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 #日本捕鯨 #IWC
昔有美國優先,今有日本優先。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12月26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退出管理鯨類資源的「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將從明年7月起,時隔約30年重啟商業捕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當天在記者會上公布了這一消息。之前日本政府已於25日,在內閣會議上批准退出。
退出IWC後,日本將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開展商業捕鯨,並且放棄在南極海域進行「科研捕鯨」,原因是南極的「科研捕鯨」必須以加入IWC為前提。
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但允許捕鯨用於科學研究。日本1988年停止商業捕鯨,之後以科研的名義,持續在南極海域及西北太平洋捕鯨。
聯合國海牙國際法院2014年3月裁定,日本在南極的定期捕鯨活動並非出於「科研目的」,應當停止。此後,日本暫停2014年底至2015年初的捕鯨活動,但又在2015年末重啟。
日本農相吉川貴盛12月25日,在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表示,重啟商業捕鯨十分重要,他說:「鯨類的利用應該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受到尊重,鯨類資源和其他水產資源一樣,應基於科學依據持續性地加以利用。」
在和歌山縣太地町,捕鯨相關人士也對重啟捕鯨表示期待,他們認為,恢復商業捕鯨可以使這個「老式捕鯨發源地」恢復活力。同時也有居民表達了不安,擔心極端的反捕鯨活動變得更多。
國際社會對日本這次罕見的「退群」迎來更嚴厲的目光。日媒稱,日本自二戰以來,幾乎沒有退出國際組織的先例。反捕鯨團體成員擔心,如果日本退出全球規模的鯨魚保護及管理機構,對其他國際條約及協定等也將構成非常危險的先例。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斯洛滕稱:「退出IWC是政治家和外交官的錯誤判斷」,預測此舉將有損日本在國際上的評價。她進一步表示:「這可能誘發挪威等其他捕鯨國的退出。」
在日本國內,同樣有不少抵制捕鯨禁令的人。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一些從事捕鯨的組織和公司,因捕鯨禁令而陷入困境,所以用保護飲食文化作為藉口繼續捕鯨。但事實上,如今捕鯨產業幾乎已不存在,繼續捕撈只是為了滿足部分人的懷舊心理。
報導說,在鯨肉消費量大大減少的情況下,不惜從國際捕鯨委員會退出並繼續進行商業捕鯨,在商業上並無利可圖,日本政府的決定必將遭到國際社會的批判。
紐西蘭南極光預測 在 李懂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李懂媽星期日漫談 》之 尋夢
( 嫌長勿入)
窗外,鵝毛雪花,漫天飛舞。
那是2015年的聖誕,在芬蘭北極圈內的一家餐廳,我正用手機上網,尋找北極光可能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一個東方面孔的少女侍應,走到我身邊,「香港人?」
幾句寒暄之下,才知道這個香港女孩子,科大畢業之後,找工作之前來了這家芬蘭餐廳打工,目的,就是能夠親身體驗北極光,她在這裏工作了一個多月,大約只有十個晚上見到極光。
眼前這位香港少女, 令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套紀錄片,講述有一位美國女士,自小迷上了北極光,毅然決定搬去挪威居住。
少女收拾好桌子,臨走的時候,一臉笑靨拋下了這句:「 呢幾晚落雪,你哋應該睇唔到北極光。」
她的預測完全正確,在那玻璃屋住了兩個晚上,最終仍和北極光緣慳一面,不過,我知道這是大自然的決定,所以欣然接受,並沒有如報章上所報導的中國旅客一樣,因北極光不出現而毆打導遊。
時間,再推前……
大約七、八年前,也是聖誕期間,我在紐西蘭登上一艘觀鯨船,號稱觀看南極鯨魚, 那艘小船,應該駛不到南極吧,最多只可以說朝向南極航行。
船上有一個東方少女隨船導賞,起初,見她個子細小,我還以為她是日本人,後來才知道,她是在奧克蘭讀大學的香港學生,趁暑假(即香港的冬季)到船上兼職, 因為她很喜歡海洋生物,但父母不讓她修讀這類學科,因為,全香港只有一個僱主 --- 海洋公園。
那一次航程,鯨魚並沒有出現,只有無數海豚在船邊飛躍,我明白,這是大自然的決定。
我有點兒詫異、亦十分欣慰,從北極到南極 ,都看得到香港年青人的足跡,他們無須跟隨什麼一帶一路,就和香港的前人一樣,闖出自己的路、尋找自己的夢。
從台北到拉薩,我都遇過香港八十後開設的咖啡店,從非洲到南美洲,我都有香港的朋友到那邊做生意,前特首曾蔭權,曾經響應國家號召,帶領包括小甜甜的一大班商家,考察大西北,可惜,現在的大西北,仍然是大西北,但小甜甜已經息勞歸主,曾蔭權亦身陷囹圄。
尋夢,從來就不需要指揮棒。
李懂媽
~ 第一節完~
※ 無獨有偶,上述幾個故事的主人翁,全都是女性, 李懂媽將會跟你逐一解構,請留意《尋夢》下集大結局 ~ INTO THIN AIR