欄杆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 。
精雕細鏤 在 錶哥學良Edgar Jia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百達翡麗240機芯問世40週年,特別推出Calatrava系列5180/1R-001鏤空玫瑰金腕錶,充分發揮240機芯微型自動盤的纖薄特色,並利用鏤雕技法將機芯徹底輕量化,每一處細節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宛如手腕上的巴洛克式建築。18K玫瑰金材質,直徑39mm,建議售價:NT$ 3,002,000。
精雕細鏤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
製作象牙球,必須使用一整根實心的象牙,先將它裁切修整為圓球的造型,接著在球面上鑽出十四個分布均勻的錐形孔洞,再於孔洞中以特殊的直角形鉤刀,由內往外細心鑿刻出一層又一層的活動套球,最後在球面上雕刻各種紋樣裝飾,就大功告成了。
您眼前這件多達二十四層的象牙套球,是十九世紀時清代廣東地區工匠的傑作。最外層的象牙球,直徑約為十二公分,球面以高浮雕搭配鏤空的手法,刻出多條在祥雲間穿梭的龍;內層的套球,也逐一鏤空雕刻出織錦紋樣為底的幾何式圖樣。而且每層套球不僅厚度相近,也都能自由靈活地轉動。
至於盛放象牙套球的細長臺座,也是以象牙雕成,造型很類似帽架。由下而上,可分別見到雕有鏤空雲龍紋的底座,以及上方的八仙人物,接著是一顆較小的九層雲龍紋套球,再往上則是刻有山水人物的短圓柱體。整件作品構思巧妙、題材豐富,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足以作為清代晚期象牙雕刻工藝的代表。
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