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 Me too在2017年成為全球重要現象 時代雜誌更將“打破沉默的人”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美國直到1970年代才將性騷擾視為歧視 1986年將其列為法律名詞 但多數人仍對職場性騷擾保持沉默 2017年從一名Uber女職員控訴開始 透過社群媒體迅速蔓延至矽谷.好萊塢.新聞媒體與亞洲 許多知名女性都挺身指陳自己所遭受的性侵與騷擾 但法國女星凱撒琳丹尼芙則提醒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避免# me too成為網路公審與媒體私刑】
1月7號,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在第75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動人演講,被認為是,全球反性侵,反性騷運動#MeToo(我也是),開花結果的一天。
「因此我要現在收看的每個女孩子知道,新的一天即將來臨,(掌聲),當那新的一天真正到來,那是因為有許多偉大的女性,當中有很多人今晚就在現場,還有一些相當了不起的男性,一起奮鬥,為的是成為領袖,要帶領我們進入那個新時代,讓永遠不會再有人得說「我也是」,(掌聲),」2018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得主歐普拉。
這一晚<紐約時報>說,讓更多女性響應#MeToo(我也是),"她們走下心中塵土飛揚的樓梯","勇敢的 來到記憶的地下室"。
一周後,摘金無數的美國體操協會,多達368名青少年體操選手,控訴遭教練與隊醫性侵案開庭。
「那時我只有6歲,隊醫納薩爾對我性侵,」幼童性侵受害者史蒂芬。
「2009年,我的女兒結束了自己生命,因為她再也無法承受痛苦的記憶了,」前美國體操選手受害者母親瑪克韓。
2016年在里約奧運一人奪得四金,年僅20歲的拜爾斯,更以長文,痛訴自己#MeToo。
拜爾斯在推特上為文,「"我也是眾多 遭納薩爾性虐待後的生存者","有許多因素 讓我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但我現在知道了 這不是我的錯",」美國體操代表隊金牌得主拜爾斯。
#MeToo,性騷擾受害者貼文的標籤,從社群網路FB或Twitter上,一路蔓延到各個領域,也從美國蔓延到全球。
「#MeToo涵蓋了女人男人,各階層的人,而且從知名人士到小人物皆有,」ABC主播。
#MeToo隨後衍生出,義大利版的#QuellaVoltaChe"那個時候",和法國版的#BalanceTonPorc"揭發那頭豬"。
<英國金融時報>形容,"2017年 是全球女性反擊之年",追根究柢,#MeToo,其實是一場性騷擾受害者,抗爭四十年的運動。
40年前,1977年11月<女士雜誌>,性騷擾首度成為媒體封面故事,一只男人的手,伸進女人的襯衫,但封面照片不是真人,只敢用了木偶,但這本雜誌,仍在美國部分地區禁賣。
兩年後,一位美國女性律師凱瑟琳麥金納(Catharine MacKinnon),根據民權法案,提出"性騷擾等同於歧視",並以此開創性的法律觀點,於1986年,幫助一名多次遭上司性侵的銀行櫃員,<米歇爾文森>,在最高法院贏得性別歧視案,讓"性騷擾等同於歧視",從理論進入法律。
1991年,安妮塔在電視上,控訴大法官托馬斯性騷擾。
當時,美國掀起一陣"I Believe"(我相信安妮塔)運動,但安妮塔案後,托馬斯依然被任命為大法官,而寶拉瓊斯控訴總統柯林案,也被駁回。
「我相信柯林頓先生對我所為,是錯誤的,」前阿肯色州工發委員會職員寶拉瓊斯。
加上海軍上尉克格林遭酒醉軍官性侵,最終黯然辭職等案後,很長時間裡,受害女性選擇了閉上嘴巴。
直到,2017年2月,一隻蝴蝶拍動了翅膀,隨後引發龐大的蝴蝶效應。
「Uber前員工在部落格上發文,這位女性軟體工程師挺身揭露,她向Uber的性騷擾申訴,全遭草草處理或視而不見,包括她的主管傳給她一連串訊息,向她表示"雖然想避免工作上的麻煩","但仍會忍不住 想找女性發生性關係",」CBS主播。
「她不曾想到,自己打開了一個潘朵拉魔盒,這篇發文,不僅引發Uber內部大地震,導致創始人卡蘭尼克斯辭職,它引發的漣漪,更是遠遠超越了矽谷,」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主編。
「對前電影製片(溫斯坦)的指控如洪水爆發,整個好萊塢如群起反抗一般,」NBC主播。
「對這位電影大亨的指控一發不可收拾,兩位好萊塢巨星也指出遭溫斯坦性騷擾,奧斯卡影后裘莉告訴<紐約時報>,"剛出道時 和溫斯坦即有極不堪的經驗","因此 我選擇再也不與其合作","並且警告其他與他合作的女星",派特洛當時才22歲,她對紐時透露,"我當時很菜 簽約了 整個人嚇壞了",派特洛告訴她當時的男友布萊德彼特,布萊德彼特還與溫斯坦攤牌,要他不准再靠近她,派特洛說,她被要求不准公開此事,五年後,她拿下奧斯卡影后,得獎作品是溫斯坦監製的<莎翁情史>,」NBC記者。
「<紐約客>雜誌驚人的調查報導中,更多對溫斯坦的指控,包括蜜拉索維諾和羅姍娜‧阿奎特,共十位女性控訴溫斯坦性騷擾或性侵,」NBC記者。
「那一晚我們坐在辦公室裡,我和其他的主編群,審閱整個故事,記者裘蒂走進來,雙眼滿是淚水,她說她剛和艾希莉賈德講完電話,艾希莉說,我會讓妳記名寫出我的故事,(哇),所以我深信為什麼紐時的獨家如此震懾,因為艾希莉賈德,葛妮絲派特洛等女星出面,忽然間讓原本還懷疑故事真實性的男性,瞬間了解,天哪,我認識這些女性,我看過她們在電影裡,這太驚人了,」紐時總編輯丹恩巴奎特。
10月16號,女星瑞絲薇絲朋,帶著女兒,打破沉默,道出她16歲那年遭性侵的故事。
「我對在我16歲時侵犯我的導演感到噁心,我對雇用的經紀人和監製,也感到憤怒,我清楚記得自己的個人經歷,那是令我難以入睡,不想回憶,很難啟齒的事情,」好萊塢影星瑞絲薇絲朋。
就在同一天,好萊塢女星<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發起#MeToo運動,呼籲曾受害女性寫出自己的故事,讓社會了解問題有多大。
結果短短24小時內,FB發文就在全球85國,出現1200萬次的#MeToo。
「他開始對我伸出手,無禮的摸我頭髮,開始說些我有多漂亮的話,有些女性說過當事情發生時,她們當下完全無法動彈,那是真的,完全真實,你有種,靈魂完全出竅的感覺,我知道我流血了,但同時,我用盡力氣保持清醒,」社群網站#MeToo現身說法者。
#MeToo運動,由此掀起風潮,並且像是一場海嘯似的,從美國演藝圈,政治圈,到新聞界,全部現形,包括美國喜劇大師路易C.K.,意見領袖泰斗查理羅斯,NBC知名主播勞爾等,皆因性騷案曝光遭到開除。
「本來以為,或許在女兒這一代,事情或會改變,從沒想到,改變會出現於自己身上,」Time雜誌影片。
2017年年底,時代雜誌以「打破沉默者」,為2017年度風雲人物。
封面上的人物包括,影星艾希莉賈德,美國樂壇天后泰勒絲,墨西哥裔女工帕斯奎爾。
當然,還有引發蝴蝶效應的,Uber前員工佛勒,以及女權運動領袖伊伍,最後一位,是藏身鏡頭外的醫院女職員,代表著全球的匿名受害者。
時代雜誌認為,"他們發出的集體憤怒","推波成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變革時刻"。
「這是2017年最令人意外的社會事件,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一是政治原因,我認為它本質上,是對川普執政的反擊,而希拉蕊的落選,也讓民主黨人更容易挑起,對女性議題的討論,但我認為,第二個更重要的因素是科技,透過社群媒體,透過#MeToo這個標籤,不僅讓女性團結起來,同時給她們發聲的勇氣,」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吉蓮泰蒂。
<紐約時報>和<華郵>認為,#MeToo的影響力,像是一場大壩決堤般的"醒悟時刻",讓眾多權勢男人,以驚人速度分崩離析。
然而,<英國金融時報>提醒,一個強調集體力量的社會運動#MeToo,也有風險,不容小覷。
「(這場運動的下個階段會是什麼),我的確認為,傳統社會結構正受到挑戰,社群網路賦予了人們質疑現狀的能力,讓人們能聯合在一起,這個作用非常突出,但我同時也擔心,社群媒體可能會帶來政治迫害,這類運動有可能會失控,有沒有可能,在這類的網路運動中,程序正義能得到實現,因為這類運動總是會帶來過度迫害的風險,我們需防止出現極端事件,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是,#MeToo運動是否能發展到一個更成熟的階段,把男性對女性的不良行為,加以區分,以及它是否會超越媒體界和政界,開始波及於金融界,及其他商業領域,」<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吉蓮泰蒂。
#MeToo 這股社群網路上"譴責的力量",有可能變成繞開法律程序的媒體私刑,變成取代法律,成為新的權力顛覆者嗎。
這是目前各方專家對#MeToo的擔憂與警告,包括法國影星凱薩琳,著有<使女故事>的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兩人也不惜干犯眾怒,直指一 不能把"職場不良行為者"和"性侵害者"混為一談,因為兩者在法律意義上完全不同。二是 目前的#MeToo指控,陷入了輿論公審,媒體公審,於是被指控人無法停止錯誤言論擴散。
#MeToo將有失去程序正義的風險嗎?這將是未來 #MeToo運動最需面對的考驗。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紐約客雜誌中文版 在 天元的543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非常推薦 伊萊‧帕理澤 Eli Pariser 在TED大會上的這段約10分鐘的演講,這段影片不僅是全書的主題和精神的濃縮精華,配上圖片的詮釋更是精彩無比,不過、要想細細感受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全部內容,還是要看他的書才更佳能了解全貌喔! 伊拉 巴拉瑞: 當心網上的「過濾氣泡」 TED影片YouTube上也有,中文字幕可在功能區中選擇顯示。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 作者:伊萊‧帕理澤 Eli Pariser 譯者:宋瑛堂 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ISSN:9789866723636 網路書店 讀冊直接購買(請點擊) 不過這邊也小小抱怨這出版社,中文版的書皮設計真是太.... 幼稚並且沒有抓出這本書的主題了! (上圖為英文版本,下圖為繁體中文版本 PS: 看到改版有更新書皮了 右邊的版本是新的) 這本在書店中沒受到讀者重視,真的都是出版社的錯喔!! 不過、還好作者的內容分量很足,靠著許多網路人熱愛這本書之下,彼此都有"口碑宣傳"和"個人心得"分享等等... 我想他的銷路應該從網路上購書的一定不少了~ PS: 近日發現他書皮有更新了!! (歡呼) XX 543先到這啦~ 接著我就以節錄部分個人讀後覺得很棒的片段,再分享一些自己觀察到的網路現象或是個人感觸,做為這篇讀後心得的表達方式了,引用內容的頁碼,我也標示在段落的最前面,以方便區方。 P11 “紐約客” 雜誌曾經刊登一則漫畫:在網路世界,大家不可能知道你是一條狗。 網際網路曾經是一種匿名的媒介,任何人可以冒充任何身份,如今卻變成一種索求個人資料並加以分析的工具。 新版的網際網路不只知道你是一隻狗,更能洞察你的品種,而且想賣你一碗頂級的狗食! 你獲得的是免費服務,而你付出的代價是個人資訊。 Google和臉書很懂得如何將個資兌換成金錢! 臉書營運長雪若 杉博格 曾在演說中表示:今後三到五年內,任何網站如果不趕快針對用戶量身定做,肯定會被用戶嫌太老氣。 雅虎副總裁 塔潘 巴特 也附和:將來網路講求的是個人化,現在的網路注重的是”自我“,重點是為每位用戶創造一個智慧型,個人化的網際網路。 [ 37 more words ]
https://9i543.com/997/learning/
紐約客雜誌中文版 在 Smart 智富月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編本來很遺憾這本比爾蓋茲最愛的書已經絕版
沒想到最近很神奇再版了~而且還有中文版
台灣出版業的效率真是神速啊~
《商業冒險》這本書首次出版是在1960年代
收集作者布魯克斯在60年代於紐約客雜誌上的12篇文章
於1971年絕版
沒想到去年因為比爾蓋茲公開說這是他最喜歡商業書籍,而且還是巴菲特借給他的,這本書又再次印刷,甚至成為了暢銷書
現在連台灣都有中文翻譯版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