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朋友的風風雨雨,讓我想起聖經 約翰福音第八章1~11節,這處發人省思的故事
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有興趣了解正文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聖經)
.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犯罪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人群當中,就對耶穌說: 「夫子,這婦人依照舊約的律法,是要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其實是要試探耶穌,想抓耶穌的話柄。
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追問耶穌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來石頭打她。」
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繼續在地上畫字。
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陸陸續續地離開了,剩下耶穌與那婦人仍站在當中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婦人說: 「婦人,那些人在哪裏呢? 沒有人定妳的罪嗎?」
婦人回應道: 「主啊,沒有。」
耶穌說: 「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
多麼有亮光的故事啊。其中讓我感受很深的部分有二
首先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更何況不是受害當事者的人們,有何資格定罪呢? 在網路社群時代,線上無聲的群體論斷與定罪,是向當事人與其家人擲無形的石子,那是世世代代無法消除的傷痕。這樣自以為正義的行為,品德就比較高尚嗎? I don't think so.
不指責,就代表放任犯罪嗎? 當然不是的。
除了律法與當負的責任之外,「定罪」這個動作並沒辦法使人改變,卻能使人越加沉淪、甚至魔化,而主耶穌以愛與智慧,為那位婦女的心裡埋下「改變」的種子,待她萌芽蛻變後,有機會成為神的器皿,做人們的光和鹽,這是「罪」最美好的結局。
咱們的孔老夫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血氣上來時要能治服己心,真的有夠難,但卻不能成為我們犯錯的藉口,而是讓我們看見標竿,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一起加油
約翰福音第6章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非常非常難過。真的,很難過。
難過到唔想寫嘢。大家都知點解。
Morricone去了,2016年,我和他擦身而過。
不再了。
不再了。
人生,美好的不再,再明白生命無常,
有時都忍不了劇痛。
我不是那些他死了才寫他的人。
這一篇,2016年寫的,更早的都有。
希望與喜歡他的人,一起懷緬。
音樂,選了,英國電影《The Mission》的樂章,
不是他最熱最為人熟悉之選。
卻是他自己其中最喜歡、最喜歡的。
我愛不釋手了很多個夜晚與日月星辰。
希望你也喜歡。
//不枉一生就是他
有些人,獲獎是他/她的榮譽,有些大師,得獎是頒獎禮叨他的光。
Maestro Ennio Morricone,名字之前,誰都心服口服必恭必敬奉為”Maestro”,正是位處這高度的大師。
1928年生,如今87歲了,意大利音樂宗師Ennio Morricone,為450還是500套電影配過樂,他自己也說不準了,剛憑塔倫天奴電影《冰天雪地八惡人》,贏得本屆奧斯卡最佳配樂,六度提名,首次獲獎,他形容二人的合作是:”perfect”。
「Tarantino找我的時候,什麼也沒說,簡介沒有,要點沒有,就叫我寫十分鐘關於雪的音樂」,大師心想:十分鐘,電影怎夠用?
便自己寫了足半小時的樂曲,但寫什麼怎樣寫,他也沒和塔倫天奴談過,導演是大師錄音當天才直接去了布拉格第一次聽,並認為配樂「完美」。他得到的是絕對的自由和信任。
他一生,享有過不少這種難得的自由和信任,信手拈來,鼎鼎大名的名導Brian De Palma、Terrence Malick、Roman Polanski及 Bernardo Bertolucci都愛他。著名的「意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大導Sergio Leone,部分作品被指有些情節嫌慢,大師說導演為了遷就音樂,把畫面加長了。何求?
一生不為討好評審寫音樂,不為荷里活的厚愛去學英文更不玩他們的遊戲,永遠靠翻譯溝通,永遠以羅馬為基地,拒絕過免費的荷里活豪宅,大概因為不識抬舉,你不賣荷里活帳人家亦五次提名都不頒獎給你。
剛剛才在倫敦O2場館開完演奏會的他,很多藝深的音樂人認為他不論品味或是級數,都令榮獲過五個奧斯卡最佳配樂的John Williams相形見小學雞。他的一生,是one fine life。
獲獎當然高興,他說,”but it’s not my main goal. What makes me nervous is that tonight I have a concert, and I would like to do my best. That is the matter of concern, not the Oscar”。
音樂才是真章。Morricone認為「音樂需要空間呼吸」,像紅酒的音符,在他手中愈煉愈醇。他從來相信天份、經驗、加上鑽研是成功的先決,而且”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usical composition over the centuries is very, very important”。世上沒有幸運午餐,才華以外,一切是修來的。
那年他和馬友友合作,《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加上Roma Sinfonietta Orchestra聽得我出神。和他合作過的人還少嗎?但馬友友把他音樂的優雅,奏出細膩的婉轉清揚,氣度高遠。
特別是大碟第一、二首歌曲,都是英國電影《The Mission》的樂章,我相信是大師親自挑選的,詩意之中透靈氣,這關於西班牙耶穌會修士遠赴南美傳教的英國電影,宗教色彩濃厚,出世的贖世情懷,以仁愛反思殖民的野蠻與侵略。
影片以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五節:「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衪。」完結,音樂超然之中善美無塵,世界變得安靜無爭。Morricone大概自己特別滿意,1986年此電影沒有為他贏得奧斯卡,敗了給Herbie Hancock的《Round Midnight》爵士樂,他說是「賊劫」(Theft)。耿耿於懷。
今年奧斯卡大會宣佈他得獎時,我在電視機前超興奮喪拍掌,現場滿座的名導演、明星、大製片全場紛紛起立致敬,場面動人,獎有攸歸。他老人家縱然沙場馳騁經年,亦難掩激動之情。獲獎無數國際尊崇,啟發好幾代作曲家、音樂人以致流行歌手,他的閃閃履歷少一個奧斯卡不少,多一個奧斯卡不多,但站在90人大樂隊加90合唱團前,”Everyone started clapping, and then a standing ovation. It was a nice sensation, and also a pleasant surprise because I didn’t expect to be nominated”。千帆過盡,有激悅,還有謙卑。
他相信他對後世有深刻影響,因為他的音樂簡單(believes his vast influence among pop artists is due to his simplicity),”I often use the same harmonies as pop music, becaus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 do is elsewhere”。
任何笨蛋都懂得把事情複雜化,把東西簡化,可以是很繁複的事,明白這道理,執行到這道理,便豁然開朗了,不過有些人要用上大半生。//
原文傳送門:https://bit.ly/38x2Gy5
#RememberingMorricone🙏
約翰福音第6章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孩子要有適應不同人的能力,就從適應不同班導師與同學開始
最近有幾個不同讀者的提問,有趣的是,問題居然都跟班導師有關。
記得,長子在幼兒園要畢業前夕,園裡舉辦了一場畢業生的家長座談會,用意是希望協助家長對孩子未來要面對的小學生活有一些概念。那時,有一個已有兩個孩子上小學的媽媽說:「其實,孩子每一次分班,我都祈求上蒼讓孩子分到班導師跟他相合的班級。」
現在,我的兩個兒子都已從小學畢業,他們一共遇過七個班導師。我在小學代課,常常需要進入不同的年級與班級,遇過的班導師更是五花八門,我從來都沒有遇過難相處的班導師,那為什麼在讀者的問題中,他們卻好像都被班導師為難了呢﹖
有讀者詢問,孩子高年級的班導師規矩多如牛毛,要求的生活常規一如要求低年級,有必要如此嗎﹖也有剛念高中的家長說,孩子開學第一天沒穿校服就被教官盯上,孩子就是不想穿校服,他去跟班導師溝通,導師說一定要按照校規處理。
在這些問題中,我發現現在父母愛的盲點還真的很多。如果不想穿學校的校服,那當初為什麼要選那所學校念書﹖老師的班規是由全班討論出來的,家長覺得太細節,但那是他們師生一起制定的班規啊﹗家長這種愛之深,涉入更深的心態,到底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孩子從學校畢業之後,要進入比校園更形複雜的社會,當孩子還在學校中學習知識與人際相處的技巧和能力時,如果父母只想要別人來適應孩子,那只要找家教來教,而不需要進入校園共同學習。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單一而獨特的存在,只要跟別人相處,都需要磨合。為了減少磨合的痛苦與縮短磨合的時間,才需要訂立很多的原則、規矩、法律和制度。大家遵守一樣的規矩,才知道彼此的界線在那裡,可以保障自己的底線是甚麼,而不需要把時間花在測試與除錯中。
現在標榜要做自己,但是,甚麼才是做自己呢﹖
做自己,是一門學問。
這個自己,要先做一個界定,是心靈層面?還是角色層面?
我們希望,做好做滿自己心靈層面的自己,但是,這樣的自己,是不是有時候又會跟角色層面的自己產生衝突呢?
有衝突,就需要做判斷與選擇,選當下最適合的選擇,也許相對好!人生,是一場錯綜複雜的棋局,牽一髮而動全身,很難做到起手無悔,但盡量讓自己減少遺憾。
口不出惡言;心不想歹念:行不為壞事,也許,就可以避免很多遺憾,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團體中,遵守團體的規範,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重。
做自己,不是自己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許多種角色,要恰如其分的扮演好每一種角色,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進步,在其中要解決很多人生的衝突,解決衝突,就是一種生命的修行。
這幾年,學校開班親會我都會去參加,看看老師經營班級的風格,也會讓孩子達到老師的要求,而我自己跑班代課,也尊重每一個班導師營造出來的班級氛圍,這樣的尊重也換得了老師對我的尊重。
有一次幼子的同學來家裡玩,聊到班導師,同學說:「我們老師好兇啊﹗」我說:「我跟竑勳都覺得班導師很好耶﹗他一點都不兇,根本就是好好先生,還常常請你們吃東西﹗」他同學說:「那是因為竑勳很守規矩,老師要求的事他都做得到,不像我們很皮,常常被老師處罰,老師對我們都很兇﹗」
一樣米養百種人,一個班導師要面對大概三十個人,如果三十個人都不守規矩,都很皮,那老師還有時間教書授課嗎﹖為什麼上下課需要鐘聲﹖為什麼班級需要班規﹖因為這是一種大家可以各自安好的界線。你的尊重與自重,才可以得到別人對你的尊重。
一個團體要在相安無事中還可以共同學習與成長,最重要與便捷的方式,就是遵守外部規矩。
每個人,都是單一而獨特的存在,孩子要在小時最有彈性的時候,可以接受各種不同老師的對待,這樣,他才可以面對千奇百怪的人,不要有太多大人的評斷,或本位主義的過度涉入,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真的是幫助。
我們在學校遇上的是要面對很多不同學生與家長的老師,而不是我們自己花錢找來的家教,有時候,要多把自己的想法抽離出來,才可以看見別人的用心。
不要太擔心孩子,要鼓勵孩子遵守班級的規矩,讓孩子學習有能力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把自己做好!當孩子換了新的班導師,我們可以這樣鼓勵他:
1.陪著孩子適應新導師的風格,不要急著評斷與干預。
2.看老師經營班級的大原則,不要太在乎細節。
3.先要求自己守規矩,把自己做好,與人為善。
4.每天跟孩子聊聊天,分享學校的生活。
5.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忙,父母隨時都可以伸出援手。
6.不要讓孩子有太強烈的我執,要培養孩子可以包容的彈性。
老師跟家長,應該要站在同一陣線上,協助孩子快樂學習、發掘天賦,而不是變成敵對的雙方,常常上演攻防戰。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工作普遍做不久,遇上上司或是同事的相處問題時,就換工作,絕不委屈自己,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只有自己最重要的本位主義中。自己的人生自己最重要,這樣看起來好像對,但是這樣的格局,是不是只能當著井底之蛙,因為不想改變自己。《新約聖經》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的標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們常常需要藉由外部的要求與規定來突破現有的狀態與界限,讓自己的能力更形開展,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限制,有時是讓他的能力可以在穩定的規範中,可以安心地發揮。
把孩子訓練強大與柔韌,可以適應各種老師的要求與規矩,他才不需要一直在試誤與除錯中,一直為難別人也讓自己難為。我,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但是當我變成我們,要一起相處時,每個人都需要替別人想一下,當你給別人轉身的餘地時,自己才可能有空間可以迴旋,遵守團體既訂的規矩,就不會為難彼此。
約翰福音第6章 在 更新至第六章了!【約翰福音系列(1-34集)】約翰麥克阿瑟The ... 的推薦與評價
更新至第六章了!【約翰福音系列(1-34集)】約翰麥克阿瑟The Gospel of John, John MacArthur ... ... <看更多>
約翰福音第6章 在 更新至第六章了!【約翰福音系列(1-34集)】約翰麥克阿瑟The ... 的推薦與評價
更新至第六章了!【約翰福音系列(1-34集)】約翰麥克阿瑟The Gospel of John, John MacArthur ... ... <看更多>
約翰福音第6章 在 約翰福音6章/陪你讀聖經《情況不太妙... 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 的推薦與評價
贊助支持【陪你讀聖經】 https://www.lovego365.com/bb 馬上訂閱https://bit.ly/2s8SAiC 訂閱後並按下鈴鐺每天不錯過! 陪你讀聖經#1003 約翰福音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